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童繪本:SEN孖寶媽媽出書 星星兒也是好玩伴

每個父母,總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但誕下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寶寶,亦不等於「天塌下來」般大件事,是苦是樂,還看家長的心態。從事教育工作的梁嘉慧(Clara)及註冊社工陳顯庭(Rio),各自育有SEN的子女,雖然小人兒天生與別不同,但兩個爸媽都視他們為生命中的瑰寶,還不約而同自資出版繪本,分享SEN小朋友獨特的一面,盼消除公眾以至同路人對他們的誤解。   若說照顧一個SEN小朋友不容易,那Clara的吃力便是雙倍。「阿哥(長子)有ASD(自閉症譜系障礙)和ADD(專注力不足);細細(幼子)就有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不過,正因為「打孖上」,令她累積更多教養SEN孩子的經驗。 見兒子「怪行」 由自責到接納 「做家長,也要經歷學習過程。」Clara回想11年前,年紀輕輕便誕下長子,既缺乏人生閱歷,也毫無育兒經驗,看着兒子種種「怪行」,亦曾一度自責︰「我問自己,是否懷他時,吃錯了什麼?」如今雖已走出死胡同,但她並不會美化帶「星星兒」的辛酸,「當然仍有『䒐䒏』的時候啦!尤其看見他自理能力還是很差,竟然會穿拖鞋去上籃球班,就覺得很勞氣。只是現在自己成熟了,加上近年在進修幼兒教育深造文憑課程,會比較懂得調節自己的期望,情緒起伏就沒有從前般大」。 一起成長——Clara(中)的11歲長子(右)有ASD和ADD,9歲幼子(左)則有ADHD,由不理解到接納,再摸索出跟他們相處之道,媽媽見證着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和進步。(林靄怡攝) 勿聚焦弱項 助孩子發揮所長 4年前,Clara來到一間採用瑞吉歐(Reggio Emilia)教學法的國際幼稚園工作,現擔任課程主管的她說,學校的教育理念,啟發她如何跟兩個SEN兒子相處,「這種教學法,強調以小朋友的興趣為依歸,並尊重他們的個別特質。於是,我也學習不再把目光聚焦在兩個兒子的弱項上,而是努力發掘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所長」。 就這樣,Clara察覺到長子原來很有潛質做小小天文學家,還可化身歷史「活字典」,「阿哥很喜歡看天文地理的書籍、影片,何年何月誰上過太空執行任務、用過什麼探測器,他都背得滾瓜爛熟;他亦喜歡預測天氣,每次打風,他會用圖表,跟我們分析掛『8號』、『9號』、『10號』風球的機率。另外,阿哥中西史的知識也很豐富,那場戰爭怎樣開始、戰線如何變化、運用過什麼武器,他都很清楚」。Clara表示,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協助兒子把「資料庫」應用到學業,甚至生涯規劃上。 研究地圖——Clara的長子(左)熱愛天文、地理和歷史,經常拿着地圖研究一番。(林靄怡攝) 「肯給他們時間,他們可追上」 談及9歲次子,Clara不諱言他未像長子有顯著的興趣和強項,「細細暫時主力學足球和跆拳道,他有說過想做YouTuber的,但我找過朋友教他剪片,他卻沒什麼興趣」。惟憑着過去照顧大兒子的經驗,媽媽相信,小兒子也會有進步的一天,「阿哥初小的時候,也跟細細一樣,日日欠交功課,每天都收到老師的投訴電話。但升上五年級,他便突然『開竅』,知道自己要面對呈分試、要升中,懂得每日依着時間表辦事,乖乖交齊功課。以前英文作文由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到上學年試過拿B,有很大的進步呢!所以,SEN孩子,只要肯給他們時間,他們是可以追上來的,只是中間的歷程或許很漫長,也不知道要多久」。 發掘強項——細細雖然暫時未有特別的興趣和強項,但Clara相信,假以時日,一定發掘得到。(林靄怡攝) 自資出繪本 提供溝通相處技巧 除了自身家庭,在任職的幼稚園裏,她也認識了數名ASD學生家長,觸發她自資出版雙語繪本《I am a bit different: In School 我的不一樣》的念頭,「這幾名家長都是外籍人士,他們也說,在坊間找不到適合的social story(社交故事)給小朋友看,那不如由我來寫吧!因為阿哥都經歷過這個發展階段,我明白他們的需要」。 Clara從幼兒的視覺,講述ASD孩子的特質,雖然他們有些舉動或許跟其他人不一樣,但小人兒同樣需要愛和朋友,「幼兒很單純的,他們不介意和任何人交朋友,只是他們不懂得怎去接觸、怎樣跟ASD這類性情比較特別的孩子一起玩。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提供到一些溝通、相處的小技巧,這不論對一般或ASD小朋友,都有好處」。新書才剛出版4個月,她已密鑼緊鼓籌備第二部同系作品,她透露,下一本書將以公園場景為主題。 《I am a bit different: In School 我的不一樣》 (林靄怡攝) 作者︰Clara Leung 繪者︰Charis Pao、Louna Larose 定價︰$88 訂購︰bit.ly/3WauFup SEN童爸爸︰我們就是孩子治療師 相比起新手作家Clara,Rio算是「前輩」。繼2016年,他創作過一本幫SEN小朋友認識情緒的《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後,Rio今年再度自資出版一本關於ADHD兒童的繪本《我是閃電蛙》,但今次不論身分和心態,都有所改變。「對上一本書,可以說是用社工、專家的身分去寫,但今本卻是用『同坐一條船』的爸爸角度去寫,希望給同路人派定心丸。」 同路人分享——Rio再度出版以SEN為題材的繪本,但今次卻以同路人身分去撰寫,也作為送給女兒的禮物。(黃志東攝) 女兒愛跑愛跳 說不停嘴 由成長到投身社福界,Rio一直跟SEN群體結緣。「我有一個叔叔,他患有唐氏綜合症,我跟他感情很好,所以自幼我已經在社福機構接觸SEN人士,後來,亦有機會教SEN小朋友繪畫。直至做了社工,除有幾年做長者服務外,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做家庭服務的,經常會接觸SEN兒童和家庭,亦做過很多相關的政策倡議工作。」但若說到跟「SEN」有密不可分的連繫,便由上學年,4歲長女Hayley被評估有ADHD傾向開始。 雖然是新手爸爸,但根據過往累積的工作經驗,加上他曾在香港教育大學攻讀教育榮譽學士(特殊需要),Rio老早察覺到Hayley的與別不同,「她BB時,已經常動,經常『擒來擒去』、『蜎』枱底;年紀稍大一點,就不停嘴、很多說話,也愛跑來跑去,像有無限精力;近來就多了鬧情緒,容易有衝動行為」。因此,當他收到女兒的評估報告,既無意外,也沒有像一般家長般,狂替子女找訓練課程,「其實最幫到小朋友的,是爸爸媽媽,只要淡定些,我們就是孩子的治療師」! 精力無窮——Hayley(前)有着ADHD典型特徵,愛跑愛跳,像有無窮的精力。(黃志東攝) 開心有自信 自然學得好 想幫助ADHD子女,他認為,家長先要理解和接納他們,「無可否認,ADHD兒童會有頻密的多動行為、經常不聽指令,但面對有興趣的事情,他們一樣可以很專注,而且願意付出心力、不斷嘗試」。他以《我是閃電蛙》的主角「閃電」(角色原型為Hayley)為例,她有跑跑跳跳、不守規矩、想引人注意時候,但同樣有安靜的時間,她可以乖乖坐下看圖書,也享受跳芭蕾舞、唱歌和繪畫的時光,「其實不論孩子是否SEN,家長愈懂得運用『強項為本』,愈能夠減少子女的負面情緒。我相信,只要小朋友生活得開心、有自信心,自然學得到、學得好」。 上天禮物——Rio相信,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不論孩子是否SEN,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滿載幸福、快樂的家。(受訪者提供) 《我是閃電蛙》 (受訪者提供) 作者、繪者︰陳顯庭 出版社︰童藝少兒文化 定價︰$78 訂購︰bit.ly/3IMxAqf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養兔身教兒子責任心

Dordor 12年前開始飼養兔子,由拍拖、結婚,到兒子樂樂已經5歲了,一共養過4隻不同種類的兔子,有獅子兔、垂耳兔、侏儒兔和家兔。現時陪伴他們一家的,是1歲的侏儒兔Billy和2歲的家兔Bobo。 性格大不同——Dordor(右)認為每隻兔子也有不同性格,有些很有耐性與小朋友玩,不怕BB哭啼;有些則比較大脾氣,對主人也較cool,很難一概而論。(賴俊傑攝) Dordor說,飼養第一隻兔子時,因為什麼也不懂,買了很多不合用的東西,也不懂餵飼方法,令兔子患上牙瘡,每天要替牠注射抗生素。「我不知道兔子要吃草,原來吃草能幫助牙齒磨短,我發現的時候牠已不肯再食草,所以每隔5、6個月便要帶牠到診所磨牙,要做手術清理牙瘡內的膿,每天在家也要為牠打抗生素,所花的時間和金錢也不少。」當年飼養的獅子兔10歲時便離開了,Dordor隔了一段時間才養另一隻垂耳兔,當時兒子樂樂才1歲多。樂樂平日亦以媽媽做榜樣,學習如何跟兔子相處,例如知道不能摟抱牠,他亦會對兔子十分溫柔;同時也學習到兔子的特性,不會強迫牠們陪自己玩。Dordor更慶幸樂樂對兔毛沒敏感。 不過,垂耳兔不久因病離去,「見到牠不吃東西便帶牠看醫生,原來是肝有事要做緊急手術,需要3萬多元,可惜只是打了麻醉針牠便離開了」。當時樂樂還很小,Dordor以為他不會有感覺,兔子火化後那晚上,卻見到兒子在被窩偷偷哭泣,才知道是時候教導孩子生離死別的道理。現在樂樂也會幫忙照顧兩隻兔子,如兔子「放風」時會陪牠們玩和餵食,他說:「我還會替牠執便便。」要教曉小朋友與兔子好好相處其實不困難,除了身教,也可像Dordor一樣藉着照顧小動物來教導孩子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主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領養兔仔:做義工照顧兔仔 領養須三思 當一生的主人 家人要達共識

過了立春便是兔年,兔子也像大明星般備受關注,成為不少媒體話題。大抵因為兔子天生可愛,小朋友容易對牠「一見鍾情」,加上身價相對貓狗便宜,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一句「喜歡」便衝動買回家。飼養兔子學問多多,除了要考慮居住環境、照顧時間、醫療費用等,飼養前更要有心理準備當牠一生的主人,不能因為厭了,或是牠生病了而棄養,這不但會令兔子無家可歸,也傷害了小朋友的心靈。 同是兔年出生、11歲的卓蕎和芯堯,對兔子都有一份特別的感情。今次她們成為小記者,帶大家走訪非牟利機構香港兔友協會,以小朋友角度帶大家認識兔子習性,讓大家在飼養前懂得三思而後行。   來到位於旺角的香港兔友協會(下稱兔協),發現工作人員都非常忙碌。那裏共有兩個兔子的居室,分別為領養房和寄養房。領養房內居住的是被主人遺棄、等待大家領養的兔子,數目有近百隻;寄養室則是為有需要的主人提供暫託兔子服務。 照顧終老——兔協2018年搬到旺角,由容納60隻兔子變成可容納100隻,但因為移民的人多了,現在位置亦已爆滿。超過5歲以上的兔子很難找到新主人,若沒有人領養,協會會照顧牠們終老。(黃志東攝) 兔協於2003年成立,一直接收被遺棄的兔子,同時也擔任教育大眾的角色,教導正確養兔知識。兔協主席Shirley Tong說,當有主人向協會申請棄養,若非關係到兔子性命危急個案,他們都會先想辦法為主人解決問題,解決不來才會安排接收。她表示棄養很多時是因為事前考慮不周,若能事先了解飼養兔子需要注意的事情,棄養情况也能大大減少。今次透過小記者與Shirley的對談,大家就會更清楚自己是否適合成為兔子的主人。 Shirley(黃志東攝) ■兔:兔協主席Shirley;記:小記者卓蕎、芯堯 記:飼養兔子前,有什麼要準備,要購買什麼用品,如籠子、兔糧? 兔:用品方面不外乎籠子、水樽、廁所、食物碗等,但其實要準備和考慮的事情遠比日用品更多!小朋友,你們今年多少歲? 記:11歲。 兔:兔子平均壽命為10至12年,試想想,如果你現在開始養兔子,牠會陪你經歷10至12年的時間,到時你已經過了20歲。這段期間,你或會升上不同學校、讀大學,甚至到外國升學。有些人則由單身到結婚,甚至有小朋友。所以你們要考慮的,是接下來的日子,是否可以一直好好照顧牠。有些棄養個案,最初是家長為了滿足小朋友而買兔子,當子女長大了,到外國留學,再加上家中沒有再僱用工人,兔子又老了,便打算遺棄牠。所以飼養兔子,全家人也要有共識,不要因為一個人想要便去養,所有人都要一同考慮清楚。 移民棄養——大部分等待領養的兔子不是年紀大,便是有不同病患,例如這隻叫Copy的兔子年齡已逾10歲,因為主人移民而來到這裏。(黃志東攝) 兔毛幼細 易飄散致敏 記:我如何知道是否適合養兔子? 兔: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有否對兔毛敏感。有些人對貓和狗的毛沒敏感便以為無問題,但其實這是錯的!因為兔毛比貓狗毛幼細得多,容易飄散在空氣中,對幼童和長者來說尤其容易引發一連串問題,輕則皮膚痕癢、流眼水,嚴重可引發咳嗽和哮喘。有些人又因為買了兔子回家才發現家人敏感,便打算放棄飼養。所以我們協會需要申請領養兔子的人先來做義工,其實不止要他們來體驗和學習照顧兔子,同時也可在過程中,看看自己有沒有對兔毛、草碎過敏。 記:養兔子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照顧牠嗎? 兔:兔子不能長時間被困在籠內,牠們需要有「放風」的時間,每天約4小時,讓牠在屋內走動。所以要注意家居環境,把電線和雜物收好,以免被咬爛,也要為牠清理屋內的排泄物。其次要常常留意牠們的飲食習慣,因為兔子一旦不舒服,便不會吃東西。室溫太熱(超過25℃)、裝修嘈雜聲、打風、身體有毛病等,牠們都會因為感到不適而不吃不喝,也不排泄,如果這情况超過11小時便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若看到牠的飲食習慣改變,便要立即看醫生。 自由走動——在兔協裏的兔子,每天都會輪流在較大的活動範圍自由走動,見到小朋友也非常熱情。(黃志東攝) 提供用品清單及訓練 記:原來兔子這樣容易生病! 兔:對呀!兔子比貓和狗更有性格,因為兔糧是很香的,對兔子來說十分吸引,如果牠不肯吃便有問題。兔子常見有腸胃問題,亦有可能生腫瘤、跌斷腳等,尤其小朋友硬去抱牠,牠逃走時很容易跌斷腳。你知道嗎?兔子雖然毋須打防疫針,但若要看醫生的話,便要看專科,要找能夠提供寵物兔子醫療的獸醫診所,價錢絕不便宜,單是見醫生也由幾百到幾千元不等,還未計藥費及手術等費用!所以飼養前,也要考慮自己有沒有經濟能力去負擔兔子的醫療費用。 記:這裏有很多等待被人領養的兔子,雖然牠們有些患有不同疾病,但仍然很可愛。如果想領養,要怎樣做呢? 兔:首先申請人要年滿18歲,當然你爸爸或媽媽(申請)也可以。填妥申請資料後,我們會審核,或會做家訪。之後他們可來見見想領養的兔子,並要做義工照顧牠們,想一想之後你每天都要這樣做,可以接受嗎?如果是一家人一同領養,我們也會看看小朋友對待兔子的態度。兔子是很慢熱的動物,領養者和兔子都可以趁這機會互相了解是否合得來。成功後,我們會提供所需用品清單,以及2小時訓練課程,教大家如何安全地抱兔子、了解兔子常見疾病等。之後亦有義工跟進兔子回家後的情况及提供支援。我們的領養服務是不收費的,明白很多人都喜歡年輕、漂亮、健康的兔子,但領養的意義就是要給兔子一個家,只要你不介意這些兔子曾經被遺棄、有着不同的疾病或感人小故事,都可以考慮。 實用清單——Shirley(左)指很多養兔新手都會被寵物店游說,或胡亂買下一大堆不合適的用品,兔協會為成功申請領養者提供一張購物清單,當中全是用得着的物品。(黃志東攝) 「小兔女」深入採訪 學懂養兔之道 ■芯堯:認清生活習慣 「參觀後,發現飼養兔子並不容易,飼養前更要考慮與家人的共識、家中環境和金錢支出。今次與Shirley姐姐對談後感到很開心,因為不但對兔子了解更多、更加清楚認識牠們的生活習慣,也可知道如何與牠們相處才最合適。」 芯堯 ■卓蕎:飼養後要守諾 「兔協裏的兔子很可愛,但我看見那裏收容了那麼多兔子,其實不太開心,因為牠們不應該在那個地方,而是要在主人的愛護下生活。遺棄等於讓牠們自生自滅,若小動物沒有東西吃便會餓死,冬天更加會凍死。所以我們飼養動物前應該要三思,想清楚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時間去照顧牠們,並一定要遵守承諾,給牠們一個溫暖的家。」 卓蕎 文︰顏燕雯   延伸閱讀: 養兔身教兒子責任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DIY:毛巾手工紙 DIY賀年裝飾 剪剪摺摺變出萌兔

可愛的小兔子,人見人愛,適逢兔年將至,小朋友一於跟爸爸媽媽齊齊動手做兔仔造型的賀年裝飾,為農曆新年增添喜慶氣氛! (黃志東攝) (一)入門版:兔仔毛巾 (黃志東攝) (二)高階版:兔仔揮春 (黃志東攝)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 小模特兒:俊霖 示範:Miss Yoyo@嵐天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

牙齒矯正:牙齒不齊整 影響咬字咀嚼 固定式vs.活動式 箍牙前看清利弊

當小朋友踏入換牙期,恆齒能否長得整齊或會否出現咬合不正,其實早已有迹可尋。醫生指出,若有問題不及早矯正,不單影響外觀,也容易引起口腔疾病,甚至令咬字發音不清晰,妨礙學業和社交溝通。但牙齒矯正(俗稱箍牙)又是否愈早做愈好?治癒率是否百分百呢?傳統固定式牙箍和新興活動式牙箍該如何選擇?連串問題,都是家長替子女作出箍牙決定前,必須了解清楚的。 把握黃金期——一般而言,箍牙並無年紀限制,但若能把握10至16歲顎骨發育黃金期作治療,進度和效果都會更理想。(PamelaJoeMcFarlane@iStockphoto) 13歲的Adrian,約2年前開始箍牙療程,爸爸Eric戲言,兒子是名副其實的「西瓜刨」,「囝囝10歲左右,我發現他的牙齒生長得很擠迫,開始有『哨牙』情况,上排牙齒明顯突了出來,看上去不太美觀」。雖然Adrian生性樂觀,對自己牙齒排列不正的問題不太介懷,但Eric卻有不少憂慮,「我擔心他牙齒不處理好,將來會影響成長,尤其是說話,怕他咬字發音不正」。 鼻敏感可導致哨牙 香港矯齒學會主席、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陳鎮揚說,Adrian的情况,在香港很常見,「亞洲人的牙齒體積一般較西方人大,但牙牀骨又偏細,由於沒有足夠空間讓牙齒整齊有序地生長,便容易形成牙齒重疊、參差不齊」。困擾不少港童的過敏性鼻炎(俗稱鼻敏感),也是「元兇」之一,「小朋友鼻塞時,很多時會轉用口腔呼吸,但長期習慣這樣做,舌頭便不再緊貼口腔上部,會令正在發育的上顎骨因為缺少了舌頭的支撐而收縮,有可能導致哨牙」。 陳鎮揚(受訪者提供) 除了牙齒體積、牙齒數目、牙牀骨大小、上下頜骨比例等先天因素左右着牙齒排列的情况,不少後天因素,例如經常含奶嘴、吮手指、乳齒過早脫落等,都會阻礙牙齒正常發展。「很多人都誤會乳齒不重要,但其實如果乳齒保養不善,孩子日後長出來的恆齒,很大可能也是不整齊的」。陳鎮揚解釋,假如小朋友因蛀牙而需要提早剝掉乳齒,或導致鄰近牙齒移位,會影響恆齒的生長路徑,「乳齒脫落的時機很重要,如果過早脫落,恆齒又未及長出的話,將來牙齒的排列位置,便可能未如理想」。 吮奶嘴易哨牙——幼兒時期常吮奶嘴,會影響牙齒排列,有可能引致日後出現哨牙。(Aphithana Chitmongkolthong@iStockphoto) 咬合不正老來牙骱痛 事實上,牙齒參差不齊,不單影響長相,打擊自信,還會衍生連串問題。陳鎮揚以哨牙為例,他指小朋友比較活潑,哨牙會增加他們跑跑跳跳時,門牙受傷的風險。另外,牙齒因咬合不正,說話或會出現「漏風」、發音不清晰等情况,甚至影響咀嚼。「家長常投訴小朋友吃得慢,但背後原因,可能是他們牙齒咬合不正,很難咬斷食物。長年置之不理,會增加牙骱的負擔,老來容易有牙骱痛、牙骱移位的問題。」另外,牙齒不齊亦增加清潔的難度,較容易有各種牙患。 箍牙前後——女孩在箍牙前(左)牙齒咬合不齊,箍牙後(右)情况得到明顯改善。(受訪者提供) 多番考慮後,Eric決定讓Adrian箍牙,亦由於Adrian的牙齒擠擁情况比較嚴重,因此在箍牙前,需要先剝掉4顆乳齒(醫生會按情况決定剝掉乳齒或恆齒)。此外,他們也採納了醫生的建議,使用傳統固定式牙箍療程。「第一次戴上時,囝囝確是有些難接受,擔心異相。但去到第二三次覆診時,Adrian已經接受了,還貪靚配襯不同顏色的粒粒(橡皮圈),他試過用藍色,也試過換綠色,連橙色都試過,覺得很有趣。」Eric說。 醫生:傳統技術成熟 箍牙的原理,就是透過持續在牙齒上施力,把牙齒拉動至理想位置,以收矯正效果。牙箍種類,可簡單分為傳統固定式和新興活動式兩種。陳鎮揚指出,傳統固定式牙箍,在醫學界已經沿用近百年,牙醫會利用固定於牙齒表面的「牙釘」,配合調校鐵線和橡皮圈鬆緊,移動牙齒;新興活動式牙箍,實質上是透明牙套,經電腦策劃療程,並按病人牙齒形狀度身訂做,病人需要約每2星期自行更換一副新牙套。 被問及小朋友該選擇哪一種牙箍?陳鎮揚說,作為專科醫生,會建議使用傳統固定式,「相對於只有約20年歷史的活動式牙箍,傳統固定式牙箍技術發展得更成熟,不論簡單或複雜的病例都適用,而且醫生更容易掌控整個療程,出來的矯齒效果會更理想」。 Eric最終花費近6萬元,替兒子換來一口整齊的牙齒,他形容為「超值」。「囝囝現在拆了牙箍,仍然佩戴着固定器,但已經是『整容前』和『整容後』後的分別,效果很明顯。他現在整口牙齒看起來都很整齊、很自然,我們都非常滿意。」 把握箍牙時機 發育期最理想 記︰記者 陳︰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陳鎮揚 記︰孩子是否需要箍牙,家長憑肉眼可判斷? 陳︰不一定。很多情况都需要借助X光片、醫生的專業知識,才可判斷得到。建議小朋友約7歲、開始換牙時便約見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評估恆齒生長情况,有需要可及早介入治療。 記︰箍牙有否黃金期? 陳︰有。最理想是把握到兒童的發育期,女孩約在10至14歲,男孩約在12至16歲,趁着這段發育高峰期,他們可透過佩戴功能性的矯正器,先去改善面形和咬合不正的問題,之後才箍牙,便可節省更多箍牙時間和工夫。 記︰箍牙很痛嗎? 陳︰最初不習慣,可能會有些不適感,但只要牙箍的施壓力度合宜,病人應該不會感覺痛楚。 記︰箍牙效果是否百分百? 陳︰我會說,如果病人願意跟醫生配合,箍牙前和箍牙後,是肯定有明顯分別的,病人的滿意度亦很高。 醫生評估——孩子是否需要箍牙,很難單憑肉眼判斷,建議約7歲、踏入換牙期可約見牙醫,以評估恆齒生長情况。(XiXinXing@iStockphoto)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

與別不童:不標籤ASD或ADHD 找出弱項特訓 偵測腦電波 窺看SEN童內心世界

根據教育局資料,在2021/22學年,於公營普通小學就讀而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共有29,310人,當中自閉症譜系障礙(ASD,下簡稱「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佔約43%。一直以來,ASD、ADHD兒童由確診到治療,都靠醫生、心理學家等以臨牀診斷,或借助量表工具作評估,但近年研究指,透過蒐集腦電波數據,可初步了解孩子在社交、情緒及行為等發展,有否跟同齡者存在落差。這個新方向,不單為醫護人員提供更客觀的參考資料,還可因應數據表現,設計更個人化的訓練方案。   今年5歲、讀幼稚園高班的Joshua,兩年多前被政府臨牀心理學家評定有自閉症傾向和語言發展遲緩,一度令媽媽一籌莫展,「Joshua曾經處於一個很封閉的狀態,甚少和我們溝通。他不開心時,只會放聲大哭,我們根本猜不透他在想什麼,也不知道他遇上什麼困難,作為父母,既無助,壓力也很大」。 以腦神經科學切入 一站式支援 在吳太眼中,評估報告亦形同一個標籤,緊緊貼在Joshua身上,「報告只聚焦在他的不足之處,這樣不行,那樣又不行,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困擾」。直至1年多前,Joshua參加社企「心腦歷情協會」的「友童感」研究計劃,吳太拿着兒子的腦電波報告,才好像首次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這個報告根據不同範疇作分析,結果顯示,我兒子在Social Relations(社會關係)、Learning and Development(學習與發展)方面較弱,但在Cognitive(認知)、Memory(記憶力)和Attention(專注力)方面,卻是正常的,那我們便清晰知道,需要集中在哪方面去幫助他」。 由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註冊心理學家蕭一凡(Nicolson)牽頭,並聯同跨院校多名大學生創立的心腦歷情協會,主張以腦神經科學作切入點,為SEN尤其是ASD、ADHD兒童提供一站式的支援。 設計獲獎——心腦歷情協會「友童感」計劃,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辦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2021-22」並奪得亞軍。隊長蕭一凡(右一)透露,獲得的15萬元獎金,會投放於硬件完善方面,團隊期望壯大兒童腦電波數據庫,有助提供更精準的分析和訓練方案。(劉焌陶攝) Nicolson表示,傳統以來,醫生、臨牀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都是透過臨牀評估或量表工具,替ASD、ADHD兒童診斷,但若要論及準繩度,有可能受環境和人為因素影響,「小朋友評估時的狀態很關鍵,假如當刻他狀態好,願意合作,便較易處理;相反,若是狀態差,不肯配合的話,就未必可以反映到他真實的狀况,往往要靠評估員臨場判斷,但是否準確,亦取決於經驗,一旦『手鬆』或『手緊』,都有可能令結果出現偏差」。為此,他參考文獻,並花了近10年時間,希望藉着蒐集及建立本地兒童的腦電波數據庫,冀在傳統的評估方式之上,提供一些客觀的輔助數據。 關注SEN童——在SEN學童之中,以ASD和ADHD的佔最多,如何打開他們的心扉,了解他們的需要,是社會的關注點。(設計圖片,Wavebreakmedia@iStockphoto) 表面行為一樣 內裏機制有別 「我們透過這些腦神經影像,很多時都見到SEN孩子腦區的活躍程度,是跟一般小朋友有差異的。」Nicolson舉例,自閉症患者在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後扣帶回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兩個腦區的活躍程度都比較低,「mPFC與理解他人想法、心智理論發展有關;PCC則與記憶提取、情節記憶、自我規劃和行動有關。這便說明,腦電波的數據,和他們的行為表現是掛鈎的」。 蒐集腦電波屬非入侵檢測,孩子只需頭戴感應器,儀器便可偵測到他們在靜止和活動狀態下的腦電波活動,並製成腦電波掃描圖(Electroencephalograph,EEG),整個過程歷時約1小時。 了解腦部發展——大腦運作時,腦內神經細胞會不斷產生微弱的生物電,近年不少研究指,運用儀器蒐集及分析兒童的腦電波,有助了解他們的腦部發展及情緒狀態,也可及早識別出表現異常的孩子,盡早接受訓練。圖為小模特兒接受模擬訓練。(劉焌陶攝) 此外,不論是ASD或ADHD患者,很多時都有共同的行為特徵,但原來成因或有不同,透過每個人獨特的腦圖,便可找出端倪。Nicolson以「認知能力」為例,「假設兩個SEN小朋友都在記憶提取方面出現困難,但一個可能是因為學的時候學得不好,導致他記不到;而另一個,學得很好的,只是後來受到外界干擾而遺忘了。所以表面看似一樣的行為,內裏的機制卻有分別」。 雖然通過分析腦電波,可讓我們掌握更多兒童的腦部發展及情緒狀態,但必須強調,現階段它並不能被用作確診工具;更大的價值,反而是把數據應用在設計訓練方案上。「我們也不想為孩子貼標籤,亦不覺得需要再仔細分這個是過度活躍症、那個是自閉症。其實只要知道他有什麼強弱項,循他們的徵狀處理問題就是了。」Nicolson說。 對症下藥——所有孩子都有他們的強弱項,撕去特殊標籤,只按徵狀處理問題,同時讓他們發揮所長,或許更有助小朋友健康成長。(設計圖片,kiankhoon@iStockphoto) 武術繪畫靜觀練習 提升能力 當電腦系統根據數據整合出能力與行為報告後,協會便會跟不同範疇的認證治療師合作,為兒童提供適切的訓練,例如武術訓練、繪畫藝術、園藝活動、靜觀練習等,藉以提升學童的專注力、表達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等,並會定期向家長講解學童最新情况,再按進度調節課程。 刺激感觀——園藝治療提供適當的感觀刺激,既有助抒發孩子情緒和自我表達,亦有助提升創意和改善手眼協調能力。(受訪者提供) Joshua已在協會接受了約1年半訓練,吳太見證兒子的進步,「我覺得機構設計的訓練計劃很有趣,Joshua尤其喜歡園藝治療,當他嗅到花的香味、看見花的顏色,能夠觸摸它,有時會望着我笑,想跟我分享他的喜悅;另外,他在音樂治療的反應亦很好,由最初只是坐着,到現在每當聽到音樂,身體便會跟着節拍搖擺,我看得出他很開心的。他每次做完訓練,和我們的交流也多了」。吳太更透露,從學校教師口中得悉,Joshua開始跟人有眼神接觸,社交方面也有進步,還結交到一個好朋友。 個人化訓練——根據兒童腦電波數據整合出能力與行為報告後,協會會按個別需要提供適切訓練,包括有助提升抑制能力的武術訓練等。圖為小模特兒接受模擬訓練。(劉焌陶攝) 意識、潛意識 數據演繹要準確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任演納表示,在香港,利用腦電波數據了解ASD、ADHD兒童腦部發展及情緒狀態尚屬起步階段,但相當多的文獻研究資料皆指,這類兒童的腦部測量結果,確是跟一般同齡孩子有異。 任演納(受訪者提供) 她舉例︰「文獻顯示,ADHD患者,一般來說,他們的大腦會產生較多低頻的Theta(4-7Hz)腦電波,但高頻Beta(13-35Hz)腦電波就較少,當Theta/beta Ratio(TBR)愈高,他們的徵狀就愈嚴重。」Theta屬於「潛意識」的腦波,在精神恍惚、發白日夢時會出現;Beta則是「意識」層面的腦波,當人專注和集中精神時,便容易偵測到。 坊間儀器質素參差 惟任演納提醒,雖然數據不會說謊,但亦需要準確演繹,否則一樣會出現誤差。「我留意到坊間有類似的商業儀器,價錢不貴,但質素和研究人員所用的,當然有差別。更重要的是,假如評估員沒有接受足夠的訓練,對這個專業範疇理解不足時,胡亂演繹蒐集得來的數據,幫不到患者之餘,更會構成危險。」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上一課:多元化跨學科閱讀計劃 落手鑿化石 做小小考古學家

圖書館是推廣閱讀的好地方,但如何藉着閱讀,進一步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呢?有小學特別設計多元化的跨學科閱讀計劃,讓學生認識「多變的地球」,今次學校摒棄了往常看龍捲風、海嘯等影片,反而找來化石收藏家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同時展出相關書展。讓學生看得通,又摸得着,真正感受到地球數億年的歷史變化。   「咚咚咚——梆梆梆——砰砰砰」此起彼落的敲擊聲,正是從一群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下稱可銘)的學生手中發出。他們全神貫注地對着一塊石頭,左敲敲、右鑿鑿,到底在幹什麼呢?原來他們正在參與校方舉辦的跨學科閱讀計劃,體驗做個小小考古學家,挖掘石頭藏着的寶藏! 親手挖掘——同學可以親手挖掘出藏在石頭裏的天然礦石或恐龍化石,體驗做小小考古學家的樂趣。(黃志東攝) 認識寶石來源 親手製作水晶手鏈 可銘舉辦過不少跨學科閱讀活動,圖書館一直扮演着重要的支援角色。今次藉着常識科「多變的地球」一課,教師不再是給學生們觀看龍捲風、海嘯、地震等影片,而是從美麗的角度認識地球。是次「地球探索之旅——認識化石及礦石體驗日」,涵蓋中文、英文、常識、視藝、IT、圖書共6個學科,活動包括以顯微鏡連接電腦觀察沙漠玫瑰晶體,認識寶石的來源並親手製作一條水晶手鏈,近距離欣賞和觸摸古生物化石及礦石等,學生既可吸收課本知識,更可主動探究其他領域,達至全方位學習。 顯微鏡——學生透過連接500倍高清數碼顯微鏡的電腦,觀察不同的礦物,包括這種貌似花生的沙漠玫瑰晶體。(黃志東攝) 礦石及水晶——現場展出不少礦石及水晶,還有天然寶石製成的首飾,讓學生了解天然資源的運用。(黃志東攝) 延伸學習——校方準備了一些題材有趣的展板,作為延伸學習及閱讀,如「尋找誕生石」,提升學生的興趣。(黃志東攝) 活動策劃統籌人兼圖書館主任董雅詩表示,圖書館的閱讀推廣不限於圖書,還能支援學科學習,「我們可透過書展、展板內容、延伸活動,增加同學的知識點,銜接將來中學的課程。例如今次活動介紹的晶體與理科相關,這便是STEM的延續」。 董雅詩(黃志東攝) 書展活動——為配合專題活動,圖書館特設小書展,展出相關的中、英文圖書。(黃志東攝) 化石收藏家提供導賞 為了深化主題,校方還邀請了化石收藏家吳愷霖(Edmond)為學生講解古生物的基本知識,又提供化石標本導賞,學生由化石的形成開始了解地球古生物,不單可近距離觀察,甚至有機會觸摸真的古生物化石,感受那數億年的地球歷史。 觀察化石——Edmond(圖中)帶了一些真實的化石,讓學生近距離觀察並觸摸,他們都躍躍欲試。(黃志東攝) 自小對古生物着迷的Edmond,一直致力推廣古生物及化石,曾於多間學校及機構舉行講座,亦不時主理工作坊,希望有興趣的小朋友接觸到相關知識,尋找到自己理想的職業方向。董雅詩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學生了解相關職業,「正如現時常強調的生涯規劃,考古牽涉了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歷史學家等,若同學有興趣的話,日後可考慮修讀相關課程」。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新年正能量:閱讀打開快樂之門 改變心境 今天真好

踏入2023年,世界仍然紛亂,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威脅,莘莘學子的學業壓力依舊存在……我們又可以如何開展美好的新一年呢?改變心境遠較改變環境容易,大小人兒不妨透過讀物,學習提升快樂的方法,或許從中可找到邁向正向、快樂人生的鑰匙! (設計圖片,Rat0007@iStockphoto) 世界並沒有因着2023年的來臨而一夜間變好,這個灰濛濛的光景,令繪本閱讀推廣人黃芓程(Carmen)想起《今天真好》這本書,「這是一本描述心態轉變的書,既有童趣,亦很有深度」。 黃芓程(受訪者提供) 「黑」未必全黑 慢慢變淡 故事發生在一個下雨天,幾個孩子沒精打采地在家裏發呆,突然屋內揚起音樂,他們便開始跳起舞來,興之所至,更索性拿起雨傘,走到街上玩。小豆丁又跑又跳,興奮地踏着小水窪,不亦樂乎。「其實天氣一直沒有改變,仍然是下雨天,但孩子們的心態轉變了,於是開始享受這場雨」。 此時,頁面亦產生變化,「一開始是黑沉沉的,隨着音樂播放,開始注入淺藍色的音符,圖案和水花也漸漸形成潑墨狀。我覺得是有象徵意義的,『黑』不一定是全黑,在裏面仍可找到灰和白,而且它也會有慢慢變淡的一日」。 《今天真好》(受訪者提供) 學習放輕心情 情節發展下去,頁面顏色愈來愈豐富,最終更呈現彩色,而雨過天青後,小朋友也愈玩愈放,還一度隨雨傘飄到半空……「這本書,很多畫面也給人很『輕』的感覺,有很輕的雲、很輕的雨水、很輕的雨傘、很輕的帽子」。Carmen反思,在生活中,或許我們會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以致心情也很沉重。她鼓勵大家,在新一年,學習放輕心情、看輕事情,像《今天真好》那班孩子,當心態改變,眼裏的世界自然有所改變。 經歷挑戰 生命才有價值 Carmen推介的另一繪本《老伯伯的雨傘》,湊巧同樣跟下雨天有關。故事講述老伯伯有一把非常漂亮的大黑傘,他每天總是攜在身邊,卻從來不捨得使用。假如是「過雲雨」,老伯伯寧可躲在屋簷下,等雨停了再走;若是雨一直下個不停,他便躲在別人的雨傘下,總之無論如何,老伯伯也堅決不打開雨傘,避免它被弄濕、弄髒。 直至某個下雨天,有一個不識趣的小男孩前來請求老伯伯給他打傘避雨,老伯伯佯裝聽不到,結果另一個小女孩伸出援手,兩個孩子聽着雨水打落傘的聲音「滴滴咚」、「啪嗒啪嗒」,開心地大聲唱歌。老伯伯看見這個場景,心裏好奇,「真是這樣嗎?」終於,老伯伯把傘張開,他有全新的體驗,樂透了! Carmen相信,人生不可能無風無雨,不管2023年的光景如何,重要的是,如何自處,「人生是否一帆風順、很完美才叫最好呢?正如老伯伯的雨傘,絲毫沒損才稱得上好傘?其實它一直無實踐過自身功能,毫無意義。人生也一樣,當挑戰來到,我們經歷過,有所體會,才可給歷練賦予意義,生命才有價值」。 《老伯伯的雨傘》(受訪者提供) ■好書推介 《今天真好》 作者:理查德‧傑克遜 繪者:蘇西‧李 譯者:黃又青 出版社:阿布拉 《老伯伯的雨傘》 作者、繪者:佐野洋子 譯者:林真美 出版社:步步 ■延伸閱讀 《孩子們在等著》(受訪者提供) 內容:孩子們在等待。等着大船窗外過、等着火車過大橋、等着雨過天氣好、等着貓咪蹦出來、等着夕陽落入海……在日復一日的尋常日子裏,原來有很多小確幸,值得我們打開感官去感受 作者、繪者:荒井良二 譯者:游珮芸 出版社:步步 「善養」教育 同理孩子情緒 家是我們的避風港,擁有融洽的家庭關係,肯定是快樂的泉源。「教育大同」善養團隊導師關月婷(Alice),本身亦是兩孩之母,她相信採納「善養」教育,更容易令家庭美滿。究竟什麼是「善養」教育?Alice透過繪本MY NO, NO, NO DAY! 作闡釋。故事小主角Bella一起牀就心情欠佳,她討厭媽媽做的早餐、不滿意那雙鞋子、不想上跳舞班……她看什麼都「不順眼」,「假如我們的孩子像Bella,或許很多家長都會斷定她是『扭計』,甚至破口大罵,但書中的媽媽沒有,她很少說話」。 關月婷(受訪者提供) 不標籤「曳」 容讓展現真我 因着媽媽的接納和體諒,一天過去,Bella臨上牀睡覺前由衷地向媽媽道歉,「我欣賞媽媽沒有『打蛇隨棍上』去說大道理,她只是肯定Bella的感受,並且告訴女兒,成年人有時也會有這種壞情緒」。然而,「善養」教育並非要家長忍氣吞聲,委屈自己,Alice說:「其實書中的媽媽,並沒有收藏她『䒐䒏』的感受,她透過『反眼』、『藐嘴』等臉部表情表達了。只是,她並沒有標籤Bella為『曳』、『唔聽話』,媽媽選擇同理Bella,由得她做真實的自己。」 MY NO, NO, NO DAY!(受訪者提供) 長期壓抑情緒易「內傷」 說到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容易,因為傳統以來,我們都習慣視「控制情緒」為美德,Alice推介的《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故事主角阿古力,正是一條愛生氣的龍,而且每次生氣,更會「噴火」。阿古力的火焰,令身邊的朋友、鄰居都怕了牠,四散逃避。可憐的阿古力,用盡千方百計幫自己「撲火」,都徒勞無功,牠感到孤單、無助和難過,結果大哭起來,最終如泉湧的眼淚,弄熄了牠的火焰。「家長就好像阿古力當初,當孩子的情緒來襲時,每每用盡方法去壓抑它,但長期這樣,小朋友很容易『內傷』。善養教育,正是鼓勵家長,容讓孩子真實地把情緒發泄出來,發泄了,反可冲淡情緒的濃度,得着療癒。」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受訪者提供) ■好書推介 MY NO, NO, NO DAY! 作者:Rebecca Patterson 出版社:Viking Children's Books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作者、繪者:賴馬 出版社:親子天下 ■延伸閱讀 《芊芊和比比》繪本系列(受訪者提供) 內容:這是一套展現善養,適合親子共讀的原創繪本。故事環繞8歲姐姐芊芊和3歲弟弟比比的生活日常,以及爸媽輔生輔太如何以同理心回應兩姊弟在不同情景出現的情緒需要 作者:黃斯薇、關月婷 繪者:李雪心 出版社:教育大同社企 開啟正向力量 看見孩子優點 除了親子共讀的繪本,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皇后山學校校長勞耀基為家長挑選了兩本正向心理學的入門書,分別是由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馬汀‧塞利格曼)撰寫的《真實的快樂》,以及澳洲心理學家Lea Waters(莉‧沃特斯)的著作《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讓孩子的優點被看見》(下稱《優勢教養》),祝願大家新一年過得更幸福正向! 勞耀基(資料圖片) 快樂可以自主 喜歡鑽研正向心理學的勞耀基指出,綜合Martin、Waters等心理學家的研究,快樂是可以自主的!「原來一個人的快樂指數,有50%是遺傳因素,改不了;10%是受環境影響;餘下的40%卻是個人選擇。我們應該把握那40%,學習如何快樂。」 在《真實的快樂》,Martin便提供了快樂的秘訣,包括選擇成為快樂的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抱正面的態度。例如對過去,常存感恩、知足的心;在現在,投入有意義的事情,多服務別人;對未來,保持樂觀。勞耀基補充:「對過去的事情,我認為還要學習寬恕,把自己的心田,轉化成好的土壤。」 人與人之間,經常充滿張力,勞耀基認為,癥結在於我們都習慣先看別人不好的地方,他以家長揭開孩子的成績表為例,「你會先看F,還是先看A呢?相信很多家長也會選擇先看F,A就視而不見」。然而,Waters在《優勢教養》,卻提出另一個向度,她鼓勵家長學習使用心理「開關掣」,即練習把注意力從孩子的弱點、缺點,切換到他們的優勢、優點上。 提升既有優勢 空洞會變小 Waters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才能(優點),其中包括體能、心理質素、社交能力、特殊技藝、創作力等,也有自己正面的人格特質,例如勇氣、仁慈、公正。家長應該把精力花在提升孩子既有的部分(優勢),那些空洞的部分,自然會變得愈來愈小。 勞耀基以「用家」分享實踐經驗:「我是在2014年開始接觸正向心理學,第一個幫到的,是我自己,家長首先要正向,才可培育出正向的小朋友。正向心理學也幫到我更了解女兒,令我成為一個輕省的父親,而我們一家人的關係,亦較從前更好,這比任何一切都重要。」 ■好書推介 《真實的快樂》(受訪者提供) 作者:馬汀‧塞利格曼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讓孩子的優點被看見》(受訪者提供) 作者:莉‧沃特斯 譯者:游綉雯 出版社:遠流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領養家庭:無懼快樂寶寶患先天性心臟病 天降禮物 領養家庭人生更圓滿

Boxing Day剛過去,你今年收到什麼聖誕禮物呢?對父母來說,孩子的笑臉是世間上最好的禮物。Fanny和Patrick也一樣,只要看到領養女兒Jojo健康快樂,那就心滿意足,抵得上什麼名貴禮物。其實哪管是親生,還是領養,孩子永遠是父母心目中的瑰寶。   Fanny和Patrick 1998年結婚,一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並不打算生育小孩,但緣分就是這麼神奇,2002年的一次探訪,竟讓他倆成為了Jojo的領養父母,從此組成了快樂的三口之家。 母辭工貼身照料 學用呼吸機 眼前21歲的Jojo外表健康活潑,誰也沒想到她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本身從事文職的Fanny那時在「母親的抉擇」當義工,經常到機構及醫院探望及照顧那些欠缺父母照料的嬰幼兒。 一次醫院探訪,她遇見了躺在牀上的Jojo,「我一走到她牀邊,只見她對我笑,那時我完全不清楚她的背景,只覺得她是一個很開心的小孩子」。那時,Jojo才8個月大,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她要用呼吸機維持正常呼吸,身體多個器官還未完全發展,伴隨有眼球退化、中耳炎、哮喘、睡眠窒息症等問題。Fanny多次探望Jojo,沒有因為她的健康問題而令她卻步,她反而更喜歡這個孩子。「醫院內比她更可愛的小朋友大有人在,但就是不知為何我只想探望她,有時吃午飯後便去醫院,一直待到晚上9時,她睡着了(我)才離開。」看見太太這麼牽掛這個小女孩,丈夫Patrick說:「不如你帶她回來吧!」從那時起他們便決定領養Jojo,Fanny當時更心想:「此刻我若不領養她,便會一生後悔!」 圓滿家庭——Fanny(右)和Patrick(左)對Jojo(中)照顧無微不至,甚至比有血緣的父母更加有愛。Patrick更說,年輕時沒有想過要小朋友,現在回頭再看,發覺有孩子的家庭更加完整。(楊栢賢攝) 在香港,要領養小孩不是說做便做到,也不像連續劇的戲劇化情節,首先領養父母不能「揀選」被領養的小朋友,需經多重手續、審查和配對才能成事。由於當年Jojo屬特別個案,既未能找到本地領養家庭,也因身體狀况不宜乘搭飛機,難以安排她接受外地家庭領養,所以Fanny夫婦經社會福利署多次家訪、面試,以及參加大大小小工作坊後,二人才成功把Jojo接到家中,正式成為他們的女兒。當時Fanny已辭去工作,但在領養過程中,夫婦二人仍需經過無數考驗,首先醫生多次提醒他們:「你真的要領養她?她有可能活得不久!」就連Patrick的母親也說:「領養不是問題,但為何不找個健康孩子呢?」老人家心裏怕兒媳照顧病童辛苦,但Fanny看到眼前難題,卻毫無畏懼,「我還記得我回答奶奶,就是因為Jojo有病,我才要領養她,其他健康的孩子又怎用我擔心呢」!而在領養審批過程中,他們了解到更多Jojo的背景和病情,明白要照顧她並不容易,可是沒有因而令二人打退堂鼓,當時Patrick更果斷地說:「我們要更加早帶她回家,才可以幫到她。」 Jojo回家時只有16個月大,患有睡眠窒息症,媽媽接她回家前先要到醫院實習如何替她戴上呼吸機,亦明白從此以後都會「無覺好瞓」。每晚她都得守在女兒身旁,定時檢查她的呼吸機是否戴好,當然帶她到醫院覆診也是「家常便飯」。 珍惜每天——當年醫生跟他們說Jojo也許壽命不長,但Patrick深信醫學不斷進步,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醫生這句話更使他們一家人更珍惜每一天的相處時刻。(受訪者提供) Patrick應付繁忙工作之餘,每晚6、7時也特地回家看看女兒,而令他驚喜的,是Jojo來到他們家後的變化。「以前我在母親的抉擇探望她時,她不懂走路,是爬得最慢的一個小朋友,但接她回家10多日後,有一晚回家吃飯時,看見她扶着東西慢慢站起來,開始行路,可見她進步不少。」 學識走路——Jojo來到Patrick和Fanny的家不久後,便學會走路。(受訪者提供) 做多次手術 樂天派女兒愛色彩 Jojo花了4年時間完成了不同的大手術,每次手術前Fanny和Patrick都會很緊張。「有一次手術後,醫生出來跟我們說OK,之後Jojo要到ICU觀察,那時我和丈夫便打算到餐廳吃點東西,轉身一刻,我崩潰大哭,才發現自己內心也積聚了一定的壓力。」Fanny說。後來Jojo因讀寫障礙、言語遲緩、過度活躍症和感覺統合失調等問題,Fanny更要經常帶她到處接受訓練和治療,她甚至因為無法追上學業進度,沒同學願意跟她做朋友。Fanny借助教會的力量替女兒找到朋友,而她和丈夫更因此而成為了基督徒,之後有着更大的力量渡過往後的難關。 人生新一頁——兩夫婦年輕時最愛去旅行,在Jojo完成所有手術後,他們便展開全新的一家三口之旅。(受訪者提供) 雖然Jojo的身體經歷過那麼多痛苦,但她仍然非常樂天,喜歡繪畫的她最愛用多種顏色來做主題,Fanny說看到女兒選的顏色,就覺得她是個開心的小朋友,就如當初第一眼看見她,就認定她是個快樂的小孩。 Jojo個性比較內向,在陌生人前較少說話,但問到她有什麼話跟父母說時,她表示「多謝佢哋照顧我」,更說媽咪(Fanny)是神給她的天使呢。 繪畫天分——因先天的各種發展問題,Jojo的學業成績或稍遜於人,但她有繪畫天分,早前更替繪本《Blood Relations 血緣關係》繪畫封面及目錄插圖。(楊栢賢攝) 領養主題繪本——除了Jojo有份繪畫的《Blood Relations 血緣關係》,一系列以領養、生命為主題的親子共讀繪本在香港公共圖書館及網站viplovecodes.org都可找得到。(楊栢賢攝) 領養關係 樂兒會:愈早交代愈好 Fanny和Patrick從來沒有向Jojo隱瞞其領養的身分。「我們在工作坊中學到要開放地跟小朋友講這件事,讓她明白其親生父母也是愛她的,只是沒有辦法或能力去照顧她,所以才需要另找有能力照顧她的父母,兩者的愛並沒有分別。」 1993年成立的「樂兒會」正是領養父母與領養兒童之間的一道橋樑。樂兒會主席 Winnie Lam表示,該會是一個由領養家長組織的非牟利註冊機構,透過不同活動讓各個領養家庭的家長和小朋友互相支持和分享,包括教養講座、分享會等,讓新的領養家庭可以從資深領養家庭中學到更多,同時希望做好公眾教育。「一般香港人對領養並沒有太多認識,有時領養父母跟別人說孩子是領養的,對方竟不知如何反應。我們也鼓勵父母愈早跟孩子講愈好,按小朋友不同年紀,用他們明白的語言去解釋這件事。」 Winnie(楊栢賢攝) 同為領養者的Winnie,認為在領養家庭中,有沒有血緣並非重點,彼此間的愛才是最重要,等於夫婦間其實也沒有血緣關係,但仍可彼此相愛。他們更會邀請被領養的小朋友分享,讓其他被領養小朋友知道這個特別的身分不止得他一人,讓他更容易接納自己。 (註:受訪者因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文︰顏燕雯

詳細內容

足球熱潮:父母默默支持 陪訓練觀戰 港版足球小將 有後盾放膽衝

世界盃已進入準決賽階段,全城熱切期待冠軍的誕生!這段期間,大家不難發現,身邊原來不乏熱血足球迷。香港其實也有不少具潛質的足球小將,他們就像世界盃裏每一個球員,努力地追夢。在足球小將的背後,當然也有一班默默支持他們的爸媽,孩子才能無畏無懼地向前衝!   剛入選賽馬會「五人足球地域培訓計劃2022-2023」港島區地域隊U13的張銘正(Justin)剛過了11歲生日,年紀輕輕的Justin,已有超過8年踢足球的經驗。他2歲半開始與爸爸參加足球親子班,5歲加入車路士足球學校(香港),之後先後參加本港多個校際、區際等足球比賽,現屬標準流浪足球學院隊員。 自小培養——Justin 2歲多已經開始接觸足球。(受訪者提供) 常比賽攞獎 疫情無礙練波 Justin的爸爸Leo也是足球迷,中學時代開始跟同學踢波,也參加過一些成人訓練班,不過始終沒有接受過正統訓練。Leo笑言兒子2歲學踢波,他總是在旁偷師。最初Leo只是試探一下囝囝對足球的興趣,發覺他頗喜歡,於是便一直讓他學下去。「我也是『盲摸摸』,幸好認識到Miss Ho(Justin的第一個教練),囝囝就在她引導下接受訓練及參加不同比賽。」 訓練協調——Leo(右)認為小朋友學足球愈早愈好,不但可以學到團體相處,也可訓練肌肉協調。(曾憲宗攝) (曾憲宗攝) Leo希望兒子透過足球認識更多朋友、學習團體相處,同時培養出拼搏精神,因為足球就好像一種世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都可走在一起玩。疫情期間,大部分足球訓練都停止時,在家工作的Leo亦趁機會,每天帶囝囝到樓下公園練習控球,正因為不停練習,球技才沒有生疏。Justin曾參加過多場本地足球比賽,獲得不少佳績,每次比賽,父母其中一方總會到場支持,因為家中還有一個女兒,父母不想太偏心,所以其中一人到場,便會錄下比賽盛况回家一同觀看。去年Justin本來參加賽馬會五人足球培訓計劃的選拔,卻因腳傷無緣參與,不過一家人並沒有失望,待Justin養好傷再努力,今年終於入選。 經驗豐富——Justin參加賽馬會青少年足球聯賽 (U13)。(受訪者提供) 臨近升中 盼兒子學懂取捨 Justin除了是標準流浪足球學院隊員,也是學校的足球校隊成員,除了私人練習,也要參與校隊、球會的訓練,每星期有5天都要練習,媽媽Annie說,因為兒子已經11歲,正步入青春期,這個階段的體能訓練尤其重要,「幸好他也喜歡,只是有時累了,我會幫他按摩、拉筋」。 磨練球技——雖然Justin已有一定的足球技術,但媽媽Annie說那不是天分,更多是透過練習練回來的。(曾憲宗攝) Justin現在念五年班,也是開始應付升中呈分試的時候,成績方面,作為父母也不敢鬆懈。Leo說,雖沒有打算要兒子暫停踢波,但希望他懂得分配時間,明白如何取捨,「例如他平日喜歡打機,如果想保持足球練習又要溫書,便要懂得放棄或減少打機的時間。我認為這個年代,孩子更要懂得multi-task,學習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做好所有事情」。 3歲開始可踢波 小遊戲學聽指令 Justin的第一位教練Crystal Ho是阿仙奴(香港)足球學校Arsenal Soccer School(Hong Kong)的技術總監,她建議小朋友3歲開始學足球,因為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步履漸漸穩定,投入度也比2歲以下快。她又指幼兒的足球訓練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習,一般以學聽指令的活動為主,包括以數字、顏色等小遊戲來吸引他們,如聽從教練講把飛碟或小球由一個目標運送到另一個目標,就好像帶波的動作,重複練習後,便可真正接觸足球。 Crystal Ho(左,曾憲宗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