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家長﹕孩子發脾氣、父母唯有厚着面皮

孩子在發脾氣會失控地大哭、大呼、大叫,而且聲量響、聲線尖。他們會手腳失控地晃動,雙腳甚至會大力地踏地、製造不少噪音。他們會坐在地上,較「幸運」的就只會「靜坐抗議」、不願走動,較嚴重的就會躺在地上做齊上述的吵鬧、晃動。 有些是像我們一樣、純粹因為孩子較「有性格」,但有些亦是因為孩子有各類型醫學上的症狀…… 孩子發脾氣是不會理會究竟他們是在家中或是在公眾地方。他們在公眾地方發脾氣更是父母們的一大惡夢。老婆與我曾時常發這惡夢,因為阿仔是遺傳了我倆脾氣的總和。他以前不時在公眾地方大發脾氣,直至到近一、兩年才隨着他成長而逐漸緩和起來。同時,我身邊亦有不少朋友有類似的體驗,有些是像我們一樣、純粹因為孩子較「有性格」,但有些亦是因為孩子有各類型醫學上的症狀。 為何孩子在公眾地方發爛是惡夢?其實理由基本上只得一個,就是這些舉動會引起旁觀者注視。有些旁觀者會帶著憤怒、煩厭眼光盯着孩子與其父母。有些旁觀者會在旁投訴孩子嘈吵,表面上是大家互相投訴,但實在是有心讓孩子父母聽到、讓他們難堪。有些途旁觀者會直斥父母們為何不好好管教孩子。有些旁觀者會出於好意嘗試安撫孩子,但發狂中的孩子根本不會聽到任何東西、見到有成年人對他說話就很多時只會愈來愈狂。 面對着這些情況,父母真的是很容易會不知所措。嘗試安撫孩子嗎?但他們發脾氣時根本聽不到成年人說的話。再者,如果每次這樣都嘗試安撫,不是因醫學理由脾氣壞的孩子可能會以為他只要發脾氣就能為所欲為、而因醫學症狀突然發脾氣的孩子亦不會因被安撫而立刻冷靜起來(他們會是需要另外接受輔導及治療的)。嘗試大罵孩子嗎?這只會令情況進一步升級,而且更會惹來旁人注意,尷尬程度比起只是孩子一個在發脾氣更大。孩子亦會由此在父母身上得到一個以暴易暴的榜樣。嘗試不理會孩子、等他自己冷靜下來嗎?這可能要等很長時間(可能長至一、兩小時),期間就難免惹來旁觀者的冷眼、甚至嘲諷,批評父母教兒無妨。 到孩子冷靜下來後,父母就可以開始向孩子解釋這樣發脾氣的壞處。這個處理方法主要傷害到的只是父母的面子,亦比起其他方案對孩子的長遠影響較少。 換句話說,孩子在公眾地方發脾氣是一個令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是「輸」的情況。縱使如此,綜合個人及身邊為人父母朋友的經驗,看來相對地最沒有那麼壞的方案都還是唯有厚着面皮,讓孩子發完自己的脾氣為止。若情況許可,父母可以嘗試把孩子帶到去一個較少旁觀者的地方、好讓他的發爛對他人的影響較少。到孩子冷靜下來後,父母就可以開始向孩子解釋這樣發脾氣的壞處。這個處理方法主要傷害到的只是父母的面子,亦比起其他方案對孩子的長遠影響較少。 不過,其實就算是父母們在這情況下被批評,只要旁觀者多一點同理心,這問題亦不會呈現了。我記得有一次阿仔在一個公園大發脾氣,老婆與我站在他面前,但就什麼都沒有說。不少旁人對我們指指點點,但一個老伯過來對我們兩公婆說,「你們做得很對,不要理會其他人怎樣看。」希望大家遇上發脾氣的孩子時能有這個老伯的那份諒解。   *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狀元」又如何?Let teenagers be teenagers

每年考DSE成績最佳的學生名單一出,一群「狀元」隨即接受傳媒訪問。在訪問期間,他們一定會被問到入大學想讀什麼、及對社會各種議題的看法。 問一群「狀元」去大學想讀什麼,我還可以理解,因為這幾乎一定會是他們未來大計的一部分。但我不明白的就有兩點。第一,為何「狀元」們幾乎一定不是想讀醫科就是想讀法律?「狀元」們當然可以搬出很多華麗的理由(這個我等一下再說)。但如果不是這兩個學科被視為特別難被取錄,他們還會爭入這兩個學科嗎?我不敢說每一個「狀元」都有這種心態,但如果最難入的大學學科是工程、文科,他們會否仍那麼鍾愛醫科與法律? 第二,為何每當「狀元」們解釋為何想入讀醫科或法律時都一定要是有一些極度高尚的理由,例如濟世為懷、效法某偉人(今年就有「狀元」因孫中山為由去讀醫科)或伸張正義?我相信有不分「狀元」在交出那些理由的一刻的確有這些想法,而他們如果真的有這心意亦是值得欣賞的事。但如果說每一個只有十多歲、入世未深的「狀元」都是如此憂國憂民又好像說不通吧。 為何社會一定要一群「狀元」氣宇軒昂、有崇高理想才願意「收貨」? 反觀,他們如果說讀醫科或法律是因為要與一群學業精英讀書、或為了不要「浪費」了他們的分數而嘗試一下、或是因為好像是收入穩定而或許偏高的職業,其實某程度上同樣甚至更加可信,不過就一定會惹來社會各方批評。我們要反思的是,為何社會一定要一群「狀元」氣宇軒昂、有崇高理想才願意「收貨」,促使他們無論真心或假意都要說到自己像聖人那樣?若他們比較現實、甚至對自己為何跟風去做有些事帶點「矇查查」又有何不可? 這一點亦帶出傳媒不斷問「狀元」們對社會、政治問題看法所潛在的問題。現在來說,他們無論答或不答什麼都會惹來社會某些角落排山倒海的批評。但更根本的就是,為何一群十多歲的青少年一定要對這些議題有任何看法、或有某些特定看法?雖然我們稱他們為「狀元」,但現在的高材生已不像古代中科舉那樣、必然踏入官場,若這群「狀元」沒有意見或不想發表又如何?誰說讀書成績好就一定要憂國憂民?憂國憂民是某學業水平的專利嗎? 說到底,無論是「狀元」、學業一般或對讀書興趣不大的DSE畢業生來說,他們絕大多都是十多歲的青少年。他們大應該可以不被社會對他們的期望、假設困擾而變到好像一定要成為什麼棟樑。這個剛開始成熟的年紀正是他們探索未來的契機,大可以多多嘗試與失敗、看看世界、甚至嚮往兒女私情。他們有了這些多元人生經驗後再決定是否要走上憂國憂民或其他人生路還不遲吧。 所以,我們何必要每年的「狀元」們都給我們一堆在社會壓力下被迫成為千篇一律的答案?「狀元」與否,Let teenagers be teenagers! *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  

詳細內容

【孔聖堂中學】獨特校規禁「駁嘴」 十人「成團」辦課外活動

欖球是孔聖堂中學重點項目。(校方提供) 學校要求「一學生一體藝」,學生必須參與一項體育運動或學一種樂器作為課外活動。(校方提供) 孔聖堂中學有些與別不同的校規,例如新生入學後要背誦儒家經典篇章:「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亞聖孟子經訓」(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外籍學生亦要以廣東話背誦。今年9月新學年更有「加強版」,學生需要背誦指定篇章,才能放學。 另一個校規是:嚴禁學生「駁嘴」,楊永漢校長解釋是不想出現師生對罵的情況。學生可以不同意老師,但不能當面反駁,而應向主任投訴,若不同意主任的處理,再向副校長,以至校長投訴,惟不能與老師對罵,違者要到校長室外罰企反省。另一方面楊校長亦告誡老師不能大聲喝罵學生。 課外活動方面,中一學生都必須參加制服團體及由欖球總會提供的欖球課程;學校另要求「一學生一體藝」,學生必須參與一項體育運動或學一種樂器作為課外活動。 此外,如學生有其他興趣趣,只要有10人報名,學校便會聘請導師免費開班;學校過往曾因此開辦了滑板班、飛鏢班等;不過這些興趣班並不屬於上述的「體藝」類別。貫徹幫得就幫的原則,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時,如因經濟困難,未能負擔團隊制服或體藝器材,家長亦可向學校尋求協助。

詳細內容

孔聖堂中學儒家治學 學生面對考驗自我完善

孔聖堂中學校長楊永漢(左)向升學專家趙榮德(右)解釋,該校盼透過儒家思想改變學生,改變個人質素。(曾憲宗攝) 孔聖堂中學會接待外國來的學生作交流。(校方提供) 孔聖堂中學為直資中英文中學,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教育宗旨。校長楊永漢笑言,並非「獨尊儒術」,學校重視英文教學,中西合璧,可說是「西方的文化遇上東方的道德」;學校的另一特色是不斷為學生創造「機會」:校長在國際活動中認識外國校長,促成學生到海外遊學交流的機會;肯改過的學生,縱然「品學兼差」亦有機會獲選代表學校參加活動;只要學生有需要,學校還有不同基金支援。 孔聖堂中學於1953年創立,2011年轉為直資中英文中學,翌年邀得曾在樹仁學院教授先秦諸子思想的楊永漢博士出任校長。儒家思想有2000年歷史,如何融入現代教育?楊校長向到訪的升學專家趙榮德指出,儒家思想當中包含很多普世價值、普遍真理,例如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待人以禮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論古今中外都會認同。學生要熟讀儒家金句和經典篇章,並透過校園生活的體驗,潛移默化,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終極追求是個人的自我完善。 楊校長表示,透過儒家思想改變學生,目標是在個人質素上的改變。有頑劣學生經常流連在外,家人無力管束,但突然一天有交帶地致電回家:「阿媽我今晚夜啲返!」令母親大為感動。在此之前他曾兩次被記大過,要見校長,學生稱會改,校長着他證明,推薦他代表學校參與一個交流活動的遴選,過程中不許行差踏錯,否則便要離校。遴選準則為品學兼優,他雖然落選,經此一役行為上確有改善。 亦有擅長小提琴的學生,「攞起個小提琴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經常缺席練習。到德國參加音樂節,排練期間突然指派他彈鋼琴,鋼琴只有一級水平的他急得要哭,向校長求助,校長的回應「哭完便繼續練!」原來德國學生很多懂得4、5種樂器,導師遂以為所有參與者都可以。見識過人外有人,學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回港後努力練習,不再剛愎自用,如今在新加坡修讀音樂。 孔聖堂中學有很多遊學交流活動。(校方提供)   孔聖堂中學有很多遊學交流活動,德國音樂節、印度舞蹈節及到南京參加世界中學生水資源保護研討會,用英語發表研究報告。楊校長表示,這類學術研討會對學生影響很大,他們要擬定題目、做研究,花整個暑假訓練英語演講。平日再懶惰的學生,亦會勤力背誦、改善發音,確保屆時其他學生隊伍聽得明白。 楊校長出席活動時,接觸到其他國家的中學校長,成功與部份中學簽訂交換生安排協議,兩年一個循環,一年由孔聖堂派學生到德國、丹麥等地交流學習不少於兩星期,其間入住接待家庭,過着當地學生生活,還要在課堂上用英語講述儒家思想。楊校長指出,除了擴闊學生眼界,過程中還可學習自理和禮儀,如內衣褲要自己手洗,及找機會為對方煮食回謝等。另一年則是對方的學生來香港,體驗這裏的生活。 交換生安排需要面試,不論成績高低、操行好壞,只要面試時顯示有解難和英語能力便可;能夠接待海外學生到家裏住的優先考慮,「試過有學生家裏接待兩名外國學生,但自己不去,把機會都讓給同學。」 孔聖堂中學校長楊永漢(左)與升學專家趙榮德(右)。(曾憲宗攝) 參與交流活動有一定的旅費開支,楊校長和太太成立基金,協助清貧學生,例如綜援家庭學生首次交流可獲全數資助;第二次亦有三至五成資助。「我細個窮,參加童軍買制服都有困難,旅行更加唔使旨意,乜嘢交流都無我份,喺情意上,幾窮都好,點都要6年內最低限度畀佢去到一次!」除了校長帶錢來打工,校監孔聖堂中學校友、中華廠商會名譽會長徐炳光博士亦為學生設立基金,幫助有緊急需要的學生,如家庭發生突變或父母患病等。徐博士又另設升讀大學獎學金,給予對學校有貢獻及有經濟需要的學生。 學校資料: 類型:直資中英文中學 創立年份:1953 校長:楊永漢博士 教學語言:中英文 課外活動:欖球、足球、籃球、話劇、飛鏢、中樂、合唱團、小結他、法文、西班牙文、滑板、K-POP、童軍、聖約翰救傷隊少青團、公益少年團、少年警訊 教師人數:29人    學費: 2017/18 中一 全年 $4240 ; 2018/19中一全年 $4490 (待教育局審批) 學校網址: https://www.chss.edu.hk   孔聖堂中學。(曾憲宗攝)

詳細內容

任姓家長﹕阿仔與遊行集會

「咦,任建峰,為何不見你帶個仔來的?」過往十多年,我每逢七一都有參與遊行。當我近幾年甚至會在遊行途中為我曾帶領的公民社會團體做街站時,有些途人都會來問我上述的問題。 雖然我個人甚有政見、而且與不少七一遊行人士的訴求亦接近,但我不太想洗腦式地過度左右阿仔的未來政見,所以早已決定不會帶阿仔去七一遊行。 七一,的確是一個我從未帶阿仔出席的遊行。不帶他去的最主要理由,就是七一近年來已變成一個很多不同、甚至有時自相矛盾的議題或意識形態的遊行,個別政治取態和意志有時已大於一些超越日常政治的大是大非、普世價值、倫理人性問題。雖然我個人甚有政見、而且與不少七一遊行人士的訴求亦接近,但我不太想洗腦式地過度左右阿仔的未來政見,所以早已決定不會帶阿仔去七一遊行。若他長大後還有七一遊行這回事而他自己又想去,就由他自己去吧。 再者,純粹又一個較自私的「怕麻煩」角度來說,如果我帶阿仔去,以我對他的了解,他一定會是經過路途中的每一個街站時都問是什麼一回事、和要求知道我對有關團體支持與否及有關理由。如果我訛稱我對所有團體都支持,就是對阿仔說謊言。但如果我對阿仔表明只對部分團體、人士、訴求表示支持,要向一個只有幾歲但又「打爛沙盤問到篤」的小孩解釋為何在這情況下仍參與遊行是很令人懊惱的事。 透過帶阿仔去參與這些遊行集會,我是希望滲一些超越政治的基本人性大是大非在他的心內、希望他將來無論政見如何都會有一夥正直的心。 其實,曾幾何時,我是會帶阿仔去個別遊行集會的,議題牽涉反國教、爭取民主、平反六四。對我來說,這些都均牽涉一些大是大非、超越日常政治的價值觀問題:反國教牽涉自由思想,爭取民主是普世人權與價值的根基,平反六四除了牽涉民主亦是最簡單的「有權有勢人士欺負、殺害他人是錯的」大倫理訴求。透過帶阿仔去參與這些遊行集會,我是希望滲一些超越政治的基本人性大是大非在他的心內、希望他將來無論政見如何都會有一夥正直的心。 但縱使我有這樣的想法,我近年連一些我認為是關乎超越日常政治議題的遊行集會都未有再帶阿仔一同出席了。我在2014-2017年間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討論,曾豎立不少「仇口」。雖然我絕不是什麼大人物,但冤家路窄,如果帶阿仔去遊行集會時遇到姿態上較「勇武」的人士言語上向我「打招呼」,我擔心只會嚇壞阿仔,因而適得其反。 客觀來說,近年帶孩子去遊行集會的危險性比以前增加了。作為負責任的父母,我與不少父母在決定是否帶孩子出席遊行集會前都要三思吧。 另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近年的遊行集會少了父母帶孩子一同參與。老實說,除了六四及我因另一些理由不帶阿仔參與的七一,近年的遊行集會比以前多了衝擊事件收場的情況。無論這是基於個別示威者變得更激進甚至有時變得蠻不講理、或是警隊執法手段日趨政治化及挑釁性、或是兩者皆是,客觀來說,近年帶孩子去遊行集會的危險性比以前增加了。作為負責任的父母,我與不少父母在決定是否帶孩子出席遊行集會前都要三思吧。 不過,個人來說,既然我已不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討論,而六四亦是一個仍是和平、沒衝擊性及牽涉超越日常政治議題的集會,我已與阿仔約定、出年與他一起出席。2019年6月4日,維園見。 *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  

詳細內容

【孔聖堂中學】因材施教 拔尖補底

孔聖堂中學有很多遊學交流活動。(校方提供) 《論語》有云:有教無類,孔聖堂中學校長楊永漢對此理解為不論資質、貧富,只要肯學,他便會教;亦會因材施教,因應他們的表現和能力,提供不同的協助。「我哋中四、五便開始幫佢哋計數,睇佢哋有冇機會入U(大學)。」 例如有些學生成績不俗,僅一科特別差,便會安排老師一對一或一對二,幫他們重點惡補較弱一科,希望增加他們入大學的機會。亦有些學生各科成績中等,介乎及格與不及格之間,便會請校友幫忙為他們補習,增加及格機會,希望文憑試取得5個2級,方便日後求職。 此外,學校每級都分中英文班,英文班除中文科外以全英語授課,但中文班同學若有個別科目想用英語學習,則可要求該科轉往英文班上課。亦有學生雖然入讀中三、四,但個別科目如數學或英文只得小學程度,校方亦會開設基礎班,從頭教起。 孔聖堂中學會接待外國來的學生作交流。(校方提供) 有時學生因遊學團缺課大半個月,老師會預先給他們功課,再用電話遙距跟進,回來後安排補課,確保追回進度。當然亦有些學生不論如何幫助仍是「讀唔掂」,楊校長說:「咁就做個好人!」學校會安排他們做義工或其他活動,以建立完整人格。

詳細內容

趙Sir視學報告:孔聖堂中學

聖堂中學校長楊永漢(右)與升學專家趙榮德(左)。 (曾憲宗攝) 孔聖堂中學獨特之處,第一以儒家思想為辦學理念,香港少見;第二收生以學生品格操行為先,顯示學校對品德教育的重視,為追求個人成長多於催谷成績的家長提供另一個選擇;第三學校關注學生的需要,慷慨地為有不同需要的學生提供經濟支援,由獎學金、交通津貼,以至課外活動的制服、器材等。校長楊永漢博士是有心人,通曉儒家學說,若輔以心理輔導的理論,應有助學生更容易掌握箇中道理。

詳細內容

趙Sir視學報告:晉德學校 

晉德學校校長羅美寶(左)向升學專家趙榮德(右)。(劉焌陶攝) 晉德學校屬「一條龍」模式,家長毋須為子女升中頻撲,是一個優勢。學校重視中華文化、儒家思想,看到學生小小年紀《三字經》背誦如流,令人驚訝。課程設計周詳有心思,如採用公認有效的雙語沉浸課程,和透過介紹名畫家畢加索來提升學生學習繪畫的興趣等。雖然晉德是新校沒有往績,但校長羅美寶辦學經驗豐富,曾任多間名校校長,無懼做開荒牛,魄力驚人,又擅長處理教與學的難題,如學生學習差異等,應可給予家長信心。

詳細內容

【晉德學校】助資優學生發展最大潛能

晉德學校校長羅美寶(左)向升學專家趙榮德(右)觀察學生上課的情況。(劉焌陶攝) 學生使用不同教材學習。(劉焌陶攝) 晉德學校校長羅美寶曾任資優教育學苑總監(學生服務),栽培資優學生經驗豐富;今年6月剛取錄了一名數學資優小一學生,這個5歲小朋友報讀晉德前已參加過一些數學比賽,擊敗數千對手取得第一名。 羅校長引述家長報名時表示,「佢話覺得個小朋友係資優,想入我哋學校可能因為藉着我在資優教育學苑的經驗,我哋可以提供一啲特別照顧畀資優學生。」晉德為這小朋友做入學評估時,因應家長申請了獎學金,特別安排一些較高程度數學題目給他做,評核他是否達至獎學金的要求。羅校長說:「佢number sense(數覺)真係好強,我好肯定呢個係數學上的資優生,我哋會盡量幫佢發展呢方面的潛能!」 晉德已取錄這名學生並批出獎學金,給予為期6年、每年3萬元學費減免。晉德書院教育基金獎學金今年公布申請詳情,設有「學術卓越獎學金」和「才藝發展獎學金」兩種,分別表彰學業表現突出的學生,及在藝術、體育和領導才能等領域有才華的學生。

詳細內容

【晉德學校】訓練高階思維 升讀歐美名牌大學

學生使用不同教材學習。(劉焌陶攝) 晉德學校是一條龍的私立學校,學生透過學校自製的教材學習中英文。(劉焌陶攝) 晉德學校將提供12年課程,6年級直升7年級,即坊間的中一,中學部預計2021/22年開班,校長羅美寶深信學生具備歐美名牌大學重視的質素,如多角度思維。中學部會開辦IB課程,如想到歐洲升學,亦可選GCE A-Level。學校會為高中年級學生提供全面升學輔導計劃,包括最新課程資訊和撰寫personal statement技巧等。 英國牛津、劍橋和美國哈佛、耶魯等長春藤大學,是很多學生趨之若鶩的學校。羅美寶校長表示,當兩個學生成績相若,一流大學會揀選有思維技巧和良好價值觀的學生,因為高等學府栽培人材出來,是希望他們將來對社會有貢獻。晉德注重培育學生這些能力。此外,晉德與牛津、劍橋等名校有緊密聯繫,學校顧問團中不乏牛、劍教授,例如牛津大學教育學院名譽教授Ingrid Lunt,她為晉德設計教師專業發展課程時,已考慮牛、劍的期望。晉德又會在長期假安排高小學生到海外交流,當中不單有語文學習,還會在當地做一些科學探究或文化研習,例如在大學城內到訪一些《哈利波特》小說場景跨學科學習。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