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勤有功,戲亦有益
古代經典三字經說:「勤有功,戲無益。」但近代西方研究顯示,遊戲對孩子的情緒、社交、認知甚至身體發展都有正面幫助!
年幼老鼠缺乏遊戲 發展未如理想
腦神經學家在老鼠身上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把一隻年幼老鼠放在成年老鼠群中飼養,這隻年幼老鼠和成年老鼠有自然的社交接觸,但就沒有機會和其他年幼老鼠玩「打鬧遊戲」。打鬧遊戲是年幼老鼠特有,為沒有惡意的摔打或追逐,類似人類兒童自然而然出現的「伏匿匿」遊戲,甚或是單純的「跑來跑去」。腦神經學家發現,這隻缺乏遊戲機會的年幼老鼠長大後,其腦部前額葉的發展較一般老鼠差。前額葉是負責分析數據、自我調控和社交互動的重要腦部結構,所以這隻老鼠成長後的生活習慣和社交也顯得未如理想。似乎,遊戲對老鼠的腦部發展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當然,人類並非老鼠,我們不可以把研究老鼠的結果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但很多非實驗的人類研究都顯示,遊戲是兒童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實上,很多心理學家都建議大人安排幼兒(0至8歲)多作自由遊戲,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亦會在幼兒教育場所加入特定的自由遊戲環節。關於孩子的自由遊戲,家長應該注意什麼呢?
時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孩子每天最少有60分鐘的自由遊戲時間。
人數:孩子可以自己一個玩,亦可以與家長、兄弟姊妹或年紀相若的朋友一起玩。
方法:自由遊戲沒有既定的規範。在安全情况下,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主導,決定自己想玩的情境、角色或規矩等。家長亦可以「學習」孩子遊戲的方法。例如孩子用紅白藍3種顏色砌高塔,家長可以「學習」孩子說:「爸爸也學你用3種顏色建設燈塔!」
成果:家長毋須過分在意遊戲能否達到特定「成果」(如:孩子玩生字卡後能否學到新詞彙)。自己遊戲的重點是讓孩子在無壓力下做自己感到興趣的事,培養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這種「興趣」會變成孩子學習的火車頭,長遠讓孩子在成長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圖:黃清渝)
想知道更多更於自己遊戲的知識?請收看我們中心製作的短片《勤有功,戲無益?》:bit.ly/3BSPTX7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