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零代溝:玩遊戲做手工 編織快樂回憶

根叔(右)和紀彤參加了10節小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透過紀彤的畫作,根叔也加深對孫女的了解。

從過去到現在,香港的雙職父母都忙於上班,不少孩子必須交由祖父母或外傭照顧。但,老人家如何跨越年齡鴻溝,負起教養孫兒的重任,這都成為了新世代家庭不可忽視的課題。有機構就提供到校服務,為祖父母們提供教養心得,亦助祖孫兩代互相了解,促進彼此感情。

文﹕李樂嘉 圖﹕楊柏賢、受訪者提供

既要照顧起居飲食,又要管教好孩子,祖父母一點都不易做。向來服務長者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為了幫助他們做好照顧者的角色,去年便開展了「隔代照顧家庭支援服務計劃」,並在7間小學及1間幼稚園裏,招募學生及其祖父母,放學後參與「大手牽小手——祖孫平衡小組」,藉各種活動拉近祖孫距離。

畫畫砌模型 反映家庭觀念

小組合共有10節,顧名思義,學生必須聯同祖父或祖母報名,方合乎資格參加。計劃主任郭加欣介紹指,每節一開始時,祖父母與孫兒會先分開行動。「學生組」會參加各種藝術創作,循序漸進地建立起兒孫的角色,「頭幾節從個人出發,例如讓他們畫畫,學習呈現情緒,有小朋友就畫了下雨天,代表不開心的感覺。又讓他們在雜誌剪出喜歡和討厭的事物,砌成一幅拼圖」,懂得表達心情與喜好,就能促進溝通,是祖孫拉近距離的第一步。

郭加欣

在個人課題後,進而便跟孩子探討家庭關係,其中一節就要做家庭模型。小朋友要在紙皮屋放入紙條,上面寫着不同的家庭成員,再為每位成員找一個代表的公仔,「導師會向他們提問,例如﹕『為什麼選這個公仔代表爺爺嫲嫲?』小朋友選什麼公仔、如何佈置紙皮盒,以及把公仔放在盒裏哪個位置,都反映他如何看家庭和祖父母」。

在日聲的家庭模型中,以羊代表自己,又用一隻貓公仔代表祖母梅姐。

紙黏土送禮 思考祖父母所需

到了尾段,孩子就要學習感恩和欣賞,用紙黏土做禮物送給祖父母。導師會鼓勵小朋友一盡孫兒的責任,多去思考祖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單單送上一己喜歡的東西。有孩子將紙黏土搓成健康食品,又搓了很多小圓形,原來是一粒粒藥丸,「他見到嫲嫲身體不好,間中就會生病,便想祝福她身體健康」。

當學生組正進行創作時,祖父母也有多元化的活動,重點之一是關顧他們的身體。郭加欣表示,小組裏有專人教太極、穴位按摩,以及一同歎花茶,「參加的46個祖父母中,有一半要貼身照顧孫兒,包括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業,有四分之一更是全天候照顧者,即是星期六、日都要照顧;加上年紀大,大部分的身體都很勞累,所以要慰勞他們」。

祖孫雖然先分開活動,但也有一起做手工、玩遊戲的時間。

老友記交流湊孫經

休息之餘,祖父母之間也會分享生命故事,並交流管教孫兒的學問。有長者小時候被父母打,留下了不太愉快的回憶,因此主張見到孩子做錯事時,要以冷靜的方式去對待,透過傾談,引導孩子發現錯誤,「他們人生中累積了不少智慧,並且可以用在管教上,但平日欠缺組織。當說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後,社工便會助他們組織好,作為一條條教養心得,令他更有意識去依循這些方法,教好孩子」。

另一方面,不少祖父母面對孩子的學業,都遇到困難,「有些長者讀過中學,勉強能教孩子做功課,但有些對教功課大感壓力。當中三成參加的孩子有特殊學習需要,祖父母更加束手無策」。

祖父母在小組裏會互相傾訴,社工也會鼓勵他們找社區資源,如補習、託管、校內功課輔導等。

兩組完成活動後,兒孫會相聚一起,通常會玩遊戲或做手工,亦會為兒孫拍一張即影即有合照。有時孩子在學生組剛完成創作,社工便會把成品展示出來,叫祖父母猜哪個作品出自孫兒的手筆,「祖父母可以觀察孩子的創作,同時社工會將小朋友當天的活動情况、行為,向祖父母透露,一來令他們放心,二來可以增進他們對孫兒的了解」。

每節完結前,祖孫都會一起拍合照,並貼在紀錄冊上,以作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節相聚以外,兩組亦曾合併舉行活動。社工邀請了劇團到校,上演「一人一故事劇場」﹕長者道出一個代表自己的片段,劇場成員便會即場演繹,供兒孫一同觀賞,加深孫兒對祖父母的認識。

參加者根叔正正對「一人一故事劇場」有深刻印象,他很喜歡吃雞球大包,劇團按此編了一個故事,根叔與一年級孫女紀彤一同欣賞,「演出十分好看,而且紀彤從此記得我喜歡吃什麼,現在飲茶也會陪我一齊食包」。

在最後一節,祖孫互相傾訴心聲,並學習互相欣賞。

分享心聲 更感尊重關心

根叔坦言,由於家中有外傭,作為照顧者的負擔不算太重,起初參加的目的,純粹是想到孫女的學校參觀,「平時沒有試過跟她入學校,想看看她讀書的環境,加上孫女又想有活動玩,那就報名一試」。

沒想到10節的小組為他帶來不少快樂回憶,「最開心是跟她一齊藝術創作,平日她自行完成美勞功課,來到小組才可以一起做手工」。其次是製作家庭模型,紀彤將寫了「爺爺」兩字的紙條,放在紙皮盒的最上方,意思是根叔在家裏地位最崇高,「我感覺跟紀彤的關係親密了,她對我愈來愈重視和熱心,開飯時會主動走過來,拖我去吃飯」。

日聲(左)雖然內向,但不吝嗇向嫲嫲表示謝意,製作了紙黏土作品,送給梅姐。

與根叔一樣,梅姐當初報名參加,都是想參觀孫兒的校園環境,加上二年級的孫兒日聲個性向來較內向,所以希望跟他一起參加活動,陪他突破個人弱點,結果她和日聲都找到一班好朋友,「我跟其他祖父母好好傾,平日沒什麼機會跟人講照顧孫兒的心聲,但在長者組很有共鳴」。

至於日聲,透過畫畫、做家庭模型等,慢慢了解內心的想法,對推動他與人溝通都很有幫助,「他開始主動與人溝通,好像做家庭模型的時候,他用一隻羊來代表自己,用貓來代表我。細問原因後,他就回答說很喜歡羊,又說我的感覺似貓」。雖然梅姐笑言,不覺得自己像貓,但也慶幸日聲能分享個人感受,祖孫才能夠互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