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擔家務:家長分享實戰經驗 小隊友做家務 培養責任感

分擔家務 做媽媽神隊友(kiankhoon@iStockphoto) 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下,女性負責的家務與家庭照護比例大幅增加,壓力亦飈升。其實,媽媽們,可有想過借此機會邀請「小隊友」一同加入,分擔家務?《我會!我會!成為家事好幫手》繪本作家Auntie Van Van(Vanessa),以及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的太太吳凱霖(Bonnie),都有不少推動小朋友參與家務的實戰經驗,值得借鏡。 去年尾,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發表的全球統計數據顯示,在疫症爆發後,女性需花費更多時間在無償的家務上。報告指出,疫情前,全世界每天合計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包括家庭照顧、兒童教育、家務活動等,75%都由女性負責,是男性的3倍,而在疫情期間,女性的擔子更至少增加了1倍。當中的辛酸,相信一眾港媽也感同身受吧! 《我會!我會!成為家事好幫手》作者、社工系畢業的Vanessa,一直鼓勵媽媽們放手讓小孩參與家務,「1歲多開始先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之後再按部就班教他們做家務」。在Vanessa眼中,讓子女參與家務,不單純為分擔媽媽的壓力,最重要是藉此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建立良好品格。 Auntie Van Van(受訪者提供) 曾從事自閉症兒童教育工作近20年,擅長運用應用行為分析(ABA)的她,發現現今職場上不少年輕同事,做事都欠缺責任心,這或許與這一代人都習慣被照顧周到有關。於是啟發到這名如今育有一個11歲兒子的全職媽媽,創作一本關於教育孩子做家務的繪本。 分擔代替「幫忙」 萬事起頭難,Vanessa提議可讓幼兒先從簡單的家務入手,「例如摺衫時,可請他們幫忙配對相同的襪子,或者可選擇摺手巾或褲子等較易處理的衣物」。但她強調在過程中,別讓孩子以為自己正在「幫」媽媽做家務,因為其實家務應由各家庭成員共同分擔,「當我想安排兒子摺衫時,我會說『不如我摺上衣,你摺襪子』而不會說『幫媽媽摺衫,好嗎?』」。 Vanessa建議可安排孩子由簡單的家務入手,如摺褲子等。(受訪者提供) 當孩子努力學做家務時,並非代表媽媽可以在旁休息或玩手機,Vanessa提醒,家長反而要「金睛火眼」留心小孩每個動作,確保他們不會受傷,「我叫兒子洗菜時,我會留心他不會伸手觸及附近的電掣插蘇」。另外,媽媽亦要有心理準備,最初一定要幫忙「執手尾」,「但即使見到孩子做得不夠好,也別在他們面前重新做一遍,因為這等同當面批評,嫌他們做得不夠好」。 小朋友做家務時,家長最好在旁觀看,避免他們發生意外。(受訪者提供) 「拆碎」工作 參與一部分 若想節省時間,Vanessa建議家長可把工作「拆碎」,只安排子女參與一小部分。例如洗菜,可只讓他洗5條,「不過,如果小朋友主動提出想一手包辦,我想家長還是應該盡量配合,別讓孩子失望」。 當孩子年紀漸長,有一定的能力時,Vanessa則認為父母可交託一些「責任」予小朋友,例如幫忙照顧家庭成員等,加強他們的責任感。她以自己家庭為例,「我丈夫出差前會叮囑兒子照顧媽媽,着他『留意媽媽會不會太累』,那幾天兒子會更積極主動幫手做家務。若家中有長者,不妨鼓勵孩子幫助看顧」。 說到「四大長老」(祖父母、外祖父母)溺愛孫兒的問題,舉例有老人家會待在3、4歲孫兒身邊餵飯,或窒礙孩子的成長。Vanessa 說,可由鼓勵小孩開始,舉例當小朋友懂得自己吃飯時,媽媽便要作出具體的稱讚,「你很叻啊,可以自己拿匙羹,吃完一頓飯,不用餵了」,當孩子得到鼓勵,便樂意每餐都自行進食。 《我會!我會!成為家事好幫手》:全書內容分3部分,分別是「照顧自己」、「協助家務」和「照顧家人」。第一部分先教孩子提升自理能力,例如學習刷牙洗面等;第二部分教他們協助做小家務,例如飯前擺放碗筷等;最後是照顧家人,例如照料生病中的家人等。每部分都圖文並茂,清晰易明。($88) 《我會!我會!成為家事好幫手》以可愛圖畫配上精簡文字,讓孩子容易掌握內容。(出版社提供) 從小參與家務 增孩子自我價值感 同樣受疫情所困,加上人在異鄉,Bonnie更加需要有「小隊友」的幫忙,同心協力處理繁瑣家事,「沒有工人姐姐嘛」! Bonnie去年底帶着兩名女兒,跟隨丈夫沈旭暉(Simon)移居台灣,過着沒有家傭的生活。她笑言,和Simon結婚初期也沒有聘請女傭,因此她雖然多年來沒有「落手落腳」做家務,有點「生疏」,但也未至於不能應付,只是6歲雪雪和4歲雪糕自出娘胎後,也有兩名家傭貼身照顧,轉變較大。 Simon(左)和Bonnie(右)去年底帶着女兒移居台灣,正式展開沒有家傭的新生活。(受訪者提供) 教女有方 小姊妹自理能力佳 幸而夫婦向來教女有方,因此年紀小小的雪雪和雪糕,自理能力也蠻不錯,「即使以前有工人姐姐,她們都要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刷牙洗臉、自己換衣服的,不能假手於人」。來台灣後,雪雪更是「一夜成長」,長髮披肩的小妮子,早前便向媽媽表示,想學習自己洗頭沐浴,Bonnie笑指求之不得,「其實有時做媽媽的,也不用太緊張,頂多冲洗不乾淨有『泡』,那再洗一遍就是了」。 雖然雪糕年紀尚小,但也明白到要為家庭出一分力,努力學習打掃地方。(受訪者提供) 意外收穫是,兩姊妹去到台灣後,入讀蒙特梭利學校,由於學校主張培養小孩獨立自主的個性,午飯後所有學生都需要自行清潔餐具,兩姊妹因而愛上了洗碗,回家後更主動提出幫忙,「當然鑊、煲等大型煮食用具她們處理不到,但碗筷、碟子沒問題的,而且姊姊性格很細心,雖然洗碗要用較長時間,但很乾淨,妹妹就可能需要我事後再幫忙一下」。 雪雪入讀蒙特梭利學校後,由於每天午飯後需要自行清潔餐具,因而愛上了洗碗。(受訪者提供) 從小做家務 工作更易成功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長達80年的研究,從小有參與家務的孩子,長大後會較為快樂,同時也更易在工作上取得成功。How to Raise an Adult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也是基於這個研究撰寫此書的,她認為,當孩子從小參與家務,便知道再繁瑣討厭的家務,也得有人做,自然明白團體合作的重要,將來投身社會,也會有更高的團隊協作能力,這也是成功人士的必備條件。 修畢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的Bonnie也認同研究報告,她說,即使不談長大後如何,讓小朋友參與家務,好處當下立見,「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會較強,『媽媽覺得我重要』。若是親子一起合作完成的家務,更加可促進彼此感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 文︰許朝茵、沈雅詩

詳細內容

沉迷打機:走進子女打機世界 聆聽心聲 助戒癮

叫停孩子打機 唔使靠鬧!(黃志東攝) 「唔准再打機吖!」會否是爸媽們過去一年說得最多的說話?疫情下,學童經常留家上網課,就算偶爾可上學,也頂多只有半天。於是不少孩子便把餘暇用來瘋狂打機,家庭衝突亦由此而起。怎「收科」?正如今期受訪註冊社工陳澤鋒說,沒收手機、關Wi-Fi、拔電線都無濟於事,唯有家長願意放下成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打機背後的需要,才可平息這場成長風暴。 疫情下,學童打機問題困擾更多家庭。(黃志東攝) 談起子女打機這話題,不少家長都大呼頭痛,Emma也是過來人,「真的很困擾、很迷惘」,令她如此心煩的,是其13歲長女Kimmy,「以前可以說是機不離手,她什麼也不做,功課亦不理」。聽到媽媽的控訴,身旁的Kimmy選擇不自辯,直接「認罪」,「是的,我以前很喜歡打機」。 新移民藉打機交朋友 事實上,打機問題一直困擾不少家庭,亦是造成親子衝突的常見原因之一,只是疫情令問題進一步惡化。明愛蘇沙伉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註冊社工陳澤鋒解釋,在新常態下,學生經常留在家中上網學習,「攞正牌」使用電子產品,變相更容易接觸到各種遊戲軟件,「去年開始,中心陸續收到家長的求助,指孩子在家裏終日打機,當中由學前幼兒到中學生都有,親子摩擦也因而增多」。 陳澤鋒(黃志東攝) 惟他指出,沉迷打機只是「表徵」,反映孩子背後有其他需要,而每個的需要亦不盡相同。以Kimmy的個案為例,背後隱藏的,是她對朋友的渴求。 Kimmy是新來港人士,2019年尾才來到這片陌生土地,礙於人生路不熟,唯有通過打機維繫和建立友誼,「起初都是跟內地的舊同學一起上網玩,後來,結識到一些香港朋友、同學,於是又跟他們一起打」。Kimmy說,打機可以讓她擴闊社交圈子,「其中一個我常玩的遊戲叫《Sky光.遇》,玩時會遇見很多不同玩家,可以結交朋友」。 不過,若非參加了明愛中心的「正向打機」親子小組,Kimmy的心聲,就未必有人聽到。陳澤鋒說,「很多時家長一見到子女打機已經『着火』,不停鬧,根本不會去聽。我常告訴家長,不是要你認同,但至少要明白」。Emma不諱言,之前對女兒沉迷打機的原因只是一知半解,「我原先估計是因為她青春期,所以叛逆,加上我還要照顧另一個3歲多的孩子,沒太多時間陪她,她覺得悶」。 明愛蘇沙伉儷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去年開展「正向打機」親子小組,鼓勵家長以不批判的態度,聆聽孩子的打機心聲。(受訪者提供) 不批判 了解孩子背後渴求 「正向打機」親子小組在去年11月展開,中心依據心理學的3大理論,包括潛能取向(strength-based)、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和「人生八階」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theory of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來建構8節課堂,讓家長以不批判的態度認識孩子在打機中所獲得的滿足。 「在課堂上,我們不會跟孩子說『打機很差』、『不准再打』等說話,反之會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每一個都有機會在其他人面前,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電子遊戲、遊戲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等。」陳澤鋒續稱,在過程中,大家都聽到孩子的心聲,也看到他們的另一面,「有些說在學業上,很難取得成功經驗,但打機只是按幾個鍵,便有即時回饋,可以過關、升級,獲得很強的能力感;我們亦看見,有些孩子平日欠缺自信心,從不和陌生人溝通,但當分享最愛遊戲時,卻能滔滔不絕,講足半小時」! 發掘潛能 重拾畫筆減打機 打開溝通之門後,下一步便要發掘孩子的潛能。Emma素知女兒有藝術天分,Kimmy也曾經表達過,喜歡《Sky光.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遊戲畫面很美,能夠欣賞不同風光,於是Emma便鼓勵她重拾畫筆,「她小時候學過畫畫的,我明白現在是網絡世界,於是買了一支電子畫筆給她,讓她在平板上畫」。自從Kimmy投入繪畫創作後,她花在打機上的時間明顯減少,「因為打機久了,也會覺得無聊,想轉做其他事情」。 除打機外,Kimmy最近亦愛上用繪圖軟件繪畫。(黃志東攝) 陳澤鋒形容Emma有很大進步,是很正面的例子,「她成功引導了孩子在打機以外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因為很多時,家長只一味禁止小朋友打機,但又沒有提供其他選擇,那就算沒收手機、關Wi-Fi、拔電線,其實都是沒有用,孩子不打機也是無所事事」。 問Emma,Kimmy是否已經完全戒掉「打機癮」?她直言還沒有,但至少「叫得停」,「自從我了解多了她的需要,大家的溝通和關係都比以前好。現在如果我要她溫書做練習,只要早15分鐘預告要她收機,她也做得到」。 打機前「約法三章」學懂節制 學童打機愈來愈低齡化,只因有家長把它充當「電子奶嘴」。但同時,亦有家長視之為洪水猛獸,一律嚴禁小孩接觸電子遊戲。不過,新手爸媽阿德和Wendy,則採取中庸之道,既不放任,亦不全面禁止。「這個世代,很難完全禁止小朋友打機,這是他們的社交話題。我覺得,與其不讓孩子接觸,不如教懂他們要有節制地玩。」阿德說。 阿德(右)逢周六、日都會陪伴女兒一起玩跳舞遊戲,逗得小妮子興奮不已。(蘇智鑫攝) 阿德和Wendy育有5歲女兒家悅,她去年在朋友家初嘗打機的滋味。Wendy透露,那是一個跳舞遊戲,「因為家悅很好動,這個遊戲可跟着一起跳舞,而且有她最愛的Moana公主做主角,所以家悅特別喜歡,之後每次去朋友家都要玩」。今年初,這個電子遊戲終於「入屋」,阿德把它下載了,好讓寶貝女在家也可以玩得到。 不過,為免家悅過度沉迷,兩夫婦在下載遊戲前,早跟她「約法三章」,「她一定要完成了功課、練好鋼琴、行為良好,那麼周六、日便可以在我們陪同下,玩不多於30分鐘的跳舞遊戲」,阿德一口氣說出長長的規條。 雖然只是實行了短短3個月,但暫時家悅也很守規矩,只要爸媽在收機前5分鐘提示,她亦肯乖乖停下來,「最重要我們立場一致,當然亦要有家傭姐姐的配合,周一至五絕對不能拿出來給她玩」。夫婦異口同聲說。 生活充實 抗打機誘惑 自言亦愛打機的阿德,並不抗拒女兒偶爾以電子遊戲作消閒娛樂,但一如其他父母,也不想孩子將來變「隱青」,因此,夫婦認為,從小給小朋友過充實、有規律的生活十分重要。Wendy說︰「我有一個時間表給家悅的,早、午、晚她需要做什麼,都寫得清清楚楚,既然一切都編排妥當,便不會覺得悶。」另外,一家人亦有很多親子活動,包括玩桌遊、行山、釣魚等,那小腦袋便不會終日只想着打機這回事。 媽媽給家悅每天安排的活動都很充實,其中不可或缺的是閱讀時間。(蘇智鑫攝) 三口子都喜歡玩桌遊,培養感情之餘,亦可動腦筋。(蘇智鑫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7期] 文︰沈雅詩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監製爸爸譜曲 女兒主唱 音樂×心理學 哼出貼地育兒經

既是心理學講師,又是音樂創作人,加上「P牌」爸爸的身分,驅使James決定以音樂作橋樑,糅合正向心理學的元素,化成育兒經。(黃志東攝) 心理學講師、音樂創作人,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卻在黃安弘(James)身上完美結合。但其實他還有第三種身分,就是4歲小女孩霖霖的爸爸。這個「P牌」爸爸最近忽發奇想,希望把多年來從書本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變成貼地的育兒經,於是展開一場瘋狂實驗教學之旅——讓霖霖一嘗做歌手的滋味!兩父女第一次合作的派台歌已經出街,霖霖會否成為樂壇生力軍還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James從中幫助女兒建立正向心理學所主張的「堅毅」精神。 入行近10年的James,曾替不少本地歌手作曲、做監製,包括陳慧琳、容祖兒、謝安琪、許廷鏗、鄭欣宜等,作品有《綁夢》、《螞蟻》等,現屬環球唱片,是著名音樂監製Alex Fung(馮翰銘)的製作班底。但原來醉心音樂創作的James,並非讀音樂出身,「我讀心理學的,4歲開始學鋼琴,第一次接觸作曲是大學年代,幫教會的舞台劇做配樂」;就連入行也是無心插柳,James後來遠赴美國修讀教育心理學碩士,課餘時作曲自娛,回港後參加了一個原創歌曲創作比賽,奪得作曲及編曲組冠軍,因而獲東亞音樂羅致門下,正式入行。 James曾經和不少歌手合作,包括謝安琪。(受訪者提供) 心理學家 P牌爸爸 不過,基於現實考慮,James一直身兼兩職,同時在兩間大專院校擔任心理學課程講師。他說這門學科,對創作音樂亦有幫助,「相信我會較容易了解聽眾會接收到什麼。因為很多時,音樂人都會不自覺傾向把很多意念、很多樂器投放在一首歌上,但其實聽眾未必完全接收到,甚至覺得混亂。我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就會拿捏得比較好」。 談音樂、心理學,James信心滿滿;但說到做爸爸,就戲稱仍是「P牌」,不敢自認專家。「理論歸理論,做父母,很多時都要靠經驗。」他坦言,教學多年,運用的都是概念上的知識,實戰經驗不夠,既然女兒已經漸漸長大,遂開始構思,怎樣可把自己平日教書的理論,套用在育兒方面。 話說James家裏有個小型錄音室,經常有歌手前來錄歌。女兒霖霖在耳濡目染下,對唱歌亦有濃厚興趣,常說要「唱埋一份」。爸爸靈機一觸,索性替女兒度身訂做一首歌,作為她的成長印記。由去年中開始醞釀,What makes me beautiful終在上月出街,它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James採用Big Band曲風,加入大量銅管樂器,營造歡樂熱鬧的氣氛。 What makes me beautiful MV 網址:youtu.be/fiokn7oCv6A(受訪者提供) 論作曲、編曲和監製,James都經驗豐富,但他卻說今次難度頗高,「霖霖沒有學過唱歌,音域不是很闊,要在這樣窄的音域,創作出一個我們喜歡的旋律,並不容易」。而甚少填詞的他,今次亦和作詞人王仲傑合寫,「歌詞表達了我和太太對她將來的盼望,也帶出一些重要價值,例如感恩、自信等」。 為霖霖增添自信,是今次實驗習作的目的之一。在爸爸眼中,這個女兒比較細膽,「所以想她在我們陪伴之下,作些新嘗試,勇敢接受新挑戰」。媽媽Cathy補充,霖霖是一個很怕犯錯的小朋友,「以今次唱歌為例,她很怕自己會唱錯歌詞,怕失敗。所以我們叫她不用死背,教她先理解內容,例如『爸B帶我搭穿梭機』,什麼是穿梭機,我解釋她知,就好像她房間那盞rocket燈,她理解到,便愈唱愈熟,表現得自信一些」。 Cathy(右)感恩有一個熟悉心理學的丈夫,經常提點她該如何與女兒相處和溝通。(黃志東攝) 花5天錄製 藉此學堅持 雖然這首歌只有短短2分35秒,但霖霖前後共花了5天錄製,重複錄了好幾十次,最誇張試過唱足1小時。James承認對女兒要求高,「這首歌不是特別難唱,但要唱得好又是另一回事。至少要音準、合拍子、唱得出味道,達到某一個水平,我才會『收貨』」。小妹妹可有喊辛苦?當然有。「錄完未吖爸B?」是James首兩天在錄音室聽到最多的說話,「但辛苦也要做,這正是我們最想教她的。做任何事想有成果,就要花時間、花心思認真去做,幾辛苦都需要去堅持、面對」。 雖然只是創作一首兒歌,但James堅持以專業水平製作,既是對自己有要求,也以身作則,好讓女兒明白,想有成果,就要花時間、花心思認真去做。(黃志東攝) 盼女兒享受音樂 What makes me beautiful在大氣電波播送後,外界對這個充滿童真的小歌手普遍讚好,James也開始構思下一首歌,「仍然會是開心、陽光些的,也想在音樂創作上,給霖霖參與多些」。但他多番強調,「無意、不鼓勵帶囡囡入行」,只是作為音樂人,希望女兒享受音樂之餘,也藉此建立更堅韌的心理質素。像彈鋼琴,James就要求月前才學琴的霖霖,每天要坐定定練習半小時,而且要練到全部準確無誤才算完成。或許有人會說︰太「怪獸家長」了吧?James卻解畫:「我覺得家長對子女有要求,甚至是『迫』,並不等於是怪獸家長,要視乎你『迫』到什麼地步,要求到哪個境地。有時,家長需要給予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只要那些要求、期望是適齡或合乎他們程度,我認為沒有問題。」 應父母的要求,霖霖每天都乖乖練琴半小時。(黃志東攝) 問到霖霖今次乖乖合作參與爸爸的破天荒實驗教學,父母會怎樣獎勵她?沒料到James說沒有,「要小心運用賞罰機制」。他解釋,單純用賞罰機制,會出現很多問題,對提升小朋友的興趣、動機未必有正面的幫助,「有時孩子做一件事,本來是因着興趣,由心而發想去不斷做的。但假如家長『夾硬』獎他,小朋友可能會誤解自己,以為做這件事是為了獎勵,久而久之,便忘記當初自己其實是為興趣而做,最終導致沒有獎賞便不做」。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6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女兒倔強似足自己 馬小靈做媽媽遇上「性格巨星」

馬小靈,1990年代開始涉足選美、電台、電視台及配音界,經歷娛樂圈最繁華的年代。可惜箍牙失敗令她一度患上抑鬱,並退出幕前回歸別人眼中平淡的OL生活,朝9晚7,歸家便照顧孩子。不過,對馬小靈來說,做家長也充滿驚濤駭浪,女兒倔強的性格更使她覺得是「報應」,於是主動向母親道歉! (註︰本版相片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退出幕前的馬小靈,之後從零學起做保險經紀,後來轉做地產經紀。最初她還兼職參與配音,2008年生下女兒Holami後,發現公司只安排她配一些大媽角色,把心一橫完全退出演藝圈。她笑言有相士批她旺地產,一直以來業績也不錯,只是中間因為要照顧兒女由全職轉做兼職,現時Holami已升中,兒子亦快8歲,她又恢復全職工作,每星期上班5天半。但為了愛女寧願「移磡就船」,特地選擇在女兒學校附近的公司上班,除了方便每月兩天到學校做家長義工,也想藉此有更多機會跟女兒吃飯或接放學。 馬小靈由馬灣轉到西營盤工作,是因為想多陪在附近讀中學的女兒。(受訪者提供) 一圓出鏡夢 變乖少脾氣 馬小靈坦言從沒想過結婚生子,不過與任職攝影師的丈夫拍拖後,發覺他很喜歡小朋友,而且也是可信賴的人,很想給他生個孩子。「我們沒有刻意計劃,到決定要生時,我都已經38歲,但巧合地就在那時懷孕了。」 Holami小時候肥嘟嘟很可愛,而且對唱歌跳舞和表演都有濃厚興趣,唯一令媽媽覺得棘手的,是她太有性格。「有了這個女後,我彷彿覺悟了什麼,親自打電話給身在澳洲的母親,跟她說對不起。因為女兒就是我的翻版,性格倔強、不能被罵。別的小朋友有本貼紙簿,每每是因為做得好,所以有貼紙作獎勵;她呢?每個貼紙只代表她當天沒有發脾氣。這令我想起自己年少時也跟媽媽有不少衝突,也許這是報應吧。」對於女兒這個「性格巨星」,馬小靈自有她一套方法應付。她知道Holami喜歡幕前工作,特別向電視台推薦她參與兒童真人騷節目,「願望實現後,她果然變得乖了,少了發脾氣」。 Holami(右一)在6歲時寫下我的志願是「上電視」,馬小靈為了改善囡囡的脾氣,特別安排她在Viu演出,實現了她的願望。(受訪者提供) 女兒壓力大 冒險轉happy school Holami本來就讀傳統津校小學,但讀書壓力太大令她失去學習興趣,常常為學業哭泣。馬小靈怕女兒抵不住壓力,5年級下學期時替她轉了一間happy school。「我知道這樣做有些冒險,畢竟5年級了,要準備升中,但女兒開心才最重要,所以我替她報中學時,只選了一間band 3學校。」不過,當小學教師見到她的申請表時,認為Holami成績並非那麼差,建議她選擇更好的中學,「那時有兩個選擇,一是英華女學校;二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我一向對學校的研究不多,看到英華有多點學位,心想機會應該大一點,於是填了它,最後順利入到,我也忍不住哭了出來」。觀察女兒的成長轉變,馬小靈認為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雖然現在只是上網課,不過學校的支援很好,下午有補底班,正好彌補她中文的不足。而且她會自動自覺叫我替她溫書,變得喜歡學習」。 小貓Nugget是馬小靈(右)為獎勵女兒Holami(左)而領養回來,兒子麥堅(中)也很疼惜牠。「她一直想要寵物,但我怕沒有時間照顧,見她升中後終於用心向學,所以領養一隻貓給她,也因為這隻貓咪,她的脾氣好了很多。」(馮凱鍵攝) 兒子升小誤報「寶校」 錯有錯着 至於幼子麥堅,馬小靈說他毋須父母擔心,「他是個小天使,會反過來照顧我」。不過為兒子選小學時,馬小靈卻不小心「擺烏龍」,但是在誤打誤撞下,反而令她對所謂「寶校」有所改觀。「我初時參觀了一間學校,覺得不錯,於是第一志願便填了它。可是當抽到後,有朋友告訴我:『你抽到青衣三寶之一啊!』那時我才知道把校名搞錯了,那並非我原本參觀的那間學校。」 馬小靈唯有帶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去學校迎新日,想知道是否真的如別人所說般那麼差。在學校裏,她問了不少家長義工對學校的印象,他們個個竟讚不絕口!於是馬小靈安心把兒子交給這間學校,「學校行小班教學,教師能照顧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校長和教職員亦很有熱誠。我很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既做家長義工,又做家教會成員,除了想了解學校更多,也想用我的能力去幫助學校挽回聲譽」。 馬小靈形容兩個孩子是小天使,雖然她工作忙碌,但一直堅持星期日要留做家庭日,陪伴子女成長。(馮凱鍵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理財:利市錢咪亂花 教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

(蘇智鑫攝) 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小朋友,既有吃不盡的糖果糕點,亦有收不完的利市。不過,新春除了是孩子吃喝玩樂的日子,亦是他們學習理財與分享的黃金機會,一於坐言起行,讓今個農曆新年過得更有意義。 學習理財——利市錢是父母教導孩子正確理財的好教材。(蘇智鑫攝)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王偉傑(王sir)是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和香港商業教育學會合辦的「企業與理財教育教學獎2019/20」大獎得主,他既是學校「企業及個人理財」科的科主任,亦是2孩之父,他的理財教育經驗,值得和大家分享。 王偉傑(受訪者提供) 設計棋盤遊戲 教學生處理財務 王sir對推動理財教育有很大的使命感,「我在一間基層學校任教,家長未必有太多零用錢給子女,不少學生為購買心頭好,會做兼職」,這不單影響學業,更令他心痛的,是年輕人缺乏理財觀念,「辛辛苦苦掙來的,不消一刻就全部花光」!他新撰寫的「財來自有方」教案,當中便透過自家設計的「理財強人」棋盤遊戲,讓學生學習不同財務情况的處理方法。 推動理財教育——王sir痛心不少基層中學生為買奢侈品而跑去做兼職,既荒廢學業,亦不合乎理財原則,所以決心在校內推動理財教育。(受訪者提供) 培育感恩的心 奉獻助他人 不過,他不諱言,中學才起步學「使錢」是有點晚,所以為人父的他,早已向6歲兒子和3歲女兒灌輸理財觀念,尤其農曆新年,更是大好機會,「我會跟他們一起拆利市,讓他們感受什麼是錢,辨別一下不同的紙幣」,也會向兒女解釋︰「這是姨姨、叔叔們的祝福,他們共同送一份由你們自己挑選的禮物」,培育孩子感恩的心。 耳濡目染——雖然王sir一對兒女仍年幼,但耳濡目染下,已明白到購物分「想要」和「需要」,不會胡亂花錢。(受訪者提供) 不過,選禮物也有原則,「我不會以銀碼設限,而是我需要知道他們買這個東西的理由。是否已經擁有類似呢?若是,舊的打算怎樣處理?我會引導他們每次購物前,都想清楚」。餘下來的利市錢,王sir會代孩子儲起,也會奉獻教會,幫助有需要的人。 辨清需要——小朋友收到利市後,家長要教導他們如何好好運用金錢,辨清想要和需要。(設計圖片,蘇智鑫攝) 愛心分享 不止新春「例行公事」 每到農曆新年,不少學校都會響應慈善機構的呼籲,邀請學生參與「一人一利市」、「紅封包行動」等捐款活動,救恩學校(小學部)新任校長歐偉民認為是一件好事,但同時兼任專做基層關懷工作的工業福音團契(工福)總幹事的他,建議學校和家長都可以多走一步,讓孩子的愛心分享不止是新春的「例行公事」,而是可深化到日常生活中。 歐偉民(資料圖片) 分享經歷——歐偉民收到不少學生的來信,分享他們在網課期間,如何關心有不同需要的弱勢群體。(受訪者提供) 每科滲入愛「鄰舍」信息 歐偉民今年把「有愛同行」的主題帶入校園,每科都滲入愛「鄰舍」的信息。眼見疫情之下,本港貧窮人口再創新高,於是在剛過去的聖誕節,學校便鼓勵學生把祝福帶給一班無家者,「先透過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為學生準備的短片,讓孩子了解無家者的處境,產生同理心,然後再請他們購買超市券和撰寫祝福卡送贈我們身邊這些『鄰舍』」。 愛「鄰舍」精神——小一女生拍短片介紹並送出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實踐愛「鄰舍」的精神。(受訪者提供) 不要小覷這一點一滴的教導,孩子原來挺「上心」的,「有家長告訴我,有朝早天寒地凍,小朋友醒起居所附近有無家者,於是央求媽媽帶他去超市買禮券,又買了麵包和豆奶,親手送到無家者手上」。歐偉民又說,學生的關懷行動也不限於金錢,「有一個小一女生,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與基層孩子分享,還拍下短片,逐一介紹每份玩具的名稱和玩法。沒想到,收到玩具的女孩同樣是小一生,她親自寫回便條,表達感動與感謝。當捐贈者收到對方的道謝,亦非常開心,彼此就這樣連結在一起」。 寫卡答謝——同樣是小一基層女生,當收到禮物時,立即主動提出寫感謝卡答謝跟她分享心愛玩具的學生。(受訪者提供) 關懷行動不限金錢 他呼籲有資源、有能力的小朋友,今年收到利市後,不要單單為自己儲蓄,應在能力範圍內,學習把這份祝福和別人分享。 小模特兒:Nathan Yeung & Murphy Yeung 文︰顏燕雯、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3期]

詳細內容

清淡飲食:新春貪吃壞肚皮 戒口搓肚消滯健脾

食滯不適——大時大節,面對各種美食,小人兒若食得過量,便會食滯感不適。(estherpoon@iStockphoto) 過去數天的農曆新年假期,相信小朋友也吃了不少賀年美食,有沒有吃得肚皮脹鼓鼓呢?中醫提醒,小孩脾胃未成熟,容易食滯,不單引致腸胃不適,甚至影響睡眠。趁學校假期未結束,一於先消滯,給小朋友養好腸胃,過一個精神奕奕的牛年吧! 飽滯睡不好脾氣差 新春期間,餐餐大魚大肉,加上各式糖果糕點,當然口腹大滿足,但對腸胃來說,則未必是好事,尤其小人兒。註冊中醫陳敏說,差不多每年也遇到這類求診者,「試過有個小男生,在爸媽不留意下,經常偷吃家中全盒內的糖果及果仁等零食,密密食之下,便弄得肚子飽飽滯滯,沒胃口吃正餐,也睡得不好,很𤷪及常發脾氣」。 陳敏(受訪者提供) 她解釋,孩子脾胃未成熟,食量亦較成年人少,多吃幾口便容易過量,引致食滯,「家長可以觀察下,孩子除了沒胃口,還可能會經常放屁、便秘或肚瀉,甚至惡心,有口臭」。陳敏指出,若小朋友病情輕微,可暫時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白粥、豆腐及魚肉,數餐後,情况應有所改善。不過,如持續數天也沒改善,則建議求醫處理。 糕點易滯——賀年期間,各式香口糕點,令人垂涎三尺,小朋友自制能力低,容易食滯。(資料圖片) 營養奶番薯難消化 加重脾胃負擔 陳敏特別提醒,有些家長因擔心孩子「戒口」時營養不夠,遂安排子女飲用營養奶補充品,又有些見子女消化不良,便讓他們多吃高纖食物,例如番薯,但她不贊成此做法。「營養奶補充品雖然營養豐富,高纖食物也的確有助排泄,但其實兩者也是難消化,加重脾胃負擔。」 她建議家長可準備白蘿蔔海帶麵豉湯給孩子飲用,這湯水可幫助消滯,另日常也可多飲黨參淮山蓮子山渣白扁豆湯,促進小朋友的脾胃健康,預防食滯。 食滯不止是大時大節才出現,長期過飽,即使食得清淡也會滯。陳敏透露,遇過有個5歲男生,因經常不願食飯而被父母帶來求醫,經了解後,原來父母擔心兒子不夠飽、營養不足,每餐硬要他吃下一大碗飯和大堆餸菜,雖然那些都是清淡菜式,可是小朋友在長期過飽下,也會引致食滯,令脾胃不良,「最終,該男孩要服藥調理身體及減少食量,脾胃才慢慢改善。因此,適當的分量及均衡飲食,才是健脾胃之道」。 清淡飲食——孩子食滯後,要吃得清淡,建議食粥配魚肉或豆腐。(wachira aekwiraphong@iStockphoto) ■食療 白蘿蔔海帶麵豉湯 材料:中型白蘿蔔1條,豆腐1磚,海帶20克,麵豉2湯匙,水2公升 製法:把白蘿蔔與豆腐洗淨及切件後,與其他食材煲30至45分鐘 功效:消積、利水及消滯 黨參淮山蓮子山渣白扁豆湯 材料:黨參、淮山、蓮子、山渣、白扁豆各20克,瘦肉500克,蜜棗2粒,水2公升 製法:將瘦肉洗淨汆水,與其他食材一起煲1.5小時 功效:健脾、滲濕、利水 ■按摩 搓肚促進腸道蠕動 (明報製圖) 如孩子食滯後出現便秘,家長可為他們搓肚子促進腸道蠕動。小孩站直,家長圍繞孩子肚臍,分別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每邊輕搓20次,每日3次。 ■知多啲 麥包煠蛋早餐 醒腦醒神 農曆年假過後,無論是面授或網上授課,孩子都要返回「課室」專心上堂。怕孩子假後心散不專心?原來在營養學上,有些食物可幫助孩子更「醒腦醒神」。 想孩子學習更專注,營養早餐不可或缺,註冊營養師李振洋解釋,大腦運作是要利用葡萄糖作能量,而葡萄糖可從碳水化合物中吸收。只是經過一夜睡眠,身體多個小時沒進食,體內的葡萄糖也所剩無機,若腦部能量不夠,自然影響思考及集中力。早餐正好為腦部補充能量。 李振洋(受訪者提供) 一份理想的早餐應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適量脂肪等不同營養。他強調,選擇碳水化合物時,最好是低升糖值的食物如穀麥等,有助穩定血糖及延長飽腹感,否則常吃精製食物如白麵包等,會令血糖大上大落,不單會較快肚餓,情緒也可能較波動,最終會影響專注力。「早餐可以是吞拿魚牛油果全麥包三文治,或者一個麵包,配煠蛋、蘋果及一杯豆漿,簡單方便。」另外,在早午餐之間,亦應加一份小食,例如堅果配豆漿,避免孩子因肚餓而令血糖過低,致專注力不足。 攝蛋白質——蛋白質對於發育中的小孩是非常重要,營養師建議他們早餐可食煠蛋,簡單方便。(資料圖片/kohei_hara@iStockphoto) 文︰許朝茵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3期]

詳細內容

童讀好書:牛牛當繪本主角 教做人道理

新年期間,除了吃喝玩樂度新歲,也可和孩子一起看牛牛繪本。(maroke@iStockphoto) 牛年將至,說起牛牛,大家會聯想到什麼?硬頸或是牛脾氣?原來在繪本故事內,不少牛牛都表現溫柔、機靈或好奇。不如聽聽Room For Life繪本.空間創辦人王淑蕙(Apple)推介以下繪本,或者可以改變大家對牛的感覺。 王淑蕙(資料圖片) 很多繪本故事都以動物做主角,當中以可愛的豬仔或威猛的獅子較常見。Apple指出,相比之下,以牛為主人翁的繪本不算多,牠們不一定是以勤力或成熟的形象示人,可以是任性、聰明或有理想,性格不一。她推介5本繪本,正好展現牛的不同個性。不妨在新年期間,和孩子一起看應節的牛牛繪本。 勇於追夢 《牛爬樹,真的嗎?》的故事主人翁是一隻充滿好奇心的牛女娜娜,她滿腦子是新奇有趣的想法,其中之一是想飛上天空。可惜她身邊的牛姊妹們卻大潑冷水說「怎麼可能」,沒半點興趣。直到有天,娜娜和一條食素的飛龍成為朋友,飛龍教她爬樹及飛行,其間其他牛牛見狀後,即打破之前的想法,對飛行產生興趣,一起參與學習。 Apple提到,當和孩子說夢想等題材時,不時也會說上這個故事,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及學習。 《牛爬樹,真的嗎?》 《牛爬樹,真的嗎?》(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梅莉諾 譯者︰賴云倩 出版︰格林文化◆ 任性的代價 《貪吃的牛小花》的主人翁小花是頭固執、任性又貪吃的乳牛,因她經常吃,身體較強壯,因而經常要求其他牛遷就她,即使農場主人想改變她這個性,但都徒勞無功。直到有天小花因為吃太多番薯南瓜,肚子脹脹很辛苦,才知道任性的代價。 《貪吃的牛小花》 《貪吃的牛小花》(受訪者提供) 作者:石井桃子 繪者︰中谷千代子 譯者︰米雅 出版︰道聲◆ 和平與反戰 《愛花的牛》故事發生於西班牙,主角是一隻公牛叫費迪南,他的性格和其他公牛不同,當其他公牛愛跑、愛跳及愛抵角時,費迪南只想靜靜地坐在橡樹下,聞聞花香,平靜地生活。但有一天,費迪南被誤認為是一頭強壯兇猛的鬥牛,因此被送去參加比賽。當觀眾期待他會與鬥牛勇士決一高下時,費迪南卻坐在場中央,任憑鬥牛勇士的挑釁,他也無動於中,只是留意場內女觀眾的鮮花頭飾。 Apple指此書於1936年出版,至今面世逾80年,屬經典之作。故事內容宣揚反戰及和平,可是在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期間,曾被列為禁書,到二戰時間,也遭德國納粹列為焚書書單之一。後來於2017年被改編成電影,登上大熒幕,廣受大眾認識。 《愛花的牛》 《愛花的牛》(受訪者提供) 作者:曼羅‧里夫 繪者︰羅伯特‧勞森 譯者︰林真美 出版︰遠流◆ 勿以貌取人 《蘇菲愛唱歌》故事中的蘇菲是一隻很有音樂天分的黃牛,她和父母在鄉郊生活,平日最愛唱歌和彈琴。有天,她在報紙上看到大城市舉辦音樂比賽,於是決心去參賽。 當她到達大城市後,想加入樂團時,卻處處碰壁。例如她想加入由河馬及大象組成的樂團,卻被嫌她的身形太細小;牛樂團也不歡迎她,因此團是由乳牛組成,嫌棄她是黃牛。最終她因膚色、身高及體型的各種因素,被不同樂團拒於門外。後來蘇菲發現其他動物也有相同遭遇,因此她聯同這些動物組成名為「音樂之友」的樂團參賽,更有出色表現。 《蘇菲愛唱歌》 《蘇菲愛唱歌》(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傑佛瑞.培納  譯者︰賓靜蓀  出版︰天下雜誌◆ 牛牛競選12生肖 農曆新年當然要講講12生肖的故事。玉皇大帝為了選出12種生肖動物,因而舉辦了一場動物比賽,可是落力參賽的牛為何會成為第二名?為何貓又會落選,這些情節會在故事內逐一解開。雖然12生肖的故事,大家或許耳熟能詳,但Apple認為《十二生肖的故事》圖案及表達手法生動有趣,值得推介。 《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的故事》(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賴馬  出版︰親子天下 文:許朝茵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2期]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2歲兒子愛搗蛋 林芊妤 以閱讀擺平trouble 2

林芊妤 出招化解trouble 2。(楊柏賢攝) 要數近年親子界火熱KOL,林芊妤(Coffee)必定是其中一個。憑着她專長的瑜伽及可愛兒子「伯伯」的「加持」,令她在YouTube的粉絲人數飈升至129萬人,即使疫情期間工作也沒有受到影響,可說是「逆巿奇媽」!不過疫情之下,在家工作的媽媽卻遇上兒子的trouble 2,媽媽認真做動作教瑜伽時,兒子突然反斗頑皮衝入鏡頭,媽媽點收科? 提起Coffee,立時就會想起她在家中客廳的瑜伽墊上教大家做瑜伽時經常數着:「1、2、3、4、5……」觀眾邊跟着她一下一下地數,邊辛苦地大叫:「點解咁耐仲未數完。」雖然一邊叫辛苦,但依然一邊跟着她做瑜伽,為的就是想擁有一副像她一般的結實健美身形。這名擁有百萬粉絲的火紅瑜伽KOL,同時也是人妻人母,2018年時與圈外男友閃婚並誕下兒子翟德彥(匿稱:伯伯),自此成為事業家庭兩兼顧的網絡紅人。 由於兒子外表老積,因此Coffee暱稱他為「伯伯」,她笑言兒子不知道自己有這個名字,大家見到他可稱他做「彥彥」呢!(楊柏賢攝) 從小天使變「monster」 論受歡迎程度,Coffee和兒子不遑多讓,訪問當天,不少途人發現伯伯後都大呼可愛,紛紛要求合照;當然亦有新手媽媽向Coffee尋求產後收身的運動推介。在Coffee眼中,伯伯固然是個可愛小天使,不過她這陣子卻形容兒子為「monster」!她說:「明明之前還是個小天使,但當他踏入2歲,我真的感受到什麼是trouble 2,在家裏他會發瘋似地跑來跑去,又跳牀、又爬窗,甚至把廚房的廚具都拿出來在客廳敲打,好像有無窮精力似的!」面對這個活躍小怪獸,Coffee不但沒有生氣,更暫時放下工作,陪他追追逐逐,甚至一同在牀上蹦蹦跳,因為她不想以電視或遊戲機來打發兒子,希望以母愛的陪伴來為兒子解悶。 Coffee在家做瑜伽或拍片,兒子有時會突然入鏡,令媽媽哭笑不得。(林芊妤facebook) 伯伯現時2歲多,正在念學前班,現時因疫情關係改為在家上網課,令Coffee做運動、拍片的時間均縮減了不少,唯有犧牲睡眠時間或者加快手腳去完成工作。「其實我一直都習慣一邊工作一邊湊仔,以往他到學校上課,我便有3小時全速工作,現在就只有等他午睡才可以專心完成,雖然我主要是在家工作,很多事情也只能自己完成,如拍片、剪片、與客人傾工作等,但幸好有團隊幫忙做影片後期製作,分擔不少工作量。」雖然家中有聘請傭人,但Coffee一有空便會親自照顧兒子,加上她不打不罵,主張以講道理來建立親子關係,難怪伯伯都非常黏她。 2小時親子共讀50童書 雖然這陣子伯伯比較難搞,但作為媽媽,她有一個讓兒子安靜下來的法寶,便是閱讀,這也是她自小培養兒子閱讀興趣的成果。「他9個月大時,我開始教他看書,初時真的不太成功,因為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有時還會把書本丟開。但只要堅持,培養成習慣後,他1歲多時,我們已經可以每天看書半小時。我特別買了一個大書架給他放書,現在倒過來是他一有空便嚷着要我讀書給他聽,試過一次我足足講了2小時,一共陪他讀了50本書,之後朋友都問為什麼我的臉瘦了,我笑指那就是一口氣讀了50本書的效果呀!」 教兒子直面恐懼 不做膽小鬼 伯伯喜歡看書,尤其愛看與動物有關的書,但對於小動物卻只會遠望而不敢觸摸。有一次他們在家附近看見鄰居的寵物陸龜,他竟嚇得大哭,晚上更發噩夢。上星期,他們到戶外遊玩時,伯伯又看到別人養的陸龜,他依然表現驚慌,但Coffee認為,兒子要克服恐懼,就是勇敢地面對牠,所以她陪兒子去跟陸龜「say hello」,最後伯伯放膽觸摸了龜背一下。「我覺得孩子怕時,不是讓他去逃避,因為你不讓他克服,他回家還是會再哭再發噩夢,問題不會解決。我選擇陪他一起經歷和面對,並用我的行動告訴他龜龜不可怕,讓他可以放膽去接觸,不再做膽小鬼。」 Coffee說印象中香港的海洋較污濁,完全不知香港一樣擁有美麗的珊瑚,不過近年她常帶兒子到沙灘,發現水質比她小時候看到的改善不少,也許是因為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提高,她提醒大家要努力保持這個態度。(楊柏賢攝) 環保教育:身體力行 與孩子一同「走塑」 這天Coffee和伯伯來到海洋公園的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參觀,他們還深入珊瑚和海馬的幕後「育嬰室」,沿路上伯伯看見什麼動物,他都能用英文說出名稱,看到海豚骨頭標本更誤會大叫:「dinosaur」,表現得非常雀躍。Coffee表示,兒子特別喜歡看魚,而她自己更是一個熱愛水上活動的人,可惜疫情期間不能到外地旅遊和潛水,兩母子唯有在網絡搜尋一些魚類生活影片,坐在家裏看,幻想自己在海中心浮潛。 海洋公園一直與大專院校合作,支援養殖本地珊瑚、研究及復育工作。今次Coffee走進海洋公園幕後基地,除了解「海洋公園chill級保育計劃」,更親手嘗試為珊瑚作分支繁殖。(楊柏賢攝) 喜愛大自然的Coffee閒時也會帶兒子行山,看見海邊堆滿膠樽和膠袋,她會教兒子一同執垃圾。「香港大家都有份,不要以為亂拋垃圾對自己沒有害,因為除了損害海洋生物的生活,也會使魚類進食了垃圾,最後人們又再吃掉那些魚類,其實是一個循環。」 Coffee認為環保教育應從小做起,除了透過書本教孩子認識動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家長也應身體力行,「像我兒子這麼小就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上街時我會給他帶上一個專屬卡通環保袋,同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減少塑膠垃圾等,為保護環境和海洋生物踏出第一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 文:顏燕雯 服裝提供:Theory

詳細內容

健康家庭:郁郁手腳身體好 親子捐山窿 運動增感情

中小學及幼稚園暫停面授課至農曆新年假期,政府轄下的兒童遊樂設施也暫時關閉。小朋友長時間留在家中,擔心他們運動量不足?不如跟長跑教練蘇凱男(蘇sir)學習一些適合在家中做的親子運動,既可鍛煉體格,也可增進親子感情。 (註︰本版相片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蘇sir跑齡逾20年,曾多次代表香港出征國際田徑比賽,例如2003年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現時是全職教練,亦是一子之父。6歲的兒子庭逸(Jace),平日紮紮跳,喜歡行山及踏滑板車,惟在疫情下,蘇sir不得不減少和他外出,一家人留家的時間也多了。 通常孩子在家中,百無聊賴時便會抱着遊戲機不放,令家長非常頭痛,但蘇sir沒有這個煩惱。他表示,去年疫情爆發初期,為免兒子常留在家中喊悶,便主動買了一部遊戲機給Jace,誰知小豆丁不太熱中,反而寧願在家跟爸媽做運動或玩遊戲,最後更將遊戲機擱置一旁! 家長一起做 孩子更投入 蘇sir表示,其實想孩子有動力做運動,首要是家長以身作則,和子女一起做,這才可以令孩子投入。而且親子齊齊做運動,亦可增進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爸媽亦要讓孩子感受到做運動的樂趣。他表示,有些父母對子女要求嚴格,以踢足球為例,家長希望孩子踢到一定的水準,所以不停糾正他們的技術,「這只會讓小朋友覺得自己會犯錯,經常被指摘,未能感受運動的樂趣」。 勿太計較技巧 享受最重要 他強調,和孩子做運動時,毋須太過計較他們的技巧或運動成效,最重要讓他們好好享受過程。就正如蘇sir身為長跑教練,也不急於傳授跑步技術予兒子,即使兒子主動問及有關跑步技巧,他都只是簡單答一兩句,「現時主要希望他培養運動的習慣,至於技術方面,留待日後他想學才教」。 在疫情下,他提議父母不妨帶孩子到人少空曠的地方「放電」,或者在家中做些親子運動,以保持他們有一定的運動量,否則小朋友一旦習慣「宅」在家中「坐定定」,日後未必再有動力做運動。 今次他推介3項適合在家中做的運動,建議一星期做2至3天。 .捐山窿(圖) (楊柏賢攝) .手牽手深蹲(圖) (楊柏賢攝) .俯臥撐(圖) (楊柏賢攝) ■有片睇︰親子運動,bit.ly/3oNAVbF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9期] 文:許朝茵

詳細內容

睛靈貼士:長時間上網課 近視加深 按穴+食療 搶救孩子靈魂之窗

學童經常上網課,導致患上近視或近視加深的個案急增,中醫提倡以按壓臉部穴位來幫助孩子促進經絡的氣血循環,達到放鬆眼周肌肉的效果,進而改善視力。(Shelyna Long@iStockkphoto) 過去一年,孩子在家上網課的日子,分分鐘多過在學校課室,眼睛長期聚焦在電子屏幕,令不少學童近視飈升。除了可參考眼科醫生、視光師建議使用控近視鏡片、眼藥水之外,中醫也鼓勵透過按壓穴位來養眼明目,預防近視加深。爸媽們,一於中西合璧,合力搶救小寶寶的靈魂之窗吧! 西醫認為,眼睛長時間聚焦,睫狀肌需要持續收縮繃緊,會加重眼睛負荷,久而久之更會令眼球拉長,導致近視。中醫亦有相類似的看法。香港催眠輔導中心駐診註冊中醫胡凱淋更指出,眼睛長期疲勞,不單有損視力,還會傷及肝脾。 胡凱淋(楊柏賢攝) 脾胃差影響眼睛聚焦能力 她解釋,脾臟主管身體全身肌肉,包括微細的眼肌。脾胃受損,便會出現惡性循環,眼睛聚焦能力變差,眼部肌肉控制力減弱,令近視加深,「脾胃差的小朋友,最明顯是睡醒後也不夠精神,眼矇,而且消化力弱,經常肚瀉或大便稀爛。」 過度用眼,亦會耗損肝臟,胡凱淋說︰「在中醫角度,我們身體每個器官,都有相對應的臟腑。眼屬肝,所謂『肝開竅於目』,所以任何和眼部有關的症狀,其實也是和肝有關的。」 想小朋友有良好視力,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固然重要,但在這個無可避免的網課時期,她建議家長可讓孩子使用耳穴貼,「根據中醫理論,我們的耳朵是一個倒胚胎形的小身體,內有五臟六腑。只要通過刺激耳部的穴位,便可以調整全身臟腑的功能」。 調整臟腑功能:從中醫角度,藉耳穴貼刺激耳朵穴位,可調整全身臟腑及器官,包括肝、脾、眼的功能。(楊柏賢攝) 胡凱淋補充,醫師會將附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膠布貼緊在選定的耳穴上,一般會選3至5個穴位,小膠布要保持在穴位上3天,使用者期間要定時按壓,製造刺激效果。「小朋友1歲以上已經可以做耳穴貼,這個也不像天灸,要在特定日子才能做,反之隨時可做,亦不限次數,可視為長期保健。」 ■按穴健眼 除了使用耳穴貼,胡凱淋亦教路,家長可透過每天替小朋友按壓臉上3個穴位,幫助他們改善眼周循環,消除乾澀疲勞,同樣有助預防大近視! 睛明穴:位於眼眶內眼角稍上方凹陷位置(楊柏賢攝) 攢竹穴:位於眉頭邊緣凹陷位置(楊柏賢攝) 絲竹空穴:位於眉尾末端凹陷位置(楊柏賢攝) 用雙手指頭以微微旋轉的方式,同時按壓左右眼的穴位,每個穴位按壓10下,每天做1次。但需注意,由於睛明穴和攢竹穴都比較貼近眼睛,所以按壓動作要輕柔,避免弄傷小朋友眼睛。 ■護目飲食 從日常飲食入手,透過針對性的食療和茶療,都有助孩子養生保健,改善視力。胡凱淋各推介一款食療和茶療,普遍學童都適合食用。 鮮奶杞子麥皮材料︰ (楊柏賢攝) 紙包鮮奶一盒,少許即食麥皮、即食腰果和合桃、杞子、紅棗、蓮子、鮮或乾百合、龍眼,分量可按個人喜好增減 做法︰ 1. 所有食材洗淨 2. 蓮子和乾百合先用熱水泡10分鐘(鮮百合可免此步驟),備用 3. 鮮奶加熱 4. 所有食材放入湯碗中,加入熱奶攪拌,即可食用 功用︰補心脾,補肝腎,寧心安神 明目四君子材料︰ (楊柏賢攝) 杞子、菊花、決明子、黃芪各3克 做法︰ 1. 藥材以清水略微冲洗 2. 把所有藥材放入茶壺,以200毫升熱水冲泡 3. 飲用一半後,再加入熱水回冲,重複2至3次 功用︰降眼壓,解乾眼,紓緩眼睛疲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 文︰沈雅詩 小模特兒︰Hailey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