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課:遙距學習不沉悶 直播教師拉筋比賽

在停課不停學期間,不少學校都開始使用雲端視像會議軟件Zoom來授課,但在「遙控」教學之下,要做到課堂不沉悶,確保學生留心上課,教師們委實要花些心思。有學校就設計出實時的教師拉筋比賽、煮食示範等教學活動,希望善用這個電子平台,給學生不一樣的實時教學。 文︰顏燕雯 對稱動作——教師合作做出對稱動作,大展身手。(黃志東攝) 氣氛熱鬧——特色課程直播當天,除了校長、副校、數學科和體育科教師外,還有負責資訊科技(IT)、攝錄、音響、計分等教師和義工等參與,背後還有不少教師站着做觀摩,現場氣氛熱鬧,也盡顯他們上下一心的團結精神。(黃志東攝) 這天,聖公會主風小學校長、副校長,以及十多名教師齊集禮堂,舉行了一場有趣又刺激的拉筋比賽。參與比賽的隊員是校內體育及數學科教師,而觀眾就是全校一至六年級學生,他們一邊在家中透過Zoom觀看這個實時直播教室「特色課程︰抗疫健康運動——老師拉筋」,一邊投票。 結合體育數學全方位學習 別以為拉筋比賽屬於一個運動或消閒節目,實際上它是教師們集體構思、一個結合體育和數學科的特色課程,以「全方位學習」、「與職業相關」及「健康教育」建構而成,讓學生即使現階段因抗疫而困在家裏,仍能擴闊視野,積極樂觀地面對挑戰。所以,學校邀請了專業Pilates導師吳映言(Tina)擔任嘉賓,除了示範正確的伸展姿勢,亦擔任比賽評判。原來早在一星期前,學校也請了法國藍帶廚師擔任特色課程「老師廚房」的嘉賓,教師們現場以抗疫食材作無火煮食,集合中文及常識科元素,在嘉賓訪談中,更加讓學生認識到不同行業的特質。 一起參與——比賽完結後,Tina為學生示範一些在家輕鬆做到的拉筋動作,教師也一起參與。這時記者見到電腦的直播鏡頭前,不少學生都動起來,在家中試着做。(黃志東攝) 教師變身「筋」得夫人 說回這場拉筋比賽,場面是教育與娛樂兼備。比賽分為兩部分,都有着有趣的項目名稱。第一部分是「對你唔住」,兩隊教師需要做出與照片中人對稱的拉筋動作。在比賽開始前,鏡頭轉到同場的「老師教室」,由視藝科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幅對稱的圖畫,接着是數學科教師講解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特點,然後才比賽。第二部分則是「『筋』得夫人」,Tina示範一個動作後,教師需要跟着完成,動作最標準者便勝出。而在比賽前,體育科教師亦會先於「老師教室」中講解拉筋對身體的好處。 直播中,負責主持的體育兼數學科教師趙永豪生動活潑的旁白,為場內帶來不少歡笑聲,他更邀請「家庭觀眾」——學生們回答問題,以及投票競猜哪位教師勝出,大大增加他們的投入感。而參與的教師都施展渾身解數,盡力做出各種動作,令比賽更加緊張刺激。最後結局更是意想不到地皆大歡喜,打和完場。 40分鐘的直播課堂,負責的教師們早在3至4星期前構思,分工後再花了一星期籌備。校長鄭思思表示,由2月份停課開始,一至六年級已透過電子平台作教學,3月時,則在四至六年級實施中、英、數及常識科以Zoom直播教學。她有感小朋友在停課的日子都會掛念教師,若能夠透過鏡頭與教師互動,大家肯定都會感到興奮,加上學生很想看到教師日常生活的一面,透過煮食、運動這些生活化題材,不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照顧學生的多樣性,「因為每個小朋友的潛能也不一樣,他們的能力可以展現在不同方面,好像功課的安排,我們也有2選1,如今天的功課包括自拍一張做對稱動作的照片,以及拍攝做護脊操或拉筋動作的短片,相信同學們都能投入其中。」 鄭思思(黃志東攝) 對稱圖畫——在一旁的「老師教室」,視藝、數學和體育科教師輪流在鏡頭前講解相關學習內容。(黃志東攝) 學生投票——在家的學生們有機會作即場投票。(黃志東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

網上教學:視像實時授課 師生互動 多聽多講

電子教學 遙距「復課」(馮凱鍵攝) 在推行視像實時教學前,校方用盡方法為學生提供資源上的協助,致使目前每天學生的平均出席率達九成五。(馮凱鍵攝) 受新冠病毒影響,全港學校被迫停課,卻催化了電子學習的發展。過去一個多月,上至大學,下至幼稚園,都紛紛採用不同形式的網上教學,落實教育局「停課不停學」的呼籲。師生要突然改變傳統的教學與學習模式,有什麼困難?如何克服?總結這些經驗,可作日後優化電子教學和自主學習的參考。 文︰沈雅詩、許朝茵 打從2月下旬開始,位於大埔的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每天都非常熱鬧,師生你一言我一語,劃破了寂靜多時的校園。「齊齊洗手捽捽下,捽啲手指捽啲罅……」學生輔導教師張麗珊播放着YouTube短片,帶領四年級全體學生邊做動作邊合唱近期大熱的麥兜《20秒洗手歌》,笑聲此起彼落;另一個課室,又隱約傳來小孩子朗讀課文的聲音,「一隻鳥,兩片雲,三座碼頭,四隻船……」原來中文科教師王燕珊,正和1D班的學生,重溫量詞的用法。聽着聽着,另一個班房傳來牧童笛聲,推門而入,是音樂科教師陳詠棋向三年級學生示範如何吹奏牧童笛。 和學生「久別重逢」,校長李小寶(左)和學生輔導教師張麗珊(右)都格外興奮。(馮凱鍵攝)   恐跨境生難來港 迫切開展視像教學 雖然教育局宣布全港學校停課,但禤景榮學校早已「復課」,只是學生不用回校,由教師使用雲端視像會議軟件Zoom來授課。校長李小寶不諱言,這次創新的安排,是受環境所迫,「我的學校,過半數以上的學生都是跨境生,即使教育局說最早4月20日復課,但如果內地疫情持續,他們還是來不到香港的,實在有迫切性要盡早開展視像實時教學」。 作為語文科教師,王燕珊的擔憂來得更實在,「我們的內地生多說普通話,從開學初期,我需要跟他們用普通話溝通,到後來,他們已經可以用廣東話上課,進步是很大的。怎知現在突然停課,我很擔心他們又會在家說回普通話、家鄉話。事實上,早前我請同學錄音朗讀課文,我發覺他們的粵語發音確實差了」。 禤景榮學校以極速時間發展電子學習,為做好網上教學,不少教師都自掏腰包添置手提電腦、平板電腦,但他們均異口同聲表示不介意。(馮凱鍵攝) 上午3節課 下午輪流練英語會話 說起電子學習,禤景榮學校從來都不是先導,甚至可說是「輸在起跑線」,「以往我們也沒怎推電子學習,翻轉課堂亦少做」。由無到有,且在大半個月內極速「上馬」,李小寶說,全體教職員,以至家長、學生都需要齊齊「落水」,缺一不可! 她表示,資訊科技(IT)組的角色固然重要,由物色兩地都合用的網絡平台、軟件,到提供種種技術支援, IT組功不可沒,但李小寶強調,若沒有班主任的協力,亦難以成事,「在推行視像實時授課前,各班班主任都花了很多時間,逐一致電學生,了解他們家中有沒有電腦設施、能否上網。之後,又在WeChat群組指導家長、學生怎樣使用Zoom,還要再每天提醒學生準時上課」。 目前校方暫安排學生每天上午上3節課,每節30分鐘;下午則輪流跟外籍教師練習英語會話。每天學生平均出席率約有95%,李小寶對此感到滿意。「最初有部分學生沒有電腦、沒有手機,連Wi-Fi網絡也沒有,我們迅速找機構借來25部平板電腦、Wi-Fi蛋,想辦法支援他們。」惟由於有少數內地學生仍身處鄉下,對外通訊有困難,校方稍後將安排他們補課,追回進度。 教師與學生都可利用Zoom軟件中的互動白板功能,即時交流。(馮凱鍵攝)   難即時回饋 掌握進度不及面授 禤景榮學校「復課」近3星期,運作漸見暢順,但原來當初亦有不少「蝦碌」場面,「最初幾次,同學們興奮得忘記所有課堂常規,不時交談,見到軟件上有互動白板功能,又紛紛在屏幕上亂畫一通,都幾失控」。說起初期的混亂情况,數學科科主任吳家豪也忍俊不禁。 總結經驗,該校大部分教師也認為,在停課期間,視像授課可發揮一定作用,但卻非「無敵」。吳家豪以數學科為例,「平日若遇見個別學生在算式上有困難,我會走到他身邊,執起筆,逐個步驟列出來給他看,但網上教學在這方面就會有少許失色」。另一名數學科教師刁頌殷補充:「平日上數學堂,我可以立即請學生試做,那便知道他們究竟是否明白,但現在用Zoom上課,很難做到即時回饋。另一方面,學生人數眾多,我也無法透過屏幕看到所有人的反應,對於掌握學生是否完全學會,信心不及面授課堂大。」 中文科教師王燕珊不諱言跨境生的粵語發音有退步情况,希望透過Zoom「復課」,可為學生製造多聽多講的機會。(馮凱鍵攝)   ■家長心聲 「復課」免躲懶 調節作息 譚先生的兒子Oscar在禤景榮學校念小一,他很支持學校用Zoom授課,「比起停課初期,只是睇教學影片,現在Oscar可以跟教師、同學一起討論,互動大很多」。同時亦有助重新調節孩子的作息時間,「始終停課久了,小朋友會有點惰性。但現在網上實時9:40上課,Oscar便不能再賴牀,最遲8:30要梳洗吃早餐,讓他有重新上學的感覺」。 Oscar除了上午上正規課堂,每星期下午,他亦可自選兩天,跟外籍教師學英語會話。(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5期]

詳細內容

幼園拍片教學 快遞教材練習

Cherylanne正在拍攝K3英文科的教學短片,影片播出之時,堂上所用來製作面具的材料,已快遞到學生家中。(賴俊傑攝) 網上教學並非是「大哥哥大姐姐」的專利,幼稚園生也可受惠。像新加坡卓薈國際幼稚園(SDMC),已把其中一個課室變身成迷你影棚,採訪當日,便看見有攝影師正在拍攝外籍校長Cherylanne Morton為K3英文科準備的教學影片。今天的課題是Astronaut(太空人),當Cherylanne講解完讀音及意思後,便教導小朋友製作一個太空人面具,材料主要是紙碟及顏色筆等,整段影片長約3分鐘。 SDMC創辦人兼校監秦蓁透露,片段經剪輯後,會上載到學校網站,「學校會定時更新影片。家長只要登入學校網站,便可讓孩子收看中、英文及phonics等不同科目的教學片段」。她續稱,影片是由孩子認識的教師做主角,可令小朋友有親切感,有助學習。而片中所用的教材及練習課業等,會預先用快遞公司送到學生家中,方便學生觀看影片後,隨即可取出材料完成小勞作。 秦蓁(賴俊傑攝) 分拆多段短片 較易專心看 不過幼兒專注力較低,要他們長時間坐定定看影片,並非易事,為此教師會把每堂內容分拆成多段影片,每段長約僅數分鐘,讓孩子可逐段看。「建議家長在孩子收看一段時間後,讓他們休息一會,之後再看,這樣較易集中精神。」 學校為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近日新增了視像實時教學,每星期兩次。另一方面,教師也會定時致電家長了解學生的進度,以及用電話跟孩子交談,維繫師生關係。 教師王芝婧正用普通話來教體育,她認為轉為網上教學,需要把課程內容稍為調節,例如要設計運動量大但又不佔太多空間的動作。像這個身體朝天四肢爬行的動作,可訓練孩子的臂力。(賴俊傑攝) ■家長心聲 陪看做練習 增親子時間 今年就讀K2的頌謙,周一至五的上午,都會坐定定觀看學校的教學影片,媽媽Mandy因疫情關係暫時停工,因此可陪伴小朋友在家上課,「和頌謙一起看時,他會專心些,我們會一起學唱歌,又會跟着教師的教導,跟他一起做小勞作,變相多了親子時間。做完的勞作及功課,可在學校網上分享」。 Mandy周一至五早上,都會陪伴兒子頌謙上網觀看教學短片。(受訪者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5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在家就地取材特訓與SEN童「疫」流而上

借科技隔空互動 同SEN同氣練溝通(uschool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自農曆年長假期開始,全港學生「休學」至今接近一個半月,令人擔心的,不單是莘莘學子的學習進度有否受阻,還有一班需要在學校或到中心接受訓練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會否錯失很多寶貴的訓練機會。雖然社署已指示特殊幼兒中心、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可逐步恢復服務,但建議亦只限於提供個人訓練,未能惠及所有SEN學童的需要。這班受影響的孩子,該如何自處呢? 文︰沈雅詩 今年5歲、念幼稚園K3的小明(化名),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患者,一直接受協康會提供的復康訓練。「他K2開始,便接受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以及幼兒導師給予的訓練。」媽媽陳太說。 停訓練 溝通、解難能力退步 小明最初是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由協康會團隊到他所念的幼稚園為他作個人復康訓練,直至去年9月新學年,他轉到協康會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接受小組訓練,陳太感到十分開心,「一來到中心做訓練,不會影響他正常的課堂學習,更重要的是,中心安排了幾個程度相若的小朋友,跟小明一起參加小一適應課程,給他們模擬小一上課的流程,預備孩子今年9月升讀小一」。 可惜,突如其來的全港大停課,連帶所有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亦暫停服務,使陳太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很擔心,我覺得他近期明顯退步了!」 陳太形容,兒子屬於敏感型的小朋友,情緒亦容易焦慮緊張,他需要很多情境訓練,從中學習磨合和適應。奈何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小明無法上學也不能到訓練中心,若再繼續長時間逗留在家中的「安舒區」,她相信會不利兒子發展社交溝通、解難能力和適應能力。 「言語治療、大小肌肉訓練,我尚且可以參考治療師提供的方法,在家中替他練習,但小一適應、情緒適應、環境適應、小組適應等等,在家居環境真的提供不到。」陳太無奈地說。 對於陳太的憂慮,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Rex)表示理解,「家長的擔憂很真實,因為這段時期,大家都刻意減少了社交活動、聚會,因此孩子跟其他人的互動,的確有可能比以前少」。 黃俊傑(受訪者提供) 透過視像 保持社交活動 他建議,家長可考慮借助科技,例如使用WhatsApp或其他視訊通話軟件,幫助孩子與其他同齡小朋友或成年人保持聯繫,為他們製造社交互動的機會,「雖然大家暫時不能夠親身見面,但透過視像,SEN兒童還是可以保持一些社交活動。或許這樣未必可以完全解決家長的憂慮,不過,做得多少便多少」。 Rex強調,雖然停課,但過去一段日子,中心的治療師、幼兒導師也是本着「不停學」的信念,持續透過不同的通訊軟件,包括電郵、WhatsApp,甚至Zoom等,為該會會童提供示範訓練,或給予家長意見。另外,在2月尾時,該會網頁更增設面向公眾的「同SEN抗疫」資源網,「不論是否我們的會童,都希望這個資源網可以幫到更多SEN家庭。當中會分享很多貼身的話題,例如SEN孩子不肯戴口罩,家長可以怎麼辦呢?資料很實用的」。 視像示範:協康會的治療師不時透過Zoom,為SEN學童提供示範訓練,貫徹「停課不停學」的精神。(受訪者提供) 盡早預備復課 調校作息 被問及協康會何時會全面恢復復康訓練服務,直至截稿前,Rex稱仍未有定案。但他提醒,假如學校或訓練中心稍後公布具體復課日期,家長便要盡早替小朋友做預備工夫,「SEN孩子的適應能力一般較弱,畢竟亦停課了一段長時間,要他們重新投入上學或做訓練,家長必須要有充足的口頭預告。另外,亦要預留足夠時間,把小朋友的作息生活,調校回昔日正常上學時的模樣,否則可能會有較大的情緒波動」。   家居訓練 提升視覺空間、感知動作 在這個非常時期,SEN學童要做到「停課不停學」,唯有靠家長的努力。協康會職業治療師張瑋珊(Candice)便設計了3款適合在家居做的小訓練,只要持之以恆,亦有效提升幼兒的視覺空間、小肌肉及感知動作的能力。 張瑋珊(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提供,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與疾病無關) ◆訓練1︰小小障礙賽 目標:加強姿勢控制及動作計劃,以及提供適當前庭平衡感和本體覺輸入 對象︰K1至K3幼童 工具︰椅子、電線膠布、紙、剪刀、筆或顏料、小皮球 做法: (1) 讓孩子先在椅子下爬過 (2) 把電線膠布貼成直線或「Z」字形,讓小朋友沿線行走並保持平衡(上圖) (3) 事先與孩子在紙上印畫出手/腳印,再剪出,並隨意貼在地上,讓他沿手/腳印爬 (4) 最後,設定一個目標,請小朋友背向着它,要向前彎腰且從雙腳中間推球,把球推到目標(下圖) ◆訓練2︰剪剪砌砌 目標:加強視覺空間能力 對象:K1至K2幼童 工具:雜誌、剪刀和相機 做法: (1) 家長從雜誌剪出圖片(亦可利用兒童的填色紙) (2) 拍下照片 (3) 將圖片隨意剪開3至4份 (4) 讓幼兒按照片完成拼圖 ◆訓練3︰點點手指打電話 目標:加強動態前三指的控制 工具:紙、筆 對象:K2至K3幼童 做法: (1) 家長先在紙上畫上電話數字鍵盤 (2) 再說出4至5個數字 (3) 小朋友以前三指握筆,手腕固定枱面,再控制筆桿,點出聽到的數字 拆細步驟學家務 加強自我管理 另外,趁現時家長和小朋友多了時間逗留在家,Candice建議家長把握機會,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可以每天讓孩子練習扭毛巾、抹臉、穿脫衣褲等」。她又謂,家長亦可預先跟孩子訂立一個清晰的訓練目標,例如學習收拾、摺衫等,並把每個步驟拆細,幫助小朋友計劃及組織步驟,加強自我管理技巧。   知多啲:訓練化繁為簡 衣夾鍛煉小手肌 香港小童群益會亦設有「樂牽」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以及「樂牽」到校學前綜合服務,支援SEN幼兒。該會服務總監(到校學前綜合服務)鄭惠君(Joel)表示,以往舉凡學校長假期,SEN學童都會被安排到中心做訓練,奈何今次疫症爆發,連中心也要暫停所有個人或小組的訓練,只能提供有限度服務,「我們只可把撰寫好的訓練計劃,交由家長替小朋友去做,再每星期致電了解進度。治療師會盡量化繁為簡,方便家長在家裏就地取材,例如用衣夾,都已可幫孩子鍛煉小手肌。如果有需要,團隊更會拍片逐個步驟解釋,務求他們跟得到」。 但她不諱言,現階段機構的角色很被動,「雖然我們有主動出擊,例如設計不同的家居訓練,亦在facebook專頁分享抗疫錦囊、親子遊戲、心靈小品等等,但是否有果效,還得看家長的接收程度」。 鄭惠君估計,3月上旬有機會逐步恢復個別中心的訓練,但仍然不能惠及所有SEN學童,「始終到校學前綜合服務都是以在學校訓練為主,學校一日未復課,服務都會受阻。加上各復康機構都要做好預防感染的工作,因此相信同業都會傾向先恢復個人訓練,小組訓練則仍然要暫停,對於一些有社交及情緒需要,較適合做小組訓練的學童來說,有一定影響」。 鄭惠君(受訪者提供) 治療師會按幼兒的個別需要,撰寫訓練計劃,並交由家長協助訓練,如上圖,要求小朋友模仿左方小丑繪圖。(機構提供) 拍片教學:在疫情期間,小童群益會的治療師,為SEN幼兒設計了很多家居小訓練,並錄製成影片,上載至機構的facebook專頁。(機構提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

升中部署:升中面試取消 重整部署 重槌出擊畢業試 叩門有優勢

疫情打亂升中部署?校長教路考好畢業試(馮凱鍵攝)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全港學校目前仍然停課,牽連較大的,除了是本屆中學文憑試考生,還有小六學生。教育局取消了第3次呈分試,而大部分中學亦取消原本安排在這一兩個月的面試安排,究竟對小六生影響有多大?莘莘學子可以如何部署? 文:顏燕雯、許朝茵、沈雅詩 小模特兒:Begonia (馮凱鍵攝)   「邊緣人」統一派位保守選校 今年小六的Owen,成績一直徘徊在band 1尾,被媽媽Sandy稱做「邊緣人」,因為隨時有可能跌入band 2。Sandy直指取消第3次呈分試及升中面試對兒子影響甚大,「在自行階段,受歡迎的中學當然會優先取錄全港排名最前的學生,但學校很多時亦會留起一些學位給面試表現突出的學生,像我兒子Owen,他比較能言善辯,即使成績不是最頂尖,也有機會靠面試取得學位。」 可惜事與願違,Sandy只好急急改變選校策略。「在自行階段,我替他選了band 1尾的學校,一心想靠面試爭一席位,現在看來,錄取的機會很渺茫了,所以只能靠統一派位,那就不能太進取了,或者會選一些band 2又合心水的學校吧!」 同樣是小六生的Remy,是一名游泳健將,經歷連番大改動,媽媽 Josephine比較看得開,「因為他選的學校,最主要也是看運動成績和獎項,學術反而是次要」。Josephine又認為,第3次呈分試只對統一派位和叩門有影響,「自行階段,中學都是按第1、2次呈分試成績及面試表現來作決定吧,Remy應該是屬於band 2,除非他在第3次呈分試表現突飛猛進,才有望躍升至band 1,不然多一次或少一次呈分,不會對他有太大影響」。 本來希望靠面試獲得心儀中學取錄的Owen,現在要在統一派位時保守選校。(受訪者提供) Remy首選較着重體育的學校,收生主要看他的運動成績和獎項,學術反而是次要。(受訪者提供)   調整收生準則 成績比重增加 取消中一自行分配學位面試安排,不單令學生和家長感到失望,中學校長亦嘆無奈。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不諱言,學校肯定難以百分百錄取到最想要的學生,「面試的目的,就是讓校方有機會面對面觀察學生,從中揀選心目中跟學校理念有相近素質的學生」。 他以所屬的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為例,以往評分比重,面試環節佔30%,重要度僅次於學校成績,「我們重視學生之間互相扶助,而非互相競爭,因此,面試都是採小組形式,教師可從中觀察到考生是否有協助精神」。惟今年受疫情影響,該校亦按教育局指引,取消原定於3月15日舉行的面試,並調整收生準則及比重,「成績比重會調升至50%,其次就是品行,佔25%。但也只能純粹靠學生交來的成績、文件作決定」。 鄧振強(資料圖片)   透過學生寄來資料比較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校長潘淑嫻亦表示,由於教育局指暫定最早於4月20日復課,故相信大部分學校都會採取審慎的做法,舉行中一收生面試的可能性較低。「就是透過視像來面試亦難實行,因為不少教師在停課期也是在家工作的,難以替學生面試。」 她透露,以往該校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成績與面試表現同樣重要,各佔總分的40%,但今年唯有提高學業成績比重至60%,其餘品行、體藝及服務則佔40%。「收生質素一定無以往那麼精準,唯有『金睛火眼』,透過學生寄來的資料作比較。」 潘淑嫻(受訪者提供)   專家意見:取消第3次呈分試 復課後可專注教學追進度 今次是繼2003年SARS,政府再度取消小六第3次呈分試。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主席吳永雄贊成這決定,指若在4月20日復課,學生回校不久便要考試,有可能準備不及,未必可發揮出預期表現,如成績失準,便可能會拉低3次呈分試的平均分,最終影響派位。 他續稱,取消第3次呈分試,正好讓教師在復課後專注於教學上,追回進度,「雖說『停課不停學』,但學生在家自學,成效一定不及由教師親自授課般理想,始終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都不同,孩子也未必能全面掌握所有內容。復課後,教師肯定會忙於作密集式教學,讓所有學生也跟上進度」。 雖然很多中學都取消了升中面試,但仍有小部分學校是延期或改為網上形式進行。吳永雄不諱言,面試表現對小六學生非常重要,以他所屬的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為例,由今年學期初開始,已不斷替小六生作面試訓練,儘管在停課期間,若學生有需要,教師亦可繼續安排在網上指導,「當然效果一定不及面授,因為平常的面試班,會讓學生在一個陌生的課室進行,令他們習慣在陌生環境下作應對,但在家中,就難以達到這個效果」。 吳永雄(資料圖片) 聖博德學校校長張作芳就特別提醒小六生,雖然取消了第3次呈分試,但切勿鬆懈下來,仍要好好準備畢業試,「對於一班失落於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學生,就要靠統一派位,但萬一派位也不理想,那就需要去叩門。屆時你拿什麼給中學校長看呢?除了首兩次呈分試成績,還有畢業試成績」,她說,學生在畢業試表現,若成績突飛猛進,固然對叩門有優勢,但至少亦要保持平穩,否則成績大倒退,就很難叩門成功! 張作芳(資料圖片)   知多啲:「自行」獲取錄 4月7日知結果 因應疫情發展,教育局就「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的安排作出修訂。參加派位中學會在4月7日(周二)通知正取學生的家長,其子女已獲學校納入其自行分配學位正取學生名單內,但家長毋須就此通知作任何回應。 另外,如獲參加派位中學通知的家長,同時亦有替子女申請非參加派位的直資中學並且已獲錄取,便需於4月16日(周四)或之前決定是否保留此直資中學學位。如保留學位,則毋須理會參加派位中學的有關通知;如放棄學位,則需通知該直資中學及取回《家長承諾書》和《小六學生資料表》的正本。 在疫情下,小六生的升中安排有不少改動,學生或許要重新部署,而且一定要考好畢業試。(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   部分中學升中面試改動 因疫情關係,不少中學就升中面試也作出特別安排,以下為部分學校的改動︰(見表)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3期]

詳細內容

有教無「累」:邊演戲邊學中文 代入角色更易明

雖然粵語是我們的母語,但識聽、識講,不等於識讀、識寫,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中文科一點都不容易應付。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學語文的種種困難,有資深教育工作者就決定來一招變「戲」法,結果教的不再勞累,學的又開心,創造雙贏局面。 文︰沈雅詩   變「戲」法教中文 師生雙贏(劉焌陶攝) 五邑鄒振猷學校的學生自幼慣於以戲劇形式上中文課,在這種氛圍下,大家都演得很投入,毫不怯場。(劉焌陶攝)   位於屯門的五邑鄒振猷學校,是其中一間擅於變「戲」法的學校。這天,記者參觀四年級校本中文科(古典文學與文化課程)的課堂,由副校長鄭麗娟親自執教鞭。今堂目標是讓學生學習「熟能生巧」這個成語故事。甫開始,鄭麗娟先簡介一些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包括何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後,之後便正式進入課題。 互動演出 課堂無悶場 課文提到,北宋時期有個名叫陳堯咨的人,箭射得非常好,他住的那個地方,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覺得自己箭術高明,很了不起。一次,他在花園練射箭,箭箭都命中靶心,看的人,無不拍手叫好。讀到這裏,鄭麗娟突然停下來,問大家:「如果我是陳堯咨,你們是圍觀者,看見我這個神射手,每次射箭也百發百中,你們之間會說些什麼呢?」 雖然孩子只得10秒時間跟鄰座同學商量,但大抵訓練有素,10秒之後,大家已經準備就緒,有男同學就像演員上身,張大嘴巴,露出驚訝的神情說:「係咪神仙嚟㗎?」另一個男同學則以另一種方法演繹,他拍着手叫嚷:「嘩!你好犀利吖!」 當大家演圍觀者演得興高采烈之時,鄭麗娟話鋒一轉,請學生思索,假如陳堯咨聽到旁人歡呼叫好,他又會有什麼反應呢?「各位,請給一個『定格』和心底話,你們猜他會怎樣想?」接着,全班學生起立,鄭麗娟如施展「魔法」般念着「3、2、1……『定』」,學生頓時像被「點穴」一樣,把設計好的表情、動作都一一凝固起來! 當學生轉換身分成為陳堯咨後,他們的精神面貌都跟剛剛扮演圍觀者時明顯不同,鄭麗娟走到其中一名男同學身旁,輕拍他肩膀一下,他就恍如被解了穴道,擺出超人變身的招牌手勢,並沾沾自喜道:「咁多人讚好,我真係好叻!」鄭麗娟又走到另一個男同學桌前,一拍他,他即叉着腰,交足戲囂張地說:「哼,我咁叻,肯定我係全世界射箭最勁㗎啦!」 40分鐘的課節,就在一來一回的互動演出下完結,既無悶場,學生亦牢牢記着「熟能生巧」這個四字成語。記者讚這班學生投入兼肯「交戲」,鄭麗娟笑稱,這是從小訓練出來,「他們由一年級開始,已經不時要在中文課堂做戲,所以都習慣了,不會抗拒,也不怕羞」。 鄭麗娟說,透過戲劇,尤其是代入角色的過程,可加強小朋友對人物,以及整篇文意的理解,有助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閱讀層次。(劉焌陶攝)   戲劇教育 提升學習動機 說到中文科演變,鄭麗娟算是在教育界走得比較前。早在10年前,她已經開始鑽研戲劇教育法,「當初是因為發覺小朋友的學習動機低落,尤其是學語文,因為中文科比較悶,而且自從推行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後,香港語文課程的設計都是以考試導向,往往對準考試模式來教學,令學習變得機械化,進一步打擊學生的學習動機」。 雖然自己主修中文科,但鄭麗娟不諱言,這科不易讀,尤其是對小孩子,「有別於拼音文字,中文漢字偏旁部首很多,不同的組合,就會成為不同的字,要記着字形、結構及怎樣去寫,已有一定的先天難度;而且漢字有很多同音字、近形字、近義詞,一個字配另一個字,又可組成不同的詞語,由辨別到真正明白和應用,小朋友需要結合對整個語境的理解,其實是很困難」。 「有什麼方法,可以令孩子喜歡學語文,但又可以同時提升他們的能力呢?」這是當年鄭麗娟給自己的功課。她不斷研究不同的教學策略,終選上戲劇教育,於是報讀劇團開辦的戲劇教育課程,邊學邊實踐。摸索了一兩年,當掌握竅門後,在2012年,她正式替五邑鄒振猷學校各級撰寫校本中文課程,把戲劇教育法寫入教案之中,並正式推展至全校。 鄭麗娟表示,中文科引入戲劇教育,無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然而,這並不是戲劇教育唯一的效能,「其實透過戲劇,尤其是代入角色的過程,可以讓小朋友和文本之中的作者和人物作心靈的溝通和互動,當孩子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後,便能夠加強他對人物及整篇文意的理解」。 教師一聲令下,學生頓時像被「點穴」一樣,把構想中陳堯咨的表情、動作也凝固起來!(劉焌陶攝) 道具就地取材 發揮想像力 不過,記者心裏狐疑,課堂上既無布景,又無戲服、道具,會不會不夠「專業」呢?鄭麗娟似乎猜透記者的心思,她解釋:「我不是教演員,只是利用劇場技巧,去幫助學生學好語文,換言之,它最終目的是服務語文教學。」她續謂,教師不需花時間張羅布景、道具,反而更有利持久發展,至少他們不會被「大龍鳳」嚇倒,對學生亦有好處,「什麼都沒有時,小朋友便有機會發揮想像力,試過有學生就地取材,把課室的掃把當作豬八戒的耙,又把椅子反轉當騎馬,我覺得這是好事」。 學校採用校本中文課程,並加入古典文學與文化,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劉焌陶攝)   深入理解文意 寫作細節豐富 轉眼間,把戲劇教育融入中文科已經有幾個學年,鄭麗娟感受到很大的改變。「最明顯是整個課堂面貌不同了,我們看得見學生對語文課的投入、雀躍,在戲劇過程中,他們都熱中於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多了。」她說,昔日傳統的中文課,都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但自從變「戲」法後,師生的互動、學生的互動,都比以往多。當然,大家最關注的成績表現,也達到預期的成效,「在閱讀方面,學生對於人物內心的揣摩加強了,以致他們對文意、文章深層信息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反映出他們整體的思維能力和閱讀層次都提高了。另外,寫作方面也叫人欣喜,細節位豐富了很多,我相信,這是因為他們平日在課堂閱讀課文時,已經很習慣去挖掘細節,於是到他們自己寫作時,便會寫得比較細緻」。 ■有片睇︰bit.ly/2QGXDnn 學生正在模擬賣油老漢把「油」從銅錢的方孔中倒入「葫蘆」的過程,感受何謂「熟能生巧」。(劉焌陶攝) 透過互動演出,學生一起「腦激盪」,並說出很多課文沒有的詞彙,教師把它們一一記錄下來。(劉焌陶攝) 學生通過創作繪本,訓練想像力和寫作技巧。(劉焌陶攝) 熱愛寫作的鄭麗娟,為各級親撰益智富趣味的繪本,其女兒則負責插畫部分。(劉焌陶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

自由遊戲:發揮創意 提升表達能力 校園自由玩樂 文靜小孩變開籠雀

  「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是他們成長的必需元素。先別說小朋友是否有足夠遊戲時間,更多時候,是成年人以為自己已經慷慨地給予孩子玩樂時間,他們應該感到滿足。但孩子有「真正」玩過麼?究竟什麼遊戲,才能讓孩子玩得輕鬆自在,兼可從中發展不同的技能呢? 文:沈雅詩、許朝茵 小模特兒:劉遨言 開心「亂玩」釋放想像力(曾憲宗攝) 隔周四的「自由遊戲」時間,是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每個K3學生最引頸以待的環節,教師笑言,這天孩子會特別醒神,乖乖吃完茶點、快快完成功課,效率比平日高出多倍。(曾憲宗攝) 「自由遊戲」強調以兒童為本,玩什麼?怎樣玩?跟誰玩?統統由小朋友「話事」,不設引導和規範。(曾憲宗攝)   這個星期四,又是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K3學生最期待的「Happy Thursday」,小朋友都穿上整齊運動服,摩拳擦掌地在禮堂等候。當教師播出音樂,大家隨即以口號回應:「玩得開心、玩得安全、愛護公物」,就這樣,1小時的「自由遊戲」時段便正式開始。學生都一個箭步衝入遊戲區,揀選自己最想玩的東西! 兒童為本 不設引導規範 遊戲區沒有幼稚園慣常使用的區角規劃,雖然沒有家庭角,但「家」無處不在,前方有「家庭成員」在紙皮箱上忙於「煮食」,後方也有「家庭成員」忙於照顧「寵物」;雖然沒有體能區,但這邊廂孩子踢着紙球穿梭於紙皮陣,那邊廂,又有小朋友坐在膠車胎上,手腳並用地扮划船,不消一刻,大家都大汗疊細汗,顯然消耗了不少體力。 在這個偌大的遊戲空間,學生毋須按常規分成蘋果組、香蕉組、香橙組等組別,也不一定要跟同組組員玩耍,反之,他們可隨意組合及轉換玩伴,玩得興起時,甚至可拉教師一起參與,該校主任莊蘅芳便曾有過不少惹笑經歷:「試過被小朋友用絲帶縛着,說我已經變成狗狗,要跟着主人行,還要我邊行邊吠呢!」 2018/19學年前,基督教宣道會太和幼稚園還未參加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智樂)的 「遊戲在校園」種子學校培訓計劃,這種看似「無規無矩」、「亂玩一通」的遊戲模式,未曾在該校出現過。 莊蘅芳表示,幼稚園普遍採用「引導遊戲」(Guided Play),「學生在學校玩些什麼,很多時都是由我們主導,當中老師會有很多的介入和建構,包括環境設置、轉組安排等。沒錯,孩子也是在遊戲,但沒了他們與生俱來那種玩的能力」。 校長陳慧嫻補充,在學校出現的遊戲,其實往往都帶有學習目標,「例如我們想教小朋友單腳跳,於是便構思一個單腳跳遊戲,在遊戲之中,孩子跳多少下、怎樣跳,也要依照老師的吩咐做」。她強調,不是說這種「玩」的模式沒有可取之處,它可配合課程,只是在這以外,學校還希望學生可以單純地「為遊戲而遊戲」,遂引入「自由遊戲」(Free Play),全校學生每兩星期有一節60分鐘的自由時間,滿足孩子玩耍的原始欲望,以及釋放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 莊蘅芳(曾憲宗攝) 陳慧嫻(曾憲宗攝) 教師陪伴觀察 S.O.S才介入 智樂經理(培訓及專業服務發展)黃佩儀(Ada)表示,在競爭文化下,很多成年人已經忘記「玩」是孩子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又或者在「玩」的過程之中,加入太多期望或條件。「小朋友玩得興高采烈時,突然被問What color is it(這是什麼顏色)?這是很沒趣的事情。」智樂一直主張「自由遊戲」,更希望把這種概念引進校園,於是在2017年展開了「遊戲在校園」種子學校培訓計劃,至今有22間學校參與。 「『自由遊戲』最重要的精神,是以兒童為本,玩什麼、如何玩、跟誰玩,統統由小朋友話事,而成年人、老師只是充當陪伴者和觀察者的角色。」Ada說。 這豈非無王管?Ada笑着回答:「雖然是Free Play,但老師不是Free的!可能比在課室裏更忙碌。因為他的耳朵要不停聽、眼睛不停看、腦袋不停轉,一邊觀察,一邊分析,再決定是否需要介入。」 她指出,在S.O.S的3個情况下,教師便要介入「自由遊戲」,「第一是Safety(安全),當去到一個地步,可能會有人受傷,便要介入;其次是Operation(操作),舉例,『自由遊戲』時間何時開始、結束,這些都要由老師給予指引;再者是Support(支援),例如女孩子不懂穿上公主服,請求老師協助,那老師就要幫忙」。 黃佩儀(曾憲宗攝) 主動探究 跟同伴協作 或許,不少人對「自由遊戲」卻步,是因為擔心小朋友玩到大失方寸,但3名受訪者異口同聲表示,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自我調節的能力,「正如剛才幾個男生不斷拉扯、爭奪那條『大蛇』,在場的老師亦只是輕輕提醒,『這樣扯,條蛇好痛吖,它會不會受傷呢?』當小朋友聽到老師代蛇發出呼救時,他們便作出修正,收斂起來,之後就沒有爭扯得這樣厲害。」莊蘅芳說。 但回歸現實,學校的課時寶貴,分秒都不能浪費,孩子「喪玩」過後,除了開心,還能有什麼得着?莊蘅芳隨即細訴學生的改變。「有個男生有選擇性緘默症,平日在學校從來不說話的,老師很難跟他做課堂評估,也常擔心他掌握的詞彙很少。但在『自由遊戲』時間,我們發現他好像『開籠雀』般。玩了一整個學期後,他現在會跟我們說話了。」她又舉另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子,平日上課很文靜,甚少表達,多是附和其他同學。但在『自由遊戲』時間,我們觀察到她很主動,亦原來很有領導能力,幾次之後,還多了幾個『跟班』跟着她四處玩呢!幼稚園教育課程所說的『情意和群性發展』,就完全透過自由玩育成了。 」 陳慧嫻總結,因為在玩的過程中,不再有教師的示範,孩子需要主動探究、跟同伴協作,所以自從學校推出「自由遊戲」時間後,整體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性和表達能力都比以前提升了。 「自由遊戲」絕非「無王管」,每次遊戲時間結束後,教師都會跟學生debriefing(解說),互相分享感受之餘,也會溫馨提示學生需要改進的地方。(曾憲宗攝) 男生一度為這條「大蟒蛇」爭持不下,但當他們聽到教師代蛇發出呼求時,大家都稍稍讓步,氣氛開始緩和。(曾憲宗攝) 你們猜到圖中一堆紙屑是什麼嗎?其實是男老師的頭頂,學生團團圍着他,說要給他戴「假髮」呢!(曾憲宗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教學有辦法:攝影展呈現動人一刻 數碼小特工 鏡頭看世界

香港孩子出名生活忙碌,忙補習、忙溫書,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只能走馬看花,未能好好欣賞。不過,聖若瑟英文小學的數碼特工(攝影小組),卻為了捕捉四周影像而四出探訪,欣賞城市的璀璨以及大自然的壯麗,以小眼睛的角度,拍出一剎那的獨特影像。即將到來的周六日,學校更為學生在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展現出這班小人兒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文︰許朝茵 攝影學待人接物——4名數碼特工成員,從攝影小組中學到影相技巧,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提升了。(黃志東攝) 位於觀塘區的男校聖若瑟英文小學,大約15年前已組織了數碼特工。在採訪當日,記者與攝影師剛步入校園,便見到4名小組成員手持相機迎接我們。這班「小特工」雖然個子小小,卻拿着重實的數碼單鏡反光相機,在學校內走來走去,捕捉不同影像,看着他們熟練地調校光圈和快門,功架十足,連在旁的攝影師也不禁暗暗稱讚他們的表現。 資優課程 重點在構圖 創立攝影小組的教師之一鄭德明表示,數碼特工屬於資優課程,多年來培育出不少小攝影師,在第一代的組員當中,更有一個長大後成為了專業攝影師。數碼特工每星期有一次活動,主要是學習拍攝技巧,而學生所用的相機都是自備的,但鄭德明強調相機的功能並不是最重要,學生亦毋須追求最新型號的相機,「因為我們會提醒同學把重點放在構圖上,而且拍出來的照片,基本上只是調整光暗及對比」。 除了在校內找題材,小組每月亦有不定期的戶外攝影,每次主題不同,如花展或聖誕燈飾等。早前小組參加了「第三屆遊學台灣行程設計比賽」,把過往學校舉行的台灣遊學團的行程,改成一個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逐台南的光與影」,以拍攝為主題的行程,更奪得冠軍,獲贊助去台灣將自己的攝影行程實踐出來。鄭德明補充︰「這個攝影行程的重點之一是影日出日落,因這些影像本身已充滿美感,對孩子來說,較易取得成功感,加上行程中也會參觀古蹟,所以稱為『那些年』。」 瞓身拍攝——學生在台灣旅行影相,為了拍到心儀的照片,不惜瞓身。(受訪者提供) 鄭德明(黃志東攝) 親子配合 關係更親密 另一名創立攝影小組的教師陳倩芝指出,是次台灣之旅亦是親子團,學生與家長一同參加,旅程活動當然是影相為主,不少家長及學生為了影得靚相,要互相合作,她舉例說:「他們在彰化其中一個景點玻璃廟拍攝夜景,當日橫風橫雨,一行人非常狼狽,但大人及小孩也沒放棄,家長為子女打起雨傘,學生則不停地拍攝,當孩子影到靚相時,親子間也很興奮,就算辛苦也很開心。行程中多了親子互動時間,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 陳倩芝(黃志東攝) 化身導賞員 練表達能力 陳倩芝表示,學習攝影正好培養孩子的耐性及堅持,「就如在台灣阿里山影日出,學生要在清晨4時起牀,在山上等待,令他們明白想要得到成果,便先要付出,而且要堅持才有好的成果出現」。另一方面,她看到很多學生原本對攝影一竅不通,但經過數年培訓後,技術明顯進步,况且孩子不時到不同地方拍攝,開闊了眼界,自信也增強了。學生拍攝了多款靚相,學校也想製造平台展現他們的成果,故每兩年學校便把成員的作品集結起來,舉行攝影展。她表示,學生在展覽期間,會輪流擔當導賞員,向參觀人士解釋作品,從而可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偶然會有不同國籍人士參觀,孩子更要用上英文表達,也可練習英語會話」。 講解相片——在展覽中,部分學生要化身導賞員,向觀眾講解相片內容。(受訪者提供) 學生心聲:學懂從不同角度看事物 陳侃言(小六)本身對攝影一竅不通,有次無意中看到一個以大嶼山作主題的攝影展,相中風景包括大東山及機場跑道等,「平時看這些地點只覺平平無奇,但從相片中看起來相當迷人,因而勾起我對攝影的興趣,之後參加了數碼特工」。而他今次參展的作品,是在台灣的一個鹽田附近拍攝的日落相,最特別之處在於相中出現了兩個太陽。「本身我想拍攝萬鳥歸巢的景象,但事與願違,鳥兒逐隻飛走。而當時我已影了很多次日落相,所以想有突破,便以雙重曝光的技術拍攝,讓兩張相的影像重疊起來,影出兩個太陽的效果。」小人兒影到了靚相,最開心莫過於受到爸媽的讚賞,「連爸媽也說『我都影不到這個水準』」。學懂影相,可留下美麗一刻外,也令他學懂從不同角度了解事情,「例如有個同學不小心弄污了我的功課,我不會即時罵他,反而婉轉地說下次小心些,再請教老師如何處理」。 (受訪者提供) 陳侃言(黃志東攝) 無心插柳拍出倒影 盧溢生(小五)和爸媽出遊時,都會化身為攝影師,為父母拍攝合照,慢慢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而他今次展出的作品攝於灣仔金紫荊廣場,運用了曝光變焦拍攝法(俗稱拉爆),在拍攝時轉動變焦,營造出特別的光線效果。「雖然當日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令地面積水,但意外地影到倒影效果。」他曾以這相片參加學界攝影比賽,更獲冠軍,實力更被家人認同,有親戚結婚時,也請他在婚禮上作小小攝影師。另一方面,他為了做好相展導賞員的工作,之前和媽媽練習多次,簡介自己的作品,從而提高了表達能力。 (受訪者提供) 盧溢生(黃志東攝) 美圖背後滿佈雨水 鄭鳴謙(小五)今次參展作品是在台灣彰化的玻璃廟拍攝,當日天氣惡劣,橫雨橫風,但正因在暴雨下,營造出廟前一個水氹,並拍攝出廟宇倒影的美照。「玻璃廟附近有個室內地方,可供我們避雨,但我們又想影相,所以每次衝出去影,兩三張後,便退回室內。每次拍攝鏡頭很快便佈滿水滴,要邊影邊抹,十分辛苦,但影到靚相也是值得。」 (受訪者提供) 鄭鳴謙(黃志東攝) 霸定好位捕捉煙花 向來喜歡影相的譚卓源(小四),一直有用手機拍攝,以為用相機影相,也是簡單地按一下快門即可,但參加數碼特工後,才了解到原來拍攝是涉及很多技巧,也學懂了相片構圖等技術。今次參展的相片是早前澳門的煙花匯演,「這是我第一次影煙花,7時已到現場霸好位,測好了光,再請教老師,才影到這個效果,自己都好滿意這張相」。 (受訪者提供) 譚卓源(黃志東攝)   ■INFO 聖若瑟英文小學第六屆學生攝影展 日期︰1月11日至1月12日(周六、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另類」教育﹕港生突圍 大學致告別辭 普林斯頓畢業 好學靠興趣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 不少家長拚命催谷孩子,無非想他們殺入名校,贏取一紙亮麗畢業證書,那麼周縉雲(Jin)一定叫他們大跌眼鏡。Jin今年在世界一流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精通多種語言,又活躍於社會服務,令她在芸芸學生中突圍而出,成為致告別辭的代表。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培養出這名精英的,卻是一對「另類父母」,視學業為次要,只求女兒讀得開心,結果反而使她更熱中學習。Jin的成長經歷說明了,移除面前的學業壓力,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才是協助他們成功的秘訣。 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在月初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禮上,周縉雲(Jin)卻把焦點放在一班無名英雄上,「我寫的告別辭,題目是《隱形的英雄》(Our Unsung Heroes)。我們習慣多謝家長、教師,但其實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例如斟咖啡的員工、清潔工等。只要放慢腳步來認識他們,就會聽到很多特別的故事」。 今個月初,她作為畢業生代表致辭,不單感謝家長和老師,也不忘一班默默付出的英雄。左一及右一為Jin的父母。 父母不催谷 轉投新校愉快學習 講得出做得到,大學四年間,Jin不時都跟咖啡店員工聊天,熟絡到約出街吃飯。關心他人的性格,既是天性,也與成長背景有關,「來自一個健全的家庭,家中經濟狀况也不錯,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未必人人都是這樣」。 Jin是家中獨生女,父母能全心全意栽培她,卻從沒給她壓力。女兒笑稱父母為另類家長,「爸爸媽媽對讀書十分放鬆,常常跟我講成績是次要,最重要學習得輕鬆和愉快」。這對父母還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安排女兒轉至當時只是一間剛創校的學校——弘立書院,「當時是創校第一年,只開辦小學一至四年級,我一直讀到中學畢業,是第二屆畢業生」。 父母看中弘立,皆因學校強調不想孩子有學習壓力,「去參觀時,校長講明不希望學生去補習,就是這一點吸引了爸媽,決定幫我轉校」。事實上,Jin一直讀到十年級(相等於中四)才有第一次正式考試,沒有溫書的壓力,反而有空間去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 談起Jin的父母,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Dr. Malcolm Pritchard)都印象深刻,「我很佩服他們有一個放鬆的態度,讓小朋友喜歡學習,再發現自己的喜好與潛能。現在很多父母好緊張考試,天天埋首課本,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個限制,他們拿到高分,卻難以對社會、世界作出貢獻」。 學校食堂用剩油 首倡回收 反觀Jin,在校長眼中是個有熱情、有想法的女生,更可貴的是她會將思想化作行動,「這世界有很多聰明的人,想得出創新的東西,卻不肯花心機去實踐,Jin卻會找方法實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有能力改變社會」。 最佳例子就是弘立書院的Green Guardians,這個傳承至今的校內環保組織,正正由Jin一手創立。她在中學時期到了一間生物柴油公司實習,知道食用油經回收後,可用來做汽車燃料,「當時她覺得,學校的食堂用剩許多食用油,為什麼不拿來回收呢?便直接找老師說:學校的環保措施做得不夠好,鼓勵校方去跟食堂承包商商量,又跟其他同學組織起團隊,提醒校方跟進事件」。 弘立書院鼓勵學生多上台表演,Jin也因而建立了自信和主動的態度。 憂獄青難投社會 培訓面試技巧 Jin直言,有賴弘立書院是一間新學校,她才夠膽多作行動,「由於學校好新,人數不多,令我凡事更放膽去做,校長、老師也肯聽學生意見,慢慢便訓練出我的領導能力和行動力」。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這個行動派更能派上用場。Jin起初參加了在囚人士補習計劃,每星期為獄中青少年補習1.5小時,後來她覺得尚未足夠,「他們最大的困難,是出獄後要融入社會,美國沒有配套支援,幫助他們找工作、適應重生的生活」。於是她開展了新計劃,組織起其他補習義工,專為快出獄人士提供8星期培訓課程,教他們寫履歷、模擬面試等。 在高中階段,Jin(左二)對語言及文學已有濃厚興趣,平日放學或午膳時,最常流連的地方就是圖書館。 坐言起行的個性,在學習上也表露無遺,高中時她發現自己對語言和文學有興趣,本來正自學法文的Jin, 十一年級時突然把法文加入為其中一科選修科。處於高中階段,要準備考試升大學,這時才決定讀一個全新的科目,Jin都不諱言有點冒險,「幸好我性格不算太緊張,可能有點見步行步吧,但只想認真享受語言帶來的樂趣」。弘立書院沒有法文課程,總校長便親自出馬,找來富有經驗的兼職法文教師指導Jin。 得到學校鼎力支持,Jin對語言的興趣不斷發酵至今。 由於在美國,大學生入學時能任選課程,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Jin就用了頭兩年的時間,先學拉丁文,再學德文。後來她選擇主修比較文學,專注在語言和文學範疇發展,於是又學了古愛爾蘭文,「不止喜歡語言本身,也對各國的文化、歷史很好奇,學語言有助深入了解」。 在考慮升學事宜時,Jin只報讀了美國的大學,因為可以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她希望用頭兩年時間,在不同領域多作嘗試。 入話劇組練法文 不畏與人比較 從無演戲經驗的她,還加入了法文話劇組L’Avant-Scène,四年內合共參與6個演出,既有17世紀劇目,也有20世紀輕鬆喜劇,「一開始好驚,其他同學的法文很流利,他們不是家中都講法文,就是在法語中學讀書」。沒有打退堂鼓,全因目標清晰,「我想多結識講法文的人,以及令自己法文更流利。而每次演出都要背稿,一大篇一大篇地背,使我進步得很快」。 Jin申請入讀時,總校長更親自到美國,了解收生要求,「我每年都去世界各地大學參觀,便安排時間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部門見面,打個招呼」。他說,其實當初收錄Jin的,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頂尖學府,「不過Jin清楚自己的需要,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科選擇多,又有很強的研究部門,有利她進修多種語言」。 另一個選擇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因是師生關係,Jin做了許多資料蒐集,留意各大學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爸爸建議選校不要按名氣和地點,而是看有沒有可啟發我的老師,以及師生關係是否健康,在學術以外都關心學生」。 Jin向來重視老師,跟他們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大學裏,她會跟老師討論學術和時事,也關心他們的生活和身體。 立志執教啟發下一代 果然,Jin跟大學教師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經常大談環保和時事議題,「老師教導了我很多,我也着緊他們,有個老師不小心跌倒入院,我每個星期也去探望他」。Jin的未來目標都深受影響,「由小學到大學,都有很多老師為我帶來啟蒙,所以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同樣去啟發下一代,不過未肯定想教中學、大學還是其他」。 在這之前,Jin會先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博士課程,延續她對語言的熱中和對社會的關懷,「我想學阿拉伯文,現今中東發生很多大事,但我們只能看中、英文的新聞報道。我希望學了阿拉伯文,可以掌握第一手資訊;另外會將在囚人士培訓課程帶到史丹福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師生比例高 普林斯頓大學成立於1746年,位於新澤西州,是美國著名的「常春藤聯盟」大學之一,並提供兩個主要的本科課程——文學學士與科學和工程學士。 相對於其他七間盟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人數較少,在校學生約有8000人,師生比例高達1:6,在美國的大學裏相當少見,這有助建立緊密師生關係;其中海外學生佔全體學生約5%,主要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等。

詳細內容

功課少重預習:播道書院採用活動教學

◆面試提提你 一輪面試 用三語交談 播道書院有150個小一學額,每年平均收到約3000份申請競逐,所有申請者均獲面試機會。學校會循申請者的學業與非學業表現,以及面試表現,作為最重要的收生標準。而面試只設一輪,校方僅接見申請學生,當中會觀察小朋友以英語、廣東話及普通話的交談表現,以及小組活動表現。 對於未能於首輪獲取錄的學生,盧偉成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來鼓勵家長,「如果真的心儀播道書院的家長,不妨久不久寄portfolio給我,告訴我這幾個月或半年,孩子的成長發展有什麼變化,我更鼓勵家長在製作portfolio時,要給予孩子肯定和支持」。 相關內容:播道書院「做起」學生自信心 自由「站台」展現個人亮點 小學部設有40米長的室內跑道,方便孩子下雨天練跑。 播道書院成立了自己的制服團隊「播道少年軍」,以基督教的生命價值觀來訓練學生成為僕人領袖。 播道書院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除恆常課堂外,亦有工作坊去強化學生的英語水平。 ◆學生心聲 曾潼(小三):「雖然我今年要考BCA,但不覺得吃力,因為學校沒有額外操練,我只當它是一個小評估,也好奇想知道校外考試跟校內考試的題目有什麼不同。」 施沛和(小六):「喜歡校園生活融洽和諧,沒有惡性競爭,因為校長常常教導我們只需要看自己有沒有進步,毋須跟別人比較。」 黃銘俊(小六):「今學年學校考試由三次改為兩次,反而注重多些平時分,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因為少了一次考試,對學生的壓力會減少。」 ◆家長心聲 Jason指校園生活愉快,媽媽Karen也看見他愈來愈有自信。 「有預習,上課更有信心」 Karen當年只替兒子Jason報考了播道書院一間學校,並很高興獲得取錄,他今年念小四,「我最喜歡這間學校採用活動教學模式,而且是英語教學,很適合我的兒子」。 至於功課量,Karen直言播道書院的功課量少,但反之有更充裕時間讓兒子預習,「學校重視預習,好處讓小朋友上課時學得更有信心、更有效率」。 劉太稱讚學校老師有愛心,令女兒祖庭很快適應小一生活。 「藉活動建正確價值觀」 劉太的長子祖亮和幼女祖庭分別在播道書院念中一和小一,作為基督徒,她最重視學校的教學理念,是否合乎聖經教導,「六年來,我看見學校不單在學術上教好我兒子,透過不同的講座和活動,也幫助我的兒子建立正確價值觀,我非常滿意這間學校!」 播道書院由即日起至8月31日接受2018至2019年度小一入學申請,詳情可瀏覽該校網頁: www.evangel.edu.hk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