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親子:與孩子分享做義工體驗 唐寧善心感染兒女

對很多媽媽來說,打從孩子呱呱落地一刻起,世界便彷彿圍着他們轉,工作、生活節奏從此突變。但育有一子一女的唐寧,生活依然過得精彩。今個月初扭開電視,便看到她有份拍攝的電視劇;留心她的動態,又會見到她去了澳門拍微電影。 文:李樂嘉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化妝:Miranda Ng   髮型:Haffman Cheng  服裝:mizzue 兼顧事業之餘,她還跟子女暫別7天,遠赴越南山區參與慈善探訪。掛念孩子無可避免,唐寧卻深明身教的重要,相比起用口說教,她親身投入慈善的身影,果然感染到一對小寶貝,慢慢變得有同理心,令這位童顏媽媽欣慰不已。 ■有片睇︰link.mingpao.com/52113.htm 唐寧專訪﹕唐寧善心感染兒女 唐寧今年變了單親媽媽,觀眾讀者少不免關注,到底她的新家庭生活過得如何?其實點進她的facebook專頁,不難發現,她帶着6歲半兒子俊俊和2歲半女兒嗡嗡到處玩,一樣活得開心。但在8月尾,俊俊準備升小一、嗡嗡準備升幼稚園之際,她參與了國際培幼會的探訪計劃,離家飛往越南河江省,探訪當地童婚女孩。 跟子女一別7日6夜,難道唐寧不會「心掛掛」?她卻說,正正因為有孩子,才更需要做義工,「以前都想去探訪,但一拍劇就忙幾個月,如果隨便去拍幾張照片就走,倒不如不要去。到做了媽媽,就覺得是時候了,我希望小朋友關心世界,但首先要自己去關心,認識其他地方的真實情况,便能給他們分享」。 山區探訪 改變育兒觀 今次已是唐寧第四次到外地探訪,早在俊俊1歲多時,她就往內地陝西探訪兒童,「回程時印象很深,一個小時前我仍在山區,過着十分簡樸的生活,但一去到機場,一個杯麵要賣80元人民幣,我心裏好難受,人們的生活可以差天共地」。她決定將這個感受記住,並融入家庭教育裏,「可能由小到大在香港生活,幸福慣了,以為一定要給小朋友最好的東西,探訪後卻想作出改變」。 每次探訪,她都特地拍攝很多照片和影片,為的是回家跟孩子分享,「我會叫他們留意,相中的小朋友有沒有玩具?妹妹暫時未必能理解,但哥哥就明白玩具不是必然」。她的心思沒有白費,不久後俊俊有了細微的變化,例如會主動提議捐玩具;知道偏遠地區欠缺水資源,夏天便不再在浴缸玩水,改為去游泳池,甚至早晚刷牙都會趕快關水喉。 唐寧說,兒子一次比一次專心聆聽她的分享,又會看世界地圖,了解媽媽去了哪些地方。相反,女兒年紀尚小,連媽媽走了多少天都不太有概念,「她未必會不捨得我,倒是今次探望童婚女孩,令我不自覺地想起她」。 在河江省,她見到有個16歲女孩已是一子一女之母,當地又有個習俗,只要男朋友來家中住三天,雙方即可正式結婚,這令很多女生沒有人生目標,甚至沒有接受教育,便接受童婚的命運,「其實她們一樣是孩子,我望着她們,便想起我的女兒,如果她要童婚會怎樣呢?雖然想像不到,但我的感受很深」。 ◆堅持身教 向孩子說對不起 身體力行去探訪後,返回日常生活裏,唐寧仍貫徹身教的理念,「身教最重要,想孩子有怎樣的特質,最好就是由父母先做出來。以禮貌為例,我想孩子平日在街上見到鄰里會叫人,我也會跟人揮手打招呼,而且盡量響亮一點,確保他們看在眼內,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溝通方法」。想小朋友做錯事會道歉,父母更要放下身段,「有時我不小心做錯事或說錯話,都會主動跟孩子講對不起」。 對身教的堅持,令她成功教出充滿同理心的孩子。俊俊和嗡嗡的個性截然不同,兒子比較內向、安靜,女兒天生活潑「無時停」,相同的是兩個孩子都懂得照顧人。家中有小嬰兒來到,嗡嗡會幫忙照顧,把奶嘴放到比她更小的嬰兒口中。俊俊則懂得留意別人的需要,「幼稚園老師對我說,他是個感情細膩的孩子,很易察覺同學們的情緒,以男生來說,他算是十分主動關心他人」。 唐寧兩個孩子分別升小學和幼稚園,她教導子女的方向明確,學業成績僅屬次要,最重要從小建立良好品格。 談起俊俊的性格,唐寧毫不吝嗇欣賞之情,還笑着分享了一件趣事,「有次我探訪的目的地太偏僻,要坐電單車才能到達,整整45分鐘坐車尾,穿梭於梯田間,路有點窄和起伏。我將沿路的見聞和坐電單車的感受,當成一個刺激的故事,分享給他聽,豈料他聽後想哭,原來他很關注我和團友的安全問題」。 唐寧去探訪要坐電單車,走過險要的路途,一向感情細膩的俊俊聽到後,因擔心她和團員的安全而難過起來。 有同理心是做義工的好料子,唐寧有打算帶孩子去探訪,但至少要等初中才成事,「畢竟年紀太小,都怕照顧不來,現在多做本地的義工服務」。除了義工外,她也會帶孩子去行山、到朋友家玩,「我在香港的時候,基本上全天候跟孩子一起,有豐富的節目,這樣我要出外工作或探訪,他們都會支持」。 當上媽媽後,唐寧更覺得做慈善探訪的重要,雖然要與子女分別一會,但接觸偏遠地方的小朋友時,她都盡顯母愛。 周圍玩也是學習 唐寧相信,周圍玩也是一種學習,家長與孩子都會有所成長。像俊俊小時候很怕恐龍,嫌其體積太大,有次香港科學館舉行恐龍展覽,唐寧帶他入場看,卻留下了不太愉快的經歷。後來出去玩,見得多恐龍擺設,恐懼感便漸漸除去,「最近他簡直喜歡上恐龍了,想探討牠們為何會絕種、受什麼環境因素影響。他看書令我也去看,增長了這方面的知識」。 重視身教的唐寧會帶孩子做義工,俊俊(右)和嗡嗡(中)更為公益項目拍宣傳片,她笑言內向的俊俊不抗拒上鏡,令她喜出望外。 ◆寄望小朋友 學會珍惜生命 相比之下,唐寧對子女學術的要求則顯得寬鬆,「我不會好緊張他們讀書,知識是活到老學到老,反而品格和人生態度,要從小起步培育」。為俊俊選小學時,她挑選了一間着重生命教育的資助小學,放在第一志願,結果順利入讀,「我希望在學校,小朋友能學會珍惜生命,特別近年有很多年輕人輕生,更感到這點很重要」。 不過,對於俊俊升讀小學,唐寧不免有點緊張,「小學的規條始終多些,不時會想他是否適應得來,但會提醒自己放鬆,陪他去度過。沒有工作在身時,我盡量會親自接送,讓他放學後見到熟悉的臉孔,比較有安全感」。 唐寧到越南探訪童婚的女生,希望透過傾談了解她們的需要,並跟香港人分享。16歲的童婚女生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唐寧決定助養其20個月大的女兒。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傑出教師牛津取經 電子學習不再刻板 齊掃QR code 學英文添趣味

學習語文的黃金定律,總離不開聽、說、讀、寫這四個範疇,聽來沉悶,但其實變化多端。今年首屆「國際傑出教學獎——小學英語」 項目金獎得主羅渼曈(Lilian),暑假時便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取經,發現簡單如使用QR code,已可即時提升學生多讀、多寫的興趣,同時亦可作為分層課業。這趟旅程,再次燃起Lilian的教學熱情,她期望構想更多簡單又有趣的教學點子。 文︰沈雅詩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 Lilian是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新油天)的英文科教師,雖然只得5年教學經驗,卻能夠從40名參賽教師中脫穎而出,成為牛津大學出版社與香港大學電子學習發展實驗室合辦的「國際傑出教學獎——小學英語」金獎得主,獲贊助到牛津大學Worcester College參加短期進修課程,「我知道獲獎後,第一個感覺是很驚訝,事前沒預料到的」。 新油天一年級便推行電子學習,作為教職員,Lilian固然不感陌生,但她認為,電子學習並非萬靈丹,要用得對才有效,「曾有三年級學生告訴我,接觸了三年電子學習,開始感到沉悶了。無可否認,雖然每次學習的內容不同,但當平台一樣、模式大同小異時,電子學習一樣會令人生厭。因此,作為老師,我們要反思不是課堂有沒有利用電子學習,而是怎樣使用它」。 新油天推行電子學習,但Lilian認為電子學習並非萬靈丹,要用對才有效。 分層作答 照顧差異 Lilian近日便在電子學習上作出新嘗試,她把QR code應用到英語課堂上,亦是今次進修所學來的,「我先把不同程度的課業創建成不同的QR code,然後把能力相若的學生編成一組,當小組成員用平板電腦掃描QR code時,題目便會彈出來,學生感到很有趣。但其實有趣之餘,大家作答的題目亦不一樣,有些組別的同學在作句,有些組別的同學則在填充,這種暗地裏的分層,既可照顧學習差異,亦較以往從工作紙的顏色去辨別程度更為理想」。 戴VR眼鏡學生字 另外,牛津之旅也啟發到Lilian,尖端科技並非只與STEM掛,在語文科亦可派上用場,「導師介紹了一些VR Apps給我們,下載後,只要戴上VR眼鏡,並把目光聚焦在某一件物品上,鏡頭便會呈現該物品的英文生字。雖然這個Apps的原意並非用來教小朋友英語的,但那又何妨?舉例,假如某節課堂是教課室設備的,那VR便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當學生戴上VR眼鏡,需要學習的生字便會一一呈現眼前,課堂會即時活潑起來。因此,語文科老師不妨想闊一些,選用的Apps,也不一定局限只跟語文有關」。 尖端科技並非只與STEM掛,只要用得其法,VR也可成為學英語的工具。 然而,想幫助學生投入課堂,電子學習只是其中一個方法,其他課堂活動,包括話劇、布偶劇、對談等,一樣奏效,但重點是︰make it fun,make it simple! Lilian笑言,作為教師,有時也會不自覺把課堂活動設計得過於花巧,但牛津大學的導師便多番提醒,這樣最終只有能力較強以及專注度高的學生受惠,唯有「make it fun,make it simple」,才能使能力稍遜的學生亦可參與其中。 喜獲首屆「國際傑出教學獎——小學英語」項目金獎,Lilian期望在往後的日子,能構想更多簡單又有趣的教學點子。 討論過程比匯報結果重要 為期14天的交流課程,Lilian不單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在分享之中,她更發現原來不止香港,其他亞洲地區例如韓國、新加坡等地的學校,都普遍把焦點放在學生功課、考試成績之上,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改變呢? 「近年,香港的課堂模式雖然已滲透多了分組討論、活動,但骨子裏仍然是『目標為本』的,老師總是想學生作出一個工整的匯報。但今次牛津之旅,我和很多老師都認為,其實討論、活動的過程比最終的匯報更重要,尤其英語老師,更應該多思考如何刺激起小朋友有運用英語溝通討論的意欲,這才是關鍵。」Lilian不諱言,未必所有教師都可以決定教什麼,但至少,大家可以決定怎樣教。 談到香港小學生的英語水平,Lilian稱,普遍聽、說能力都不錯,只是寫作起來仍然有點吃力,「小朋友聽、說能力佳,相信是因為很多打從幼稚園已經接觸外籍英語老師,又或者不少家庭也有聘請外傭,因此孩子有很多聽和說的機會;然而,學習英語還應該包括讀和寫的部分,小朋友因為少串字、少看書,因此便寫不出正確的語法來,這方面還須努力」。 Lilian認為香港小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不差,只是寫作能力最弱,有待改善。 ■INFO 電子教學獲嘉許 牛津大學出版社與香港大學電子學習發展實驗室在本年度合辦首屆「國際傑出教學獎——小學英語」,嘉許於本地小學進行電子教學的優秀英文科教師,同時鼓勵教育界之間的交流。是次共有40名小學英語教師參加比賽,Lilian以「Shopping」為切入點,利用網上平台設計了一系列的遊戲和活動,成功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氣氛,以及提高學習成效,因而獲評審一致讚賞。 Lilian暑假期間到牛津大學Worcester College參加短期進修課程,獲益良多。牛津之旅令Lilian(右一)結識到世界各地的教師,經常交流教學心得。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幼年語言遲緩 長大赴非洲教失聰童 青年以音樂打破聾健隔閡

孩子6歲才開始跟人說話,一般人會視為缺陷,殷建基(Justin Anantawan)卻轉化成人生動力。飽受語言發展遲緩的困擾,反使他立志幫助失聰的兒童,更遠赴非洲學校做教師,夢想有一天能透過音樂,打破聾健之間的隔閡。 Justin之所以能勇敢追夢,全賴他背後有個全力支持他的家庭。三個SEN(特殊教育需要)兒子的出生,令媽媽李艷珠(Maria Anantawan)放下事業,專心教子。她從未言悔,更感謝孩子讓她放開懷抱,接納人生中的不完美。 文:李樂嘉   圖:楊柏賢、受訪者提供 Justin早前來港,跟香港青少年管弦樂團合作帶來《聽見愛的聲音》慈善音樂會,台上有自閉症孩子一同演出,亦有孩子用手語表達歌曲內容,使失聰人士一樣能欣賞。聾人活在無聲世界,和一般人溝通難免出現困難,年幼時患有語言發展遲緩的Justin,正好能理解他們的感受,「我6歲前都不會跟人說話,很多人嘗試猜度我在想什麼,但往往都有誤解,我知道被誤會有多難受,這使我想接觸失聰童,助他們與人融合」。 Justin來港演出慈善音樂會,並舉行工作坊,除了跟孩子分享非洲失聰童的情况外,也教他們用手語串出自己的名字。 鼓勵失聰童表達自己 在多倫多大學完成特殊教育課程後,他隻身向非洲進發,每兩年左右前往肯尼亞一次,逗留約三個月,教導當地的失聰童;到了2015年,他長留在岡比亞做教師,校內有健聽學生也有失聰童,他便致力推動共融,「我想做聾健學生之間的一道橋樑,讓他們彼此明白」。 平日Justin會教孩子英文、音樂等,科目只是其次,他最注重讓孩子表達自己。回想起童年時期,雖然說話是一大難關,但他學習其他事情都很快上手,「也許太遲才懂說話,變相我對各種能傳達感情的東西,都會感到興趣。我學彈鋼琴,加上兩個哥哥都拉小提琴,所以醉心於音樂,後來去了學攝影、繪畫,家裏放滿了有關繪畫的書籍」。 接觸非洲的失聰童時,Justin感覺到孩子對自己十分歡迎,更積極教他手語。 Justin表演唱歌期間,旁邊有孩子擔任手語翻譯,讓聾健人士都能明白歌詞意思。 為了建立表達的平台,他帶失聰學生到訪主流小學,親述個人經歷,過程中他擔任手語翻譯。另一項主要工作是帶領學校合唱團,團員有健聽和失聰學生,他先教前者演唱,再教後者配合節奏,將歌詞做成手語。經Justin協調後,聾健學生便能同場演出,合力演繹同一首歌。 明明孩子聽不見,為什麼接觸他們時,竟然想到用音樂入手呢?Justin笑言,背後沒有向高難度挑戰的意圖,只不過音樂是他的個人專長,二來孩子也充滿好奇,「可能沒有人跟他們談過音樂,講解音樂知識,我只不過幫他們滿足好奇心,認識想知的東西」。 Justin表示,由於校內一向有聾健學生,雙方不乏相處的機會,故未至於有歧視、欺凌等惡劣狀。不過,論到真正的共融,則尚有一大段距離,「健聽人士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他們不需懂手語,都能如常生活,因此不會花心機學,不會刻意去融入聽障的世界。但失聰人士都有情緒和感受,他們需要被聆聽」。 Justin擅長攝影,在非洲做教師期間也拍攝了不少照片,不但用來留念,也讓外界加深對失聰童的認識。 融入聽障世界花工夫 失聰童渴望與人溝通的心情,Justin一去到非洲就感覺得到,「我本身不懂手語,又是外人,但無論在肯尼亞還是岡比亞,孩子都十分歡迎我,積極教我手語」。用手部動作傳遞意思,他當然會感到陌生,卻沒想過放棄,「我的手語學得算快,跟世上任何一個社群一樣,失聰人士也有獨特的文化,外人想融入自然要花工夫」。 三子均有SEN 母坦然接受「不完美」 Justin說起來輕鬆,但當年他說要留在非洲,媽媽Maria毫不掩飾擔心之情,她解釋:「不是從前途問題出發,而是最基本的健康、衛生情况。而且去到非洲人生路不熟,沒有人能跟他照應。」Justin覺得媽媽先入為主,對非洲有所誤解,Maria卻說擔憂是無可避免,「問題不是非洲本身好不好,而是作為家長,通常想保障孩子,確保他身處在安全環境」。 「人生路自己走出來」 可是她最後依然放行,讓Justin一去數年,對此Maria笑着說:「他有6呎高,我如何阻止他?」玩笑過後,她娓娓道出內心想法:「人生路是他走出來的,除非不合道德,否則不應該也不可能制止孩子,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做到豁然放手,跟她為人母親的經歷不無關係,本來她想做雙職媽媽,上天卻連連給她「驚喜」:大兒子Adrian天生缺少一隻前臂及語言發展遲緩,二兒子Tyler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小兒子Justin同樣有語言發展遲緩。 同一時間照顧三個SEN孩子,Maria被迫從職場退下來,「讀了那麼多年書,當然想在事業好好發揮,偏偏三個兒子都難湊」。全職做媽媽,她試過大感迷失,但慢慢看開,「多 得三個孩子,我明白到人生沒有完美,也要接納他們有能力較弱的地方。這是很寶貴的經驗」。 Maria是香港人,高中時往加拿大升學,其後跟泰籍丈夫定居加拿大。單是教養孩子的方法,東西文化已有很大差別,「外國家長給予孩子自由度,一路從旁觀察,必要時出手幫助;香港家長通常會指示孩子怎樣做,再給予保護」。孩子患有SEN的話,家長更加傾向管束,「出於恐懼甚至自責,家長總想鋪好路給孩子,讓他們走得順利」。 Justin的家人給他很大自由度,雖然對他去非洲有不少擔憂,但也讓他選擇自己的方向。 寄語家長多觀察孩子 她卻認為,時代不斷改變,家長根本無法確定自己替孩子鋪排的路是最好的,「就算我是個有經驗的大人,到了今時今日,這些經驗能否派上用場,我都不敢肯定。况且每人性格和能力不同,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對我好的一套也未必適用在他們身上」。凡事都為他們安排,反而會影響自主性,「對於日後能否為自己的人生下決定,他們會產生疑惑」。 Maria寄語家長放鬆,多觀察孩子,「以生字為例,孩子喜歡圖畫的話,言語治療師便能用一個開心的圖案來教他讀『happy』。怎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呢?這不是治療師能做到,相反,父母全天候在身邊,一定是最了解子女的人,他們的觀察最重要」。 除了Justin演出外,Maria也上台分享個人經歷,為了三個SEN孩子,她由事業女性變成全職媽媽,卻從孩子身上學懂接納。 中大共融計劃 助學校推手語教學 Justin在非洲實行校內的聾健共融,其實早於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就推出了「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中小學及幼稚園提供雙語教學,現有四間學校參加,每年收取約6名失聰學生,跟健聽學生一同上課。 Justin認為要做到共融,健聽人士要聆聽失聰童的需要,他鼓勵小朋友打破冷漠,主動跟失聰童接觸。 故事入手 伴讀提升語文能力 在課堂上,健聽教師與聾人教學助理互相合作,教師授課時,聾人教學助理會用手語傳達內容,令失聰童迅即吸收教師的說話。課堂以外,失聰童可參與中文閱讀班,從故事入手,教師會以手語、口語並用來伴讀,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學校也提供「小小翻譯員」培訓,健聽學生學習手語,為失聰同學翻譯,實踐校園共融。 不過,聾健共融在香港未算普及,計劃的起動資金也只夠營運7年。目前沒有經常性的資助,須每年籌募經費,方能繼續運作。

詳細內容

蘇志威:健康「好鞋子」 護足不可小

蘇志威表示,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雖然相比太太,他已是屬於「陪玩」的康樂組組長,壓力應不比太太多,但他坦言仍然最關心女兒的健康。最近他朋友代理了一法國鞋墊品牌,他特地帶Ina去體驗。由分析腳掌不同部位受力程度,到製作腳模以壓出個人專屬鞋墊,過程約為30分鐘。 相關內容:名人親子:有大學不讀又如何? 蘇志威全力支持 阿女追尋廚藝夢 蘇志威特地帶女兒去訂做鞋墊。兩父女無時無刻都那樣sweet。 大女扁平足 合適鞋墊好緊要 「我大女是扁平足,記得她小時候並沒有這些度身訂做的鞋墊,我們只能買普通的給她,但作用並不大,要特地找醫生製作專業鞋墊,但她又表示穿著走路時不舒服,而且小孩腳掌生長得快,兩三個星期又不合用了。我們一直都想找一個合適的鞋墊,所以才這麼支持朋友。」

詳細內容

隔代教養:身兼父母職 充當補習教師 溝通代責罵 爺爺享湊孫樂

由於難以負擔昂貴的補習費,陳伯唯有硬着頭皮充當補習教師,每天陪伴聰仔做功課和溫習。 弄孫為樂,是不少老人家的心願,但若要他們同時承擔起照顧責任,甚至是身兼父母的角色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75歲的陳伯,因兒媳婚姻破裂,11歲孫兒聰仔失去依靠,身為爺爺的他,唯有扛起養育小孩的責任。 為了跟得上聰仔的功課,陳伯每晚挑燈夜讀,自學英文,但這些濃情厚愛,卻被他的喝罵聲所掩蓋,孫兒無法感受得到爺爺的苦心,令隔代鴻溝,愈拉愈闊。當陳伯苦無出路時,他接觸到一個專為祖父母而設的教養課程,學會正向管教和溝通技巧,兩爺孫的關係從此不再一樣。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機構提供 記者向兩爺孫握手問安,陳伯不忘告訴身旁的聰仔:「記者,即是reporter,你還記得學過這個生字嗎?」孫兒聽罷,即微笑點頭。 這位好學的老人家,五十年代在廣州高中畢業,但那時他沒學過英文,只是來港後念過兩年夜校,對英語才有丁點認識,「其實那時老師也只是教些皮毛,沒有功課、考試,怎會像現在的小學有聆聽、會話、文法等這樣全面呢?所以,我也要重新學過。」陳伯老來重拾書包,為的也是聰仔,因為他既是這名小男孩的唯一照顧者,亦是他的補習教師。 陳伯自知英文不佳,所以每晚都會先備課,希望跟得上孫兒的功課。 父母離異 祖父獨力照顧孫兒 聰仔來自一個破碎家庭,父母在他4歲時離異,並把他交由祖父母照顧。最初,陳伯還有老伴協助,但3年前,妻子驟然離世,令他壓力大增,「煮飯、洗衫、打掃、熨校服統統都要我一個人做,他生病的日子我就更加辛苦,因為這個孫常常扭計不肯吃藥。不過,教養才是最麻煩,他不受我教」。 陳伯雖是一子一女之父,但他坦言,年輕時只是負責掙錢養家,他沒有看過兒女的功課、沒有出席過他們的家長會,「我以前在地盤駕駛混凝土車的,每天早出晚歸,兒女的事,全靠太太,所以,我根本沒有教養孩子的經驗,加上這一代的小朋友特別難搞,跟他說什麼也是『No!No!No!』,我真的束手無策」。 自從老伴3年前猝逝,陳伯要獨自打理一頭家,日子過得非常忙碌。 曾用錯方法喝罵 爺孫關係差 愛孫心切的陳伯,最希望聰仔能發憤讀書,偏偏孫兒的表現與他的期望有很大落差,「他常要人督促才肯做功課、溫習,我心急起來,便會按捺不住發脾氣罵他,甚至作勢要打他。最初還收效的,但後來他已經不再害怕,有次更想拿掃把還擊,那一刻,我知道我用的方法不行了」。 幸而在一個偶然機會下,陳伯接觸到社工,參加了救世軍「長幼承家——隔代教養家庭支援計劃」,兩爺孫才可走出死胡同。負責社工洪麗寶表示,計劃主要幫助需要承擔照顧幼兒或小學生孫兒責任的祖父母,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湊孫生活,「面對人口老化和雙職父母的現象,隔代教養的情况愈趨普遍,我們相信長者是有能力、有才華的,但需要提升教養技巧,以應付孫兒各樣成長需要」。 自陳伯學會正向管教和溝通技巧,兩爺孫的關係融洽了很多。 學「孫子」兵法 掌握教養技巧 這個為期3年的計劃於去年8月在葵青區、黃大仙區及東涌區展開,不單向參加者傳授「孫子」兵法,更舉辦不少需要祖孫甚至是三代互動的遊戲和活動,藉此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此外,社工還以藝術治療的手法,為祖父母製造一個寧靜的空間減壓。「某些個案我們還會邀請朋輩輔導員協助,例如陳伯,由於他對升中派位有很多疑問,於是,我們找來一名有孩子剛剛升讀中一的家長義工來跟他分享最貼身的資訊,陳伯便安心得多。」洪麗寶說。 陳伯笑言,因着這個計劃,有機會和聰仔一起做手工、繪畫、寫揮春、製作曲奇餅……終於感受到教養孫兒原來真有一番樂趣,而「孫子」兵法教養7式,對他的啟發就最大,「現在和聰仔發生衝突時,我懂得先冷靜,想想孫兒做出這行為背後的原因,同時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無論對錯與否,我也會耐心去聽,然後再運用『我』的信息的說話技巧,跟他分析行為和後果。我發現當我這樣做時,聰仔的態度亦有改變,那些壞行為,也漸漸減少」。救世軍的教養課程令兩爺孫有機會經常參與不同的興趣活動,締造美好回憶。 陳伯不求回報,只希望可以永遠守護聰仔,做他的聆聽者。 孫兒:用功讀書報答爺爺 至於聰仔眼中的爺爺,亦有很大的轉變,「他參加課程後,不再像從前般死板,也沒有亂發脾氣了」。雖然小男孩沒有宣之於口,但心底裏卻很明白,爺爺是十分痛惜自己的,「從前爺爺不懂做飯的,現在他學做飯給我,而且做得不錯,我最愛吃他做的蒸魚」。 問聰仔可有想過怎樣報答爺爺?他靦腆地說﹕「我會用功讀書,希望最低限度考到Band 2的中學。」「知爺莫若孫」,這確是陳伯當下最大的心願。 從前飯來張口的聰仔,在社工鼓勵下學習自理,有時還會協助爺爺打掃家居,叫老人家大感安慰。 這張由聰仔自製的心意卡,表達了他對爺爺的愛意。 ■INFO 「長幼承家——隔代教養家庭支援計劃」 不少三代家庭由祖父母主力照顧孫兒,卻在管教方面感到力不從心。此計劃重點講解有效的管教方法和技巧,並以個案形式跟進,安排探訪及提供三代家庭輔導,亦組織家庭活動、減壓工作坊等,讓祖父母能享受教孫的樂趣。計劃由2016年至今共有160個家庭參加,當中年紀最大的曾祖父有90歲。 查詢︰6013 9713

詳細內容

上一課:港島蒙特梭利幼園 孩子自主自立中快樂成長

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早在意大利、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流行,就連中國內地也設有國際認可的蒙特梭利教師培訓課程,相比之下,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似乎仍未夠普及,不少家長仍認為這種教學法是理想多於現實,恐怕未能與本地傳統教學接軌。家長對蒙特梭利卻步,或許是因為對它的認識未夠深。不如一同了解一下今年9月全新開辦的港島蒙特梭利國際幼稚園/幼兒園,從課室設計、教學用具及幼兒上課情况等各方面,再次發現蒙特梭利對幼兒的裨益。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 在香港,以蒙特梭利教學法教學的幼稚園並不多,而且大部分是以外籍兒童為學生對象。不過,早於2008年開辦的港島兒童蒙特梭利學校(ICMS),於天后及鯉景灣均設有校舍,9月亦剛於北角開設港島蒙特梭利國際幼稚園/幼兒園(Island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IMIK),是為該校第四間校舍。而IMIK其中一個特別之處,除了是由本地人擔任校長,針對的學生都是以本地小朋友為主,學校的本地及非本地學生比例為7:3。 校長劉麗明(Miss Kelly)表示,一直以來學校的幼稚園畢業生均能順利銜接傳統小學,並非只能選擇於國際學校或蒙特梭利教學的小學升學。她說:「我們很想把蒙特梭利推廣給本地家長,雖然它在外國已經這麼流行,可是香港人對它仍認識不多,甚至可能以為它是一所以學習英語為主的學校。或者香港家長認為學習要有一套既定模式,也較注重升學的學術發展,反而忽略孩子真正需要、吸收方法及自信訓練等。蒙特梭利強調每個孩子的獨立性,協助發揮他們的潛能及建立工作習慣,例如如何坐下來集中去做一件事呢?而這些習慣會一直影響他將來長大成人。」 蒙特梭利採用混齡學習,訓練和培養較年長小朋友的領導能力,以達至教學相長的學習目標。 遊戲中經歷學習 Miss Kelly指不少學生的家長,將來也會考慮讓子女入讀直資或私立小學,在面試時,這些學校一般最注重考生的禮貌、自信、獨立思維及待人接物等能力,蒙特梭利教育下的學生都應付得游刃有餘。另一方面,她指蒙特梭利並非只是遊戲而不着重學術,「別看孩子好像只在玩,其實每個活動背後都有目的,課程亦是根據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編制,按小朋友不同發展階段而設計,當中講求小朋友所經歷的過程而非結果」。 小朋友和老師在circle time一起讀故事。學校會教授純正及基礎英語和普通話(或廣東話),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流暢程度。 深入掌握精準詞彙 例如寫字,小朋友會先練習小肌肉,再畫線條,最後才寫字,真正做到循序漸進;而小朋友從蒙特梭利中所學到的,甚至會比傳統教育更多更深入,「一般幼稚園學常識,例如消防員的工作、寄信程序等,但蒙特梭利不會教這些,因為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6歲後都可輕易學到,反而我們更着重學習精確的語言,例如涉獵到地理、首都名稱、各種形狀名字,讓他們表達時能用上更精準的詞彙」。 透過教具,學生可學到比一般幼稚園更深入的知識,包括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基本地理常識,如七大洲、五大洋、國家、首都、國旗、食物、民族服飾等。 數學教具一角有不同程度的數學教具,小朋友自3歲起,便利用教具學習數字與數量的關係,視乎個別小朋友的進度,可循序漸進學習加、減、乘、除及分數。經教師引導後,小朋友只會選自己懂得操作的教具使用,不會亂碰。 北角全新校舍佔地1.5萬平方呎,與其他分校不同的是,這裏除了有為蒙特梭利教學而設計的班房外,還有多個大肌肉活動室、體能活動室、圖書室、美術室及兒童烹飪室。課程分為Pre Casa(2至3歲)及Casa(3至6歲)兩種,並為雙語、混齡上課。每個班房內均有一名合資格的蒙特梭利教師,以及一名普通話或英語為母語的教師。 在圖書室中,小朋友選擇書本後,會自由揀選坐在地上或是小沙發上看書。 自由選活動 靈活上課 教師會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讓孩子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從而由練習至熟練,再迎接下一個挑戰。課堂中,記者看到有學生自行選擇他們喜歡的夾珠仔,但當另一邊cirlcle time(分享活動)正式開始時,教師不會要求正在自我訓練的小朋友立即走過來圍圓圈,而是讓他們先完成活動,然後才去參與分享。其實這正是培養孩子的一種良好學習和工作態度。 這個兒童烹飪室是北角分校獨有,小朋友可以在這裏學一些簡單煮食方法,如切香蕉、做沙律等,從中學習自理。 學習分享 培養耐性 此外,學生雖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和自由,但同時也得在當中學習分享和培養耐性。例如茶點位置只有兩張椅子,小朋友可按需要坐下來拿水杯斟水喝水,但如果兩個位置都坐滿同學時,他便要學懂禮貌地等待,以培養出待人友善、和諧的性格。 小朋友上洗手間時,不是舉手或等候排洗時間,而是去拿取洗手間牌子,然後自行前往。當小朋友看到牌子被拿去,知道有別人正在使用,他便會等待其他小朋友回來後才去。 功課堂上完成 回家親子閱讀 至於家長最關心的是,蒙特梭利教學也要做功課嗎?會有考試和評估嗎?Miss Kelly表示,功課都是在課堂上完成,因為他們並不鼓勵幼兒在家中做功課。不過,每星期學校也會有中英文閱讀課本給孩子帶回家跟父母一同親子閱讀,然後讓小朋友回來分享。學校每年亦有兩次評估及家長面談,也有相關報告給家長了解孩子進度。「相信孩子即使要到小學面試,也不是靠成績表內容,看他們面試的表現,學校也心中有數。」Miss Kelly說。 小朋友每星期至少有一次會到大肌肉活動室遊戲。 小朋友分小組到美術室學習,讓教師更能照顧每個學生。蒙特梭利不只是要讓學生獨立,也會體貼照顧孩子的需要。 ■INFO Island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IMIK) 港島蒙特梭利國際幼稚園/幼兒園 學費:2017/18年度幼稚園為 $85,800(分11期)、幼兒園為$69,600(分12期) 開放日:10月21日(周六) 查詢:3427 9100 網址:www.icms.edu.hk 地址:北角天后廟道151-173號百福花園平台商業單位 面試分組遊戲 觀察自理能力 IMIK每年9、10和11月份也有開放日,讓家長親身參觀學校及向教師提問。之後便設網上登記報名。面試過程約20至30分鐘,幼稚園面試一般不會面見家長,而幼兒園方面則可由家長陪同。透過分組活動遊戲方式,教師會觀察小朋友的自信、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蒙特梭利 教具配合全人教育 「蒙特梭利」源於曾三度獲貝爾獎提名的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Dr. Maria Montessori),她是首位意大利的女醫生,在長期觀察心智有缺陷的孩子時發現他們的需要,最後設計出一套全人的教學法及一系列具體的蒙特梭利教具,以配合孩子個別的身心發展及讓成人協助兒童發展。 蒙特梭利教育相信每個孩字是獨特的,其重點包括混齡上課、一個預備好的環境、自由教育等,以及讓教師成為觀察者和引導者。

詳細內容

DIY:微雕魔法 平凡舊鎖匙變獨特飾品

一條平平無奇的鎖匙,你大抵不會多望一眼——除非它的設計別具特色,例如有着卡通角色的頭像,或是速龍的剪影。原來這些有趣的鎖匙一樣可以自己動手做,從事珠寶打磨設計多年的Leo,今次就教大家如何在鎖匙上雕出有趣的圖案,製作出一條獨一無二的鎖匙。 文:唐蔚霖   圖:黃志東、相關機構提供   小模特兒:陳旻晞、陳旻迪 Leo從事珠寶打磨及設計30多年,近年亦到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教授珠寶設計的知識,並積極從事環保概念創作。他今次教大家做的圖案鎖匙,正是從環保概念出發。他表示,有時我們因搬家或換鎖的關係,會留下一些沒用的鎖匙,於是他想到發揮環保精神,活用珠寶打磨知識將鎖匙重新雕琢,雕出一些有趣的圖案,變成美觀漂亮的裝飾品;將來更可以串連其他珠寶製作的技術,令這些沒用的鎖匙變成獨一無二的首飾。 (1、2)培養耐性——小朋友可自行設計一條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鎖匙,並從繁複細微的工序中培養耐性。 (3、4)型格鎖匙首飾——Leo希望將來可教授學生更多製作首飾的技術,讓鎖匙成為有個性的首飾。 鎖匙工作坊 親子共建「家」 Leo首件創作的微雕作品,就是他家中的愛貓豹豹。他希望將來以這些細小的鎖匙,拼湊出更大型的作品,開辦展覽,讓豹豹活靈活現於鎖匙世界之中。而由他主理的飾品店Nubrand X Makers,現時舉辦不同深淺程度的課程,當中包括親子班。他希望讓學生們學懂有用的打磨技術,製作出心頭好:「在親子工作坊上,小朋友與家長可以共同合作,而鎖匙亦代表家,意味着父母與孩子建立一個家。」 小朋友練習微雕時,導師必定從旁協助,確保安全。 ■材料: 防滑手套 首飾鉗 枱塞 G字鉗 幼鋸條 線鋸 黑色箱頭筆 鋁質鎖匙 電鑽 手工鉗 化妝掃 ■做法: A. 小朋友先畫上自己喜愛的圖案。Leo建議,由於稍後需要用線鋸鋸出圖案,但初學者的技術未純熟,因此圖案以簡單流線形或圓形為佳。草稿完成後,他會給予學生意見再調整。 B. 導師用箱頭筆在鎖匙上畫出簡單線條,之後讓學員進行簡單的微雕練習,熟習使用線鋸。 C. 導師會先示範如何為線鋸裝上幼鋸條。先把幼鋸條穿過鎖匙,然後放在枱塞上,用肩膀頂着線鋸柄,裝入幼鋸條並扭到最緊,便可開始練習。 D. 這個練習需要家長與小朋友一起合作。家長負責用線鋸在鎖匙上微雕,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粉末,遮擋鎖匙上的線條,小朋友需要用化妝掃掃走粉末。整個練習過程大約一個半小時。若小朋友有信心的話,亦可嘗試手執線鋸微雕,導師會從旁指導,確保安全。 E. 練習過後更得心應手,今次便可真正在另一條鎖匙上微雕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導師亦會用箱頭筆,畫上你設計的圖案,並從旁指導如何運用線鋸。Leo建議多用陰力,不要亂動鎖匙,可以減少瑕疵。 F. 微雕完成後,導師會用裝上鑽石磨針的電鑽,慢慢修補圖案的缺陷,屬於你的鎖匙便告誕生。 ■INFO 親子鎖匙微雕班 人數:4人或以上開班(6歲以上家長陪同) 收費:$480/位(早鳥優惠,詳情請留意facebook專頁)或$500/位,包所有工具材料與2條鎖匙 註:如家長與小朋友共同製作,算一人收費 報名及查詢:「Nubrand X Makers」Facebook專頁,或致電9155 6708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有大學不讀又如何? 蘇志威全力支持 阿女追尋廚藝夢

蘇志威 愛女快樂排第一 近年不少人都談到為人父母的「初衷」,就是孩子出生時,希望他健康快樂成長的「本心」。只是讀書壓力充斥四周,父母很容易把初心遺忘。幸而一直堅守初衷的亦大有人在,好像蘇志威與太太劉小慧就是最佳示範,不曾讓學業壓力成為親子間的鴻溝,縱使次女念的是不少人都爭相報考的瑪利諾修院學校,他們也寧願讓女兒轉校遠離壓力;又讓長女到日本學廚。放手讓她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繼續把兩個愛女的快樂放在第一位。 文﹕顏燕雯   圖﹕蘇智鑫、資料圖片 ■有片睇︰link.mingpao.com/52072.htm  蘇志威全力支持 阿女追尋廚藝夢 在香港做學生和家長,不得不用「辛苦」二字形容﹕小時候要為入學面試張羅;考到名校了,日讀夜讀又辛苦;畢業後,又要考慮為理想還是為麵包去搵工。蘇志威和劉小慧的一對女兒,都跟許多人一樣要面對學業壓力和升學問題,18歲的長女Yumi今年剛考完DSE,本來已考得足夠分數入讀本地大學,但她非常喜歡製作甜品,早前已在本地五星級酒店跟廚師學藝,她終選擇放棄大學學位,明年到日本深造,兩夫婦也大力支持。「我跟她說,你想做什麼,我會盡量幫忙。她說想學做甜品,既然家裏並沒有負擔,我就讓她盡情發揮。她又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即使暫時不打算讀大學,仍考好公開試,所以這方面我十分放心。」蘇志威說。 蘇志威女兒Ina經常面帶笑容,說話時充滿稚氣,非常可愛。難怪蘇志威對着這個前世情人感到甜到入心,「小朋友應該就是充滿童真的!」 念書為興趣做到最好 蘇志威說,女兒能夠找到自己的路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在教養的路上,他一直最着重孩子找到自己興趣,「很多孩子讀書,是因為『父母想我做專業人士,於是我要讀好書』。你問小朋友的志願是什麼,十個孩子有九個答不知道,或者答出父母心目中想他們做的職業,鮮有談到自己真正的夢想。但其實小朋友念書不是為父母,而是去尋找自己的興趣,例如Ina(幼女)要學芭蕾舞、鋼琴、溜冰、攀石等等,我統統讓她去試,直至她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為止」。 姊妹一靜一動 興趣大不同 蘇家兩個女兒性格截然不同,Yumi比較文靜內向,爸爸形容如果只有他們兩父女在家,家中可以靜得連自己也察覺不到女兒躲在房內;10歲的Ina則活潑好動,訪問期間她喜孜孜地講述學校裏的有趣事情,又用手機展示家中倉鼠和小貓的照片給記者看,還說將來希望做獸醫。蘇志威說﹕「你看她可以跟你滔滔不絕做訪問,換轉是大女就不能了。」 平日Yumi(右二)喜歡在家看書自學整甜品,去年蘇志威50歲生日,她花了9小時製作一個卡通「懸浮」蛋糕送給爸爸。 傳統名校吃力 轉讀IB開心 兩姊妹最初都是入讀媽媽劉小慧的母校瑪利諾修院學校,或許就是因為二人性格截然不同,Yumi順利讀至中六畢業,Ina卻感到較吃力,令爸媽非常心疼,故早前已替Ina轉校。「以前大家都好有壓迫感,一個小學生(女兒)經常叫頭痛,也許是因為太大壓力所致,於是我們開始想轉校。太太四出打探有哪些學校適合她,但又不想選國際學校,因為我們都想她學到一定的規矩和傳統禮儀,最後選了行IB的CKY(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我們到學校面試時,聽到校長講她的教育理念,覺得非常好,也互相交換了一些對孩子教育的想法;之後Ina還要通過中、英、數面試才能順利插班。」 蘇志威說女兒轉校後明顯開心了,太太亦不再如以往般勞心。剛升上四年班的Ina,本在升小三的暑假轉讀CKY,為了打好根基,小慧讓她到重讀一年小二。Ina似乎亦很喜歡新學校,「其實不算太輕鬆的,但每天都學到很多東西,而升上四年級要做的事開始多,有project啦、有presentation啦,但我好開心,亦很期待今年去北京的study tour」。 做父母要跟上時代改變 兩個女兒漸漸長大,Yumi更加已是成人,蘇志威指大女已很少跟他外出去玩,加上Yumi本身不太喜歡上街,多是留在家中做甜品,或請朋友回家玩。至於Ina,假日仍會跟爸爸去騎小馬、游泳,蘇志威說﹕「我會陪她上網看電視,她又陪我看賽馬(蘇志威本身為馬主)。世界已經在改變中,父母也得改變。例如以前大家都不想小孩經常上網和看電視,但其實很多資訊都能在當中找到,我也會陪她一同去上網認識更多。」 Ina開朗活潑,不怕面對陌生人,蘇志威和劉小慧不時也會帶她一同出席公開活動。 除了書本 其他不准亂買 雖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蘇志威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讓女兒作主,例如購物,都加以教導節制。「這方面兩姊妹也是相反,大女很慳,從來不會叫我買名牌,她只需要一些穿得舒適的衣服,唯一要求的,就是做甜品用的焗爐和工具;而細女就是天生購物狂,不過我會立下規則,例如她要買糖或玩具,我只會給她買一款,不會多買;唯一我會任她買的,就是書本。」

詳細內容

STEM X 運動校園:跳繩腿力兼腦力

14歲的花式跳繩運動員李心怡(圖右),自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花式跳繩,至今8年,2016至2017年間在「單人繩速度跳比賽(30秒)」項目成為世界冠軍,更以105次刷新了世界紀錄。成績亮麗,然而身邊人過度的期望在無意間成為她壓力來源,「我不喜歡別人經常提及(比賽的成績)」。她更喜歡及享受的,是與隊友一起練習、自我追求的過程。心怡回到母校塘尾道官立小學,和花式跳繩校隊的小師妹俞嘉欣(圖左)切磋,從中來一起認識花式跳繩吧! 文:大海   圖:劉竣陶、香港花式跳繩會、資料圖片 心怡和嘉欣切磋單人繩速度跳(30秒)的項目!不是比賽、沒有計時,但看她們的切磋,就會知道原來在跳繩速度跳的項目,不是拿起繩就跳這樣簡單,工具、姿勢等也有影響呢! ■跳繩小女將! ◆姓名:李心怡 花式跳繩精英訓練運動員 比賽項目:單人繩速度跳比賽(30秒) 2016 第11屆世界跳繩青年錦標賽(瑞典) 冠軍 2017 兩岸三地學生跳繩邀請賽(澳門) 冠軍,以105次刷新世界紀錄 2017 仁川亞洲跳繩錦標賽 四人交互繩速度接力賽銅牌 ◆姓名:俞嘉欣,塘尾道官立小學花式跳繩校隊成員(受訪時六年級) 比賽項目:單人繩速度跳比賽(30秒),2014年奪得全港校際花式跳繩錦標賽(女子乙組)季軍 ■花式跳繩基本資料 比賽:表演盃、個人項目(例:單人繩速度跳)、團體項目(例:交互繩花式) 表演:多人合作做出不同難度的表演花式予大眾觀賞 動作(部分):交叉繩、單車步、空中過腳等 跳繩心路歷程 練習不能過度 腿部時刻保護 心怡就讀小學時,曾與嘉欣同為塘尾道官立小學花式跳繩校隊成員,無論是花式表演或是速度比賽的跳繩,二人均能掌握!速度項目切磋是在短時間內跳最多次數,用具、姿勢均對表現有所影響,是練習的密度及強度!二人的教練Roy sir說:「心怡恆常的練習是一星期3天,比賽將至便會加強訓練,加上心怡會自發要求加操,結果變成一星期練習5天。但在夏天不建議過度加操,以免運動員體力流失。」 嘉欣認為自己最大弱點在體能不足、很易受傷,她說:「腳經常不夠力。」Roy sir笑說:「最初跳完會腳震的!」因為跳繩主要用到的手腕、小腿及大腿的肌肉,若腿部的力量不足,要維持一定時間的花式跳繩會有難度,而且還因此會容易扭傷,Roy sir 說:「所以要經常提醒他們要戴護及將筋拉鬆,一來保護二來免讓腿部過度勞累。」 Roy sir (圖左一) 當上世界冠軍 心情更要放鬆 運動員的心情會影響比賽的表現,在速度跳比賽中,一旦緊張起來,不慎絆倒就相當可惜。Roy sir說:「現在我跟心怡說只要不絆倒就可以了。」 原來心怡在比賽前容易緊張,尤其在比賽中得到令人鼓舞成績後,不少人也將她的成績掛在口邊,更構成壓力——如果達不到更好的成績,或比過往差了怎辦?所以她很怕別人強調她是世界冠軍,Roy sir為了讓她比賽前有平靜心情,也不會給她壓力呢! 拍子繩(花式用繩),繩與地面接觸時會發出聲響,較易掌握跳繩時的節奏及空間感。 鋼絲速度繩(速度比賽用繩),能承受高速旋轉。 ■STEM 花式跳繩 在心怡和嘉欣邊切磋期間,Roy sir邊講解姿勢及其他花式跳繩的數學概念! Level 1 距離、時間和速度 心怡和嘉欣切磋時,二人提腿有不同,一個較高、一個較低。提腿較低的心怡會較有優勢!因為腳部與地面距離愈短,可以愈快完成跳繩動作,因為時間和距離是影響速度的重要因素。 Level 2 每秒平均次數 公式:次數÷時間= 次/秒 她們所用繩子不同,難以公平切磋。因為速度比賽用繩特別適合高速旋轉,可幫助快速跳繩。心怡在2017年的比賽以105次刷新世界紀錄,即她每秒可跳到多少次?只要將次數除以時間,就可以知道了! 105(次)÷30(秒)=3.5(次/秒) 即心怡每秒可以跳到3.5次!這可作為你的練習參考指標呢! Level 3 圓周 公式:直徑×3.14 大家看見心怡和嘉欣的姿勢有不同嗎?心怡的身體彎得較低,Roy sir說:「比賽時要把身體壓得再低一點。」 跳繩每跳一次就會形成一個圓圈,圓圈愈大,表示運動員要花多點時間完成跳繩動作。 圓圈的周界稱為圓周,圓圈中心點拉直的直線稱為直徑,圓周=直徑×3.14;換言之,直徑愈長、圓周愈大。想像跳繩的運動員高度是圓周內的直徑,他愈高圓周則愈大,完成一圈要花更長的時間,所以比賽時運動員彎身愈低愈好! ■考考你:運動員A身高150cm,運動員B身高是140cm,他們完成一圈的圓周有多大? ■想一想---你認為速度跟姿勢有何關係? ■關鍵詞---花式跳繩 rope skipping、速度 speed

詳細內容

名人親子:42歲生B 奇妙旅程「奪金」 車婉婉想生第二胎

今年3月榮升媽媽的車婉婉,以42歲高齡順利誕下可愛兒子「BBQ」,懷孕期間她更以《高齡日誌》為題,經常在網上分享懷孕及育兒資訊。這趟奇妙之旅對婉婉來說,絕對是有驚無險,連主診的婦科醫生都稱她拿得了「金牌」。她的懷孕經歷正好為考慮生BB的高齡女士們打下一支強心針,也親身打破了坊間對高齡媽媽的各種迷思。 文︰顏燕雯   圖︰劉焌陶、網上圖片 ■有片睇︰link.mingpao.com/52023.htm 車婉婉 懷孕佗得舒服 囝囝可愛易湊 車婉婉2013年與澳洲籍丈夫Quinlan結婚,今年3月28日順產誕下小男孩Justus,乳名「BBQ」。 BBQ非常受圈中人及網民歡迎,除了樣子甜美可愛,肥肥白白,婉婉還透露他非常「易湊」,「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懷孕時佗得很舒服,BB出生後又很少扭計;雖然現在埋身吃全母乳卻又絕不黏身,他不怕給陌生人抱,這樣的確令我很想再生第二個,因為如果生第一個BB很難湊,一定會被嚇怕的」。 婉婉跟丈夫都非常喜歡小朋友,她笑言如果不是太遲認識對方,一定會早早生孩子,還要生3個。「我們結婚後都有談過這問題,又看過醫生,但其實35歲以上已屬高齡產婦,看到代表受孕機會高低的圖表線,好像一個山,從20多歲到30多歲,就如從高峰一直滑下,我還要是四字頭喎!機會簡直是在山腳。」 她說,婚後見了幾次醫生,希望已一次比一次少,又向醫生了解過各種增加受孕機會的方法,只是她覺得太複雜,即使醫生建議她採用人工方法,她也想先試試自己能否自然懷孕。「朋友常跟我說科技發達,要有BB並不難,但畢竟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範圍。我跟醫生說,不如2016年你給我先自己試試,這一年還沒有,才去想其他方法吧!」加上她子宮附近有纖維瘤,不知會否影響懷孕,所以幾乎打定輸數,不過就在完全沒有計劃過的情況下,上天就給了她這份大禮。 網民和媒體都很喜歡肥肥白白又趣致的「BBQ」,不過說到BB的頭號粉絲,當然是婉婉自己。 高齡佗大碼B 也決意順產 很多人說高齡產婦多會選擇剖腹產,加上婉婉的BB屬大碼,開刀似乎是必然的事,但她最後卻選了自然分娩,「朋友都建議我開刀,不過醫生並沒有特別建議,讓我自己選擇。我心底裏其實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想試試順產,當時心想,我有纖維瘤,開刀也是要冒風險。有一天我看完醫生回家,心裏仍是十五十六,突然就下了一個決心,打算用24小時說服自己︰如果一切正常,不如順產吧,反正外國很多跟我情况相似的人也是這樣!那天開始,我就再沒有去想開刀了」。 BB過了懷孕期的41周還未出生,要入院催生,婉婉怕痛,選擇了無痛順產分娩,但因為BBQ的頭仔太大,在快要出生時,醫生停止了她的無痛藥,「因為他們要我感受到陣痛的情况,才會更易用力把BB推出」。結果重達8磅9安士的BBQ就順利出生了。第一眼看見BBQ,婉婉說原來真的可以什麼痛楚都忘記。 婉婉表示最初懷孕了仍不自知,直至驗孕棒顯示結果也不太相信,「第一次產檢聽到BB心跳時,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 縱然BBQ是重磅BB,婉婉仍然選擇自然分娩,BB出生時足足有8磅9安士,難怪醫生都說要頒金牌給她。 一手一腳照顧 全母乳餵哺 婉婉跟很多媽媽一樣,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兒子出生後她一手一腳照顧,每天6時起牀,又埋身餵母乳,產後復工,幾乎天天帶着BBQ回到自己的餐廳,聽話的BBQ即使在嘈吵的餐廳內也可睡得酣甜。原來最初BBQ是吃母乳及奶粉,但因為他出生時心臟有點問題,兒科醫生建議婉婉盡量餵母乳;加上婉婉產後也要回醫院做纖維瘤手術,聽別人說做完手術後奶量會增多,於是她出院後又下定決心以全母乳餵哺,一直至今。「當時人人都怕BB大隻不夠奶奶吃,連老公都建議加奶粉!但我不服輸,覺得一定做得到。每當他肚餓前,我即使睡覺中也一定會醒來,這就是天性。」 婉婉說從生產到餵母乳,她的親身經歷都打破了不少坊間對高齡產婦的迷思,連醫生都說在這個年齡組別的產婦中,她在各方面都已拿得了金牌。 BBQ第一次打針並沒有大哭,反而全程睡覺,只是落針時哭過幾聲,難怪婉婉大讚兒子好湊。 首選傳統學校 要囝囝學好中文 居於香港,生了小孩就不能不想教育問題,婉婉指自己在這方面並不太緊張,「BB才一星期大,朋友已打電話來叫我報playgroup,我說,喂,我還在煩惱泵奶喎!你們會否太激動呀?」 丈夫是外籍人士,也在本地國際學校念書,當然會想到他日讓囝囝念國際學校;然而本身念傳統學校聖保祿學校的婉婉,則較想囝囝念本地傳統學校。「就這話題我也和老公鬧過交,因為我覺得傳統學校不錯,也想他學中文。要知道的是,我並不只是想兒子學好中文那麼簡單,而是希望他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方面當然要從小打好基礎。不過,我也得看看他的性格,到時才決定選哪一類學校。」平日在家,婉婉只會跟兒子講廣東話,「將來他懂說話時,如果不用廣東話問我問題,我是不會答他的。因為爸爸已跟他說英文,如果連我也不用廣東話和他溝通,他便難以學曉了」。 即使要回到餐廳工作,她每天亦盡量把BBQ帶在身旁,由於囝囝斤両十足,未夠6個月已有21磅,婉婉帶他出街有時也會感到吃力,不過她非常珍惜能把兒子抱在懷中的日子,兒子遲一點會行會走,他可能不會整天嚷着要媽媽抱了。 今年7月8日是BBQ出生第100日,婉婉和丈夫特地為他舉行一個小party,其中蛋糕造型是「飯糰」,婉婉笑指除了BBQ,兒子還有個外號叫「大舊飯」!婉婉經常用手機拍下兒子成長點滴,由於BBQ實在太可愛了,每次婉婉把照片放上網都得到大量讚好。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