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辦法:以茶交流 啟發潛能 中學茶藝舍 孕育少年茶藝師
喝一口熱茶,不知令你聯想起什麼呢?茶是故鄉濃,有中學為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雅趣,近年積極推廣茶藝課程,更成立茶藝舍。短短3年,學校已孕育了2名青少年茶藝師,再次證明年輕人的潛能無限!
走入博愛醫院八十週年鄧英喜中學(下稱鄧英喜中學)新成立的英喜.茶藝舍,裝潢古色古香、怡情愜意,予人遠離煩囂的感覺。「這個倒是真,外面世界紛亂,經常叫人心煩意亂,但當你泡一杯茶,即使一個人品嘗,都可以令自己靜下來,暫時忘憂」,校長李慧說。
大學時修讀中文系的李慧,醉心中華文化,也喜歡茗茶,一直想弘揚茶道。直至2018年,遇上新入職、同樣熱愛茶藝的中文科教師羅凱玲,雙方一拍即合,決定在學校發展茶文化。
學習茶藝多年的羅凱玲(左),愛與學生分享交流,也喜見學生進步神速。圖中為凌躍月,右為張雪瑩。(黃志東攝)
初為小組形式 學生反應活躍
最初校方只是小試牛刀,以小組形式讓學生接觸茶藝知識;見反應愈來愈踴躍,遂在本學年投放更多資源,並在啟發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的理念下,透過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課程(Programs)和過程(Processes)的配合,把這個小組拓展成學會,又開設茶藝舍,以及納入「愉快星期五計劃」下的聯課活動課之一,以豐富更多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培養他們的生活品味。
李慧表示︰「『啟發潛能教育』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潛能,只要給予合適的舞台,並加以指導,學生通過鍛煉會得到成功。這些潛能,甚至有機會成為他們將來的終身事業。」
在剛過去的「敬師日」,學會成員便特意為校長和14名中文科教師泡茶及奉茶,中文科主任施莉莉直言很感動,「雖然他們在過程中很緊張,有跌杯的場面,但喝到他們奉上的茶,我還是覺得很溫暖。同時間,老師和學生都有機會交流茶藝知識,達到教學相長」。
施莉莉(黃志東攝)
將結合中文科 拉近中華文化
她又透露,正構思把茶文化結合中文科課程,「中三中文科有單元匯報,由學生在學科提供的選項中,自選一個去自主學習,以專題形式匯報。以往學生最感興趣的題目是節日習俗,今個學年或會加入『茶』,並透過專家分享和舉辦講座,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其實不是想像中般『遠』,可以很生活化的」。
主力搞手羅凱玲,則為兩名中四學生凌躍月和張雪瑩,年紀輕輕便考獲國家認受的青少年茶藝師資格而十分欣喜,「我在她們中一時開始教茶藝,兩個同學都是易緊張的人,最初可謂『每事問』,很怕犯錯。但今天,兩個女孩子已經淡定很多,也表現得很有條理,作為老師,很開心見到她們有這樣大的進步」。
李慧校長(左前)和潘錦偉副校長(左後)推動中華文化不遺餘力,更希望藉茶藝課程,發掘學生的潛能。(黃志東攝)
茶藝不僅是一個觀賞藝術,更是一門學問與修養。(黃志東攝)
學會成員在剛過去的「敬師日」為校長和全體中文科教師舉行奉茶禮,場面溫馨感人。(受訪者提供)
■學員心聲
◆凌躍月(中四生)
從茶藝中學會專注
「學習茶藝之後,我發覺自己做事比以前更專注、更細心。因為泡茶有很多特定的步驟,而不同的茶葉,浸泡時間亦不同,需要牢記。試過泡茶時,只是一個步驟做不好,就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自此我領悟到,泡茶一定要專心,也不能急。」
◆張雪瑩(中四生)
最大挑戰:3隻泡熱茶
「我自小也喜歡喝茶,沒想到在中學竟然有機會學茶藝。對我來說,最大挑戰是學用蓋碗泡茶,很燙手的,而且只能用3隻手指拿住,因此很容易手震,甚至跌杯。還記得考茶藝試當日,我也手震得很厲害,幸而最終也及格!」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