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融合教育SEN學生的挑戰
港府自1997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讓一些有輕微學習困難、有特別學習需要(SEN)的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學習如何融入社會之餘,也讓學校其他同學、教師及家長,認識、接受和尊重個別學生的差異。然而推行逾20年,成效一直受不少質疑。
簡單來說,一間學校可同時接納不同類別的SEN學生,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ADHD)、自閉症(ASD)、溝通障礙(CD)、情緒行為問題(EBD)、聽覺障礙(HI)、智力障礙(ID)、肢體殘疾(PD)、特殊學習障礙(SLD)和視覺障礙(VI)等,可接收的學生可以由十多至百多人不等。政策原意是希望SEN學生融合在普通學校就讀,與同齡學童一起接受教育。可是在現實中,教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都為了要處理這麼大量和不同類型的SEN學生而疲於奔命,間接減少其他學生受照顧和支援的機會。
教師教學壓力增 學生家長反應多負面
實際操作上,前線教師遇到不少挑戰。他們需親自設計和製作多元化的教材,並適時調整教學方法,讓個別差異的SEN學生適應。然而,不同種類的SEN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支援各異,教師在設計和調整課程時需花費大量時間,根本難以獨立支援那些融合生;課室管理亦面臨挑戰,融合班學生因個別差異大,教師一方面要以整體為考量,另一方面又需付出更多的耐心照顧個別的融合生。部分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學生更會干擾課堂秩序,壓力可想而知。
另外,普遍學生和家長雖然對SEN學生沒有心存惡意,但對他們的行為仍會感到不耐煩或難接納。例如:常常發問並打擾課堂學習,佔用過多資源,在遞交功課或考試上往往獲得優待而令人感覺不公;一些情緒或自我控制能力弱的SEN學生,也會偶爾欺凌其他同學等。因此,普通學生或家長會對SEN學生持有較多負面的看法。
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學生 融入群體需包容
不同類別的SEN學生,會有不同的朋輩關係和群體活動。大部分校長、教師和專業人士都對聽覺障礙、肢體殘障及特殊學習障礙的學生的情緒表現持有正面的看法。然而對於有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智力障礙和自閉症等學生,不少人則認為他們在課堂上不能專心學習、打擾同學,因而有較負面的看法。上述學生在「師生關係」、「同輩關係」、「同輩互動」及「社交及情緒表現」等各方面,表現都較普通學生為低,難以與人建立和維繫較持久的友誼。
筆者以往接觸部分SEN學生,了解到他們的內心很空虛。他們其實很想認識和接觸不同的朋友,但礙於缺乏洞察和理解別人想法的能力,在參與群體活動時與人溝通亦遇到困難,對社會規範也不敏感,有時甚至有極端的情緒表現,使到他們在現實世界裏很難找到知心朋友。
我們要明白,SEN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想故意產生,是他們難以控制的事情,所以更需要大家用無比的愛心和耐性去支持和體諒他們,他們才有機會去糾正和改善這些錯誤。其實,SEN學生只要獲得合適的教導和訓練,加上身邊朋輩的包容、接納和給機會作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一樣可以提升,最終SEN學生也能與我們愉快、和平地共處。
文:伍國光(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