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在婚姻關係中認識自己
婚姻關係是戀愛關係的一種。以下3種類型,哪種最能形容戀愛中的你呢?
類型一:我覺得人總是要靠自己,所以,要和別人親近令我有點不舒服。就算那人是我的伴侶,我都覺得很難完全相信、完全依賴這個人。事實上,當有人與我太親近時,我會感到不自在。我的伴侶有時會投訴我太過獨立,不夠投入。
類型二:與別人在一起讓我感到自在:我能夠依賴別人,別人亦能夠依賴我。我不擔心別人會拋下我,也不擔心別人會和我太親近。如果我遇到困難,別人總會幫助我。
類型三:我經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愛我,會離開我。有時候,我的伴侶看到我的短訊,但沒有即時回覆,我便會覺得很難受,擔心我的伴侶把我拋諸腦後。我總覺得別人與我不夠親近。我時刻想與我的伴侶在一起,有時會令對方「吃不消」。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top.png)
年幼時與父母互動 「重現」戀愛關係中
![](/wp-content/uploads/2017/11/caption_bottom.png)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經常會「重現」於戀愛關係之中。以上的3個類型,就分別對應親子依附關係中的逃避型、安全型和焦慮型。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依附類型呢?可能和我們年幼時的經驗有關:
.父母未能即時回應孩子的身心需要。例如,孩子感到肚餓,哭了很久,但仍然沒有人來餵自己。於是孩子慢慢覺得,不可以依靠別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因為無論怎樣叫喊,都不會有人來幫自己。
.父母有時間、有精力去體察孩子的身心需要,並能夠提供即時的照顧和支援。例如,孩子感到肚餓而哭,父母即時察覺,並立即餵孩子吃奶。於是孩子慢慢覺得,別人是可以信賴的,只要自己遇到困難,總有人會幫助自己。
.父母有時能體察孩子需要並提供即時支援,但有時又未能做到,令孩子不肯定父母會否在關鍵時刻照顧自己。例如,孩子肚餓了哭,有時父母即時察覺,立即餵孩子吃奶,但有時孩子哭了很久,父母還是不知所終,於是孩子慢慢覺得,自己可能要非常出力,哭得特別大聲,別人才可能來幫助自己。
我們的伴侶並不是我們的父母,但我們有時可能會將自己與父母的經驗,投射於伴侶身上。所以,我們在婚姻或戀愛關係中要有所覺察,除了理解自己與父母的依附關係類型外,還要留心自己會否因為早期經驗而拒絕依賴自己的伴侶,或過分要求伴侶的關注。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