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起跑線:社區音樂的啓示

很多朋友看了我上次的文章,不禁慨嘆香港貧富懸殊確實嚴重,深水埗的小朋友穿着人字拖到文化中心欣賞音樂會,給人歧視;一個快餐店的套餐是生日禮物,多一些的汽水和薯條成了意外驚喜。
 
對於基層家庭,我們不能每一位小朋友也安排生日會,但音樂會和音樂欣賞是我一直在做和想做更多。每次安排他們到音樂廳,除了要有交通和人手問題處理,最重要是他們覺得和其他觀眾、環境和氣氛格格不入,往往有拘束的感覺,因此我們請音樂家和其他表演者來到中心表演給街坊欣賞,讓他們輕鬆地唱唱跳跳,音樂不再是高尚的玩意。
 
記得一次請了英國著名的社區音樂大師,Peter Moser 來到中心表演,小小地方坐了差不多一百人,連門口也關不了,旁邊路過的人也好奇停留。Peter 首先和街坊熱身,用聲音、動作和搞笑舞步把大家融化,然後讓觀眾圍着他,一起揮動雙手和身體,齊齊互動唱遊、更一起創作。那一次,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語言障礙,沒有任何階級的分化,所有街坊,義工和職員也樂在其中。最後,Peter 更把一件一件的樂器加在自己身體,同一時間演奏,還繞場一周,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
 
Peter Moser 遠道從英國來到深水埗,用音樂與街坊打成一片,沒有任何溝通問題。(音樂兒童基金會提供圖片)
 
另一次是請了演藝學院的學生來演奏古典音樂,目的是要讓街坊認識音樂會的禮儀。例如樂章與樂章之間不要拍手,音樂會過程中如要去洗手間或離開,必須要等到樂曲完結才可動身。我向他們說明,這是一個免費的音樂欣賞,但是,台上的音樂家是用了多少時間和心機去準備,對他們應該示意最大的尊重。當然,中途聽電話和大聲說話是萬萬不可,希望他們的孩子日後去到哪裏也不會招人話柄。教養是家長的天職,絕對要學習,教養是一種品德教育,不應有貧富之分。
 
每次的共樂共融音樂會,破格地讓觀眾走來走去,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不分你我。(George Wong 提供圖片)
 
說到社區音樂會,基金會也舉行了3次的「共樂共融音樂會」,主要是邀請身體有障礙和住在偏遠地區的家庭來到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欣賞表演。深水埗的街坊當晚變身成義工,不再是受惠者也不是觀眾,把他們的愛心送到其他有需要的家庭,那種情是特別重,特別溫暖。如果音樂可以作為一個工具,把人聯繫上,一起分享,一起回味,學音樂不應是個人的享受,更加不應是爭取名利的途徑。
 
當你煩惱着小孩不練習的時候,想想這條漫漫長路應該如何走,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