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習:學生×學校×家長.電子教學 「三角」互動更高效

香港由1998年推出第一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文件至今,經歷逾20年,惟在學界,電子學習發展仍未見成績,尤其在小學,始終未做到全面普及。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港學校史無前例地一起推行電子教學,一瞬間把香港的電子學習帶入一個新紀元。不過,隨着學校陸續復課,一切又會打回原形、重回chalk and talk的年代嗎?香港電子學習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文︰沈雅詩

電子學習:學生×學校×家長.電子教學 「三角」互動更高效
電子教學 家長參與「保底」(Tomwang112@iStockphoto)

學者估計七成學校只屬「表象」

香港教育大學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暨教學科技中心總監江紹祥指出,香港的教學模式,從數月前宣布停課一刻,已經歷翻天覆地改變,「無可否認,在疫情之下,全港所有學校都推行了電子學習,因為不做不行,情何以堪」。但研究電子學習多年的他卻反問,「做了」又是否代表「做到」呢?江紹祥甚至估計,全港七成學校只有電子學習的「表象」,卻拿揑不到電子學習的精髓。

「是否掛幾段短片、上載些PowerPoint,又或者用Microsoft Teams、Zoom跟學生上20分鐘課,就叫做電子學習呢?」

電子學習:學生×學校×家長.電子教學 「三角」互動更高效
江紹祥(受訪者提供)

依學生提問即修正授課內容

他指出,真正的電子教學,應該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變得主動(active),「我平日在班房教大學生,他們也是不肯開口說話的,但停課期間,用Zoom上課,我卻發現,肯表達的學生多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用不着面對面、張開口發問或回答問題,只需要在chat room用文字打出來。當我在電腦熒幕見到他們的提問,便知道這班學生關心什麼,於是即時修正自己的授課內容。這種互動,在班房是做不到的,唯有網上教室可以」。

還有,電子教學應該幫助到學生建構(constructive)知識,並推動同學與同學、師生之間的互動(interactive),最終讓孩子得到反思(reflective),「優質的電子教學,是需要給學生常常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內化知識,並透過教師、同儕互評,得到即時的回饋。這種互動,不單讓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進展,也讓學生在過程之中,有機會鞏固和反思自己所學」。

電子學習:學生×學校×家長.電子教學 「三角」互動更高效
理想的電子教學,既可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亦可令他們變得主動,並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最終讓孩子得到反思。(資料圖片)

疫情反覆 學校難「回頭」

江紹祥表示,自己推動教師電子學習培訓課程至少有10年,接觸過全港近500間小學過半數的教師,可惜至今,香港的電子學習仍未到位。「我一直留意到,大多數學校都是派IT教師來做電子學習的教師培訓,但其實我們針對的,是課程主任,因為電子教學應該不分科目的,每一科都要推,更關鍵是校長,如果校長對電子學習的認識也是很表面、很皮毛,又怎樣帶動整間學校用這個模式去改善教學呢?」

疫情催化了電子學習的進程,江紹祥認為,學界已經不能走回頭路了,「復課之後,我估七成學校也想打回原形,依賴面對面授課,因為這始終才是他們的強項。不過,真的可以嗎?今次COVID-19跟當年SARS不同,它隨時再度來襲,我們有可能又突然停課,如果學校還不去籌備電子學習,恐怕便會被拋離、會落後」。他形容這是校長避無可避的工作,「一定要和教師並肩做好電子學習,今次是無得選擇」。

電子學習:學生×學校×家長.電子教學 「三角」互動更高效
香港發展電子學習已有逾20年歷史,進度一直緩慢,但一場疫情,卻令全港師生紛紛投入網上教室。不過,隨着學校陸續復課,這股熱情會冷卻嗎?一切又會否回復舊貌,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呢?仍有待時間觀察。(資料圖片)

家長陪看影片 從旁解釋

然而,學校要發展電子學習,家長的角色同樣重要,「當學校要做翻轉課室(flipped classroom),教師拍了短片,家長的教學功能,便是要幫子女『保底』。因為孩子的學習速度有快有慢,如果看一次短片不明白,就要陪他們多看幾次,甚至從旁解釋」。江紹祥說,當學生有了基礎知識,教師在學校就可以集中做高階思維教學,這樣翻轉課室的功能,才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個三角關係,學生在最上面,下面一邊是學校正規課程教師的教學,另一邊就是家長的扶助。」

家長意見:減課業釋放空間  做好電子學習
香港學生功課多,如果放學後還要兼顧網上教室,又或者要備課,會否令小人兒吃不消呢?(Tomwang112@iStockphoto)

家長意見:減課業釋放空間 做好電子學習

家長同盟主席周勁倫表示,明白電子學習是大勢所趨,但關注會否成為加重學童學習壓力的另一個來源,「翻轉課室的原意是好的,但變相要學生在家備課,可是孩子平日功課已經多得要命,何來有時間呢」?

他建議學校要有所取捨,「如果想發展電子學習,那麼就要減省其他課業,釋放空間讓學生專注做好這件事」。

家長意見:減課業釋放空間  做好電子學習
周勁倫(資料圖片)

校長意見:電子裝置難配合 學校不能為做而做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校長陳章華不諱言,推動電子學習,是學界一個共同教育願景,然而,現實與理想,往往有落差,他以今次停課遭遇到的連串問題為例,「最簡單,很多出版社的電子書,仍然用Flash的,這是一個比較舊的多媒體播放程式,桌上電腦或者尚可以支援,但如果學生是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便已經看不到了。還有跨境學童呢?他們很多網站也登入不到」。

說到實時網上授課,陳章華指困難就更多,即使假設所有學生都有電子學習裝置,但亦存在很多實際操作上的問題,「當學校用視像授課時,用手機上課的學生,會因為屏幕細,覺得很辛苦;用桌上電腦,好處是屏幕大,可惜又不是每一部都有視訊鏡頭,教師經常看不見小朋友的樣子,加上用手機、平板電腦,孩子還可以用手寫輸入文字去答題,但在桌上電腦就不行,對於不懂中、英文輸入法的學生,家長便要幫他們額外配置手寫板了」。

校長意見:電子裝置難配合  學校不能為做而做
陳章華(受訪者提供)

在家學習或易分心

正如江紹祥教授所言,運用電子教學,家長不能不「落水」,這亦是陳章華擔心的地方,「所謂網上學習,說穿了,其實是親子學習,但基層家庭的家長,應付到嗎?而且學習環境是要營造的,相比起在家,我相信學生在課室會更專注,沒那麼容易分心」。

陳章華強調並不反對電子教學,但他認為,作為推動者,應先想清楚幾個基本問題︰「復課之後,學生仍需要同步維持網上學習?若是需要的話,那麼價值在哪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能?提升自學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他說,若連校長也未有清晰答案前,就不應盲目跟風,為做而做,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校長意見:電子裝置難配合  學校不能為做而做
學校在推行電子教學上,遭遇不少困難,就是學生的電子學習裝置不一,界面操作不同,如何兼顧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已經令校方大感頭痛。(ake1150sb@iStockphot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