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家校建立同理心文化

 

近年學童精神健康受社會廣泛關注,學界積極探索如何促進學生的自我關懷和抗逆力。隨着教育局於本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不少學校都嘗試推動情緒教育,其中包括社交情意教育(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反映推動情緒教育的成效有限,仍面對不少挑戰。

為深入探討有效推動情緒教育的策略,「JUST FEEL感講」於2月15日舉辦了「感聽感講」2025社交情意教育研討會,吸引超過80所學校代表、近300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參與。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西交利物浦大學教育研究系高級副教授張婉文、香港佛教聯合會學務顧問莊聖謙,討論有效推動社交情意教育的策略、研究結果及實踐經驗。

良好人際關係 助社交情意教育

林正財醫生表示,社交情意教育不應僅停留於「教與學」的框架中。他指社交情意教育不能只依靠書本傳授,教師除了傾聽學生的心聲,亦應以身作則,主動分享自身感受。例如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教師可示範如何表達負面感受,讓學生學習健康的溝通及表達方式,避免壓抑感受。辦學團體代表莊聖謙先生亦表示,學界觀察到許多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源於家庭,因此學校應以全校參與模式推動SEL,讓家長也能得到相關教育,懂得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要。

張婉文教授則引用其研究成果指出,學生的社交情意能力與幸福感之間並無直接關係,但若學生同時具備高水平的社交情意能力及緊密的人際關係,則能獲得較高的幸福感,顯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社交情意教育發揮效用的關鍵。

3名講者均指出,師生、親子關係對提升學生健康十分重要,此點與JUST FEEL感講的理念不謀而合:除了推動 SEL,我們亦重視與學校推動班級經營,促進學生與同儕及教師的關係,提升校園歸屬感與安全感。當學生感受到被接納、被同理,他們更能學會同理他人的需要,從而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

家校合作 建互信促進交流

除了學校內部的努力,家庭教養環境及家長參與,亦是推動情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家校合作常面對諸多挑戰,例如家長工作繁忙、對相關概念缺乏理解,或難以將學校的情緒教育理念融入家庭教養方式。

在研討會的學校個案分享環節中,我們的前「夥伴學校」——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校長和教師分享了值得參考的實踐方式。該校於去年舉辦六日五夜的日本之旅,讓全校教師、職工及學生一同參與,目的是讓學生離開舒適圈,學習提升自理能力、加強溝通技巧及同儕關係。

起初,不少家長對此行充滿疑慮,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及安全問題。校方則增強家校溝通,理解家長的需要,過程中與家長建立信任,從而逐步釋除他們的疑慮。學校更在旅程設計中融入SEL元素,例如舉辦分享會,讓家長與孩子一同探索與表達自身的正面和負面感受,進一步促進家庭間的情感交流。這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家長對SEL的理解,亦成功促成「家校夥伴」關係,成為情緒教育推動的典範。

安全環境中自由表達

JUST FEEL感講期待是次研討會可以作為探索有效推動社交情意教育的起點。在面對各種限制及挑戰下,家校之間需加強合作,實踐全校參與模式,讓情緒教育不再是單向教學,或只是停留於概念層面,而是在學校及家庭中營造同理心文化,將其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的體驗與學習之中,這有賴教職員及家長的合作與參與。

當學生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表達感受和需要,並與同學、家長、教師建立緊密的關係,他們的身心靈才能真正健康成長,情緒教育的成果方能彰顯。

文:劉錦華(「JUST FEEL 感講」副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