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一歲只懂說幾個單詞,點算好?

根據研究所得,一歲半至兩歲的孩子能說出20至50個詞彙,到了三歲一躍而升至800個詞彙,四歲時便應該有約1,600個詞彙,兒童詞彙庫的增長速度實在驚人。但如果孩子到了一歲半,只能說幾個單詞,那可以怎麼做呢? 建議大家可以用三個步驟促進語言發展:聆聽→辨認→表達 第一步是聆聽:家長每星期要列出一個新詞彙目標名單,是五個同一個類別的項目,例如:餐具——杯、碟、叉、羹、碗,最好是平常能接觸到的物件,而家中亦有這些實物和圖片。在每周的星期一開始,家長加強使用目標詞彙;假設是飲水時,可以描述杯「杯杯、黃色杯、我用杯」等等,讓孩子聆聽多些。如有時間,可把圖卡貼在當眼處跟小朋友每天讀幾次。 接着第二步是辨認:到了星期四和星期五,可邀請小朋友辨認物件。提供兩幅圖片或兩件物件以供選擇,例如:手執杯和碟,然後發問「杯呢?」緊記不要每次都把目標答案放在同一位置,有時放在左邊,有時要放在右邊,這樣做便可肯孩子不是靠位置提示,而是真正辨認物件名稱。 最後一步是表達:到了星期六、日,開始要求孩子說出來,這個步驟有時會比較困難,大家要多點耐性。同時可試試交替使用以下的幾個方法: (一)直接問孩子「這是什麼?」 這方法非常直接,但切忌用太多,否則孩子有被人經常「盤問」的感覺,久而久之便會不理睬提問。 (二)以遊戲方式收藏物件於盒中,孩子要觸摸後猜猜是什麼;大多數的小朋友會有正面回應,但也會經常忍不住把物件從盒子裏拿出來,所以家長可以先行矇閉眼睛,那麼孩子便有必要說出名稱。 (三) 玩購買或收集遊戲:爸爸和媽媽分別坐在兩個地方,爸爸先告訴孩子:「我想要杯,幫我問媽媽取。」然後指示孩子到媽媽那兒。媽媽便問:「你要些什麼?」孩子要以口語回答:「杯。」說完後媽媽把杯給孩子,交回爸爸。爸爸可以鼓勵孩子說:「做得好!你拿了杯給我,請幫我拿碟。」如是者重複以上的活動,直至完成五項物件。這方法不單止加強表達,還有助促進親子關係! http://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3/livia_words2.mp4   以上的步驟和方法大家不妨試試,不過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有別,家長應按照情況而作出恰當的調節。此外,還有很多方法都可以促進小朋友說出更多詞語,大家也可以嘗試!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一日一蘋果 咬字好清楚

常聽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蘋果不單止能使身體健康,還可以幫助孩子咬字發音更清晰。要口齒伶俐,我們需要有靈活的口腔肌肉,包括:口唇、牙齒、舌頭等。今天,就讓我分享一下如何利用蘋果加強口腔肌肉功能。 https://happypama.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liviaAPPLE-1.mp4   嬰兒由喝奶開始,不論是經母乳直接餵哺或用奶瓶進食,運用的主要是口唇和舌尖。孩子逐漸長大時,需要擴闊口腔肌肉功能, 包括舌根、 門牙和大牙的運用。 飲管吸啜蘋果汁,訓練唇舌防「黐脷筋」 學會用飲管吸啜可說是其中一個方法。要鼓勵孩子吸啜,我們可以將蘋果榨汁,再加水,吸引他們選用飲管飲用。吸啜過程中,口唇需要用力,而舌頭必須向後退,才能成功地把飲品帶到口中。不要少看這兩個動作,持續地成功完成便能有效減低「黐脷筋」的風險。 蘋果切條吃,可練牙力,說話更清晰 到了一歲多時,大牙開始長成,這時可以練習牙力,蘋果又大派用場。方法是把蘋果切成條狀,然後將一端放在左邊大牙上,逐少把蘋果條推入口內,同時鼓勵孩子把蘋果條咬開,咬完一次再推入少許,整個步驟快速完成五次,最後再在右邊大牙重複,左右兩邊各做五至十次。這個練習加強了牙力,不但令說話更清晰,也可加強咀嚼能力。 蘋果切6份吃,可練門牙力,有利英語發音 除了口唇和大牙,蘋果也可訓練門牙。將蘋果切開四至六等份,讓孩子手執着一塊用門牙撕開,再用大牙咬碎。反覆的練習能增強門牙的力度控制,使得發齒音更清楚(例如s和z),有利於英語和普通話的發音。 原來簡簡單單一個蘋果,只要用得適宜。既可使發音準確,也可令身體健康。一物二用,真的非常超值!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經典桌遊 寓遊戲於學習

遊戲肯定是其中一種最能打破隔膜,促進親子關係和提升思維的方法。在遊戲中,大家以輕鬆的心情去享受過程,放下平日父母與子女學習時出現的拉鋸;同時,因應不同遊戲的性質,可鍛鍊各種思考能力。再者,遊戲的勝負也讓孩子學會接受和面對失敗,學會如何積極以行動應對,實在一舉多得。 有很多傳統的桌遊既便宜又好玩,就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挑竹籤」是把數十條竹籤撒在桌上,玩家要逐一把他們拿走,不同顏色的竹籤代表不同分數,最後分數越高的便是贏家。取竹籤時不能使其他竹籤移動,一枝一枝拿走,直到移動到其他的竹籤為止。這遊戲可訓練孩子輪流概念、冷靜觀察及手眼協調,而且玩具輕巧,方便外出攜帶。 「飛行棋」是經典玩具,相信很多人也玩過。這個簡單的遊戲適合懂得數字和數量概念的小朋友玩。對於年幼的孩子,要對應骰子的點數和移動棋子的步數並不容易。此外,要懂得選擇起飛、前進或侵略,也要同時考慮多方面。所以這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可訓練假設性思維的遊戲。 波子棋訓練高階的假設性思維、計劃能力和靈活變通 另一遊戲是「波子棋」,通常有兩種玩法:「食棋」和「跳棋」。「食棋」是把所有波子放到棋盤中間,透過跳步取得波子,越多波子便為贏家。「跳棋」是把十隻棋子安置在棋盤上其中一個三角形裏,目標是最快把所有波子移動到相對的三角形中。不論任何一個玩法,都可訓練高階的假設性思維、計劃能力和靈活變通,實在非常有趣! 孩子在遊戲中,能學習書本以外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對生活也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好好利用遊戲讓小朋友學習,多發掘身邊好玩的遊戲跟小朋友寓遊戲於學習吧!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數學難題點樣教?

現在上學真的很不容易!課程比以往的艱深多了。對於學童語文及智能的要求提高,譬如在數學科,一年班的小朋友已經要把握好解題和思維兩方面,才能完成複雜的數學文字題。 其中一個數學難題是「比」字句,這個句式經常把小朋友難倒。由於未能理解題目中人或物之間的關係,小朋友可能會隨意把出現的數字混算一番;有時候做加數,有時候做減數,這正正顯示他們不理解,唯有胡亂地計。 遇到以上情況時,很多家長會嘗試解釋,不過孩子未必能一下子便明白,所以有更多家長很快便說出方程式,忘記了這等同自己做功課,孩子只是跟著計算而已。那麼應該怎樣教小朋友呢?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題目:小明有 12 塊餅,小明比小芬多5塊餅,小芬又比小倩少3塊餅,那麼小倩有多少塊餅呢? 要拆解此題目,首先要明白句式中名詞和形容詞的關聯:形容詞是形容「比」字之前的名詞,所以在第一部分形容小明有較多餅,要計算出小芬所有的便要用減數 ( 12-5=7);同樣地,第二部分形容小芬有較少數量的餅,便要再用加法計算(7+3=10)。 除了學會句式,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懂得把文字轉換成圖像,令抽象概念變得一目了然。運用以上的文字題,可引導孩子畫出三者之間的關係,構圖時必須要留意參考線的運用,因為它顯示了三者之間的關係,理解清楚才能正確解題。 理解過後,還應該多做幾題類似的題目,這有助穩固所學,以及更靈活及迅速解題,但切忌過多操練,令小孩子失去興趣。平日,家長也可透過生活加強孩子數學概念,使他們活學活用。 數學學習從來都不易!如果家長能在孩子年幼時,替他們打好根基,對日後學習數學肯定有莫大的裨益。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免費家居語言訓練

談及語言訓練,大多數人會聯想到在治療室裏,治療師和學童對着玩具或圖卡學習語言的情景。事實上語言訓練應該是非常生活化和互動的。如果家長能好好利用家居環境作為訓練基地,那麼學習語言便成為生活一部分。 家居環境是學習詞彙的好地方。詞彙是語言的基礎,所有句子都必須有恰當的詞彙,愈豐富的詞彙,愈能讓我們表達得言簡意駭。對於幼童來說,詞彙學習更是必要的,透過與實物接觸,家長可以教導孩子物件名稱 、相關的形容詞和動詞,孩子逐漸能夠自發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進行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擴闊生活圈子。 孩子學會了語言表達,也學會了生活技能,日後在學校寫作時,也可以應用相同的技巧。 牙牙學語的孩子,起初都是表達自己的基本需要為主,並多以單詞形式,例如:餅、蘋果等等;父母應逐漸開始示範以句子形式表達,例如:我要餅,我要車,由單詞擴展至短句;除了表達需要,也可以描述身邊的活動,例如:爸爸去返工,姐姐瞓覺;再進一步,又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好像看到圖書裏出現有趣的場景時,可以分享感受,句子結構就是透過不同的生活經驗描述慢慢擴展起來。 下一步,就是把句子串連起來,通過描述活動過程學習組織句子;例如:預備茶點時可以說:「首先我們預備麵包、果醬和小刀,將果醬均勻地塗在麵包上,完成後放上另一塊麵包,最後可以享用美味的麵包了。」除了做食物外,還可以用家務作為題材:在飯前預備餐桌時,可以説:「首先把枱墊放好,然後擺筷子,最後放碗。」 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語言表達,也學會了生活技能,日後在學校寫作時,也可以應用相同的技巧。 語言學習是靈活的,不是坐在書桌上或在課室裏,如果家長能夠好好善用家居環境,已經能為孩子創造非常有利的語言學習環境。不要猶豫了,今天就坐言起行,開始進行免費家居語言課吧!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英語語法好難學?

香港的小朋友通常透過下列的其中一個方法學習英語語法:(一)語法練習操練(二)多讀多講以及在溝通中掌握語法規則。前者較適合母語為非英語的學童使用,後者則較適合母語為英語的學童使用。不論使用哪一種方法,如果學童本身的語言推論能力較弱,未必能夠學會語法,即使能正確地以口語表達,在書寫時也不一定能準確無誤。 那麼還有第三種方法去學習英語語法嗎? 有,它適用於所有學童。第三種方法是深入認識定義和適當的練習。 深入認識定義的意思是從語法概念的根本定義入手,協助學生詳細及深入學習定義,而不是單靠看幾個例子去領悟,這樣做不僅減少大量的死記硬背,連在應用文法時也會更靈活和恰當。 舉個例子:第三人稱單數(Third person singular)的動詞變化,對於很多學生都不容易掌握。我們應由第一人稱開始學習:第一人稱(I)最簡單的定義是「一個正在談論自己的人」; 第二人稱(you)是「正在聆聽第一人稱談論的人」; 而第三人稱(he / she / it)則是被第一人稱跟第二人稱談論的「第三者」,他並沒有參與談論。此外,還要理解單數(singular)與眾數(plural)的分別。在英語裏,單數代表一個,而衆數即超於一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因為會影響動詞的變化。理解了三者的關係和單數的概念之後,便可以隨之教導有關動詞的變化。例如:在現在式的框架裏,第三人稱所連繫的動詞需要加上 s,又或者要配上助動詞 is 使語法正確。 掌握了概念後,學生還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運用自如,如此一來,練習的數量及時間會大大減少。 雖然這種學語法的方法較為複雜,所需的時間比較長,但是從根本意義去學習語言是建立良好語文根基的最好方法;對於那些不能以推敲方法學習語文的學生來說,這也是最直接及容易的方法。 學習語文從來都沒有捷徑,希望以上的方法能幫助你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紮實的語文根基,其實英語語法不難學。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另類遊學團

香港近年盛行大大小小、遠遠近近、不同主題的遊學團;學生參加遊學團的目的是希望擴闊世界視野。不過很多遊學團由專人策劃,價值不菲,行程緊湊,參觀項目接二連三,學生没有時間消化或細嚼箇中的體驗。有見及此,倒不如大家試試另類遊學團,會帶給你和孩子不一樣的收穫。 所謂「另類遊學團」是由父母引導孩子安排的自由行。 由計劃行程、訂購機票/酒店/入場劵、執拾行李、辦理登機/入住酒店手續、前往景點的交通等等,全都可以成為學習項目。 父母可因應孩子的年齡及能力考慮讓他們參與不同項目,就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親身經驗。 記得當孩子還是幼稚園階段時,我給他們行李清單,忙了好一陣子後,好不容易把所有物品集齊,然後教他們把物件由大至小放進收納袋。經過幾次練習,他們便能自己處理,更重要是學會組織、分類和做事的順序。 有一年,我們和朋友前往新加坡旅行,出發前的一個月前開了個「茶會」,非常有趣。首先,幾個孩子和家長一起看看些旅遊資料,然後討論喜好,最後確定行程。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從搜尋資料、商議到達致共識,他們學會如何共同計劃的過程。 為了使旅行更有意義,我們會在參觀前一天跟孩子看看資料,留意有那些特色,例如前往澳洲動物園除了看袋鼠和無尾熊,還可以看王八(wombat)和鶴鴕(cassowary)這些瀕危動物,這樣可更深入認識當地的文化知識,旅遊變得更有趣。 完成旅程後,我都會編輯一本相簿,孩子便可以把旅行的點滴分享給親人和朋友,練習語言表達,加深新經驗的記憶,日後再翻看也是很好的回憶呢! 雖然過程中家長要花較多時間引導孩子,相對於他們的得益,這是絶對值得的!下次旅行,大家也不妨試一試這「另類遊學團」!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控制能量  改善行為

http://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1/livia009.mp4 學校教育較著重智能發展,較少教導學生認識情緒和控制行為。與此同時,家長很容易以成人的自控能力與小朋友相比,要求他們在不同情況下能夠迅速調整個人的情緒與行為表現,結果事與願違。家長希望小朋友能夠經常保持良好及恰當的行為,談何容易? 在臨床治療中,筆者接觸到不少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學生,有些是屬於自閉症頻譜、有些是專注力不足、有些是學習障礙,礙於他們本身的困難,要控制情緒和行為也更富挑戰。常見的情境有:在遊戲時顯得過度亢奮,在做功課時又感到很睏,難以把行為保持在適中水平。 行為本身是情緒和需要的反映,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要看場合是否恰當。 學生學習控制行為之前,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認識自己的行為,注意自己能量與身體活動的關連,因為不同行為需要不同能量,例如,打瞌睡時能量較低,小組討論時能量是中等,跑步比賽時能量較高。 然後是「知己知彼」,學生們需要評估身邊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再評定他們的能量水平,亦可以評估一群人的最高、最低及平均水平,這可讓他們達至最後一步「自我調整」。當學生理解到他人的能量水平,他們便可以選擇相約能量的行為,例如:在圖書館,我們應該較安靜;在視藝課時,我們應該較活躍,但不能在課室內隨意走動;在公園時,我們可以走來走去。透過反覆的運用和正面的回饋,小朋友會更懂得控制能量,改善行為。 其實,這個方法不單只適用於小朋友,對成人也非常合用。當我們到外地旅遊時,不妨多留意當地人的行為及能量,再調整自我配合,那麼我們便會成為更受歡迎的旅客。大家不妨也試一試!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如何教孩子不要「遊魂」?

「遊魂」對於大家來說都應該不會陌生,遇到沉悶的課堂時、考試溫習時、閱讀冗長的文件時、上司長篇大論時,我們都會暫時「靈魂出竅」,好像武俠小說的情節一樣,投身到另一個國度。不知怎的,當我們有需要時便會自動「回魂」,試想想你是怎樣學會「回魂」的呢?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做,便可教小朋友更專心! https://happypama.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livia005e.mp4   記得一次筆者在幼兒園觀課,學生剛完成大肌肉活動,個個顯得非常興奮,回到課室,老師邀請他們安靜下來,她便開始唸口訣提醒學生:身要坐直、腳要放好、眼望老師、耳朵留心聽、口要合上;看到小朋友肢體活動減少了,也顯得安靜些,但有些的眼睛放空,有些則關注課室內其他的東西⋯⋯ 嚴重自閉症者領悟出專注的方法 事實上,專注是一種腦袋的狀態,始於內,發於外;我們專注於某事物時,滿腦子都只關注該事物,整個身體也會自然地調整去集中接收。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教孩子進入這狀態呢?美國人戴維斯(Ronald D. Davis)利用想像提升專注狀况,他本身是個嚴重自閉症人士,十七歲才學會講話;在他反覆以自己為試驗品後,在三十八歲時領悟出專注的方法。 他建議的方法叫做「定向」(Orientation),是想像自己擁有像武俠小說裹描述的「元神」,協助自己取得絶對平衡。人在達致絶對平衡時,所有感官都需要同步運作,內在會感到非常和諧,這正正是專注的狀况。他希望方法能讓更多人認識,所以寫了本書把整個步驟跟所有人分享。大家有興趣的話,不防閱讀此書《天賦X讀寫障礙》(The Gift of Dyslexia),詳細了解一下。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靜默的革命

相信很多人在求學期間,都曾經因緊張或衝動而答錯題目,這種情況在學障或專注力不足學童身上更加明顯。很多時候,就算學生他們把學習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但在考試或測驗中,還是經常出現「失手」的狀況,令學生和家長都很氣餒,很多家長常以為這是孩子因為「無記性」所造成的 。 然而如果仔細想一想,我們在緊張或衝動的狀態下,大腦的功能會衰減,難以發揮其正常效用,孩子「無記性」的問題很可能並不是出於能力的欠缺,而是心理質素的不足。所以在協助學生時,首要的目標是教他們如何在壓力下盡快穩定情緒。 穩定情緒的方法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方法是,運動員在比賽前、演員在表演前、音樂家在演奏前都會用短暫的靜默時間及深呼吸來撇清雜亂的思絮,專注於眼前的活動,然後投入比賽和表演,發揮應有的水平。 對於專注力不足的學生,靜觀可以增強專注力和延長專心的時間,並減低衝動行為;對於緊張的學生,靜觀可明顯地紓緩情緒,冷靜學習和處事 靜默和深呼吸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正名為「靜觀」或「正念」,如能運用得宜,有很多好處。「靜觀」源於佛教的冥想,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目的是讓人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人、事、物,活在當下,活得更快樂。 筆者也經常將靜觀列入治療項目。對於專注力不足的學生,靜觀可以增強專注力和延長專心的時間,並減低衝動行為;對於緊張的學生,靜觀可明顯地紓緩情緒,冷靜學習和處事,有時更可除去因緊張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如:頭痛和肚痛)。 近年有愈來愈多腦神經科研究指出,定期靜觀可改變腦部結構及其運作:它可以延遲腦部退化,也可減少抑鬱、焦慮和痛楚,更可增強學習和記憶力。由於方法不難學習而成效大,所以在學校、運動員培訓、機構前線員工培訓等等都得以廣泛應用。 在眾多研究中,其中一個非常有趣:研究員邀請一批家長每天三次,每次三分鐘進行靜觀,在連續八星期後,家長感到自己更冷靜,因此改善了家庭及親子關係。正因靜觀有很多好處,大家不妨嘗試一下,與孩子一齊靜觀,靜靜地起革命!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