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在親子關係中認識自己
上回提及,我們當下的戀愛關係可能會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那麼,我們當下的親子關係,又能否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呢?英國心理治療師Philippa Perry認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回想起年幼時的自己。大家看看以下例子:
小美對媽媽說:「媽媽,小麗有時會笑我寫字寫得醜怪。我寫字真的很醜怪嗎?」媽媽聽到後勃然大怒,顯得比小美更生氣,大聲地說:「學校為什麼可以讓這種事情發生!根本沒有好好保護學生!你有沒有告訴老師?我要打電話去學校為你討回公道!」
小美媽媽在小美還沒有講清楚來龍去脈前已經顯得異常生氣,反應似乎過大。原來,小美媽媽的雙親離異,所以她在年幼時寄居外祖母家。外祖母因為年紀老邁,未留意小美媽媽在學校天天受人欺負,所以小美媽媽一聽到小美有時會被人取笑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小美媽媽很想保護小美之餘,亦很想保護年幼時的自己。
大家又看看第二個例子:
小文對爸爸說:「爸爸,今天我可以不去上游水課嗎?」小文爸爸聽到後盯着小文,嚴肅地說:「爸爸在你這個年紀時家裏很窮,每天都是上課下課,想學什麼都沒有機會!現在你有機會跟專業教練學游水,有私人老師教你奧數、教你拉小提琴,你為什麼不好好珍惜?」
和小美媽媽一樣,小文爸爸在小文還沒有講清楚為什麼今天不想去上游水課時已經陰霾滿面,更直接將自己和小文比較,令人不禁懷疑:小文爸爸究竟是為小文提供學習游水、奧數和拉小提琴的機會,還是補償自己年幼時未能參加這些課外活動的遺憾?

透過子女彌補幼時缺失 造成壓力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子女不是我們。當我們發覺對子女的經歷和行為反應很大,大得不合情理時,可以反思一下,年幼時是否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是否將自己和子女相比較?我們是否不自覺地想通過子女彌補自己年幼時的缺失?從自己的父母中學習如何做得更好的家長並不是問題,但如果把自己當年的情緒投射到當下與子女的互動中(小美未必像媽媽想像中那樣無助),又或者想子女完成自己當年未能做的事情(小文未必像爸爸一樣想參與這麼多課外活動),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