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情玩樂:捍衛兒童遊戲權 革新屯門公園遊樂場 王見好退下前線 繼續玩不停
香港的遊樂場設施,向來被詬病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直至4年前,有社區參與的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落成,新奇的設施,不單叫人眼前一亮,所帶來的迴響,也促使政府承諾投放更多資源,陸續改造康文署轄下170個公共遊樂空間。 如果屯門公園是一場「遊樂場革命」,當年帶頭革命的,正是剛榮休的智樂兒童遊樂協會(下稱智樂)前總幹事王見好(Kathy)。過去26年,她為捍衛兒童遊戲權利,一直走在最前線,如今雖然身分有變,但她那團火,卻永不熄滅。(註︰受訪者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近一兩年,大家或許會發現,很多新落成或重建的遊樂場,例如東啟德公園、康寧道公園(一期)、啟德大道公園等,都不再帶有傳統遊樂場的影子,摒棄了「罐頭式」的塑膠組件設施,取而代之,是很多創新的玩意。這一切,都要多得屯門公園,它成為「好玩」遊樂場的楷模。記者笑言全靠Kathy「成功爭取」,她卻不邀功:「其實當時我只有一個目標、方向,就是覺得香港需要有更優質的公共遊樂空間,使到不同能力的小朋友都覺得好玩。但那時我並無全盤計劃的,也不知道要怎樣行。」 自由組合——智樂自2020年起致力推動這類「二分一遊樂場」,由機構創建一半,其餘一半則交由小朋友利用各式各樣的物資,自行拼合或分拆,建設一個屬於他們的遊樂場。(資料圖片,智樂提供) 小時常帶3個弟弟四處玩 時光倒流至2015年,智樂牽頭舉辦了香港首個跟遊樂場有關的設計比賽,「智樂的同事、董事會,以至不少基金、各界伙伴都曾經問我『你這樣做是否一定行?』我老實回答他們說不知道。但我知道,若什麼都不做,就肯定不行!」比賽後,Kathy又嘗試游說康文署把得獎作品的概念用於即將要維修的屯門公園中,沒料到署方不單沒推卻,更伙拍建築署一起研究。「建築署後來找了智樂擔任遊樂環境顧問,於是我們又透過『小小遊樂場專員培育計劃』,邀請兒童一起參與,聆聽他們的意見。」就這樣,一個糅合公眾設計、滲入小朋友意念,有沙、有水、充滿不一樣設施的屯門公園,在2018年誕生了。 創意空間——屯門公園共融遊樂場是全港首個提供玩沙兼玩水的公共遊樂空間。(資料圖片,智樂提供) 在智樂的網頁,有這樣懾人心弦的一句:「心繫兒童,孜孜不倦,勇往直前,迎接挑戰,不到黃河心不死。」Kathy也是憑着這份壯闊胸懷,帶領機構走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這是智樂的核心信念,Kathy更加經驗到,「有得玩」的小朋友,成長會很不一樣。她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公共屋邨長大的Kathy,媽媽早歿,家中長輩為口奔馳,身為大家姐的她,負責帶着3個弟弟四處玩。「我們經常和鄰家孩子結伴去玩,那時家境不太豐裕,很多時都是玩些不需要道具的集體遊戲,例如猜包剪揼、猜樓梯、一二三紅綠燈等。又或者去街市執紙皮,用來滑樓梯;下雨天,就跑到街上去踢水。」自幼浸淫在遊戲的歡愉中,塑造出Kathy開朗的性格,「我在中學時已經立志做社工,因為很想把快樂、積極的人生,和其他人分享」。 捍衛遊戲權——「PLAY Is the RIGHT of every child」,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前總幹事王見好(Kathy)半生也是為捍衛這句話而奮鬥。(楊柏賢攝) 「貪玩」媽媽身教 子女常帶來驚喜 當上媽媽後,Kathy自不然以「玩」去模造孩子的成長。「我加入智樂時,兒子剛1歲,舉凡機構搞的活動,他都有參加;我在工作時,遇到好玩的點子,又會帶回家,跟小朋友分享。」不過,當兩兄妹愈來愈「識玩」時,已經不需要媽媽把遊戲帶給他們,反而是他們把遊戲帶給媽媽。「每一天,他們都會設計一些遊戲待我回家玩。試過有次放工開門,孩子不准我入屋,原因是那裏已經變成『海』,他們要我沿着爬行墊,一格一格的踏入房。又試過8號颱風下回家,家門貼滿了颱風標誌,我需要『嘟』些機關才可進入。」 時光荏苒,一對子女雖已不再為媽媽設計遊戲,但遊戲的神奇力量,卻伴隨他們的人生。「我會形容兩兄妹都是積極、樂觀、有motivation(動力)的人,我相信,這個跟他們小時候,很願意主動找東西玩、想辦法玩,又慣用他們的創意去解決玩耍上的難題有關,遊戲強化了他們這些素質。」 薪火相傳——Kathy的一對子女,自幼在遊戲中成長。兩兄妹小時候曾經用繪本築塔,創意無限。(受訪者提供) 轉工不成 「骨子裏喜歡自己的工作」 正因為深信遊戲的威力,促使Kathy自1996年加入智樂後,便一直鎮守大本營,帶領機構由最初10多人發展至現在有70多名員工;由當初只得一個辦公室,增至目前有13個工作點。不過,Kathy自爆,其間也曾想過轉工跳槽,「那是入職首五六年的事,當時香港經濟環境不太好,有些基金不再給我們贊助,籌款亦很困難,加上我自覺表現平平,於是便嘗試找新工作」。可笑的是,在面試期間,對方直指看得出Kathy很留戀現在的機構,更反問她為何要轉工?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是的,原來我骨子裏很喜歡自己的工作,覺得很有意思和價值」。往後那20年,Kathy便再沒有想過辭職,只是專注目標,想辦法跨越每個挑戰。 社工出身——Kathy(左)30出頭便成為智樂總幹事,社工出身的她,自言是加入機構後才明白,真正的遊戲,是應該由孩子自發、自主及自決。圖為1997年,她陪同已故名譽會長安妮馬登夫人(中)接受香港公益金的捐款。(智樂提供) 價值受肯定 播下種子已萌芽 默默深耕這麼多年,問這位殿堂級遊戲專家,如何評價香港兒童遊戲文化的發展?「我覺得是進步中的。」她補充,由早年社會普遍認為遊戲一定要帶有目的、「自由玩」是浪費時間,到近年,喜見愈來愈多社工、教師,甚至家長,都不再懷疑遊戲的價值,大家只是想,可以怎樣創造更有利的條件,讓小朋友盡情去玩。誠然,智樂歷年播下的種子已經萌芽,Kathy也期盼終有一天,在這片土壤修成正果。 榮休派對——雖貴為機構掌舵人,但Kathy(前排右二)毫無架子,深受員工愛戴,臨別秋波,大伙兒替她舉行榮休派對,場面熱鬧。(智樂提供) 告別職場剛1個月,Kathy已展開環遊世界的大計,「會先去英國,之後去歐洲,然後再返內地」。她笑言聽足兒子的吩咐:「他跟我說『媽咪,你一定要繼續玩呀!』」但Kathy強調不會只顧自己玩樂,退而不休的她,會以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國際遊樂協會副會長的身分,繼續關注兒童的遊戲權利和需要,也呼籲各界攜手合作,「我們要努力把小朋友的playfulness(玩興)提出來啊」! 保持童心——Kathy退休後,隨即展開環遊世界之旅,她說要以「玩」來保持童心。(賴俊傑攝)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