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不童:機械人演活日常情景 最佳學習伙伴 AI「小星」讓自閉童學懂溝通
聊天機械人ChatGPT風靡全球,連帶掀起很多關於機械人的討論。隨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發展愈趨成熟,愈來愈多不同類型的機械人,在各個專業領域上發揮作用。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團隊,亦創香港先河,以AI社交機械人開展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介入治療計劃。研究結果指,學童完成相關課程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上升20%至25%。 「你好!我叫親睿,你叫什麼名字呀?我們可以做朋友嗎?」這類社交開場白,對4、5歲的「地球」兒童來說,可說是易如反掌,但對來自「星球」的親睿來說,曾經困難重重。 今年7歲的親睿,在2歲8個月大時,經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CAC)評定患有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還有語言發展遲緩,媽媽Muse以「大落後」來形容女兒當時狀况,「不論CAC或其他心理學家,都指親睿的語言發展比同齡遲緩約1年半,她不懂和別人打開話匣子,亦欠缺社交技巧。換着以前,她想和其他人做朋友,就只懂『死跟』着對方,所以經常嚇怕人。但多得『小星』、『綠豆』不斷教她,現在親睿『叻』了很多,曉得先自我介紹,無論在學校或家長資源中心,也開始交到朋友了」。 星媽感欣慰——今年7歲,患自閉症、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發展遲緩的親睿(左),天生社交能力較弱。在接受社交機械人訓練一年多後,她學懂如何伸出友誼之手,並逐漸建立到自己的社交圈子,媽媽Muse(右)大感欣慰。(賴俊傑攝) 機械人劃一聲調 學童較安心 Muse口中的「小星」、「綠豆」,其實是中大教育心理學系蘇詠芝教授和團隊最新引進的一批AI社交機械人,它們的任務,是通過話劇,演繹日常生活情景,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剛獲國際自閉症研究學會(INSAR)委任為「國際領袖」、亦是香港唯一代表的蘇詠芝,早在2015年,已經開展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由第一代主要用來示範人類手勢和肢體語言,到第二代用來演出創作性話劇,乃至今天的「機哥伴小星」(RABI)計劃,她一直深信,無脾氣、能夠不斷重複、可預計的機械人,是自閉症兒童的最佳學習伙伴。 蘇詠芝(賴俊傑攝) 「自閉症孩子本身與人的溝通動機已經很低,而且他們的學習模式,是需要重複一致的指令、有可預計的對話,這方面人類老師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就算講同一番說話,都難以確保每次的聲調、語氣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機械人在這方面就做得到,小朋友便會比較安心。」 第一代社交機械人——早在2015年,蘇詠芝已經引入第一代「社交機械人」去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手勢溝通技巧,當時研究團隊主要教授他們8個手勢,包括生氣、煩惱、頭暈、驚慌、熱、肚餓、嘈吵和發臭。(中大新聞中心提供) 但回歸起點,為什麼純粹「傾偈」,都要刻意去教、去學呢?蘇詠芝解釋︰「很多人都誤解,以為自閉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只要推他出去、多接觸人,就會慢慢有進步,但其實是不行的。這類小朋友根本不懂得透過觀察去學習一種技能,他不會自自然然就學到,必須通過演練的方式才吸收得到。」那誰負責跟他們演練呢?她說,既然知道自閉症兒童無興趣跟人接觸,那單單使用真人導師作為他們唯一的溝通媒介,並非上策,因此需要以社交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 發現「放空遊魂」 立即提醒 RABI計劃使用可編程機械人,並配合團隊設計的教材和課程,可用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跟3至18歲、有不同學習需要和不同語言能力的學童溝通。而機械人更可利用鏡頭實時偵測學童的眼神,當AI通過視覺運算發現小朋友正在「放空」、「遊魂」時,便會馬上指令機械人作出提示,提醒學童要專心聆聽。 蘇詠芝指出,自閉症兒童存在很大的個別差異,為回應他們的需要,RABI計劃建構了一個範圍非常廣闊的課程,「由基礎班的個人自理、提出請求,到初級班的友善行為、日常生活用語,以至中級班的情緒解讀和表達,再到高級班的對話溝通、敘事,甚至乎進階班的職業訓練,以及一些特別題材,例如性教育、面對欺凌等,課程都有涉獵」。 因材施教——這台社交機械人可根據自閉症兒童的不同學習需要和語言能力去提供訓練,亦可透過偵測他們的眼神,提醒正在「遊魂」的學童要專心上課。(賴俊傑攝) 導師從旁配合 「人機合一」 不過,她強調,社交機械人並不能完全取代人類教師,而此計劃的最大特色,正是「人機合一」!「我們的課堂,一般會有2名導師配搭2台機械人,大家各有角色。」簡單來說,2台社交機械人就是演員,負責演出生活處境,而導師就負責帶領課堂,包括解讀情節、提出問題等,「舉例,飾演自閉症兒童的『小星』,經常只用一個『哦』字去回應朋友仔『迪迪』的說話,我們的小朋友看完話劇,他們往往察覺不到『小星』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需要導師進一步提問、引導他們思考,然後再透過『小星』重新示範合宜的對話,接着小朋友模仿、做角色扮演,他們才會慢慢掌握到」。 學得專注——由於自閉症兒童普遍不喜歡和人溝通,他們對音調也特別敏感,所以使用語調平坦、少感情表達的社交機械人授課,孩子反而學得更專注,吸收得更好。(賴俊傑攝) 蘇詠芝笑言,導師另一個重任,就是負責「指導」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興提問。「小朋友本身的聲音都是難辨別的,加上部分自閉症兒童有言語遲緩,所以機械人暫時未能用上AI語音識辨系統去理解孩子的說話和解答他們的問題。不過,我們的社交機械人都有『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的功能,只要導師即場輸入文字,一樣可以藉機械人的『口』和小朋友對答。」 親睿參加了RABI計劃一年多,Muse見證着女兒的進步,「我覺得她在情緒、說話能力、社交溝通和學習動機等,都有很顯著的改善,而這些轉變,是連當時特殊幼兒中心的老師都察覺到的。幼稚園畢業時,學校的言語治療師替親睿重新做評估,結果是,她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已經追回同齡水平」。 機械人代答——真人導師不單可編程機械人,還可以「文字轉語音」的功能,輸入文字,再藉機械人去回答小朋友的即場提問。(賴俊傑攝) 追回同齡水平 懂覆述欺凌經過 升上主流小學後,親睿礙於課業繁重,暫時無法參與RABI計劃,但之前課堂所學的,她都有記在心裏。Muse透露,女兒早前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令她驚訝的,是親睿有能力把事件的始末覆述一遍,也表達到自己的感受,「其實升小學之前,RABI課堂正正教過小朋友如何面對校園欺凌,她也看過『小星』搶『綠豆』玩具的話劇,所以當親睿被同學弄爛老師獎給她的擦膠時,她的即時反應雖然也是哭得拆天,但當我引導她回想RABI課堂學過什麼時,她便能夠慢慢冷靜下來,『是啊,哥哥姐姐(導師)教過我的……』她亦很快處理到這件事」。 RABI計劃自2018年開展以來,累計服務逾2200名自閉症兒童,根據團隊的研究指出,學童完成課程訓練後,自閉症嚴重程度減少25%至30%,社交溝通能力則增加20%至25%,而他們對長句子認知的能力也提升20%至30%,以及敘事能力亦提升逾30%。被問及會否推出第四代機械人,蘇詠芝指正在研究當中,「希望將來的機械人,能夠透過偵測兒童的行為舉止,便評估到他的自閉症嚴重程度,再自動調整課程進度,優化訓練進程」。 她和團隊為了幫助更多「星孩」家庭,在2019年創辦了社企「智趣伴星途」,提供個人及到校服務,如欲了解詳情,可瀏覽機構網頁:star-autism.com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