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幼稚園教師的非華語文化覺醒
一名幼稚園校長遇到這樣的問題:新學年,她錄取了一個非華語女孩子入讀幼兒班。註冊後,家長填寫的資料中,女孩子的姓氏是Kaur,父親的姓氏是Singh,兩者不符。校長百思不解:究竟Singh先生是否女孩子的父親?
從這件事可見,縱然我們與非華語人士一起在香港生活,近在咫尺,對於他們卻很陌生。
1699年,印度錫克教最後一位Guru——Gobind Singh,為使群眾消除不同種姓(Caste)的階級觀念,賜予男性教徒Singh的姓氏,女性教徒則採用Kaur,從此無分種姓,彼此平等相處,成為Khalsa,即純潔的。父親姓Singh,女兒姓Kaur,只說明他們應該是錫克教徒。
教師知道齋戒月日期嗎?
由於對非華語幼兒的文化了解不深,我們教學時難以連繫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大部分幼稚園早上都有讀「晴雨表」活動,教師與幼兒說說今天的日期、天氣。然而,很少教師會說:「今天是4月24日,是齋戒月(Ramadan)的開始,Mohammad今天就不可以吃東西了。」教師這樣說,可以把幼稚園的教學活動,聯繫到非華語人士看重的日常宗教生活。
再進一步,教師還可以向全班幼兒、包括華語與非華語的提問:「Mohammad為什麼不吃東西?」「減肥!」「不是。Mohammad是伊斯蘭教徒,不吃東西是為了感受窮人的困苦。沒有東西吃會怎樣?」「肚餓」、「辛苦」。「是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懂得感恩。」藉着非華語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師教導全班幼兒感恩珍惜、積極樂觀。
這對教師而言,是很簡單、易做的事,但前提是,我們是否知道齋戒月的日期?理解齋戒的目的?
交一幅全家合照也不容易
有些時候,我們對非華語人士的文化認識,是彼此尊重和相處的基礎。去年是豬年,有幼稚園舉辦豬年迎春暨一月份生日會活動,要幼兒穿上中國新年服飾或有豬圖案的衣服。對於華裔幼兒,這樣安排並無問題;不過,如果我們從巴基斯坦幼兒的角度考慮,這樣會否反映我們對他們文化不夠敏感?他們既非華裔,且信奉伊斯蘭教。依據《古蘭經》的說法,豬肉是「不潔的」(第6章145節)。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教「家庭」這個主題時,邀請幼兒帶一幅全家合照回學校分享,是常做的教學活動。拍攝家庭合照,是否理所當然?部分非華語人士,認為照片與偶像崇拜有關,家中很少有照片。帶一張家庭合照,並不容易。
當然,不是每個非華語家庭都這樣,但問題是我們能否預見當中的困難,從而懂得先向家長查詢。
非華語人士的文化並不神秘,反而只要我們抱持開放態度,主動了解,就會發現他們文化多姿多采。多元文化可以是教師的「教學資源」,而非「問題」。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