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與孩子同探索「超自然」事物

正向心理學大師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的「擴展與建構理論」,認為正面情緒可以「擴展」孩子想做的事,從而「建構」孩子的知識和技巧。「有趣」(interest)是十大正面情緒的其中一種。感到「有趣」的孩子,會主動探索身邊的世界,嘗試理解背後的原理。由於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逐步發現真相,所以會學得更深入、記得更持久。作為家長,我們又能否為孩子展現新奇事物,刺激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主動探索呢? 培養家中「科學家」 美國心理學家Aimee Stahl和Lisa Feigenson以實驗形式,探討新奇事物對幼兒學習的影響。他們把100個1歲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看「超自然」的動畫片段(如:玩具車穿越牆壁或懸浮在半空),另一組則看和自然定律相符的動畫片段(如:玩具車受牆壁所阻而停下或從架上跌下來)。研究人員觀察幼兒在看動畫後的遊戲行為,發現看「超自然」動畫片段的幼兒,在沒有成人的鼓勵下,都會在芸芸玩具中,特別關注剛剛在動畫中出現過的玩具車,更會嘗試把玩具車撞向牆壁,或拿起玩具車從半空放下,儼如科學家一樣,探索玩具車是否真的可以穿超牆壁或懸浮半空;至於觀看和自然定律相符的動畫片段的幼兒呢?他們很快就受其他玩具吸引,亦較少出現上述的探索行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超自然」現象:磁鐵可以吸起萬字夾,靜電可以吸起碎紙,水的張力可以移動牙籤,黃色顏料加上藍色顏料會變成綠色顏料,含羞草被觸摸會收起葉子,變色龍會隨環境而變色,毛毛蟲會慢慢變成蝴蝶,下雨過後會出現彩虹。家長可以從這些新奇事物出發,刺激孩子對四周的人、物和事的興趣,並和孩子一起探索背後的原理,幫助孩子成為家裏的「科學家」﹗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如何支持孩子探索新奇 事物?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系列《千奇百「趣」》: https://youtu.be/_5UORII-9aY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仲去唔去英國讀書?

有讀者來郵問王師奶,她的兒子在英國讀大學一年級,因大學停課,加上英國疫情嚴重,4月時千辛萬苦撲了一張機票回港,自律地自我在房間隔離了14天。她問小婦人下學年好唔好去英國繼續學業,但又怕疫情未止,喺英國好易領嘢,問王師奶如何是好?該讀者問道於盲,小婦人真係唔識答你。小婦人平時雖然唔停聲,鬧完張三窒李四,事因張三李四係牛鬼蛇神,沆瀣一氣,無個正氣凜然如王師奶之流守住華容道就更加無法無天(關二哥得把口,曹操照走如儀)。不過,這位讀者的問題真不是個別事件,係好多有仔女在英國讀緊書的家長共同關心的問題。 回港避疫留學生最吊吊揈 正所謂洗濕個頭,進退維谷。繼續讀,又怕疫情未止,啲外國同學攬頭攬頸又唔戴口罩,好容易領嘢,書未讀完身先喪,死亡證快過畢業證書;如果不再去英國,正正中咗唐英年當年的名句——吊吊揈。香港的大學唔會收你,你冇考過DSE,又冇報過聯招,除非你後台好堅,又或者大學校長係你契爺。在外國讀緊中學的一樣兩頭唔到岸,王師奶有個姨甥孫,本來在頂級直資名校升中四,姨甥女係公務員,享有子女海外升學福利,食得唔好嘥。呢次大劑喇,想回頭直資,就算直資肯收你,相隔了一年課程已經不同,點追吖?橫加一筆,名牌直資經營也不易,中一中二爆晒棚,中三開始走吓一個走吓一個,中四好似大逃亡,三班變兩班甚或剩番一班左右。 專家金句:唔使急 睇定啲先 走筆至此,王師奶十分慚愧,有負來郵「求教」的那位讀者,遂轉向升學專家老友梁先生求救,怎料專家都無計,只係話:「唔使急,唔使急,睇定啲先。」專家即係專家,雖然只係拖刀一語,但一言仍可驚醒夢中人。王師奶記得曾參加過一個心理醫生的講座,醫生話:「中國人,尤其是香港人(這3個字似乎政治不正確)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呢句諺語累死。心理專家話香港人就因為凡事太遠慮,所以近憂一籮籮,抑鬱症由此起。今日洗埋明日和後日的碗,唉!明日的碗明日洗,後日的碗梗係後日洗喇,今日洗定早唔早啲吖!太遠慮,所以有近憂。」驟耳聽來有啲怪怪哋,但諗落又並非全無道理。英國大學多是9月開學,?家才是6月上旬,唉!如果世界饑荒,餓死都未到9月喇。可能到時疫症消失,可能已發明疫苗,可能免費注射兼送鑽石半卡,可能英國榮膺全球肺炎絕緣國,咁多可能之下,請該問道於盲的讀者放開懷抱,少憂無躁。 記住專家金句:「唔使急,唔使急,睇定啲先。」 (隔周刊出)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跳出舒適圈

一場疫情令全球陷入停擺,卻讓大家對各種問題有更深層次的思考。而我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於在疫情中教學模式轉移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感受至深,因為我們都跳出了「舒適圈」。 「舒適圈」是一種行為狀態,指人在沒有焦慮的環境之中,運用熟悉的技巧就可以有穩定的表現,可以不用承擔未見的風險。在正常環境下,我們都習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因為效能是最大的。可是,今次前所未有的漫長停課期,卻為教育界帶來了一次驚天動地的改變,師生都要在家中透過網上去教學和學習。疫情令學習模式產生改變,也成為推動全民電子學習的一個契機。 教育局提倡「停課不停學」,同時給予每間學校自由度,但由於並非強制,所以沒有明確指引,於是全港學校都各師各法。起初停課的日子不長,我校以發布網上功課為主。後來,疫情日趨嚴重,復課日子遙遙無期,我校的副校長、課程主任和各科科主席便開會商討網上學習對策,至復課前,我校已推行了「停課不停學」9個學習階段。 在推行電子教學時,傳媒曾訪問我們,並反映他區已有學校推行實時教學。然而,由於每間學校的校情不盡相同,包括網絡基建、資源多寡、有沒有足夠的配套和技術支援,以至家長對於運用平台的熟悉程度等都是考慮的因素。實時教學牽涉私隱、對教學法的衝擊與評價,我們體恤前線教師所面對的壓力,大家都需要時間醞釀、消化和衝破心理關口。 循序漸進推行電子學習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政策能有效推動並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絕對不是由上而下的頒布和命令,而是時機的造就、持份者自身對於知識的教授和追求的熱中,我相信大環境中電子學習氛圍是一股助力。我們決定循序漸進地推行電子學習。首先我校資訊科技組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材、運用不同的錄影軟件、Zoom教學等短片供教師和家長參考;為教師舉辦電子教學工作坊;資訊科技組對於教師上課時的全天候支援;校長與家長進行Zoom陽光視頻以了解學生對於操作網上學習的困難;申請上網卡以支援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等。一切準備就緒,大家便齊齊跳出「舒適圈」,進入新紀元。 我校在是次疫情推動電子學習發展是穩步向上,不斷進步的。從第三階段開始,教師已全天候錄製教學簡報,放置在E-class的Powerlesson平台供學生自學,並加入討論區與學生互動;繼而發展至第六階段,中、英、數、常的科任教師每星期都會和學生以Zoom網上視頻跟進學習,務求雙管齊下。學生在Zoom時再見到老師和同學,都格外雀躍和期待,更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感謝家長對孩子上Zoom課的重視和支援,結果就連一年級同學都能順利操作Zoom。為了令學生更投入上課,教師更使出渾身解數,運用具不同互動功能的工具如Kahoot、Quiz、Forms等在課堂與學生互動,大家的努力讓我深受感動!電子學習拉近了彼此的心,增強大家的聯繫。 「有危必有機」,在生活的許多領域,包括專業領域,我們都希望不斷改進和學習,科學家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避免陷入「舒適區」,應轉向挑戰不可預測,看上去難度較高的途徑。或許我校在電子學習上不是盡善盡美,但我非常欣賞全校教師能團結一致,為學生付出和進步的一顆心,因為鼓起勇氣跳出「舒適圈」並不容易。相信不論教師、學生、家長,甚至是校長本人,在這次漫長的疫假中都有所成長。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應試教育扼殺未來之才

上期說明了香港目前的應試學校教育是如何的不合時宜,現在進一步說明它為什麼無法培養出能夠立足未來社會的人才。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未來社會最需要的7種才能嗎?第3類才能是創新之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意。創意是一種擴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據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Guilford)的解釋,即是不以現存知識為範圍,也不遵循傳統的確切方法去思考。思考無一定方向和範圍,得以衍生各種可能的、未確定的創造性思考。 研究:創意思維隨年遞減 好幾年前外國有一個關於這類創意思維的科學研究,結果相當發人深省。該研究找了1500個3歲幼童做測試,發現當中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比率是98%。5年後同一批幼童(8歲)再測試,當中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兒童已降為32%。這同一批兒童再5年後(已是13歲的少年了)測試,這一次創意思維的天才級比率降為10%。與此同時,研究團隊找了1500個25歲的青年人做測試,發現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只有2%。從3歲到25歲,從98%到2%,到底這20年間發生了什麼事,令到一個人的創意思維會如此急劇地減退呢?只發生一件事——因為「返咗學」! 因為應試學校教育,就是以單一的評核模式,用劃一的評分標準,要求唯一的答案,這種文化和制度,和創意需要具備的擴散思維完全相反。所以應試學校教育不但沒法培養學生的創意,它還會不斷地摧毁一個小孩與生俱來的創意思維。要知道上述的研究是在外國做的,外國的教育已經沒有那麼應試了。如把研究對象換了香港學生,恐怕那個2%早已在13歲時出現了。 應試學校教育不但不能培養甚至會持續扼殺學生的才能,創意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諸如自學之才、應用之才、品格之才、靈性之才等等,也是一樣。應試教育的學習內容、模式、程度、速度全由考試主導教師決定,持續摧毁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學動力;純為應試取分的記背默測等紙筆操練模式,持續摧毁孩子生活應用的動手能力;只看分數不看學生努力,只重名次不重學生感受,成王敗寇你死我亡的高度競爭學校生態,持續摧毁孩子的純良率真的赤子品性;高壓緊迫排山倒海的功課令學生毫無家庭和私人的生活空間,持續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滋養…… 為何要順從扼殺人才體制? 這並非危言聳聽,其實上述應試教育弊端已經存在多時,只是這些問題在未來將會更加嚴重。既然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不但無法培養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甚至很可能將你的子女本來具備的未來社會之才持續扼殺,那麼身為家長的你,為什麼要順從這個體制,隨着它的旋律和步伐起舞呢?你逼迫孩子去配合一個不合時宜,不能培養而且持續扼殺未來人才的教育體制,甚至成為這個體制之下的乖孩子好學生,不是很愚笨嗎?所以我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5觀,便是:父母是孩子成長空間保護者,不是教育體制的順從者。 至於如何保護,我們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送嬰兒護理產品

澳洲Grahams Natural送出嬰兒護理系列予《Happy PaMa教得樂》讀者,包括天然嬰兒濕疹修護霜、沐浴油及護臀霜。名額15個,每人可獲禮品一份,禮品款式隨機送出。有興趣的讀者可於6月12日(周五)中午12:00前回答以下問題,連同個人資料(姓名、地址、聯絡電話)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即有機會獲獎,得獎者將獲專函通知。問:澳洲Grahams Natural的創辦人叫什麼名字?[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安基司、明雅皆重兩文三語

    問◢如果想小朋友K1升到九龍塘區一條龍幼稚園,PN(學前班)應該選擇安基司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還是明雅國際幼兒學校(國際班)較好?如果兩者在升學方面沒有太大分別,哪所幼稚園課程和師資較好? 答◢我不清楚你說「K1升到九龍塘區一條龍幼稚園」指的是什麼,因為沒有幼稚園是「一條龍」的,「一條龍」是指小學升上中學的辦學模式。你提到的兩間幼稚園皆着重兩文三語,不過安基司着重鼓勵學生,以孩子為中心;明雅比較着重成績,師資相差不遠。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5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友人說:無論疫情如何,政情如何,天氣如何,The show has to go on……我無奈地說:「都係。」心想:現在更加體會「假使世界原來不像你預期,仍懷着一顆謙卑(的心),來面對不安的天氣」。同事也反映,最近多了小一入學查詢。對吧,很多原本要舉辦的學校開放日也因為疫情關係取消了,緊張的爸爸媽媽肯定少了一個重要的渠道去認識學校吧!眾多查詢中,資料性的不贅,發現了幾個有趣的問題,可以「碎碎念」一下。 同學還能夠愉快學習嗎? 有人問:香港由去年6月至今,經歷了無比的艱難,同學們還能夠愉快學習嗎? 真是好問題喔!愉快學習這東西的定義因人而異,甚至因時而異,因為愉快都是主觀感受,也沒有絕對客觀的尺去量度,快樂與否,要問當事人,即是同學本身。如果甲學生說「係」,乙學生說「好似係」,丙學生說「有時係有時就……」明顯地這完全取決於這個學習過程的主要參與者抱持着什麼態度,從而對學校生活會否產生愉快的感覺。其實這愉快的感覺包含着一種深層的滿足感和意義感,換言之,即使過程艱辛,只要同學感到滿足和有意義,就會感到值得,也會對此「學習旅程」表示愉快和正面。 重新檢視eLearning教學策略 又有人問:停課期間大家都learn from home,學校的eLearning是否有效? 嘩!這問題相當專業。停課不停學這幾個月,教師的網上授課技巧可以說三級跳,由普通PPT簡報展示到使用實時教學軟件Zoom、Meet、Teams等等,漸漸變成新常態。然而,大家不會輕易認為這就是推行eLearning的目標吧?網上授課只是一個「外間呈現」,坦白說,我們需要重新檢視整個eLearning 的教學策略,從而令同學達到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目標。學習者透過eLearning去掌握學習過程:包括目的、進度、結果,然後自我修正。新常態已出現,當世界在變,教育制度或內容都會變。那教師會被AI機器人取代嗎?我認為不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是數據可以完全滿足,而良好師生關係的珍貴,是因着情感上的連繫。 再有人問:停課期幾個月,9月小一新生入學,壓力或會倍增,家長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這問題超級讚,答案卻十分簡單,一同面對便是了。見步行步,自然法則。還記得那篇網絡文章《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嗎?鬆開自己的手,孩子才有發展空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又怎會想着種豆能得瓜呢?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而每個孩子都有着無限可能。面對永恒的變幻,我們總要記着: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以是新的開始…… 文:楊永明(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擔任管理工作超過廿五年。認為孩子的發展有着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經歷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幸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活動推介:繪本助自閉學生復課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全港學校停課多月,直至最近,中、小學才分階段復課。由於自閉症學生較難適應生活上的轉變,經過一段長時間停課後,家長可能需要預備他們重新適應復課的生活。明愛康復服務近日推出電子版的《自閉症學生復課支援繪本》,內容圍繞復課後學生可能面對的轉變。由於每個家庭和每間學校的安排都有所不同,明愛建議照顧者可先列印此繪本,然後根據實際情况與孩子討論,亦可在書內填寫適用於自身情况的內容,以增加親切感。 (屏幕截圖) 雖然此書是因應疫情而誕生,但只要除卻開首的兩頁,內容亦非常適合支援孩子在任何長假期,例如暑假、聖誕節、農曆新年假等結束時,幫助他們重新適應校園生活。 網址:bit.ly/3glRc3T 整理: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1歲開始性教育 不算早

子女不過剛足1歲,便向他們灌輸「性教育」,會否早了一點?提出這個疑問的父母,或許誤以為幼兒性教育等於談論戀愛教育、安全性行為等等,其實不然。0至6歲幼兒需要的性教育,是建立性別的自我、確立至親密的關係,以及知道「我從哪來」。父母是幼兒最佳的性教育老師,而且爸爸對兒子、女兒的成長均有獨特的角色。 護孩心切的爸爸,往往傾向為兒女避開與性有關的事,但這卻有可能令子女對性過度無知,無知有時會導人走向危險。孩子只知避開眼前的火焰,卻不認識火本身的好與壞,也不懂得滅火的步驟,這無助孩子運用火和避免傷害。 爸爸選擇含糊其辭,可是子女很快就會發覺爸爸有所隱瞞,甚至會挑起他們對性有更大的好奇心。往後子女同樣選擇不與父母談性,爸爸就白白錯失與子女談性價值觀的機會。 儘管有些爸爸想過去教,但又認為坊間素材太前衛,不合適自己的處境和信念。唯有束之高閣,「讓老師去教」。可是學者卻認為,孩子6歲前對性的基本觀念雛形已成。這樣說來,父母還是需要在家裏傳授性教育。孩子年紀很小,教什麼才好?幼兒的性教育有幾個重要目標,其中一個是建立性別自我。 6歲前性觀念初成 須建立性別安全感 對自己的性別有自信,是指你的兒子喜歡自己作為一個男孩,或你的女兒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女孩。這種對性別的安全感(gender security)並非與生俱來,需要主要照顧者妥善地看顧子女的成長,才能令他們獲得性別自信。 小孩獲得安全感的方法是模仿。孩子會模仿與自己關係良好的人——每天替他餵食、換片、擁抱、陪伴的人。女兒與母親都是女性,母女關係良好,足以幫助女孩完成自我的性別認同,因為女孩從同一性別的母親身上,會更容易獲取安全感。 兒子的情况則比女兒複雜。有臨牀心理學家曾說:媽媽能培養出男孩,爸爸能培養出男人(mother makes boys but father makes men)。男孩須在情感上與母親分離,並與關係良好的父親逐漸形成男性的認同。當兒子肯冒險走出來,母親肯放手,爸爸又肯接手時,他就在爸爸身上模仿到男性身分。 香港性文化學會中專職性教育的鄭安然提議,爸爸可在洗澡時讓兒子看自己的陰莖,甚至告知自己的與兒子一樣,讓兒子也接納自己的陰莖,減少他感到那是身體上的「異物」。 除了洗澡外,爸爸坐着和站着如廁、梳洗、剃鬚甚至剪髮,都是與兒子談起「爸爸男性形象」的好時機。此外,當媽媽正值經期,要使用衛生用品時,爸爸也可以向幼兒談論「女性身體」的情况,讓男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身體與女性有所不同,更有助他建立男性的身分認同。 簡言之,爸爸在0至6歲兒子的性別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任務:恆常照顧、陪伴、玩樂,以及肯定兒子的性別。 文: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父職研究及培訓經理)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九歲危機

我最近發現,10歲的大仔正在一條「盧比孔河」載浮載沉。現實中的盧比孔河(Rubicon)位於意大利,羅馬共和國時期曾有律令禁止軍隊越河,但凱撒打破禁忌率軍橫渡,最終成為一代大帝,歐洲人遂以「跨越盧比孔」來比喻破釜沉舟、沒有退路。創立「華德福教育」的奧地利哲學家史代納(Rudolf Steiner)認為,兒童心靈發展到9歲就會遇上重大轉折期,他稱之為Crossing the Rubicon,以形容這是一個回不了頭、必須跨越的關卡,通稱為「九歲危機」。 相比起Trouble Two(兩歲反叛期)和青春期這兩個廣為人識的概念,「盧比孔階段」在華德福圈子以外的討論不多。我有幸日前到錦田參觀一個致力推廣華德福教育的本地共學組織,聽到教師介紹,才初次認識這個概念。 雖是初次聽聞,我卻隨即發現這個概念很能幫助我理解大仔的處境。他雖已大於9歲,但其實史代納將9至12歲都稱為「盧比孔階段」。每個人轉折的實際歲數都會有差異,較多是在9歲或10歲遇上。這階段裏,孩子真實的自我開始萌芽,他們會因為觸及之前所不知的內在自我而無所適從;由於面對思想與情緒的劇變,內心亦往往充滿無法訴說的衝撞和折騰。 近兩月我大仔反覆處於難以入眠的艱難狀態,近日更是每晚都想回到爸媽的牀上。我最初以為是疫下停課影響了作息,叫他盡量留在自己牀上,強調無法很快入睡並不出奇,他最終都會睡着。但很多個晚上,他都滿臉驚恐又萬分歉疚地來到我牀,說自己很害怕,卻又說不明白自己害怕什麼。 我知道那是發自心底的驚慌,因為我想起自己在四年級、大概9歲的時候,也經歷過這樣艱難的階段。不同的是,當時我能意識到自己害怕什麼——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限的生命,每到晚上這意識就會尤其清晰驚嚇,我像是被困在驚嚇的籠中,忍不住像嬰兒一樣嚎哭。 從童年夢中驚醒 發現什麼是「我」 我終於明白,當年小四的我、今天我小五的大仔面對什麼處境。根據華德福教育,渡過盧比孔河的孩子像是突然從童年的夢中驚醒,發現什麼是「我」,而這正是生死概念真正進入孩子意識的時期。不過,不同孩子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有些會發噩夢睡不着、出現倒退行為,有些會變得充滿批判,有些會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也有些好像想違反所有規則、觸碰所有禁忌,常做故意惹惱對方的行為。這些都是焦慮和掙扎的反映。 感謝華德福教育的提醒,讓我知道大人很易會進入一些誤區,例如不信任那是孩子真實的感受。事實上,我也曾一度懷疑大仔害怕睡覺是裝出來的。另一個誤區,是錯以為孩子叛逆的青春期提早來臨。家長太早把孩子當作青少年,會變相奪去孩子最後兩三年的天真童年,要他們提早承受青少年的擔子。 停課數月,兩個兒子差不多天天爭吵,我常為大仔故意挑釁細仔而煩惱。現在想來,那也是大仔渡過盧比孔河所表現的無理行為之一。我們該做的是,對不適當的行為維持堅定的界線(這可是另一個重要的題目),同時也給予孩子溫柔的愛與關注,認真聆聽他們的感受。陪伴孩子渡河並不容易,我們在勞累中也要為自己多爭取休息和靜心的空間。信任每個孩子都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河最終定會渡過。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