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爸媽:風暴下的「接納」教養課

近日接連出現颱風或熱帶氣旋、黑雨、紅雨,除了是天文科學課,也是很好的教養課。「何時掛風球?」是這場10月風暴主要爭議的地方。其實早掛晚掛也會受到批評,批評別人實在很容易,只需張開口,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即可。可是,被批評的一方,他們背後經歷了什麼?我們又有沒有花心思去了解呢?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動機

不少市民都只看眼前結果去批評所發生的事,就好比家長,只看見孩子「不規範」的事而加以批評,卻沒細心研究他們背後的動機,即是造成「不規範」事件的原因。

我們接納(acceptance)孩子,不單是口說付出 「無條件的愛」那麼簡單,更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孩子每一個行為,也有其背後原因的,如果大人沒留意背後動機,很容易令孩子覺得不被重視,有被忽略的感受。究竟如何做到接納孩子而非盲目接受孩子的錯呢?

1. 設身處地感受孩子的感受

把我們同理心放大,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孩子正在面對什麼,是增加接納力度的最佳方法。有些時候,只是簡單地互換一下角色,就很容易理解孩子的「為什麼」。例如,當孩子拖延症發作,提不起勁做任何事,家長設身處地感受一下孩子當下的心情,或許就能了解到「換轉自己都會咁諗」,接納由此開始。

2. 不要把孩子想得太美好

很多時我們都被小朋友「天真無邪」的外表認定他們是善良的,但不要忘記,孩子總會學到「走精面」的一天,當孩子講大話,我們又會如何應對這個局面呢?有一天,大女兒跟我說已經完成數學功課,但當我一看之下,我極度懷疑她是抄答案的(不要問為什麼,孩子掌握到什麼,家長心中有數吧)。當真相打開時,我那一刻雖然憤怒,但更會思考,「想當年我也做過同樣的事」。有答案在旁邊,我也沒把握可戰勝引誘。或許我們都把孩子想得太完美,太有道德,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會受到誘惑,也會有失腳時。

3. 接受孩子的限制

正如天文台,下黑雨、掛風球是根據數據和指引去做決定,這就是他們的限制。現實是怎樣,他們就算知道,也只能按現有機制去做,所以全港下大雨,市民覺得應該是黑雨,但由於數據未達標,所以天文台還是沒有行動,大家還是要澗水上班上學。

我們的孩子也有限制,他們有各自擅長或不擅長的事,當他們做不到我們的要求,我們理應接納他們的限制,也同時接納孩子。

文:Vinic爸爸

作者簡介﹕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