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從生活中學習

學以致用,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這套理念,沒有人會反對,只是到了教育現場,有時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執行實踐,於是孩子對課堂的學習也逐漸失去了興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信,實用及與生活相關的課程是一個幸福校園應該具備的內涵。教師應該怎樣做,才可以把課堂學習扣連到日常生活呢?

本欄4月份一連兩篇文章探討了happy school的元素,今次再討論教科文組織於幸福學校框架下提倡的22項指標之一:實用、相關和吸引的學習內容(​​useful, relevant and engaging learning content)。教科文組織分享了一名越南中學生的感想:

知識要運用才是力量

「如果我們為了保護環境而學習生物學,而有些同學在考試中取得很高的分數,但現實中他們卻在街上隨處丟垃圾,你會怎麼想?我們一定要強調,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我們的生活,幫助國家發展。我們不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天才或者令腦袋變大而學習!」他還引述了美國作家兼演說家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名句:「知識要運用才是力量(Knowledge isn't power until it is applied)。」

教科文組織提出,課程設計應該要反映當代相關的事,並在教師引導下扣連到學生的生活。幸福學校框架更進一步提出跨學科學習,列舉了芬蘭的經驗為例子,該國自2015年引入「按主題施教」(teaching by topic),擺脫慣性的「按學科施教」的傳統,背後理念就是讓學習更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為學生將來工作做更好的準備。芬蘭教育當局發現,「按主題施教」比較講求學生協作,製造更多愉快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發展創意、溝通及明辨思考的能力。

回到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也有提出,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例如安排主題教學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加強學習範疇內容的連繫,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同時要讓學生透過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經歷,加強個人及群性教育,懂得關愛共融,尊重別人。

教育局鼓勵小學利用常識科課堂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就着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有創意的作業,從而增強他們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及引發學生對科學和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

學生自製保齡球玩意

教育大同提倡的LBD(learning by doing)也主張「做」中「學」,孩子們不斷實踐、不斷合作、不斷創作,獲得的不止是知識,還懂得應用知識做出對別人有用的東西,從而看到自己的價值。

今年3月下旬,「教育大同夥伴學校」靈糧堂秀德小學舉辦了一場驚喜派對,邀請家長參觀小一生創作的遊戲。作者試玩了一個保齡球攤位遊戲,同學用膠樽做保齡球瓶,用紙皮做球道,用網球代替保齡球,投球後,保齡球會自動返回原位。最巧妙是,在沒有電動零件下,同學利用繩子串起所有球瓶,每一局完成後,球瓶可以一次過安放原處。

教師解釋,同學在籌備派對階段,看到保齡球道運作的短片,很想親自製作一個。於是在教師協助下,人工保齡球機大功告成(圖)。因為學以致用,同學製作保齡球機的過程特別投入,而且相互協作溝通,快樂氣氛感染了整個課室。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