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五福臨門
農曆年前發生幾宗令人心碎的意外,影響了全城過節氣氛。本應開心預備過年,現在有些家庭卻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永訣。飛來橫禍,生死的討論又變得很貼身了。為了準備人生不同階段,我們會參加各式各樣的預備班,例如升學補課、婚前輔導、生育檢查,卻沒有人教我如何準備人生必經的死亡? 我個人對死亡的理解是從人生經驗中歸納,後來因為學習輔導才有機會較有系統地了解哀傷。假如我早一點明白死亡是不能逆轉、遺憾悔恨有多難受,或許我會更珍惜現在、更積極的生活。
「未知死、焉知生?」近年多了人推動生死教育,直接探討人生終章去反思如何活得精彩。不過在華人社會推動這個議題並不容易,在家長層面更難。家長坦言害怕討論死亡,我試過被一位媽媽質疑,認為討論死亡會引發兒童對自殺的好奇;也有家長擔心會有孩子面前哭泣所以不敢回應孩子的提問。
其實四五歲大的孩子,已開始知道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
如果沒有適合的回應及情緒支援,他們未必能理解複雜的情緒,例如為什麼感到害怕、擔憂、憤怒;他們也可能建立了對死亡一些錯誤的看法,影響日後的認知行為,例如家中長輩過世是因為自己不乖、寵物離世不用傷心因為可以再養另一隻動物、看到新聞便會認為坐巴士等如危險、看到父母避開這些話題就以為死亡是壞事要隻字不提。
試想想,即使不是我們喪親,看到新聞也會感到難過;小朋友接觸這些新聞圖片,也會生起不安情緒,嚴重的會作惡夢尿床。而假如家長仍然不敢或者不容許他們提問,表達困擾的感覺,他們對死亡的無知只會轉化成焦慮、不必要的恐懼,建構了偏差的生命價值觀。
我明白小朋友的問題可以很「禪」,教人難以回應,父母在子女心目中一向是萬能博士,但與孩子討論死亡卻可能令家長感到挫敗。事實上這個題目很有份量,家長如果不懂回應也是人知常情,我建議大家誠實告訴孩子,自己也不太清楚但願意一起探討,這樣子女反而沒有那麼害怕。上年年低聽過小學雞媽媽蘇美智的講座,分享她如何使用繪本和孩子討論死亡。我非常認同她的觀點,繪本有很多種類,當中有很多題材與死亡相關,家長不妨多利用這些故事書協助回應子女的提問。
陪伴孩子、坦誠討論,並且全然接受他們的情緒;父母絕對有能力引導子女理解生命的過程、探索生命的可能性,面對不幸的消息,他們期望答案但更期望爸爸媽媽的心靈上的支持。
你知道「五福臨門」是什麼嗎?五褔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及最後的「善終」,古人很有智慧,既然生死有時,與其害怕它找上門,倒不如好好預備,迎接入門。我家門楣就貼了這句祝福語,就是因為生命有限、充滿無常,我們更要學會把握當下,享受並且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