童途有「理」:轉轉轉 轉出更fit前庭覺

  前庭神經系統是位於內耳的感應器官,由3個互成垂直方向的半圓規管和兩個耳石囊所組成。前庭系統可以感覺頭部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從而協調大腦、小腦、眼睛及四肢,使身體作出姿勢調整來恢復平衡、維持頭部穩定,以及利用脊髓神經的反射作用讓身體維持直立的姿勢。前庭覺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當頭部在活動時維持眼睛凝視物體的能力,保持景象清晰、穩定。 (作者提供) 透過規律動作 鍛煉前庭覺 在懷孕3個月的時候,胎兒的前庭神經系統已經開始發展。媽媽的日常活動,如轉身、走路、坐立及作息等,都會令胎兒搖晃,不經意地刺激了胎兒前庭神經系統的發展。 今期就為大家介紹幾項充滿樂趣的親子活動,透過這些有規律的擺動和搖晃動作,幫助鍛煉寶寶的前庭覺,提高肌肉張力、平衡感,加強姿勢調節反應和安撫情緒。 活動過程中,要密切注意寶寶的反應。寶寶享受,父母自然開懷;但要留意個別寶寶的前庭覺可能較敏感,如他們表現煩躁、驚恐或哭泣,便要立即停止活動,加以安撫。須知道若過度刺激前庭覺,寶寶可能會暈眩,甚至如暈船浪般有作悶、嘔吐的反應。若能循序漸進,避免一下子過度劇烈刺激,這些有趣互動的活動除可以促進寶寶健康成長外,更能建立溫馨密切的親子情。 【1】 抱在懷裏或貼着媽媽胸部搖擺 【2】 抱着寶寶,將他輕輕拋起 【3】抓住大浴巾兩端,讓寶寶躺在中間,輕輕搖晃浴巾 【4】 讓寶寶坐着,輕輕前後搖動 【5】 讓寶寶像鐘擺般左右搖盪 【6】 胸對胸抱着寶寶和他一起旋轉 註:動作3至6只適用於已有足夠頸力保持頭部挺直的寶寶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及早發現 觸覺過敏可改善

不少父母都可能聽過「觸覺過敏」這個名詞。又或幼兒園老師曾提及過孩子抗拒被同學觸碰,當被觸碰時會推開同學並大叫,常與同學保持距離,難以投入群體活動。究竟什麼是觸覺過敏?若在嬰兒期發現是否可以改善? 臉和頸嘴是高敏感的部位,故寶寶會抗拒洗頭和洗臉。 觸覺是皮膚對觸碰的反應,可以分為保護性及辨別性兩種。前者是對危險所作出的防禦反應,避免身體受傷害;後者是用作判斷物體的形狀、質料、溫度及重量等信息,有着探測及辨識環境資訊的重要功能。 過敏孩子易被誤認壞脾氣 觸覺過敏的孩子對於普通的觸覺刺激有過強的防禦反應,別人無意的觸碰,也會令他們感到不安,引致情緒波動,容易被誤認為是壞脾氣。此外,於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衣物、玩具及日用品等都十分揀擇,令家長頭痛不已。 以下是有觸覺過敏的孩子,在嬰兒時期的行為特徵: 1.除父母外,不喜歡被別人觸碰或攜抱 2.臉、頸和嘴是極敏感部位,故抗拒洗頭、洗臉、清潔口腔及刷牙 3.不喜歡觸摸或抓握玩具,對於新的玩具,要觀察很久才肯觸摸 4.只用手指頭輕輕拈着玩具,避免觸碰掌心。極少持續把弄玩具,亦甚少用雙手拿起物件 5.抗拒俯臥,不會用前臂撐起上身及抬頭 6.不喜歡爬,一般只會用拱橋方式滑行。如孩子已經坐得穩,則會用臀部在地上溜着 7.少用雙手輔助身體轉移姿勢,如從躺卧至坐到爬行,或從爬行到站立等。若躺或坐得不耐煩,他們便會叫嚷,讓父母給他們轉換姿勢 8.抗拒赤腳踩草地、沙泥和地氈。踏着不同質感的地面時會有過強的反應 9.若食物的質感、氣味、種類不合意,即使捱餓亦堅拒進食 10.不喜歡某些質料或款式的衣服,或特別偏愛某一類型的布料 媽媽溫柔撫摸 可減敏感程度 關鍵在於經常給寶寶舒服的觸覺經驗,從而減低敏感度。寶寶喜歡媽媽溫柔的撫摸,經常擁抱、親吻、按摩及為寶寶擦身體,可給予他們正常的觸覺刺激。 此外,多讓寶寶接觸不同的質料,如膠泥、黏土、麵粉糰及泥沙,使寶寶從日常環境中獲得不同的觸覺經驗。進行觸覺刺激活動時,要注意寶寶的接受程度。開始時要避開臉、頸和嘴等高敏感部位,觀察寶寶的反應,若他們表現煩躁,將頭轉開或哭泣,就要停止活動,讓他們平復情緒後再練習。 寶寶的觸覺過敏令父母無所適從,及早訓練能改善他們的過敏反應,減少對成長的障礙。若家長仍感憂慮,可向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協助。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眼神接觸 了解初生兒成長

  成年人的生活,極依賴視力來接收外界資訊。 於初生兒來說,雖然他們在呱呱落地時已開始用眼睛探索這個世界,然而他們的神經系統仍未完全協調成熟,縱然視覺是啟動發展的基石,卻必須與多元感官相互配合,才可進入成長的黃金啟蒙期。 這一系列的照片能清楚顯示初生嬰兒已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在此要特別向Professor Lea Hyvärinen致謝,容許我使用她的照片。(作者提供)   嬰兒本能地模仿父母表情 嬰兒在出生後的首個月,只能模糊看見8至12吋距離的景物。他們會轉頭追蹤光源,但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黑與白的。到了6至8周大,他們會凝視人臉,跟父母有眼神接觸。嬰兒凝視着父母的臉,已能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表情。 他們以純真的笑容,回應父母的一臉喜悅,這個互動的情感交流,令彼此親密的關係逐步建立起來。 初生兒透過多元感官的刺激認知自己的身體,他們運用視覺看着媽媽,用聽覺聽着她溫柔的話語,用嗅覺記憶着她獨特的氣味,用觸覺感受着她慈愛的撫摸。這一切令初生兒從混沌的世界,逐漸分辨出自己和媽媽是兩個個體。同樣地,當他們看着自己的小手,在條件反射的影響下,無意識地觸碰到自己或媽媽的面龐或身體,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及肢體,奠定了空間意識的重要基礎。 不可不知,手是「第二雙眼睛」。當嬰兒隨意地伸手,由無意識的觸碰,發展至運用手及眼睛有意識地抓取物件,使他們漸漸對物體的具體形式、大小、重量和表面質地有所掌握。嬰兒透過身體活動去估計物件的距離和空間,同時亦深化了手眼協調的發展。將有強烈顏色對比的玩具放在他們的視力焦點範圍(即約8至12吋),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觀看和觸碰玩具,寶寶便自然練得眼明手快。若觸碰玩具時能發出聲響,那就更有利加強寶寶聽覺功能。給寶寶有足夠時間去把弄玩具,能增強他們的專注力。 對於初生兒來說,父母親暱的照顧就是健康快樂地成長的最佳元素。 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令父母在抱着寶寶時,他們的臉剛好就是在寶寶的視力焦點距離;而寶寶天生愛看人臉和模仿表情,觸發情感交流,啟動親子情懷。即使是初為父母,只要順着天性,寶寶的本能自會引導父母如何去刺激他們的多元感官,令寶寶能健康發展。 如果寶寶到8周歲仍未展示眼睛接觸,又或慣性地將目光從媽媽的臉上移開,就應該向醫生、物理治療師或有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查詢,評估嬰兒的視力或其他發展情况,爭取盡早安排適切的治療,避免延誤寶寶與父母的情感聯繫和整體發展。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未學爬先學走,有何問題?

初為人父母,喜悅無限,但寶寶的成長,為父母帶來很​多的疑問,如寶寶是否要先學爬才學行呢?在解答這問題前先看看爬行的進程和爬行對寶寶發展的好處。 BB爬行好處多,除了鍛煉筋骨,改善肢體協調,亦加強視覺、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的感觀發展,所以寶寶愈爬愈活潑。 寶寶在大概5個月時,會用肚皮貼地作支點像畫圓圈般爬動。6至7個月時開始匍匐,先手後腳或是同一邊手腳並用的前進。初期動作生硬,想往前卻變成向後爬,反覆練習才可向前進。到了9個月,寶寶便能以雙手和雙膝跪着,肚子離地,撐住身體前後搖動。到10個月左右,就可用手膝4點跪着靈活爬行了。 學習爬行,對寶寶好處多。 1. 助長肌肉及骨骼發展 不同階段的爬行,能強化寶寶的頭、頸、軀幹和四肢肌肉,以及刺激骨骼生長。 2. 促進大腦雙側分化和協調 爬行是雙側交替的活動,大腦的右半球主控左側手腳、左半球就主控右側。透過爬行,兩側手腳交叉練習,激發寶寶大腦的雙側分化和雙側肢體協調。 3. 練習平衡力和姿勢轉移 寶寶爬行時,一隻手往前伸時,另一隻手及雙膝就要固定身體以免倒下。這個不斷重複的爬行動作,讓寶寶學習如何去平衡身體。而隨着身體漸漸穩定,寶寶會嘗試轉換姿勢,如從躺卧至坐、從坐到爬行、從爬行到站立等。 4. 視覺發展 爬行時寶寶用眼睛觀察四周環境,到處去抓玩有趣的物件,刺激視覺的速度感、距離感、空間感、立體感及手眼協調的發展。 5. 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的感觀發展 由於手腳在爬行時會接觸到不同質感的地面,加上不斷平衡着身體來移動,促使觸覺和本體覺發展。而爬行動作刺激前庭覺,令頭部保持挺起,讓眼睛可以觀察事物及環境。 不喜歡爬的寶寶 有很多原因會令寶寶不喜歡爬,如頭部較大較重、上肢不夠力支撐,甚至是活動空間太小,又或者是經常被抱着,令寶寶沒有爬行的機會。 此外,觸覺較敏感的寶寶,不喜歡身體接觸到地板的感覺,亦有些寶寶前庭覺較弱,不能邊爬邊穩定地抬頭觀看。在這些情况下,寶寶自然會想盡辦法避過爬行的階段就走路了。要是寶寶已經略過了爬行階段,父母亦要盡量引導寶寶爬行,彌補爬行對身體發展所帶來的好處,更可加強跌倒時以手保護頭部的反應,以及手腳並用的攀爬技巧。 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其獨特性,以上提及的爬行里程碑僅作參考,不應以少許差異就認定寶寶的發展出現問題。若寶寶遲遲都未能爬行或扶着站起步行,又或是爬行的姿勢持續生硬、欠缺變化、左右明顯不對稱,父母便要尋求專業協助了。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口部運動 讓孩子唇尖舌利

談到舌頭的功用,自然就會想到吞嚥食物、幫助咀嚼、說話或唱歌。在本欄早前《用鼻呼吸也要學?》(goo.gl/kTawXr)一文指出,良好的呼吸,舌頭應保持頂着上顎,而睡眠時則要閉上嘴唇。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圖:網上圖片/作者提供 若家中孩子未能做到上述兩點,究竟會是什麼原因呢?本文就環繞三項常見的因素,介紹合適而簡單的運動,改善孩子的呼吸和睡眠。做這些運動時,要讓孩子看着鏡子,觀看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 伸展和鬆弛舌頭運動 適用於因脷筋和唇筋過短或過厚,以致不能將舌頭提高或閉上嘴唇。 運動一:搽牛油 用手指頭如塗牛油般,輕輕按摩舌面和舌底。若孩子能放鬆,可嘗試將手指放脷筋兩旁,將舌頭輕輕往上托,舒展脷筋。 運動二:刮鬍鬚 用手指輕輕將上唇、下唇和兩邊面頰往嘴唇方向推,像為孩子刮鬍鬚。這個運動能伸展嘴唇四周的肌肉,有助閉合嘴唇。 運動一:舐舐脷 用舌尖輪流觸碰兩邊嘴角。可將果醬、蜜糖、雪糕等塗於孩子的嘴角兩側,引導舌頭。 運動二:扮鬼臉 將筷子橫放於兩唇之間,舌尖輪流放在筷子的上方或下方。 運動三:啜意粉 將棉繩一端繫着小積木,另一端含在口裏,用舌頭及嘴唇將繩拉上來。 運動一:鼓氣袋 緊閉嘴唇,用力谷脹面頰,就算用手指按面頰也不准漏氣! 運動二:叼骨頭 將筷子緊緊夾在兩唇之間,不讓筷子被拿走或移動! 運動三:鈕扣大戰 用棉繩繫着鈕扣,然後將鈕扣放在嘴唇和牙齒中間,緊閉嘴唇,不讓鈕扣被拉走! 以上提及的三項因素,可能互相牽連,有機會同時出現。口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部位,家長跟孩子練習時,請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循序漸進,若孩子掙扎抗拒,就要放慢進度,不要勉強,否則容易引起反效果。如對以上資料有任何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或有接受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查詢。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