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編訂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2024),教育局設定7個學習宗旨,其中包括全面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建議學界循「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方向去規劃及落實課程。然而,要提供怎麼樣的土壤,才能培養出孩子在21世紀必備的軟技能,很多學校仍然「摸着石頭過河」。
有慈善團體近年透過先導計劃,讓教師與創意工作者結連協作,一起在常規課堂內編制跨學科藝術融合教案,為學生締造更多元化的學習經歷。有見計劃成效顯著,未來3年將擴展並招募更多學校參與。
清宮角色扮演 深化課堂知識
本月上旬,8名來自「清朝」的「皇帝」、「皇后」、「妃子」和「大臣」紆尊降貴,來到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下稱天循),與五年級的同學們見面。難得這班「權貴」毫無架子,任由學生近距離觀察、觸摸,甚至試穿他們的宮廷服飾,大大豐富及深化學生在中文科校本圖書教學課程裏,閱讀《皇帝的故事》一書所學到的知識。
相對於一般小學,天循算是比較破格。以中文科為例,除採用圖書教學,又配合學習內容,設計了很多延伸活動,包括一年一度各級戲劇大匯演等。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尤其是創意、溝通、協作與自學能力等,天循在過去3個學年,皆以先導學校的身分,參與由慈善團體誇啦啦藝術集匯(誇啦啦)舉辦的「賽馬會跨學科藝術創意學習計劃」,以五年級做試點,把中文和視藝兩科結合,並找來創意工作者當「外援」,藉跨界別協作,攜手打破傳統學科框架,把藝術與創意學習元素糅合課程之中。
天循五年級的「創意課堂」,把服裝設計及製作元素結合中文科與視藝科,早前藉舉辦清朝服裝騷,豐富學生在中文科圖書校本課程關於《皇帝的故事》一課的知識。(馮凱鍵攝)
踏入第4個學年,天循參加了機構新開展的「誇啦啦賽馬會創『見』願景計劃」。上述的清朝服裝騷,正是由中文科教師李濛、視藝科教師洪瑩瑩,以及服裝設計師賴妙芝(Yoki)合力設計,屬「創意課堂」內容之一。李濛指出,以往中文科多依靠文本跟學生了解故事情節,接着再演一演就是了,但經過3年經驗累積,現在課堂教案變得更多樣化,「有些課堂,我們會和學生一起看看傳統服裝,了解衣服背後有什麼故事,從而深化他們對於經典名著、角色、歷史等的理解和分析」。
李濛(馮凱鍵攝)
Yoki補充,今次清朝服裝騷的課堂目標,是配合之前幾堂深入討論過清朝宮廷服裝的特色,透過邀請教師及家長當模特兒穿上戲服,更立體地讓學生研究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皇帝朝冠上的佛牌、妃子衣裳上的牡丹圖案,后妃「花盆底」鞋等細節。同時為學生即將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做好準備,「其實一件傳統衣服,蘊藏了很多資訊、象徵意義,但要小朋友死記很困難。我們希望『創意課堂』成為一道門,當學生打開及走進去後,會感覺到有趣,驅使他們到故宮時更主動探索」。
賴妙芝(Yoki)(馮凱鍵攝)
不設標準答案 學生主導
「創意課堂」全年20堂,雖然各有不同教學目標,但總方向都是圍繞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運用創意思維去持續學習,適應未來。洪瑩瑩表示︰「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單向傳授,教師講解、學生接收,但『創意課堂』會添加更多元素,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歷中,只是扮演協作者或促進者的角色,學生才是主導者」。這正是教育局所說,學校課程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活例。
洪瑩瑩(馮凱鍵攝)
洪瑩瑩和李濛分別來自不同專科,再配搭「行外人」Yoki,3人坦言,最初要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其中洪瑩瑩印象最深刻的是課堂之初的一課,她準備了很多物料,讓學生觀察、想像和感受,並學習使用合適的中文詞彙去表達感想,最後以孩子自選的物料,做一個簡單的設計作品。然而課前她感到擔憂,「提供太多物料,花多眼亂,小朋友會用上很多時間挑選,也容易因為爭奪引致課堂秩序混亂。我曾提議由教師向每個學生分發少許物料,但Yoki不同意,認為讓學生去看、去觸摸每一種物料,都是重要的探索過程,假如由教師分配,甚或孩子拿到不是自己喜歡的物料,那便沒有意思了」。洪瑩瑩遂決定抱開放態度嘗試,最終換來很順暢、教學效能很高的一堂課。
服裝騷讓學生更立體地研究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上起)、皇帝朝冠上的佛牌、妃子衣裳上的牡丹圖案、后妃「花盆底」鞋等細節。(馮凱鍵攝)
的確,作為教學改革的推手,教師其實是「創意課堂」的第一個得益者。李濛說︰「中文科雖不像數學科般只有對錯,但其實很多時,我都會以目標為本,有很多標準答案。不過,『創意課堂』打開了我的思路,不要給那麼多限制給小朋友,更多的,是引導他們去探索,然後表達想法」。拆牆鬆綁後,學生自然成為最終的受惠者。
Yoki觀察到學生不再羞於以藝術媒介去表達內心想法,「最初學生常會跟我說不懂繪畫、畫得很醜,擔心自己表達的東西不夠好看,或者給其他同學比下去。但當小朋友慢慢發現,原來教師並沒有特定標準,他們便願意放膽嘗試,更有信心分享給其他同學看」。
洪瑩瑩亦謂,其他科組教師也發現過去3屆的五年級學生很勇於發言,表達和匯報能力都十分高。基於天循對「創意課堂」的肯定,該校擬把相關課堂擴展至一年級,屆時會把舞蹈元素結合數學科與視藝科,教師將伙拍其他創意工作者,一起設計嶄新的教案。
誇啦啦計劃:藝術作媒介 培育「5C」適應時代
藝術與傳統學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兩者關係可以很密切。誇啦啦教與學總監吳美賢(Jenny)指出︰「藝術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去支援不同科目,不論是中英數,甚至是價值觀教育,都能藉着藝術,幫助學生學得更深入」。
吳美賢(資料圖片)
她解釋,藝術的光譜很闊,包括戲劇、音樂、舞蹈、電影、攝影等。把這些元素放入學科教案,有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及討論提問,「我們相信,藝術融合教育,可培育學生的『5C』,包括創意(Creativity)、慎思明辨(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協作(Collaboration)和回饋(Contribution)的能力,助他們駕馭21世紀的種種挑戰」。
在「創意課堂」裏,天循學生都慣於以藝術作為表達想法的工具,不會拘泥於作品美觀與否。(受訪者提供)
本着這個信念,誇啦啦在3年前推出先導計劃,協助10間小學發展以藝術為本的跨學科課程,致力推動創意學習。由於反應理想,機構正推出將橫跨3學年、規模更大的第2期計劃「誇啦啦賽馬會創『見』願景計劃」,除招募12間小學可在2個班級自選2個科目與創意工作者協作外,還把專業發展培訓服務範疇擴展至初中和高等院校,同時更着力家長教育的工作。「以往,我們都不時舉辦家長工作坊,將來會再做多些,希望家長更了解什麼是創意學習,有哪些策略可在家中運用。」
在上月,誇啦啦率領3間參與上期計劃的先導學校,遠赴英國倫敦參加10天的考察交流,汲取當地推行創意教學的經驗。(受訪者提供)
誇啦啦定期舉辦「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坊」,讓教師透過親身體驗創意教學活動,了解到任何學科的教案,其實都可以加入創意元素。(受訪者提供)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