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育:校園推廣精神健康 師生動起來 出汗減壓增抗逆力

香港師生壓力之大,一直為社會詬病。為了更全面、更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下稱《約章》),建議學校從休息(Rest)、放鬆(Relaxation)、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四方面入手,以具體行動,促進師生身心健康。不過,不少校長反映,學界正面對龐大的收生壓力,大家能放鬆的空間不大。 本刊今期訪問了兩位教育有心人,分別是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以及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鄭麗娟,分享他們如何在夾縫中鑽出空間讓學生、教師「唞唞氣」,做法值得同儕借鏡。   作為衛生署「健康促進學校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天主教領島學校(下稱領島)校長的李安迪,不論對學童或教師團隊的精神健康,都同樣關注,但他不諱言,這個問題背後牽涉一籃子因素,並非單靠推行《約章》便可解決。「除校園生活,學生的家庭生活是否如意,都直接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另外,當家長都熱中於追棒『學術型』學校時,課業太輕鬆的學校,就未必受歡迎;同樣,現在是學界最艱難的時期,適齡學童減少,大家都要想盡辦法避免縮班殺校,我覺得是很難減少到老師工作量。」 運動放鬆身心 促進人際關係 但話說回來,雖然外圍大環境無法控制,李安迪也嘗試從校園的細微處入手,減輕師生壓力,包括透過增設運動時段,鼓勵師生齊齊出汗減壓。「我很認同雷雄德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所講,其實想小朋友精神健康,不用搞太多『花臣』,只要給他們每天做適量運動。運動會釋放多巴胺,令人覺得快樂和放鬆,孩子消耗了體力,晚上自然會早些休息;此外,運動也有助鍛煉意志,提升抗逆力,而參與團隊運動,更可促進人際關係。這全部都是教育局所講的4Rs。」 去年,領島小試牛刀,在每天午飯後的30分鐘午息時段,開放校內運動場地,由體育科教師當值,讓學生參與不同運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跳繩、呼拉圈或一些可舒展筋骨的小遊戲,效果出奇地理想,李安迪說︰「我們見到,學生在下午上課時,特別是SEN或平日愛『郁身郁勢』那些,都集中多了,坐定一些。」 關注精神健康讓師生唞唞氣(馮凱鍵攝) 領島每天下午,會有約1小時的功課導修,估計學生能完成八成功課,回家可享受更多家庭時間。(馮凱鍵攝) 設運動時段 引入不同項目 有見及此,該校在今個學年起,除沿用去年午息運動計劃,更重新規劃課時,不單把各級每周兩節的體育課變成「連堂」,以省卻轉堂時間,還於每周五下午撥出一小時的課時,讓全校學生齊齊做運動!「為解決校舍空間不足的問題,低年級同學會留在學校做運動,高年級同學則會步行到鄰近的何文田體育館,使用場地設施。」適逢教育局在今年3月,向全港官津及直資學校發放了一筆過15萬元培養學生做運動的「MVPA60」津貼。李安迪透露,津貼正好有助領島在周五的運動日,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包括仿真溜冰、Padel(板式網球)、柔道、游泳等供學生體驗。 為鼓勵亦方便大家做運動,學生每天均可穿上體育服和運動鞋上學,教師亦然,「因為在每天的午息及周五的運動日,其他科任老師也需輪流協助體育科老師一起照顧學生,既然如此,我提議同事不如趁這段時間跟學生一起做運動,一來可輕鬆一下,二來亦可增進師生感情,所以現在同事是可以穿運動服、波鞋上班的」。 領島校長李安迪(中)決定還原基本步,以運動來替師生減壓和促進人際關係,因此除每天午息外,今年更增設運動日,周五下午全校同人齊齊做運動。(馮凱鍵攝) 善用AI分擔教職員工作 李安迪素來在教育界的形象,都是一個IT達人,因此,他亦善用人工智能(AI)去分擔教職員部分工作,以減輕他們的職場壓力。在教學方面,早在上學年,領島在中、英、數3科已引入AI電子學習平台,AI能持續審視學生的答題能力,給予合適程度和數量的練習題,有了AI的協助,教師便毋須花費大量時間批改習作,更可騰出空間去協助能力稍遜的學生;學校也建構了一個資料查詢系統,AI可即時解答教師關於教育局《學校行政手冊》、《教育條例》、《教育規例》等指引內容,甚至可翻查學校會議紀錄,讓教師在籌備教學活動時,節省搜尋資料時間。行政方面,領島開發了兩個系統,一是精簡病假申請及統計程序,另一則能自動編排代課人手,大大減輕副校長的工作量,「以往副校長可能需要花半小時去處理,現在系統一分鐘便能完成」。但他補充,「正向領導」對建立正向的校園氛圍,也起關鍵作用,「若校長能以身作則,在龐大工作壓力下也表現得樂觀、正向,我相信同事是會受感染的。」 教育局在本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建議學校關注師生精神健康。(馮凱鍵攝) 關愛校園營造「家」的感覺 連續13年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教育局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頒發「關愛校園」獎的五邑鄒振猷學校,在去年榮升校長的鄭麗娟帶領下,「家」的感覺更為濃烈。「家代表溫暖、有愛、能放鬆的地方,所以不論是策劃各種活動、環境空間佈置,我都刻意把學校營造得像家一樣,始終學生和老師逗留在學校的時間都很長,我很希望他們能夠享受在學校裏的生活,有愉悅感,這個與教育局所提倡的《4Rs約章》,可說是一脈相承的。」 鄭麗娟(受訪者提供) 「秘密基地」 學生自由玩樂 走進五邑鄒振猷學校,會發現每個樓層都擺放了小沙發,給孩子於小息及午息時,舒適地坐着聊天。不過,要數最特別的,一定是學校去年新落成、專供學生自由玩的「秘密基地」!提起這個創意構思,鄭麗娟得意洋洋地說︰「這個本來是地下後樓梯用來擺放雜物的地方,我靈機一動,是否可以改造成一個讓小朋友玩樂的空間呢?」一如她所料,這個有各種玩具和圖書的「秘密基地」,極受孩子歡迎,現於休息時段會開放給各班輪流使用,冀盡量滿足全校學生的需要。 校方特別為教師把這個前校工宿舍,改建成如家般溫暖的café,讓他們可在此放鬆休息一會。(受訪者提供) 「秘密基地」是一個供學生,三五知己聊天及自由玩的好地方。(受訪者提供) 除了提供空間讓學生三五知己一起玩,鄭麗娟亦很重視他們的群性發展,於是,她上任校長後,便增設「遊戲課」,「低年級每周一節,高年級隔周一節,用課時來一起玩集體遊戲!我希望孩子可以從遊戲中跟同儕建立關係,以及學習跟別人溝通、合作、妥協、守規矩等,並且懂得面對勝敗。玩完遊戲後,老師會跟學生做debriefing(解說),帶領他們反思,而不是玩完便算」。 另一個提升聯繫感的點子,是「班.家」計劃,鄭麗娟透露,逢周五放學前,各班都有30分鐘「We Time」,班主任會跟學生輕鬆聊天,「雖然今年的時間表較緊湊,只能撥出20分鐘,但我都想盡量保留這個時段」。與此同時,班主任與學生也會不時合作,精心佈置他們的「家」,「每班的佈置都不同的,各有特色」。 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教導他們以正面態度處理情緒、應對壓力,是整份《約章》的重點,五邑鄒振猷學校本學年便重新編寫生命教育課程,加強情緒教育。「今年我們會在生命教育課加入靜觀減壓的練習,全校亦會一起製作心靈瓶,期望學生能掌握到一些方法,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能幫助自己慢慢沉澱,安靜下來。」 「星空雜貨店」是五邑鄒振猷學校學生最喜歡流連的地方,只要品行良好,學生便可獲發「金幣」,儲夠足夠「金幣」便可換取禮物。當中最搶手的禮物,竟然是教師的閃卡(下圖),足見師生關係不錯。(受訪者提供) 出外用膳調整空堂 緩教師壓力 除了學生的精神健康,《約章》亦提及學校須關注教師的精神健康。記者單刀直入,問鄭麗娟可有妙法減輕同事的工作量,令他們不用加班?她搖頭苦笑︰「我也很想能做到!但現實是,現在整個教育界也面臨很大的衝擊,因為收生壓力大,很多學校都需要不斷增值,以致老師的工作量再加倍。我能做到的,是協調好老師的課堂時間表,讓科組老師都有相同的『空堂』時間,那麼,他們便能一起開備課會,而不用留待放學後才召開,免得他們太夜下班。」 雖然無法減輕教師團隊的工作重擔,但鄭麗娟也有不少暖心舉動,使同事能感受到被愛及關懷,包括一反小學教師不准離校午膳的傳統,讓每名教師在每個循環周,至少有一次機會外出用膳「唞唞氣」,「因為想老師午膳時間充裕些,在編排時間表時,他們外出用膳的那一天,我們會在飯後安排多一堂『空堂』,老師便可以吃得舒舒服服,不用『趕頭趕命』」。她還說,結合「好友相伴」計劃,只要教師事先提出,當天更可選擇一個同事結伴外出用膳。 Secret Angel默默守護 此外,該校上學年亦開展了「Secret Angel(秘密天使)」計劃,教師團隊每個人都會成為其中一人的秘密天使,也會被其中一個秘密天使默默守護,「同事反應十分好,有人久不久便會向守護對象送出打氣小卡,有人又會收到秘密天使的小禮物,大家都很窩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學校於今個學年增設下午3:00至6:00的課後託管服務,相信有助減輕雙職父母的精神壓力。「一直以來,家長對於課後託管的訴求都很大,因為他們在功課問題上,常與小朋友產生衝突,壓力很大。」但平衡雙方利益後,鄭麗娟決定中間落墨,「託管首兩小時,主要讓孩子專心做功課、溫習默書,其間也設兩個小息,當小朋友完成任務後,最後一小時,我們會開放學校今年新添置的運動器材,包括AI跳繩機、電子互動地板、單車機,供他們使用,讓學生開開心心做一小時運動才回家,免卻他們有被罰留堂的感覺」。 學校今年添置了不少運動器材,包括電子互動地板,並於小息、午息及託管時段,開放供學生使用。(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非主流教學:全港第一所華德福小學 大自然中學習 不設測考名次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下稱華德福 )早於上世紀1919年於德國誕生,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提倡,是一套以人為本,注重孩子的身心靈整體發展,並將藝術融入所有學科,透過遊戲、體驗來學習的教學法。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教育方法已推展至全球多個國家,本地華德福教育則約於十多年前起步,經教育局註冊的本地華德福學校暫時只有3間,初中課程更是剛剛萌芽。   相對本地主流教育,華德福在不少家長眼中或許頗為「離地」——主張孩子7歲前不寫字,不設測驗考試,亦沒有排名展示孩子學術程度的高低。事實上,它的設計正是突破主流教育的框架,強調以親近自然、藝術教育,重視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也重視小朋友的既定學習節奏來推動學習進程。簡而言之,希望孩子在一個親近大自然,以人為本的環境下學習知識。 來到「求學即是求分數」的香港,華德福種子如何落地開花?一直是追求「另類教育」的家長關心的事情。例如透過華德福教育,孩子實際能學到什麼,能否與傳統中小學接軌,將來能否入讀大學等。今次我們走進全港第一所華德福小學樹宏學校(Forest House Waldorf School,下稱樹宏),如何在西貢校舍孕育出本地華德福幼苗。 小班教學 畢業後可直讀將軍澳中學部 樹宏於2016年成為教育局註冊私立小學,現提供小學一至六年級(Class 1 - Class 6)課程,不設幼稚園,每級各有1班,每班最多容納16至18人,屬小班教學。除中文科外,其餘皆以英文授課。學生畢業後會轉至今年3月份啟用的將軍澳中學部新校舍上課,現時新校舍的學生最高級別為8年級,即主流教育的中二。 相信替子女選擇華德福的家長,應十分支持其接近大自然及不設考試評核的核心理念。樹宏校舍設於西貢大網仔,附近有低密度式住宅,清幽翠綠,鄰近還有小碼頭。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這樣的華德福教學環境已算不俗。校董李司妍(Barbara)表示,教師常會帶領學生沿小徑出行,有時更帶備野餐用品到碼頭享用,這不但是一種體能鍛煉,也令他們有更多貼近大自然的機會。 李司妍(楊柏賢攝) 華德福不設考試名次,那如何評核孩子的學習進程?Barbara表示,華德福強調教師、學生和家長緊密連繫,比如他們學校的策略,是安排小朋友從一年級開始,每年升班,所屬的班主任亦跟隨一同升班。Barbara指最理想是,教師從Class 1開始跟同一班學生一起相處6年,既熟悉學生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學習進程,同時加強彼此信任。惟現實未必做到,因為現時教師多從海外聘請,未必可長時間留港,故校方降低要求,希望他們最少陪伴學生3年。「教師若陪着孩子成長,能仔細觀察他們的發展,清楚他們的能力,給予適當支援和鼓勵,也令與學生及家長關係更加密切。」 四年級學生的地理科需學習製作地圖。教師特地帶學生們走出校園,在學校附近觀察地標後,再把地圖繪畫出來。(楊柏賢攝) 學期末發成長發展報告 代替成績表 雖然華德福不設考試,沒有成績表展示學生學習進度,但教師與家長保持長期聯繫,並在學期終結時給家長一份學生成長發展報告,詳述他過去的表現,也請家長反思教師的觀察與自己所見的差異,大家再詳談。由此可見,師生與家長之間就像個大家庭,學校亦十分重視家長的參與。 Barbara說,華德福在港仍在發展中,除要面對師資挑戰,課程設計也需不斷滲入本地元素才能落地生根。辦學初期,學校課程框架大都依照外國華德福課程設計,至現時已慢慢結合本土文化,如二年級的課程會以故事來教中文,教師會講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又會參考本地教育課程進度,讓四年級學生以製作pizza來認識分數的概念,比傳統華德福學校學分數的時間提早了一點。她又指各地華德福學校都會滲入一些當地學習元素,如台灣華德福會在中學畢業前安排學生參加單車環島遊,當然,大前提是按學生的身心靈發展來設計,因為華德福從來就是「適齡適教」——按不同年齡需求和特點來決定學習什麼。 樹宏學校每年設有話劇表演,讓學生透過不同角色去體驗人的各種性格,一年級表演時,大家會一同念出每個角色的台詞,並非只單純背誦自己的部分,以減輕他們演出的壓力。(學校提供) 以樹宏的上課時間表來看,學生每天準時8時半到校,隨即參與45分鐘晨圈(morning circle)活動,包括唱歌、跳繩、小遊戲等,讓學生在平和溫暖的氛圍中感受與人及自然之間的連繫外,部分活動亦在不知不覺間加進學生正在學習的內容,例如邊拍手邊數數字、邊拋球邊背乘數表等。 每天早上約45分鐘的morning circle(晨圈)時間,教師會跟學生唱歌、跳繩或玩遊戲,有時亦會加入一些學習元素,如邊拍手邊數數目、邊拋球邊背乘數表等。(楊柏賢攝) 沉浸式主題教學 之後進入主課程環節,由班主任教授。各年級都有英文、數學、地理、科學和歷史的學習主題,各主題維持3至4周,如這3周是數學課主題,未來3周便是英文課主題。在這3周裏,學生沉浸於同一科目中學習,而科目教授次序由班主任決定。之後是副科課程,包括中文、音樂、繪畫、手工等,部分由專科教師任教,學習內容亦與主課程有着一定聯繫,如編織手工講求動手做,也關係到數學和邏輯,這不但與現時流行的STEAM學習概念相同,更可建立學生空間思維、培育穩定情緒。 落田種米:三年級設有farming life學習主題,學生會經歷整年的耕作過程,體驗收割稻米,無論炎夏或是寒冬,他們都親歷過在田間工作的苦與樂,而非只是一次半次走到田裏「體驗」。(學校提供) 華德福另一大特色是不設教科書,不過樹宏每個學生均有一本空白畫簿作為其「主課本」,學生可以文字或圖畫記述老師教授過的精華內容,而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圖畫來表達。若讀者看過學生的主課本,相信都不會懷疑其學習能力,如五年級的學習主題為希臘、波斯及印度古文明,學生上課後,都能把內容摘要寫在主課本上,當中包含不少深奧字眼及一般小學仍未教授到的歷史,不容小覷。正因華德福教學目的是要讓小朋友找尋到追求知識的興趣,有了學習動機,自然更熱中所學。雖說沒有功課,Barbara指4年級以上的學生仍有小量沒壓力的任務要待他們回家完成,初中則有工作紙,讓他們熟習答題技巧。 上課時,學生會把學習重點寫在自己的「主課本」上,這就是他們的學習紀錄,家長往往都捨不得把它們扔掉。(楊柏賢攝) 學校不設課本和工作紙,取而代之是學生親手繪畫而成的「主課本」和大量水彩畫。(楊柏賢攝) 五年級學習主題:古文明,雖然沒有課本,但學生聽了教師講課後,都能把內容摘要寫在「主課本」上。(楊柏賢攝) 綜合式學習 學科之間互有聯繫 樹宏學校助理校長、班主任Wincy Chan指,華德福教育是個綜合學習模式,與主流學校的「全人發展」有着相似的概念,又因為這是綜合式學習,故無論學數學、地理還是繪畫都相互有聯繫。她曾在本地直資小學擔任教職8年,2013年孩子出生後,她開始想尋找更多教育上的可能,後來在網上認識華德福,便開始報讀相關課程,「當時華德福在香港仍是個很新的概念,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人性、很溫暖的課程,於是讓小朋友讀華德福幼稚園,與相同理念家長認識後,自己後來也成為了華德福教師,轉眼在樹宏已任教了5年」。她覺得主流學校多注重訓練頭腦思考的教育,而華德福則着重情感教育與探索自己,不但令她更能認識自己,也明白到小朋友在不同年紀有不同需要。 粉紅窗簾:一年級課室窗簾採用華德福幼兒教育偏好的粉紅色,這個課室還可望到海景。(楊柏賢攝) 按年齡需要決定教學 學者:華德福不止西方適用 上月,樹宏學校邀請兩名華德福學者從德國來港,與教師、家長交流,其中一人是有逾30多年華德福教學經驗的教育家,兼Dutch State Waldorf Education Centre的聯合創辦人Christof J. Wiechert;另一人是德國阿蘭納斯大學教育系系主任Jost Schieren,出身於德國的他教了10年高中後在University of Paderborn(帕德博恩大學)工作,2008年開始專門研究華德福教育。Christof指出,華德福的重點是讓兒童在沒有恐懼和壓力下學習,也會按孩子的年齡需要來決定教什麼。他指華德福提供從學前班到大學的完整教育,設計國際化,每個地區都通用。Schieren指出雖然華德福起源於德國,但它並非主要反映西方文化教育,而是一種可適應各種文化的國際教育法。 學者分享:兩名華德福學者Christof J. Wiechert(右)及Jost Schieren早前來港,與樹宏的家長及教育界人士分享華德福教育理念。(顏燕雯攝) 親自然≠反現代 問及在歐美國家,很多華德福教室都設於郊外,方便實踐讓孩子在大自然自由探索的理念,但在香港這個石屎森林能實踐嗎?Schieren表示,「雖然它盡可能以大自然作為導向,希望讓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聯繫,但並不代表它反現代(anti-modern),而是希望孩子為面對現代科技社會的要求做好準備。所以它也可在現代城市環境中的任何地方推行」。 隨着時代變遷,華德福亦非一成不變。好像有指入讀華德福小學的年齡準則是以孩子脫掉第一顆牙齒為準,Schieren說多年前的確有德國學校跟從這準則,但現時或許只有少數保守的華德福學校仍這樣做,「德國的華德福學校共有257間,每間都是獨特,有自己校風」。他指,華德福不僅涉及理性認知過程,還涉及情感和感覺領域、手工藝和藝術等技能,且孩子學到的一切都是由自己體驗去獲得。「華德福教學法的另一目的是協助孩子穩定情緒,並幫助他們培養自信心。它透過提供強烈的社區感、藝術練習,以及讓每個孩子可按適當學習時間和途徑去學習來實現這目標。」 華德福的家長有不少機會與孩子一同參與學校活動,如中秋晚會(圖)、農曆新年節慶、運動會、行山等。(學校提供) 藝術式學習方法是華德福教育重點,課室堅持使用黑板,教師亦會使用豐富的顏色繪畫出學習主題。(楊柏賢攝) ■知多啲 小學畢業生 可選國際學校、直資或私校 樹宏學校校董Barbara育有5名子女,全部接受華德福教育,長子今年念七年級(即中一),是樹宏第二批直升上中學部的畢業生。華德福與主流學校相距甚大,問到小學畢業生出路,Barbara說:「頭3屆有不少畢業生到海外升學,有些留港讀國際學校或直資、私立學校。雖然華德福已有百年歷史,但在香港發展不過15至20年,暫時未有人為畢業生去向做過正式學術研究,但我知道很多其他國家的華德福學生,最後也會完成大學課程。」 本地華德福社群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近年幾間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都會一同參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目的不是鬥快鬥遠,而是以3日2夜的活動,讓學生見證自己的成長和蛻變。(學校提供) 她又指華德福雖沒把科目劃分,但它其實是個整合,「例如我們沒有體育科,但學生會去行山、拋豆袋,這些都是不知不覺、日復日的鍛煉,其實就好像上了體育科」。Barbara指學生所學的知識並不比主流學校少,只是強調不會揠苗助長,令他們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和創意。 除了樹宏,香港亦有機構為小學或以下兒童,提供以粵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本土華德福教育課程。以下2間亦是經教育局註冊認可的華德福學校: .Island Waldorf School of Hong Kong 香島華德褔學校(幼稚園、小學、初中) 網址:iws.edu.hk .Garden House Waldorf School 花園華德福學校(幼稚園、小學) 網址:www.gardenhouse.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4期]

詳細內容

學校巡禮:獅小新校長黃偉立 注入拿手好戲 大自然融入教育 提升解難力

自稱為「蒲公英校長」的黃偉立,在錦田通德學校展開教學生涯,17年來一直以推廣學生愉快學習為原則,其間曾推出森林課程、巴士圖書館等,為學校贏得不少口碑。今個學年,「蒲公英」飄落到一片全新土地落地生根,出任天水圍獅子會何德心小學(下稱獅小)校長,為天水圍的學生延續愉快學習的精神。新「校」上任,他既要保持獅小的特色校園氣氛之餘,也注入他擅長的教學元素,把不一樣的教育帶給更多學生,令滿載愛的蒲公英種子傳揚開去。   剛過去的中秋節,獅小一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使用火柴把紙燈籠的蠟燭點亮,看到蠋光亮起,一雙雙小眼睛內充滿喜悅。看似簡單的生火技巧,其實就是森林課程的一種,把大自然融入教育中,透過不同活動提升學生自主、解難能力等。森林課程由新任校長黃偉立推動,他說未來希望在低年級引入飼養小動物、行山等活動,高年級則可作水上活動或到外地交流,「香港去哪裏都很方便,我們可以找一些相關機構合作,最重要是讓學生有體驗機會,走出課室學習」。 今年中秋節,獅小一年級學生上了第一課森林課,學習使用火柴的安全知識,並在教師指導下,嘗試點燃紙燈籠上的蠟燭。(學校提供) 走出課室學習 着重多元發展 森林課程是黃偉立昔日在通德學校任職校長時提出的學習課程,學生可參與觀星營、單車遊,學習用柴枝起爐生火、紮營等技能。相比下,獅小學生「點燈籠」算是小兒科,不過無論如何這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起步點,相信日後學生將會體驗到更多精彩活動。誠然,以客觀條件來說,通德位於元朗錦田村屋群中,校內設有自己的花園和園圃,而且各級只有一班,因此活動時,無論人手或時間安排上也較容易,「獅小班數多,要全校一同參加活動是比較困難,策劃活動時,從教師人手、資源分配及活動時間也要兼顧得更多,不過相信我們整個教學團隊很快便磨合到」,黃偉立說。 獅小一直提倡愉快學習,同時着重學生多元發展,與黃偉立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這是他願意接受這個新挑戰的原因之一。初來乍到,他發現獅小學生非常活潑,家長亦普遍認同孩子需要愉快的學習環境,所以他保留了學校一些原有傳統,如功課量與以往一樣維持不變,一年級不設考試等。 英文教學是獅小重視的一環,一至三年級實行圖書教學,並有6名外籍教師,他們會與本地教師一同走入課堂。學校特設英文課室(圖),外籍教師會與學生作布偶、劇場等活動。(鄧家烜攝) 初小遊戲探索 高小專題學習重實踐 一直以來,獅小都有兩大特色活動,包括校本「未來課程」,以及每個學生均有參與機會的「夢飛翔」。未來課程內容圍繞STEM學習,每周一次全校參與,不同級別的學生設有不同學習主題,初小主要是透過遊戲探索學習,例如Matatalab、LEGO SPIKE、Scratch遊戲設計等。高小採用專題式學習,如無人機物流應用、Canva圖像設計等,着重實踐及應用能力。而有興趣及具天分的學生亦會參與資優小組,代表學校參與國際比賽,擴闊眼界。 未來課程是讓學生每周作STEM專題任務、數碼科技學習及媒體創作等不同主題學習活動,培養他們應付未來世界的需要。(鄧家烜攝) 除未來課程,學校亦有STEM訓練小組,除小飛機師、VR體驗,學生常有機會代表學校出賽,參加機械人、無人機等設計。(學校提供) 全校學生不同地方體驗 至於夢飛翔則是境外教室校本課程,全校6級學生在學年的12月至4月期間,將會到不同地方體驗,如初小生會參與本地日營,高小學生更會到廣州、北京、新加坡等地交流,作跨學科學習。夢飛翔強調所有學生均享有同等學習機會,並非精英才能參與,學校亦會為有需要家庭提供資助。 「夢飛翔」為境外交流團,全級學生可一同出發,到世界各地作各種學習體驗。(學校提供) 增生涯、森林課程 發展體藝活動 黃偉立認為獅小已做到活動多元化、學生高度參與,未來他會把更多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加入課程之中,亦會增設一些生涯教育及森林課程,以及致力發展體育和藝術活動。實際例子如學校本身擁有一個生態自然角,飼養了黃頭陸龜、鬆獅蜥、球蟒等動物,本來是供參與相關課外活動的學生擔任生態大使學習照顧動物,但之後會推展至課室中,讓全班學生都有機會接觸。此外,獅小在體育方面亦有不少強項,單是田徑隊便有80多人,花式跳繩隊則有約40人,為此,學校已申請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主要基金)以增加體育設施,如加設單車、滾軸溜冰、滑板等活動場地,並會在雨天操場增設一個室內運動中心,希望在明年中落實供學生使用。 現時有興趣的學生可在體藝服務課中選擇到生態自然角學習照顧動物,新任校長黃偉立(後排左)指稍後這些活動有機會走進課室,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鄧家烜攝) 獅小設有農圃及一條滿佈植物的「澄心幽徑」,黃偉立認為可以加以善用舉辦森林課程。(鄧家烜攝) 跳繩是獅小學生的強項,現時花式跳繩隊有約40人。今個學年開課日,學校更請來嘉賓與全體師生一同參與「全校跳繩儀式」。(鄧家烜攝) 每周一次的體藝服務課,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參與不同活動,如國畫、小豎琴、領袖團隊等。(鄧家烜攝) ■INFO 獅子會何德心小學(學校提供) 獅子會何德心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無 校網:72 地址:天水圍第三區天盛苑第二小學 電話:2617 9682 網址:www.htsps.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常識科分拆:新學年試行分拆常識科 科學科PDAR教學 動手動腦探索

小學常識科將於2025/26學年分拆為「人文」和「科學」兩個科目,並先於小一及小四分階段逐年循序推展至其他級別,直至2027/28學年全面實施。剛開始的2024/25學年,學校可自由選擇試行與否,教育局長蔡若蓮早前透露有200間小學率先在新學年試行分拆常識科。 就教育局課程框架(定稿)來看,人文科加入關於中華文化、國史及國家地理等課題,主要是增潤內容;但在科學科的課程上,有校長表示這跟以往常識科有頗大分別,除要加入新元素外,也會使用螺旋式教學及強調動手做,教學方法也有可能改變。率先試行科學科教學的學校,將要面對不少挑戰,無論在行政、教學模式、教具課本等安排上,大家是否準備就緒? 掌握教學理念、方法才能部署 「雖然教育局指分拆後變動不大,但也並非等於把常識科拆開兩份便算。」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校長周德輝說,試行前,學校要清楚兩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才能部署,因此他認為先有一年試行空間是好事,讓學校和教師能有更周詳的計劃。該校是今年試行分拆常識科的先導學校之一,他們將集中於科學科試教,教師會以常識科為基礎,再按教育局最新的科學科指引作單元分流,並於一年級及四年級實行。 周德輝(黃志東攝) 邀專家指導 計劃教師分批進修 周德輝表示,除了要重新編排校歷表、時間表、教師人手,也要作出科目與科目之間的配合,如課室安排,加上未能看到科學科新課本內容,暫未知道與原先常識科的分別有多大。「以老師人手為例,怎樣編排老師?誰教人文科?誰教科學科?有些教常識科的老師本身是念文科,他們未必精通科學,有需要進修,雖然教育局會提供相關教師培訓課程,但學校始終有自己的考量,如我們會在教師發展日安排相關活動,邀請專家來教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的地方,但一次活動又未必足夠,所以又計劃給老師分批外出進修,回來再一同分享及備課。」他指現時由學校常識科主任戴萬光帶領,與擅長科學科的教師一同規劃一、四年級的科學科教案。 重要元素: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今學年試行分拆常識科,其中科學科強調「動手動腦」的重要,所以做實驗成為了該科重要的一環。(黃志東攝) 以往常識課題也有運用PDAR 教學方式方面,按教育局建議,小學階段的科學科,教師可通過「提問和規劃」(Plan)、「實施和記錄」(Do)、「整理和分析」(Analyse)和「表達和反思」(Review)4個步驟(PDAR),引導學生探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自然現象或事物(詳見知多啲)。戴萬光指學校教師以往教授一些常識課題時都有運用PDAR概念,如讓學生假設、記錄實驗結果,所以即使未有全新的科學科課本,仍可先以常識科作基礎來教學,而本年度小一及小四學生都買齊全年的常識課本,並於課堂上使用相關冊次及校本筆記。 (黃志東攝) ■知多啲︰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PDAR找出導電體 學習題目:導電體 1.提問和規劃(Plan): 學生觀察電路後,教師提問哪些物品可讓電流通過,並假設只有金屬才可讓電流通過,再引導學生規劃測試方法,設計實驗裝置,以及先預測哪些物品可讓電流通過。 2.實施和記錄(Do): 把物品如鐵叉、膠尺、木條、橡皮等逐一測試,並記錄實驗結果。 3.整理和分析(Analyse): 分析結果,看看什麼類型的物品可通電。 4.表達和反思(Review): 口頭匯報實驗結論,並反思開始前的假設是否需要修改,如學生發現「鉛筆芯非金屬也可通電」,就知道只有金屬才可讓電流通過的假設需要修正。 非每個課題都可拆開4步驟 戴萬光指,很多人以為科學實驗很複雜,但其實大部分學習目標均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如低年級學物料的透光度,簡單用一個電筒照射不同物件就可做到。他又指未必每個課題都可拆開PDAR 4個步驟去做,「教育局都有提到,毋須在每一次科學探究活動中都要求學生親自完成PDAR的所有步驟,如太空、火山等課題,是不能『實施和記錄』(Do),但仍可透過影片或AR等學習模式教學」。 遲一步分拆:待有實質材料才正式推行 除了先導學校,也有小學希望掌握更多新科目資料才開始試行。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校長馮家俊身兼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科學與科技中心顧問,一直致力推動STEAM教育,他指就科學科課程框架(定稿)看來,15個主題跟以往常識科相差不遠,除了加入工程與設計等新元素,很多學校一直有教的STEAM都可在科學科中找到。「相信科學科可以讓學生更明白科學的道理,從而對它產生興趣,或者了解自己有沒有興趣向這方面發展。」 馮家俊(受訪者提供) 科學需透過研習、觀察學習 他指以往常識科很容易忽略動手做的環節,但其實科學需要learning by doing,因為科學不單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要透過研習、觀察等來學習,並且懂得怎樣運用才最重要,若課時長些會實踐得更好。「現在學校正在做課程統整,就老師教擔、課程剪裁等安排,看看將來人文科和科學科各佔一半還是科學科佔比重多一點。」 馮家俊指學校一些既有工具,如放置於天台蒐集天氣數據的5G天氣儀,在未來科學科的「地球與太空」及「生命與環境」範疇都可運用得到,但他仍想知道科學科的課程綱要如何落實,以及教材上需要什麼補足,故希望等待書商有實質材料給學校了解後,才正式推行科學科。「課程綱要內的一些課題,常識科本身都有,下年度我們會在常識科繼續深化,如有書商或其他進一步材料,我們或許會在下學期做些校本課程如實驗、研習或活動以作增補。」 既有工具:去年香港電訊與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小學部)合作,在學校天台安裝「5G天氣儀」,校長馮家俊稱蒐集天氣數據的活動可應用於未來科學科之中。(受訪者提供) 書商意見:按課程框架編寫 拿揑深淺度 訪問中,兩名校長不約而同提到課本和教材仍是「未知數」,令試行工作加添了難度。在未有科學科書本的情况下,教科書出版社又如何配合學校的試行工作? 諮詢專家 確保內容準確 聯合培進教育出版(香港)(下稱聯合培進)高級經理(產品科技)林俊彥表示,科學科課程跟以往常識科分別頗大,例如加入了不少新課題如顯微鏡下的世界、工程與設計等,也由以往主題式教學變成螺旋式教學,即同一學習範疇,在不同年級會有深淺程度不同的學習內容。「在明年3月新書面世前,出版社的角色就是教育局、新課程及學校之間的橋樑,我們會校訪,提供試教教材及邀請香港教育大學專家為小學老師舉辦工作坊,以蒐集老師對科學科課程、教學難處和限制等意見,同時亦會諮詢科學科專家的意見,確保所有科學概念、學科用字及探究過程都專業及準確,務求出版配合不同老師及學生需要的學與教教材。」 林俊彥(顏燕雯攝) 未有新書前,聯合培進提供不同的試教方案供學校提早適應科學科。(顏燕雯攝) 面對全新科目,聯合培進產品策劃及設計經理陳勇志指,在與教師接觸過程中,了解他們有很多都是文科出身,科學科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他們會關注能否在指定課時可教畢所有內容,或者想知道有哪些教具可以輔助教學。「出版社除按課程框架編寫教材外,也要拿揑課本內容的深淺程度,以協助老師釋除教授科學科的疑慮。教具方面,我們都作了嚴格的品質檢查,因為實驗用的教具會反覆使用,實用度及是否方便處理等因素對學校來說也很重要,我們會篩選合適的給學校選擇,以方便老師教學為大前提。」 陳勇志指他們按教育局公布的「小學科學科建議教具及教學輔助設備表」,蒐羅一系列教具並檢測品質,方便教師教學。(顏燕雯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SEN選校:炮循專收SEN生 設10資歷架構課程 校內培訓展潛能 一技之長闖職場

本港現行教育制度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是可按家長意願,申請入讀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但其實在兩者之間,他們還可有其他選擇嗎?繼「SEN選校」系列(上),介紹專收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的全日制私立小學「奧柏學校」(AP School),今期將集中探討另類主流中學。 香港現有兩間只收SEN學生的津貼中學,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下稱炮循)是其中之一。該校除有一般主流文法中學的核心科目,高中還加設10個校本「資歷架構課程」,涵蓋烘焙、資訊科技、長者護理等多個行業,學校同時與僱主合作,為高中生提供工作實習機會,冀通過6年全方位裝備,助SEN畢業生躋身職場。 另類主流中學「炮循」 助SEN生學技就業(劉焌陶攝) 同儕間少比較 自信心免受打擊 當SEN子女升中時,許多家長內心都有掙扎,既想他們入讀主流文法中學,又擔心孩子是否應付得到。炮循副校長馮偉健說得比較直白︰「根據我20多年的教學經驗,SEN學生的自信心、學習動機,一般比較低,在初小,有家長的介入,或者勉強幫到學生學習,但很快『見頂』的,去到高小,就算家長再努力,都未必幫到,學生很明顯跟不上。試問連小學課程都應付不到,中學是另一座高山來的,孩子又如何能在主流中學跟得上呢?」 融合教育是好是壞,或許很難一概而論,但在炮循校長沈立平眼中,於專門錄取SEN學生的學校就讀有不少好處。「孩子入到來,不會有太多比較,皆因身邊同學,100%都是有不同限制,他們的自信心不會受打擊,也不用擔心被其他同學搶走所有機會。在一般主流學校,很多活動都會找優秀的同學做代表,但在炮循,不同學生都有不同的機會。」 課程跟教局框架 調廣度深度 炮循在1995年創校,在教育局學校名冊上,屬全日制男女資助中學,全校共有12班,中一至中六各2班。課程結構方面,中一至中三級的必修科目,計有中文、英文、數學、生活與社會科學4個核心科目,以及科學、電腦、科技與生活、中史、宗教、音樂、視藝和體育;而中四至中六級,在中、英、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4個核心科目和術科之上,學校還開設4個選修科目,分別是科技與生活、視藝、職業技能和資訊及通訊科技,讓學生自選兩科修讀。 音樂室裝潢雅致,設備完善,並配置各種樂器,供學生使用。(劉焌陶攝) 「感覺統合訓練中心」有一系列體適能器材,教師會按學生能力給予合適訓練。(劉焌陶攝) 整體而言,炮循的課程結構和學習範疇跟一般主流中學分別不大,各科目亦同樣參照教育局的課程指引和框架,只是課程的廣度及深度有所調適。訓輔組主任謝國棟以他任教的中文科為例︰「我們不會教文言文的,因為比較難,只教白話文;文章體裁主要教記敘文、描寫文和議論文;至於DSE(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大概要掌握24種修辭技巧,我們以螺旋式教學,初中至高中,同學大約學到10多種。」 全級按能力分3組 照顧特別需要 但論及在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方面,由平日上課到測考,炮循就肯定比一般中學做得更貼心。助理校長歐少梅透露,在主要核心科目,各級都會按學生的能力分成3組去學習。「在孩子正式入學前,老師會先透過中一迎新營的活動,觀察同學各方面的能力,再編配去不同組別,希望能讓不同的同學,都可以從我們的校本課程中得益。」 在評估方面,學校不單採用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學生支援組亦會按照個別學生的需要,在評估上作出特別的安排。學生支援組教師陳展豪說:「舉例中文科的考卷,由於炮循是使用電子學習的,所以在評估時,學生便可借助朗讀功能,輔助閱讀文章、題目和作答,減輕他們處理文字的壓力;又例如評估時的座位安排,視障、聽障的同學,甚至乎有些學生是對聲音很敏感的,不可靠近聲源,我們都會照顧他們的特別需要。」 「鐵路教室」是炮循其中一個以學生興趣為本而設立的「特別學習場景」,用於結合學校跨科組設計的課程及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更有趣和投入。(劉焌陶攝) 7周實習計劃 按興趣配對崗位 雖然炮循的校本課程並非以幫助學生應考DSE為目標,而事實上,高中大部分科目都不參加公開試的,但校方卻積極協助學生在職業技能上取得認可的資歷。歐少梅補充︰「我們在高中的4個選修科下,開辦10個資歷架構第一或第二級課程,涵蓋烘焙、資訊科技、攝影藝術、康體服務和長者護理等,目的都是想學生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聯繫到職場,再配合「職場『新』力軍」就業培訓計劃,使他們可順利過渡至職涯。」 炮循開辦了10個校本資歷架構課程,包括廚務助理(烘焙)證書(資歷架構第一級),冀讓學生在職業技能上取得認可資歷,有助躋身職場。(劉焌陶攝) 「中六39人全有工開 分佈22職場」 「職場『新』力軍」就業培訓計劃,是一個讓學生在職場實踐的體驗學習項目,教師會按着他們的興趣、能力和志向,並與商界、社企及機構合作,替學生配對一個合適崗位,作為期7星期的實習。「我們很開心,在上學年度,全級的中六學生,人人都有工開!39個同學,分佈在22個職場。」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主任周寶心指出,即使當中有11名能力稍遜的學生,校方亦替他們安排了7天的實習工作,相信有助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沈立平稱,如果外界要用學術的尺去量度這班學生,的確是度不出什麼成績來,因此,他認為我們不應該着眼於他們做不到的地方,而是他們做得到的地方。「他們很有禮貌,素質很好,亦有責任感,可以是很穩定的員工。近年,亦有不少中六畢業生完成實習後,獲僱主直接聘用。」他又謂,學校早前亦委託了MWYO青年辦公室為炮循推行資歷架構課程和「職場『新』力軍」就業培訓計劃做成效評估,報告指主管與畢業生對課程和培訓計劃的滿意度都很高,有助學生開拓更多元的出路。 去年開幕的長者護理訓練室,配合資歷架構課程,教授學生照顧長者的技巧。(劉焌陶攝) 社工家訪中一生 歷奇訓練建自信 在學生成長支援方面,炮循亦有龐大的團隊,包括4名駐校社工、2名駐校言語治療師,也有教育心理學家和職業治療師,定期到校提供支援。駐校社工梁潔瑩表示︰「很多時,外間都會把SEN學生視作『問題』,但在炮循的角度,會看成是『需要』。因此,我們會有很多活動、輔導,去建立他們、去給他們信心,容許他們慢慢地成長。」針對中一新生,她說社工團隊亦會作家訪,並與其所屬小學的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和駐校社工溝通,全面了解學生的狀况,作出有效的支援。 炮循駐校社工梁潔瑩(右起)、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主任周寶心、助理校長歐少梅、校長沈立平、副校長馮偉健、學生支援組教師陳展豪及訓輔組主任謝國棟。(劉焌陶攝) 此外,學校亦透過歷奇訓練,讓學生從中突破自我,建立自信;又大力推動服務學習,安排學生擔任不同的大使,例如長者護理大使、寵物大使、款待大使等,並在校內外提供服務,協助學生發揮個人潛能,在服務中肯定自我。 為提升學生自信,炮循在不同年級引入不同難度的歷奇挑戰,通過活動的成功經驗,培養他們正面的人生態度。(受訪者提供)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INFO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類別︰資助男女校 辦學團體︰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宗教︰基督教 校網︰香港第三網(東區) 地址︰北角炮台山道19號 電話︰2510 7688 網址︰lovefhmss.org 【SEN選校系列(下)】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SEN選校:1:2師生比例 提升社交情緒管理 為自閉症童制訂個人化教育

當香港家長要替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子女選校時,不少爸媽只想到兩條路︰一是在主流津貼學校的融合教育政策下學習;二是入讀特殊學校。但其實,還有第三個選項,就是可考慮一些專收SEN學生的公私營普通學校。我們將以「SEN選校」系列,分兩期探討這類學校的特色。 今期先介紹近年創校的奧柏學校(AP School),它是本港目前唯一一間專招收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自閉症)兒童的全日制私立小學,設有雙語課程,按孩子的個別狀况釐定個人化教育計劃,並以1:2的超高師生比例,讓學生無論在學科,以至言語溝通、情緒管理、社交技巧、生活自理等各方面,都有最周全的照顧,為將來升讀主流中學作好準備。 香港推行融合教育政策27年,成效好壞參半,奧柏學校校長陳恩楟這樣評價:「我覺得融合教育政策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好的,它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平等學習機會。但現實是,很多SEN學童,尤其是自閉症,他們往往欠缺獨立學習能力,加上自我行為管理或情緒調控能力一般都比較弱,可以預計到,他們是很難一下子在主流學校跟一大班同學一起上課的。對主流學校的老師來說,要照顧班中自閉症學生的個別需要,挑戰亦很大。」 因此,讓自閉症兒童在進入主流教育場景之前,給予一段過渡期,或許會是較理想的做法。而奧柏學校正是擔當這橋樑角色,幫助孩子裝備好所需要的技能,好使他們日後更容易銜接主流學校的學習環境,「這麼多年來,我們教學團隊所教的學生,有接近一半,是可以成功回到主流學校讀書的」。 奧柏學校校長陳恩楟(中)投身特殊教育界近20年,她肯定融合教育政策的理念,但就認為讓自閉症兒童進入主流學校之前,應給予過渡期,先裝備好他們。(蘇智鑫攝) 針對5歲半至15歲學生 奧柏學校於2022年創校,雖然只有短短兩年歷史,但其實該校核心的教學團隊,早於2007年便替所屬辦學團體「愛培自閉症基金」(APF)開展相關教育工作,因此對培育自閉症學童,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該校主力服務5歲半至15歲的學生,並分中文班和英文班,「我們全校暫時有8班,其中5班是用英語授課,餘下3班則用粵語授課」。雖然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不算太多,大約只有70人,但教師人數卻有40人,陳恩楟指出,高師生比例,是該校特色之一,「師生比例是1:2,一些困難比較大的學生,我們甚至可以調配到單對單授課;而且我們是以小班教學的,每班不會超過12名學生。高師生比例,再加上小班教學,令我們有空間為每名學生制訂『個人化教育計劃』,更能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學校奉行小班教學,每班不會超過12名學生,希望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照顧。(蘇智鑫攝) 在課程方面,該校的學科是根據英國國家課程指引編制,科目包括中文、英文、數學、體育、綜合科學、資訊與科技,以及藝術與設計,並按學生的能力,靈活調適學習內容。「很多時,即使是同一班別,我們都會再按學生能力分組,以致在同一個課題下,每組不論是教材、教學活動、功課等,都各有不同,也是由淺入深,幫助學生建立成功感,從而令他們願意再努力和付出。」 校園生活多采多姿,孩子們經常走出校園,作體驗式學習。(受訪者提供) 特設課程 訓練學生溝通自理技巧 除了學術科目,學校還有專門針對自閉症狀况而設計的課程,例如語言溝通、行為和情緒管理、社交技巧、遊戲技巧、自理技巧、健康衛生知識、社區訓練等,不單有效提升學生各個領域的表現,也有助教師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陳恩楟笑言:「我們不時跟其他主流學校做分享交流,老師們來到奧柏學校,都驚訝全校都是自閉症學生,但校園竟然可如此peaceful(平靜),問我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奧柏學校是一間註冊全日制私立小學,有學科亦有術科,讓學生全面及均衡發展。(受訪者提供) 引導改善行為 正確宣泄情緒 她續謂,該校致力幫學生改善行為問題,雖然因應每個學生的需要,處理方式會有不同,但總括而言,都是要找出他們行為情緒背後的原因,讓孩子對情緒有正確的認知,並通過有系統的練習,加強他們情緒調控的能力。她舉了一個實例。話說有一個男生,初入學時情緒很易波動,也經常把「不公平」掛在嘴邊,簡單如同學把筆袋擺得稍微「過界」,他都會大發雷霆,「遇到這些情况,我們單單叫他忍耐,或者說『你不要發脾氣』、『發脾氣是不對的』,是幫不到小朋友的」。 在抽絲剝繭下,團隊發現原來這個男生,很多時都不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以致常產生「不公平」的感覺,情緒亦起伏得太大,「在他的世界,好像只有『超級嬲』和『超級開心』這兩種感受,缺乏了中間界線。於是老師不斷灌輸他,情緒是有不同等級的,即使嬲,也可以是『少少嬲』、『幾嬲』、『都好嬲』等狀態,而不是每次都需要『超級嬲』的」。教師更和男生一起尋找適合他紓緩情緒的方法,「他說需要用扭揑方式去發泄,於是我們便為他準備一盆顏色水,讓他發脾氣時去扭毛巾,後來改用壓力球,到最後,轉化到當他有憤怒情緒時,十指用力緊扣,便可把怒氣宣泄出來了」。陳恩楟透露,此男生愈大愈進步,後來更成功入讀本地國際學校。 根據這個例子,再次說明,只要找到合適方法,自閉症孩子一樣可以學得到、學得好。奧柏學校由學術科目,到其他方面的技巧訓練,均採用以ABA(應用行為分析)基礎優化而成的AP教學法作教學模式,通過靈活、自然和有趣的手法,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把課堂所學的,實際應用於生活之上。「我們知道自閉症學生的難處,要他們融會貫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都一直聚焦在這方面去幫助他們。」 教師會為每名學生制訂「個人化教育計劃」,對於一些困難較大的學生,會抽離作個別指導,確保他們都能夠聽得明、學得懂。(蘇智鑫攝) 陳恩楟以數學堂教加減法為例,教師不以教懂學生看橫式和直式、做到數學題而自滿,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理解加減法背後的意思。「於是,老師會陳設商品櫃,放一些真實物品、價錢牌,希望通過課堂設計、情境學習,使同學更掌握到抽象的數學概念;當學生學得更穩固時,老師便會再延伸,把這個技巧帶到去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會帶同學們去超市,讓小朋友親身經驗結帳、付款、找贖的過程,靈活地把課堂所學的加減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出來。」 此外,奧柏學校亦很重視家校協作,陳恩楟透露,該校與家長保持十分緊密的聯繫,一年共有5次家長會,定期讓家長知道子女在各方面的最新進展,「老師亦跟每個家庭個別開設WhatsApp群組,若家長在教育子女或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上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隨時告訴老師,我們會適時提供協助」。 奧柏學校早前成為童軍團東九龍第1850旅,希望藉此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並培養他們服務行善的精神。(受訪者提供) ◆INFO 奧柏學校 類別︰私立男女小學 辦學團體︰愛培自閉症基金(APF) 宗教︰無 地址︰九龍灣宏光道39號宏天廣場2樓01及02室 學費︰每月學費$28,000(共12期,全年收生) 查詢︰2526 8880 網址︰apschoolhk.edu.hk ■個案分享 入讀一年 與世界接軌 9歲的贊旭,在2歲時被評估有輕度自閉症,小時候的他,幾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面,其母憶述:「他可以整天不說話,亦會遠離其他小朋友獨自玩。」 贊旭之前一直在主流學校讀書,但無法跟上大隊的步伐,媽媽遂於兩年前,替他轉到奧柏學校上學,在教師的悉心教導和有系統的訓練下,小男孩逐漸打開心扉,開始和世界接軌。 媽媽喜孜孜透露:「他由以前十問九不應,到現在會主動表達,例如會說:『我聽不明白,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這些看來簡單的事情,但對於育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來說,已經很寶貴。」經過在奧柏學校近一年的努力,贊旭去年已重返主流學校繼續學業,並順利銜接高小課程。 贊旭與母親(受訪者提供) 【SEN選校系列(上)】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4期]

詳細內容

情緒管理:學憤怒管理 培養同理心 讀繪本改善情緒 不做小霸王

也許繪本在一些人眼中的詮釋,就是「給小朋友消閒看的圖畫書」,但其實繪本種類繁多,內容亦十分廣泛,透過閱讀合適的故事,甚至可以幫助孩子解決社交、心理、親子關係等問題。由安徒生會推出的「 悅讀新視野」計劃,便是透過到校主理繪本工作坊,讓學生從中學習管理情緒及表達自己等竅門,藉此提高社交技巧。   繪本《珍妮小霸王》講述珍妮在下課時間總是以「老大」的身分欺負同學,沒有人敢反抗。直至有一天,一個新同學凱絲除了破壞珍妮立下的所有規矩,更主動與珍妮一起玩,讓珍妮得到理解和愛,從此化解了班上的霸凌危機。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下稱雲泉學校)三年級學生霍迪敏說,很喜歡書中凱絲這個角色,她不但很勇敢而且有趣,同時用了很聰明的方法與珍妮做好朋友。 提升社交、解難能力 迪敏是從「悅讀新視野」計劃中認識到這本繪本。這個計劃是安徒生會自2015年伙拍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推行,旨在以繪本作媒介,走進不同的小學,建立有教無「戾」的和諧校園。計劃更在2017至2019年展開研究,探討採用國際認可「社會信息處理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IP)作基礎的「故事介入治療法」去減低學童欺凌和侵略行為的問題。之後安徒生會再以課外活動形式向學校推出「悅讀新視野」計劃,合共服務超過58間學校,當中包括學生小組、家長工作坊及學生講座等形式,單是今個學年(2023/24)已有約20間學校參加。 學會冷靜:三年級的霍迪敏(左)及二年級的伊莎尼(右)均參加了「悅讀新視野」計劃,她們表示十分喜歡聽故事,亦在計劃中學到「激氣」時,要先深呼吸,冷靜下來才處理問題。(楊柏賢攝) 大部分學校均如雲泉學校一樣,以課外活動形式讓有興趣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悅讀新視野」計劃,計劃共分兩部分,各有5節學童小組及1節可選擇的家長工作坊。第一部分聚焦憤怒管理及社交技巧;第二部分則是同理心的培養。每節的時間分配為15至20分鐘故事時間,30分鐘活動時間,另外10分鐘會與參加者一同討論和理解工作紙內容,讓參加者回家完成有關工作紙,鞏固所學。 在「悅讀新視野」的課堂上,導師會借助繪本的故事,加上角色扮演,讓小朋友在過程中察覺自己的認知不一定是正確,從而一起發掘有沒有其他的可能,從中教導小朋友學習控制憤怒的情緒。(機構提供) 由於活動的目的,是透過繪本分享,讓學生學習情緒管理、溝通技巧、處理衝突及提升解難能力,因此導師都以註冊社工及具碩士資歷的輔導員為主,並且接受過此課程的特別培訓,除了加深導師對侵略行為(aggression)的認知(包括背後成因、可見行為、情緒及認知),也讓他們熟習每一課節的重點、目標和技巧。經過團隊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發現故事介入治療有效改善兒童的情緒管理,以及學習控制憤怒和處理社交問題。學童在參加計劃後,偏激行為亦減少了。 精選繪本:「悅讀新視野」計劃精選了10本繪本與學生分享,其中包括《是誰搶走了我的名字?》和《珍妮小霸王》。(楊柏賢攝) 代入角色 發揮同理心 雲泉學校校長張寳雯認為,這個計劃十分值得支持,「第一,我們學校一向致力推廣閱讀,因為閱讀是讓孩子打開眼界的切入點,只是疫情過後要再慢慢建立他們的閱讀習慣;第二,我們也試過用繪本教學,因為繪本圖像多,文字又精簡,小朋友不會太抗拒。而以繪本來教導小朋友情緒管理就更加好,要知道人不是獨處的,即使上學、遊戲,以至他日出來工作,我們都需要學習與人相處和社交技巧。小朋友看繪本,會很容易代入角色之中,能發揮同理心,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處理情緒: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平日亦會以繪本去協助學生學習情緒管理及表達自己。校長張寳雯(右)認為人有情緒是十分正常,所以教導學生如何解決和處理負面情緒是十分重要。圖左為教師許婥雯。(楊柏賢攝) 雲泉學校有八成學生為少數族裔人士,張寳雯稱他們最需要加強語文學習,特別是中文,除了刻意安排多些活動讓不同國籍的學生一起參與,互相學習,也希望透過故事情景,讓他們增加運用和認識中文的機會。負責這次活動的教師許婥雯在10節的活動中,也有陪同學生上課,她發現小朋友最初都是坐定定聽故事,但隨後很快便投入起來,例如有一個學生一向比較害羞,不太回應教師的提問,但活動開展幾節之後,便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幫忙教師派簿,令她感到十分意外。「在講故事以外,還有角色扮演時間,導師亦會教小朋友管理情緒的方法,如以『紅綠燈』來教他們,當出現負面情緒時,要像紅燈停一停,冷靜一下,再想想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候他們懂得表達,老師或第三者才會明白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懂得如何幫助他們。」她指活動不單學生受用,教師也獲益良多。 計劃活動生動有趣,負責教師表示很多學生都堅持完成課程,絕不願意「請假」。參加完計劃的學生均獲發證書。(機構提供) 悅讀新視野計劃 查詢網址︰shorturl.at/D6niw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韓國考察:圍繞STEAM課題 反思教育方向 校長團赴韓 體驗館探索互動教學

韓國文化當然不止現時流行的K-pop和韓劇,它的歷史背景、創新科技以至城巿環保項目均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索的地方。 5月初,記者隨一個本地中、小學及幼稚園校長考察團出發到韓國,參觀多個具備歷史、科技、環境保護等元素的旅遊景點,例如讓小朋友扮演水滴、體驗雨水淨化過程的首爾下水道科學館,甚或模擬交通意外發生,讓參加者在車內感受翻滾,教育學生應變的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等。參觀過後,校長們均指不應單從課本學習知識,而是可利用各種互動形式加深學生印象,他們又指出:「如果香港也有這些體驗館多好!」 體驗安全教育:香港的校長們參觀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均表示大開眼界。(顏燕雯攝) 看汽車生產過程 學編程砌積木 平日我們到韓國旅遊,通常會到咖啡店、美妝店、K-pop潮流集中地及韓劇取景點朝聖,卻未必知道當地設有不同的博物館、歷史景點及教育中心,它們絕對是韓國的「寶藏」。由韓國觀光公社舉辦及贊助的香港聯校校長韓國教育考察團,帶領23名本地中、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及校監到首爾及較少港人到訪的世宗特別自治巿和仁川廣域巿,作為期5天的考察。參觀的景點、博物館及教育中心均圍繞STEAM教育,不但適合學校帶領學生到訪,亦可作為親子旅遊的好去處,下次到韓國旅遊時,不妨把它們加入行程中。 高陽現代汽車工作室是韓國汽車製造商現代(Hyundai)的專屬汽車綜合體驗空間。除了展示品牌的車輪,相比首爾的汽車工作室,這裏有更多適合親子、家庭體驗的互動設施,如利用可回收磚塊拼砌而成、色彩繽紛的「Mobility Garden」,小朋友可以用積木拼砌城巿,以及免費玩電腦遊戲。此外,這裏亦提供各種適合兒童或親子參加的收費工作坊(部分設英語選擇),如機械人編程、環保木材DIY汽車模型等,在大人們浸醉於汽車世界的同時,小朋友也不愁沒節目呢!不過記者認為最值得參加的,乃包含各種汽車知識如用料、組裝、安全及未來科技的體驗展,雖然這是額外收費項目,但在約1小時活動中,大家可以在不同互動環節了解如何製造一輛汽車,認識每個步驟、安全測試甚至汽車未來發展的可能,也有智慧型移動擺錘的藝術表演,可說是集常識、科學、科技與藝術於一身。 付費體驗展:在專業導遊帶領下,參加者可以認識汽車的生產步驟,包括用料、焊接、上色、組裝零件等。大家更可選擇喜歡的車身顏色,之後按下按鈕,看看機器自動為車身噴色的效果。(顏燕雯攝) 在不久將來,汽車科技的發展不但改變我們的交通模式,更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如在車上看到喜歡的衣服,可立即點擊購買,大家喜歡這種簡便的生活嗎?(顏燕雯攝) 未來城市展:除了汽車展示,工作室的展覽空間亦會不定期舉辦藝術展,如今年5月展出早前以「請畫出你想像中的未來城市」為主題的現代兒童車展比賽作品,小朋友們利用環保物料製作出心目中的未來城市,讓大家感受一下韓國孩子眼中的「未來」是什麼模樣。(顏燕雯攝) 積木砌城巿:「Mobility Garden」由現代汽車工作室與藝術團體Everyware共同推出,有大量積木和空間給小朋友盡情發揮創意,積木桌及現場大型汽車模型以可回收磚塊建構而成。(顏燕雯攝) ◆INFO 高陽現代汽車工作室 地址:京畿道高陽市一山西區KINTEX路217-6 開放時間:車輛展示(1F~2F)上午9:00至晚上8:00;付費體驗展上午10:00至晚上7:00(逢周一休息) 體驗展費用:成人10,000韓元(約58港元)、中學生7000韓元(約41港元)、3歲以上至小學生5000韓元(約29港元) 網址:motorstudio.hyundai.com◆ 電動車遊仁川街道 VR看前世今生 位於首爾毗鄰的仁川於1883年開放港口,至今仍保留不少昔日面貌,其中開港場街保留了舊日本領事館(今仁川中區廳)、日本第一銀行仁川分行等近代建築。這一帶更有多個保存歷史痕迹的建築和展館,如擁有120年歷史的仁川市民愛心之家、曾作為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拍攝場地的濟物浦俱樂部等。如果以步行方式遊覽,相信花大半天也走不完,不過現時大家可乘坐電動車,聽着中文廣播講解,輕鬆漫遊這些建築,沿途更會經過童趣滿滿的松月洞童話村、仁川的華僑聚腳地中國城等。仁川觀光公社更推出了提供多種語言的「仁川easy」App,除了可利用語音導覽了解當地歷史,更具VR和AR功能,在特定場景開啟App時,可透過VR/AR技術從手機觀賞眼前地點的昔日景象。 穿梭街道:乘坐電動車於仁川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及街道中穿梭,輕鬆地在車上享受「開港場文化遺產」的時光旅行。(顏燕雯攝) 電動車會經過充滿童趣的松月洞童話村。(顏燕雯攝) 韓劇拍攝地:曾出現於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的濟物浦俱樂部,是當年各地外籍人士聚會、社交的場所,現今免費開放,俱樂部更會不定期舉辦各類展覽。(顏燕雯攝) AR看古城:利用「仁川easy」App的擴增實境功能,可以在特定地點看到眼前場景的昔日景象。(顏燕雯攝) ◆INFO 仁川開港場街 地址:仁川廣域市中區濟物梁路232號內街27 開港電動車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5:00(逢周一休息) 費用:13 歲以上15,000 韓圜(約87 港元),3 至12 歲9000 韓圜(約52 港元),滿65歲、殘疾人士及仁川市民12000韓圜(約69 港元)(每節55分鐘,最少兩天前於「仁川easy」App預約;至少二人成團,一人亦可付二人費用參與) 網址:icjg.go.kr/tour◆ 下水道科學館 揭開渠蓋謎底 以「坑渠」為主題的博物館,會否很骯髒?2017年9月開幕的首爾下水道科學館,建立於韓國最早期的下水道處理場用地上,除了透過不同展品讓大家了解下水道的歷史,也會探索它的未來發展。展館內包含介紹水循環和污水處理過程的影片、顯示韓國和世界污水系統的歷史的年表,更透過照片和道具為大家介紹污水系統的種類和污水處理方法。雖然資訊就像教科書的資料一樣多,但館方利用不少有趣的方法,讓入場人士更容易明白污水處理方法和發展。博物館2樓有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展區,小朋友們可扮演水滴在障礙物中穿梭,看看它如何變成淨水;更可透過多個互動遊戲認識髒水怎樣變乾淨,最後別忘記完成任務,蒐集印章換領小禮物呢! 透視下水道:下水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不同展示板、模型和照片,我們可以了解到它的歷史、結構和運作方式。(顏燕雯攝) 我們平日在街上都會看見渠蓋,究竟渠蓋底下是什麼?透過1:1模型,我們可以看到渠蓋下發生的一切。(顏燕雯攝) 細看微生物:原來污水中藏着很多細菌和微生物呢!這裏可以用現場提供的3D紙板觀察不同細菌和微生物的情况。(顏燕雯攝) ◆INFO 首爾下水道科學館 地址:首爾市城東區汽車市場街3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9:00至下午5:00(逢周一休息) 費用:全免 網址:sssmuseum.org 翻滾車「逃生記」 領略安全帶重要 除了供一般遊客參觀的景點和設施,今次韓國觀光公社亦專程給校長們體驗一下韓國政府如何培養小朋友逃脫危機的能力,及提高其安全意識。我們到達專為當地幼稚園至中學生而設的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Safety Training Center),該中心為世宗市的幼兒園到高中生提供交通、災難、生活安全等領域的體驗。當地學校每年都會帶學生到此作體驗教育,如幼稚園生可在模擬家居環境或校巴中,學到如何防範家居陷阱、遇上意外如何安全逃生等;高中生則可透過安全帽及安全鞋使用示範、急救工作坊等了解職業安全及應急安全的重要。 參加者在360°旋轉翻滾車體驗中感受到佩戴安全帶的重要。(顏燕雯攝) 困校巴 槌擊逃生窗四角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校長葉春燕在安全體驗中心內參與了360°旋轉翻滾車體驗,體驗到佩戴安全帶的重要。「不止是小朋友,就連我們大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不會輕易察覺到危險的存在,遇到緊急事情時往往不懂如何反應。在剛才的體驗中,雖然汽車翻滾得很慢,但也感受到危險瞬間發生,而且這裏所有體驗都不單是遊戲,而是專業地告訴小朋友,我們應該認真面對可能發生的危險。」中華傳道會基石幼稚園校長楊安娜則對校巴逃生訓練印象特別深刻,原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敲碎車窗的正確方法:用槌子敲打逃生窗的四角,而不是正中央。「校車是小朋友經常接觸的交通工具,讓他們學會意外發生時如何應變是十分重要的。這令我想起我們幼稚園也設有模擬遊戲,用角色扮演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所以很希望香港也有這種體驗,能讓小朋友知道怎樣應對意外。」 校巴是本地小朋友經常接觸的交通工具,在體驗過程中,工作人員會介紹擊破車窗逃生的正確方法。(顏燕雯攝) 場內有像真度極高的地鐵車廂,配合煙霧效果,工作人員會教大家打開車門逃生的要訣。(顏燕雯攝) ◆INFO 世宗市教育廳安全教育體驗中心 地址:世宗特別自治市鳥致院邑內倉川路54 網址:safesj.sje.go.kr 註:只接受團體預約,香港遊學團可經韓國旅行社或相關機構代為預約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生涯規劃教育:情境教學 鼓勵為夢想奮鬥 進修/就業/享樂 小學生自選未來路

教育局自2021/22學年,建議小學在高小階段,逐步推行生涯規劃教育,目的是幫助學童更認識自己的志向、需要、興趣和能力,並從中培養他們正面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惟局方只提供相關的策略大綱,最終怎樣落地,才可收預期之效,便要考驗學校的功力了。有小學嘗試帶領學生「飛越未來」,讓他們以中學畢業生的身分,展開一場生命探索之旅,其間學生會經歷升學、就業、進修等不同路向選擇,校方相信,透過「情境教學」,更能激發孩子對未來的想像!   5月初,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下稱置始)的一群小五生,突然一夜之間長大了,每個人都中學畢業了,需要為自己的前途打算。向外闖前,學生先學習撰寫personal profile(個人簡介),大家都花了不少心思,詳列個人期望與目標、自己的強項、語文能力等。一切準備就緒,教師向每名學生派發小量金錢(遊戲鈔票)傍身,他們隨即四散,各奔前程。 校本教育活動 還學生「自由」 活動分為3大區域,分別是升學區、消閒區和工作區,站在人生交叉點,應往哪個方向走?想讀書進修、就業,還是選擇消費娛樂,全部由小朋友自己「話事」。這個「生涯規劃半日營」是置始的校本教育活動,今個學年已舉辦過2次,首次推出時,對象是小六生,而今次則為小五生而設,校長黃禮灝說:「我們都是刻意安排在小六、小五呈分試之前舉行的,目的是想鼓勵學生,要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並明白讀書的重要。」 黃禮灝(馮凱鍵攝) 負責統籌的主任香俊年說,這個半日營的最大特色在於還學生「自由」。「坦白說,平日在學校,同學們的確較少有選擇權利,頂多在小息時,可以自主掌控多一點;在家裏,我相信情况也差不多,小朋友在周六日的活動,往往都是由家人規劃好。因此,我們想在活動中,尤其在『升學規劃與管理』方面,能給予同學們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 香俊年(馮凱鍵攝) 黃禮灝又指,雖然每個學生的起步點、獲分配的金錢資源都一樣,如何運用,則每個人可以有不同抉擇,但喜出望外的是,綜觀這兩次活動,都沒有學生選擇先去吃喝玩樂,「反而有男同學起初是打算『躺平』,但後來他發現了『始南超市』,兩眼發光,於是就馬上去讀書、搵工」。 消閒區多誘惑 明白享樂需先付出 他解釋,在消閒區分別設有「始南超市」和「始南俱樂部」,前者提供飲品和零食,後者則放置了數部Switch,學生只要「付款」,便可以入內吃喝和打機,「但想不到同學都沒有被這些東西引誘,反而不少人選擇先去打工掙錢,或者報讀『始南大學』,先增加自己的知識點,甚至爭取成為專業人士,獲得更豐厚的薪酬,之後才去享受和娛樂」。 「始南超市」同樣是學生努力工作的原動力,除即場享用,更有小朋友把靠自己雙手掙錢買得的食物,帶回家孝敬父母。(馮凱鍵攝) 辛勤工作掙錢,當然亦要好好享受,不少學生出糧後,都會到「始南俱樂部」打機。(馮凱鍵攝) 香俊年補充,由於活動的場景是仿照現實世界,若學生選擇升讀大學,便需要繳交學費,還要通過考試,才能畢業,假如成績不理想,亦需要另付學費重讀,「所以,如果同學太心急花錢去玩的話,之後便有可能不夠錢讀書,因此,他們需要學習規劃優次,我們也想藉此讓同學知道,當刻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自己的前途,即最終能否做到dream job(夢想的工作)」。 在工作區,工種選擇十分多,有侍應、售貨員、秘書、教師、建築師、科學家等,但醫生似乎是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職業,活動甫開始,該招聘站已經大排長龍,直至教師提醒,投考醫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學生才如夢初醒,急忙跑去進修。 體能要求:想從事紀律部隊,當然要有良好體魄,在穿上消防裝束的教師監督下,學生多認真地做掌上壓呢!(馮凱鍵攝) 科學家挑戰:科學家是今次新增職業,應徵者除了要懂得使用顯微鏡,還需組成「閉合電路」,雖然這項任務難倒不少學生,但喜見他們屢敗屢試,其志可嘉。(馮凱鍵攝) 地盤工人一職,主要是要求學生在禮堂不斷搬運椅子,學生可從中感受體力勞動工作的滋味。(馮凱鍵攝) 招聘設名額 醫生最搶手 香俊年透露,每個工種都有不同入職要求,當中以醫生的門檻最高,申請人需持有「始南大學」簽發的中文、英文、數學推理、常識及體育共5科的及格證明,並且曾經擔任救護員,才有資格去報考。不過,即使學生過五關斬六將,取得醫生所需的資歷,都未必一定可以如願,黃禮灝指出:「很多專業崗位,我們都設有名額,今次活動,便有一名男生,他立志做醫生,幾經努力終於達標,卻因滿額而夢想破滅,結果當場哭起來。其實這個也是現實,有時候,縱使我們有目標,但最後也可能會達不到。」 事前準備:不論是打算升學或投身社會,學生都需要先學習撰寫personal profile。(馮凱鍵攝) 除了醫生「爭崩頭」,全場另一個非常受歡迎、10分鐘內招滿4個名額的職業,竟然是牧師!作為一間基督教學校,黃禮灝和同工們都感到十分欣慰,「其實上一次(小六生涯活動)的情况都一樣,同學很熱中去做牧師。我相信,小朋友的想法很單純,成年人或許會從是否掙到錢、有無名譽地位去衡量是否值得投身某個行業,但孩子不會有這種價值判斷,純粹有興趣便去做」。他笑言,假如遊戲的玩法,是容許學生回家跟家人商量,說不定牧師一職,永遠都請不到人呢! 另一個有趣發現,是現今職場流行的slasher(斜槓族)風氣,也吹入了小學校園。黃禮灝稱,他負責面見來應徵做教師的同學,遇到兩名分別已是科學家和醫生的學生,於是好奇地問他們,既已擁有一個專業身分,為何又再來應徵教師工作呢?兩名同學不約而同答道,是因為想從事不同的職業,幫助不同的人。「我那個年代的人,很少人會這樣想的,原來新一代會覺得,從事專業工作之餘,還可以有其他副業的,我估不到現在的小學生,已經有這種想法。」 面試失敗自嘲輸家 教師引導反思 學歷水平高的學生,固然可以「人揀工」,甚至兼任多個專業職位,但條件稍遜的學生,出路就比較窄,香俊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有一名男生因為未能通過「始南大學」的成績評核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為此感到不開心,並形容自己「讀不成書,是輸家」。「學生有這個不開心的感受,是超出我預期的,因為當初,我還以為小朋友只會視這個活動為一場遊戲,沒想過他們都會為面試失敗而感到失望、會反省。但從另一方面看,同學在活動中有不開心是好事,因為這樣才會有學習,而老師在debriefing(總結解說)時,也引導同學思考,讀書不成,是否就代表人生完結?是否便等於沒有工作可以做呢?這些信息,對小朋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生涯規劃半日營」完結前,學生會分組,由教師帶領一起反思及總結經驗。(馮凱鍵攝) 從學生的回饋可見,今次置始的校本生涯教育活動,已達成學習目標及預期成果。(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2期]

詳細內容

我校最玩得:體藝培育 發揮潛能 基慈躲避盤校隊 學「逆轉勝」精神

躲避盤(dodgebee)是本地新興運動,由於比賽規則簡單,加上飛盤是由尼龍及泡棉等柔軟物料製成,即使被擊中也不會有太大傷害,因此不少小學也把它增添至興趣小組甚至體育課中。 今期「我校最玩得」的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躲避盤校隊成立僅1年多,已經多次在校外比賽中獲獎,這種運動玩法雖然簡單,但非常講求戰術和合作,對小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團隊訓練。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下稱基慈)創校已經56年,校園卻到處展現朝氣勃勃的氣氛。這天採訪時學生正上體藝教育課,不同級別的學生分別在課室和操場學小結他、電繪、陶藝、投球及非撞式欖球等活動,非常熱鬧。基慈有不少年輕教師,他們把活力幹勁和多種熱門的新興運動帶進學校,好像於2022學年成立的躲避盤校隊,正是由體育科主任鄭海健及駐校言語治療師方貴瀚負責,前者在大學時曾上過躲避盤課程,更是中國香港男子投球公開代表隊成員;後者專長於極限飛盤。他們均認為躲避盤講求傳接技巧、戰術運用及團隊合作,與很多球類運動的要求一樣,不過其節奏明快,「翻盤」機會也大,例如落後的隊伍可以在比賽的最後一秒扭轉局勢,由逆轉勝,這正是躲避盤的吸引之處。 躲避盤場地與排球場大小相若,並只區分為內外場,對場地要求不高,容易找地方練習。(曾憲宗攝) 簡單來說,躲避盤可理解為飛盤與躲避球的混合體,所需器材只有一個以尼龍及泡棉製成的飛盤,它輕巧而柔軟,讓隊員透過投擲和拋接來進攻。比賽人數為10對10,每局比賽時間是3分30秒,一場比賽共分兩局。比賽場地劃分為內外場,內場選手被對方投擲的飛盤擊中身體任可部位便出局,出局者需轉至外場,但亦可繼續傳盤及攻擊,若擊中對方內場選手,可返回自己隊伍的內場,比賽結束時以雙方內場人數較多者為勝。由於躲避盤規例簡單,基慈最初把它引進體育課中作為體驗活動,當學生開始掌握玩法後,學校便安排他們在午息時自由試玩,想不到它變成最「搶手」活動,體育組教師鄧浩翔說:「它的吸引力在於沒有太大殺傷力,操作亦簡單,而且同學之間不會有太大能力差異,不同身形、年紀的人走在一起也可以玩。」 玩躲避盤的重點不是要「躲」,而是要有勇氣接住飛盤,拿着它去進攻。體育科主任鄭海健(左一)指學生初次接觸時,每當看見飛盤迎面而來便會閃避,但久經訓練後都會搶着去接住它。(曾憲宗攝) 不可有「英雄」 配合戰術才獲勝 現時基慈躲避盤校隊共有27人,由三至六年級學生組成,每周作1天訓練,比賽前才會在小息或早上加操。訓練由熱身開始,之後是練習正反手傳盤、接盤等,再來分組比賽。鄭海健說,之前帶學生與其他學校比賽,發現很多學生的傳接能力已做得不錯,勝負關鍵就只在於力量和準繩度。「它的名字叫躲避盤,但重點其實不是要躲避它,而是要如何傳接。只要同學夠勇敢,無論低年級或高年級都有能力去接住飛盤。」他又指躲避盤雖以10人為一隊,但當中不可有「英雄」,每個隊友都要配合戰術,才有機會獲勝,「這種運動講求小朋友的專注力和反應,由於要整隊合作,比賽時你會聽到很嘈吵,因為他們要用聲音來溝通,合作十分重要。而在比賽的3分半鐘內隊員是完全不可以鬆懈,因為只要比賽未完,任何一刻都有機會形勢逆轉」。 躲避盤每局比賽時間是3分30秒,一場比賽共分兩局,時間緊湊,要求隊員有一定體能。(曾憲宗攝) 注重全面發展 發掘個人長處 所謂「領先不要太早開心,落後也不用氣餒」。這是躲避盤比賽的寫照,也是基慈希望學生透過團體活動學到的價值觀。校長趙潔華開宗明義地表示,學校主要服務基層家庭,所以十分着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只關心他們的學術表現,所以才引入多種不同體、音、藝活動給學生參與。其次,她認為教師也要抱有一個信念,就是不要用一把尺子去量度所有小朋友。「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而唯一的,人人都有機會去展現自己長處,所以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多元發展機會,讓大家明白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在這裏,功課壓力相對其他學校較低,一年級上學期不設默書和考試,下學期考試會讀卷;我們亦沒有分精英班,但明白每個學生學習程度有差異,需要不同協助,所以四至六年級的中英文科會按同學能力分成綠、藍、黃及紅組上課,讓老師可以因應不同組別能力調整教學目標及活動。」 校長趙潔華(中)認為,培育學生體藝發展有多重好處,如現今家庭生小孩都是一個起兩個止,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學到與人合作、加強社交能力;其次在參與比賽時,也可讓他們見識更廣,亦明白何謂輸得起,最重要是能夠享受比賽的時刻。(黃志東攝) 基慈教師把不少新興運動引入學校,如非撞式欖球、投球等,讓學生在體藝教育課或課外活動中體驗。(曾憲宗攝) 基慈上課時間表採用6天循環周制度,每天午飯後會安排較輕鬆的課堂,並在最後的第8節課堂設立體藝教育課、導修課及拔尖補底班。體藝教育課分為視藝、體育及音樂,每級輪流上陶藝、電繪、水墨畫、投球、非撞式欖球、國術、陶笛、小豎琴等,學生不但有機會免費接觸不同類型活動,小豎琴、小結他、電繪用的平板電腦等均是由學校提供,減少學生家庭負擔。學校希望透過體藝培育,讓學生發揮潛能,並在當中建立團隊精神及正確價值觀。而在常規教學以外,學校亦會作跨學科主題式教學及專題研習等,學生有很多機會到不同地方學習,教師也會放手給學生自由探索,而不單是坐在課室裏學習。 在教師帶領下,學生有機會製作陶瓷,透過這種藝術學習表達情緒。(曾憲宗攝) 音樂方面,學生可免費接觸小豎琴、小結他等樂器,如小豎琴這種樂器,會由學校提供。(曾憲宗攝) 家訪活動 助準小一生適應 除了培養學生不同才能,基慈也是一所關愛學校,本着基督教以愛育人的精神,趙潔華關心學生及家長的身心需要,如逢周一早上設有家教茶敘,家長可聽取社工或教師分享教養孩子的心得,或參與一些工作坊如茶道或電繪,在由零開始的學習旅程中,設身處地體會小朋友學新事物的感受。 校長趙潔華把全校學生的生日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都親寫生日卡,並貼上本地特色郵票寄給學生,讓他們從中認識中國文化。(學校提供) 學校在課程設計上多安排全方位活動,以增加學生與社區的接觸,拓闊生活經驗。(學校提供) 此外,學校每年均會對一、三、六年級學生作家訪活動,當中特別重視準小一學生入學前的家訪,校長、副校長、主任及班主任均會出動,目的是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促進家校合作。每年統一派位收生結果公布後,教師團隊便會分批到訪獲派位的學生住所,透過與家長及小朋友傾談,了解小朋友的長處,以便日後可有效培育孩子;其次亦希望及早知道小朋友或家庭背景的「論盡位」,例如大近視的學生,會盡量安排他坐近黑板一點,遇上特殊學習需要學生,亦可讓教師先做好準備。此外,家訪亦可讓小朋友更快融入小學生活,「有小一學生9月上學時,走來問我認不認得他,原來他對這次家訪很有印象,覺得校長和老師已是他的朋友,面對新環境也不會太害怕」。趙潔華說,教師甚至會到訪學生就讀的幼稚園,與校長及教師面談,了解學生在幼稚園學習和家庭的生活情况,以支援學生順利適應小一學習生活。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 躲避盤校隊最近獲獎成績 ˙2023年12月 扶輪盃躲避盤小學邀請賽:亞軍 ˙2023年11月 閩僑中學第三屆閩僑躲避盤小學邀請賽:第4名 ˙2023年6月 全港小學校際躲避盤錦標賽:冠軍(圖) (學校提供) ˙2023年4月 聖博德盃躲避盤比賽:亞軍 ˙2023年2月 全港躲避盤錦標賽(U13):盾賽冠軍 ˙2022年12月 扶輪盃躲避盤小學邀請賽:盾賽冠軍 資料來源:學校提供 ■INFO 中華基督教會基慈小學 類別:資助男女小學 宗教:基督教 校網:45 地址:九龍慈雲山道152號 電話:2326 5742 網址:www.keitsz.edu.hk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