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從「儀式感」中遇見幸福
觀看孩子在台上的表演、出席子女每一個階段的畢業典禮、參與家人的生日派對……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聚會、儀式,卻恰恰是維繫家庭幸福的秘訣。「儀式」能把家中所有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讓家人平常難以言喻的情感表達出來,彼此接納、欣賞,並從中獲得力量。
用心對待生活中平凡小事
「儀式感」是什麼?著名童話小說《小王子》裏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儀式感能讓你對幸福更珍視,對自己更重視。擁有儀式感,是讓我們在平淡的日子裏找到詩意的生活。
儀式感不太需要物質做基礎,它的體現,在於我們對生活的熱誠。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一些在餐桌上的小擺設、一套開學前的新文具、一張班主任用心設計的「全班幅」、一棵聖誕節時和家人合力佈置的聖誕樹……每一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裏,儀式感能讓你對生活充滿熱情、心懷期望。
逆境中也需要儀式感。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停課的日子甚至比暑假更長,你選擇渾渾噩噩過日子,還是和家人享受久違了的時光?甚或藉此學習新技能充實自己?從我校的「陽光訪談」中,我得知家長和孩子在家中各出其謀,生活過得精彩。
分享防疫物資 關懷身邊有需要的人
有些家長和孩子製作疫情表來關心時事;有些發揮創意自製「鐵路大富翁」,既可娛樂,又可學習金錢和數學概念;有些家長更教導孩子每天烹調簡單菜式,和他們一起製作每天的作息時間表,讓孩子學會自律和生活規劃。至於校長和教師們的角色呢?除了實施網上教學,我們更透過視頻和電話跟學生們互動和表達關愛。在這段時間,我們還跟孩子好好上一節生命教育課,教導他們要分享防疫物資,關懷身邊有需要的人。這些具儀式感的行動,讓我們在陰霾下活得正面,為疫情賦予一份意義。
誠如李思圓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中所言:「不辜負生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每一朵鮮花盛開的那種歲月靜好的日子,並且伴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當我們真正過着有儀式感的生活時,無論順境或逆境,我們都過得充滿幸福感。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