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累」:邊演戲邊學中文 代入角色更易明
雖然粵語是我們的母語,但識聽、識講,不等於識讀、識寫,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中文科一點都不容易應付。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學語文的種種困難,有資深教育工作者就決定來一招變「戲」法,結果教的不再勞累,學的又開心,創造雙贏局面。 文︰沈雅詩 變「戲」法教中文 師生雙贏(劉焌陶攝) 五邑鄒振猷學校的學生自幼慣於以戲劇形式上中文課,在這種氛圍下,大家都演得很投入,毫不怯場。(劉焌陶攝) 位於屯門的五邑鄒振猷學校,是其中一間擅於變「戲」法的學校。這天,記者參觀四年級校本中文科(古典文學與文化課程)的課堂,由副校長鄭麗娟親自執教鞭。今堂目標是讓學生學習「熟能生巧」這個成語故事。甫開始,鄭麗娟先簡介一些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包括何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後,之後便正式進入課題。 互動演出 課堂無悶場 課文提到,北宋時期有個名叫陳堯咨的人,箭射得非常好,他住的那個地方,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覺得自己箭術高明,很了不起。一次,他在花園練射箭,箭箭都命中靶心,看的人,無不拍手叫好。讀到這裏,鄭麗娟突然停下來,問大家:「如果我是陳堯咨,你們是圍觀者,看見我這個神射手,每次射箭也百發百中,你們之間會說些什麼呢?」 雖然孩子只得10秒時間跟鄰座同學商量,但大抵訓練有素,10秒之後,大家已經準備就緒,有男同學就像演員上身,張大嘴巴,露出驚訝的神情說:「係咪神仙嚟㗎?」另一個男同學則以另一種方法演繹,他拍着手叫嚷:「嘩!你好犀利吖!」 當大家演圍觀者演得興高采烈之時,鄭麗娟話鋒一轉,請學生思索,假如陳堯咨聽到旁人歡呼叫好,他又會有什麼反應呢?「各位,請給一個『定格』和心底話,你們猜他會怎樣想?」接着,全班學生起立,鄭麗娟如施展「魔法」般念着「3、2、1……『定』」,學生頓時像被「點穴」一樣,把設計好的表情、動作都一一凝固起來! 當學生轉換身分成為陳堯咨後,他們的精神面貌都跟剛剛扮演圍觀者時明顯不同,鄭麗娟走到其中一名男同學身旁,輕拍他肩膀一下,他就恍如被解了穴道,擺出超人變身的招牌手勢,並沾沾自喜道:「咁多人讚好,我真係好叻!」鄭麗娟又走到另一個男同學桌前,一拍他,他即叉着腰,交足戲囂張地說:「哼,我咁叻,肯定我係全世界射箭最勁㗎啦!」 40分鐘的課節,就在一來一回的互動演出下完結,既無悶場,學生亦牢牢記着「熟能生巧」這個四字成語。記者讚這班學生投入兼肯「交戲」,鄭麗娟笑稱,這是從小訓練出來,「他們由一年級開始,已經不時要在中文課堂做戲,所以都習慣了,不會抗拒,也不怕羞」。 鄭麗娟說,透過戲劇,尤其是代入角色的過程,可加強小朋友對人物,以及整篇文意的理解,有助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閱讀層次。(劉焌陶攝) 戲劇教育 提升學習動機 說到中文科演變,鄭麗娟算是在教育界走得比較前。早在10年前,她已經開始鑽研戲劇教育法,「當初是因為發覺小朋友的學習動機低落,尤其是學語文,因為中文科比較悶,而且自從推行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後,香港語文課程的設計都是以考試導向,往往對準考試模式來教學,令學習變得機械化,進一步打擊學生的學習動機」。 雖然自己主修中文科,但鄭麗娟不諱言,這科不易讀,尤其是對小孩子,「有別於拼音文字,中文漢字偏旁部首很多,不同的組合,就會成為不同的字,要記着字形、結構及怎樣去寫,已有一定的先天難度;而且漢字有很多同音字、近形字、近義詞,一個字配另一個字,又可組成不同的詞語,由辨別到真正明白和應用,小朋友需要結合對整個語境的理解,其實是很困難」。 「有什麼方法,可以令孩子喜歡學語文,但又可以同時提升他們的能力呢?」這是當年鄭麗娟給自己的功課。她不斷研究不同的教學策略,終選上戲劇教育,於是報讀劇團開辦的戲劇教育課程,邊學邊實踐。摸索了一兩年,當掌握竅門後,在2012年,她正式替五邑鄒振猷學校各級撰寫校本中文課程,把戲劇教育法寫入教案之中,並正式推展至全校。 鄭麗娟表示,中文科引入戲劇教育,無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然而,這並不是戲劇教育唯一的效能,「其實透過戲劇,尤其是代入角色的過程,可以讓小朋友和文本之中的作者和人物作心靈的溝通和互動,當孩子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後,便能夠加強他對人物及整篇文意的理解」。 教師一聲令下,學生頓時像被「點穴」一樣,把構想中陳堯咨的表情、動作也凝固起來!(劉焌陶攝) 道具就地取材 發揮想像力 不過,記者心裏狐疑,課堂上既無布景,又無戲服、道具,會不會不夠「專業」呢?鄭麗娟似乎猜透記者的心思,她解釋:「我不是教演員,只是利用劇場技巧,去幫助學生學好語文,換言之,它最終目的是服務語文教學。」她續謂,教師不需花時間張羅布景、道具,反而更有利持久發展,至少他們不會被「大龍鳳」嚇倒,對學生亦有好處,「什麼都沒有時,小朋友便有機會發揮想像力,試過有學生就地取材,把課室的掃把當作豬八戒的耙,又把椅子反轉當騎馬,我覺得這是好事」。 學校採用校本中文課程,並加入古典文學與文化,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劉焌陶攝) 深入理解文意 寫作細節豐富 轉眼間,把戲劇教育融入中文科已經有幾個學年,鄭麗娟感受到很大的改變。「最明顯是整個課堂面貌不同了,我們看得見學生對語文課的投入、雀躍,在戲劇過程中,他們都熱中於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多了。」她說,昔日傳統的中文課,都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但自從變「戲」法後,師生的互動、學生的互動,都比以往多。當然,大家最關注的成績表現,也達到預期的成效,「在閱讀方面,學生對於人物內心的揣摩加強了,以致他們對文意、文章深層信息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反映出他們整體的思維能力和閱讀層次都提高了。另外,寫作方面也叫人欣喜,細節位豐富了很多,我相信,這是因為他們平日在課堂閱讀課文時,已經很習慣去挖掘細節,於是到他們自己寫作時,便會寫得比較細緻」。 ■有片睇︰bit.ly/2QGXDnn 學生正在模擬賣油老漢把「油」從銅錢的方孔中倒入「葫蘆」的過程,感受何謂「熟能生巧」。(劉焌陶攝) 透過互動演出,學生一起「腦激盪」,並說出很多課文沒有的詞彙,教師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劉焌陶攝) 學生通過創作繪本,訓練想像力和寫作技巧。(劉焌陶攝) 熱愛寫作的鄭麗娟,為各級親撰益智富趣味的繪本,其女兒則負責插畫部分。(劉焌陶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