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

 

社會紛亂,牽動無數香港人的情緒,青少年固然首當其衝,但小朋友面對一幕幕震撼人心的電視畫面,他們所受的創傷亦不宜低估。關懷及支援我們情緒受傷的下一代,成為當下家長或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務。

文︰沈雅詩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
情緒錦囊 助孩子走出陰霾

自今年7月開始,念小六的陽陽(11歲)就經常坐在電視機面前留意「反修例」運動的新聞,情緒亦大起大落,令媽媽Jo擔心不已。「元朗7‧21白衣人襲擊事件那次,他哭得很厲害,不斷問我香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更說要離開香港,當時他提議我們一家人移民,但現實上,我很難答應他。」

別以為11歲只是個小人兒,其實不少小學生也很關心時事,像陽陽和他的老友,便經常透過WhatsApp群組互相傳遞網絡消息。「現在很多小朋友,思想都很成熟,家長亦很難阻止他們接收資訊。」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在緊張的社會局勢下,家長不妨陪伴青少年做一些輕鬆的活動,讓大家把焦點轉移,休息一下。

留意壓力反應表徵

這場社會運動持續了近半年,不斷發酵,陽陽的情緒也一直被牽着走,Jo透露,兒子最近便曾代入理大留守者的角色,「他說換着是自己亦不會走,因為年輕人沒有做錯,不應該被捉去坐監」。作為媽媽,Jo唯有借機教兒子做人處事要「be water」,不要太偏激,也鼓勵他多想想香港仍然有很多好人好事,別太心灰。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主管兼臨牀心理學家余欣泉指出,近月的社會事件,很多人都有情緒壓力,小孩子亦不例外,「兒童常見的壓力反應表徵包括有情緒不穩,例如容易煩躁、有攻擊性、易喊等,又或是特別容易驚慌,常說怕黑、怕獨處、怕鬼怪。孩子也或許會不斷重複問有關事件。此外,專注力、睡眠質素、食慾等亦可能受到影響。」而幼童甚或出現倒退行為,例如遺尿、吮手指等,亦有更大的分離焦慮。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余欣泉

引導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小朋友有上述徵狀,余欣泉建議家長先引導他們說出感受,「孩子的想法很直接的,假如他說『驚』,要走、要離開香港,意思是他有所憂慮、不喜歡這個地方,但背後原因是什麼呢?家長需要去發掘」。

她補充,兒童的發問,很多時都與擔心有關,家長不妨直接反映並回應他們的擔心,例如︰「你是否擔心我們會受傷?」而家長亦可以用肯定的語氣,例如︰「爸爸、媽媽會懂得保護自己的」、「我們會保護你」等話語,來幫助他平靜下來。此外,多擁抱、多牽孩子的手,也有助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為回應當前社會的需要,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參考中外研究資料,最近整理出《情緒支援錦囊》(下稱《錦囊》),希望能幫助大家一把。「雖然面對壓力事件,每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但還是有些大原則和技巧,可以作借鏡的。」余欣泉說。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雖然很多學生也未必有走到最前方參與這場社會運動,但卻以不同形式表態支持。

中小學生看新聞 家長陪同

她又特別提到此段時期接收新聞資訊的問題,「如果是5歲以下,我會建議家長盡量禁止他們接觸,合家歡時段不宜看新聞報道,更加不要看直播新聞了;但小學生、中學生的確很難避免,那便唯有盡量陪伴他們一起收看」。惟余欣泉提醒,假若發現子女的情緒實在太繃緊,便有需要協助他們抽離,「家長或許要限制他們追新聞、追網絡消息的時間,例如規定每天只可以看手機一小時,其餘時間鼓勵他們多做其他有興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盡力維持過往的生活規律」。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持續近半年的反修例風暴,累積不少民怨,各個年齡層都出現情緒爆煲。

至於青少年,他們常見的壓力反應,以及家長的處理手法,都跟兒童有少許分別,余欣泉提議可參考《錦囊》的貼士。

青少年常見的壓力反應,包括︰

  • 出現抑鬱的徵狀,包括情緒低落、沉默、抽離、孤立自己
  • 常沉思有關的事件,易感絕望、沒有將來
  • 在朋輩、家庭中變得易發脾氣、激動,甚至疏遠
  • 對將來變得十分焦慮
  • 對有關事件感到不合常理的內疚、羞愧
  • 身體會出現病痛,如肚痛、頭痛、便秘,甚至停經
  • 出現沉溺行為,如上網、打遊戲機、飲酒等

情緒支援:社會動盪孩子焦慮易哭  分散注意 同理心療傷社會紛亂,牽動很多人的情緒,小朋友的創傷亦不宜低估。

家長或教師可作的支援,包括︰

  1. 輕輕拍青少年膊頭,表示關心;如青少年想哭,可借肩膀讓他哭
  2. 他們未必願意立即敞開心窗,可以就着其他生活瑣事先打開話題,再探討大家近日看到或經歷過的事
  3.  如他們出現較多情緒徵狀,可提醒減少接收資訊,例如只瀏覽最多一至兩個可靠的媒體,並減少WhatsApp、Telegram裏群組的數量
  4. 如青少年情緒激動,讓他們透過講出心聲而梳理情緒;不需要完全認同他們的看法或激烈的感受,但可以表示明白及理解,並鼓勵他們留意安全
  5.  如彼此看法不同,以青少年的情緒感受及安全為關心重點,勿嘗試說服或批判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6.  可一同作其他輕鬆的活動,如玩桌上遊戲、看電影、烹飪等,讓彼此可以休息一會

做與不做:7「要」 7「不要」

作為助人者,若真心想與「受傷者」同行,請先謹記7「要」與7「不要」。

7要︰

1. 要先預備自己,留意自己身心狀態

2. 要穩定他/她的情緒,可以做深呼吸或「安心穩步」(Grounding)練習(詳見另稿)

3. 要專注聆聽,以開放的心表達接納與關懷

4. 要肯定他的感受,如︰「真的感到驚慌」、「嬲都係人之常情」等

5. 要給他/她時間梳理情緒,不要期望有即時轉變

6. 如情况許可,可作跟進支援,同時幫他/她尋找更多個人與社區資源

7. 如情况沒有改善,可以轉介專業人士協助

7不要︰

1. 如當事人未準備好,不用強迫他/她講述事情經過,以免再度受傷害

2. 不責怪對方,如︰「一早提醒了你不要上街」、「你太激動了」

3. 不隨便作出保證,如︰「明天會更好」、「情况一定會改善」

4. 不批判對方的狀態,如︰「唔好擔心太多」、「起碼你都無事,執番條命算好彩」

5. 不需要叫對方多角度思考,如︰「你試下從×××角度睇吓,點解人哋要咁做」

6.不否定傷害曾經出現

7. 不用問太多細節,容許自己在沉默中陪伴對方

 

和你傾:同理心對話  關心孩子所關心鼓勵孩子以適當方式宣泄情緒,例如透過繪畫,畫出內心感受。

和你傾:同理心對話 關心孩子所關心

無論我們多疼愛孩子,但如果對話當中欠缺同理心,一切都是徒然,他們不單不會感受到我們的關懷,甚至會抗拒接觸。就不同的情境,《錦囊》分享了不同的「同理心對話」,不妨一起學幾招!

  • 開展對話時,可以從你的擔心和關懷開始,例如︰「你好像悶悶不樂,有事情困擾你嗎?」
  • 容許對方未準備好分享感受,可以這樣說︰「有時說出自己的難題或情感並不容易的,這刻如你未想討論,是可以的。」
  • 主動聆聽,反映感受。例如︰「聽起來,你似乎正面對非常困難的時刻,找不到出路。」
  • 就算不認同對方的看法或行為,先不加判斷,不討論觀點和看法,並避免給予意見,應從對方的角度了解他/她所面對的問題及重視其感受,可作這樣回應︰「你心中好像有很多憤怒,是嗎?」
  • 未必需要為對方的問題提供答案,有時可以承認自己不知道,或不懂回應。例如︰「你面對的問題實在不容易,我聽了都感到不知所措。」

■話你知

「安心穩步」(Grounding)練習

每當感到恐懼、焦慮時,這個小技巧有助我們在短時間內令心神平靜下來。首先站穩或坐好,先慢慢地望望自己四周,用眼睛仔細地觀察身邊的5件物品,再用手去接觸4件物品,用耳朵去聽當下3種聲音,用鼻子去分辨2種氣味,如果可以,最後用口去嘗嘗1種味道,將心神帶回到當下。

想了解更多《情緒支援錦囊》的內容,或索取完整版本,可瀏覽bit.ly/33hM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