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書中尋慰藉 會好起來的

「關於未來,有什麼想要達成的願望或理想?」編寫「畢業紀念冊」的學生問我。我閉目片刻,然後說:「我想好好活下去。」

畫畫成避風港

人生變幻實在太多,熬是熬得過,但難免要受一些苦楚。近年會偶爾擔心年輕人不能承受面對挫敗的痛苦。為此,上星期跟學生分享一本書《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這是一本畫給成年人的繪本,也適合年輕人看。作者亞歷珊卓拉自言是不能接受改變的人,可惜生活屢遭變化,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失婚、失業、媽媽離逝,作者感到「有一塊巨石直接落在我的胸口,壓得我無法呼吸」。終於,畫畫成了她的避風港,並創作了《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用繪畫和簡單的字句攙扶自己,細訴渡過痛苦時刻的心路歷程。

讀書時節:書中尋慰藉  會好起來的
《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作者提供)
作者:亞歷珊卓拉.歐拉諾(Alessandra Olanow)
譯者:林師祺
出版社:大田

由封面開始,書中每頁都是作者疲憊不堪的自畫像,以及頹唐的情景。翻看書中的心境,不期然想到自己生活裏的困倦,幾頁過後就有共鳴;圖畫旁的字句,是作者溫柔的自言自語,也是對讀者的安慰。人生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曾經的憧憬,終被現實掩蓋。想起蕭紅《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寫到小時候爺爺對她說:「快快長吧!長大就好了。」當然蕭紅接着就寫到:「『長大』是『長大』了, 而沒有『好』。」

就像《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裏疲憊的身影,並沒有隨着全書的終結而變得開心和活潑,不過原本彎了腰或躺着的作者,終是直了身子站起來,並向下一條長長的道路進發。這本書說的是實在的生活,而非童話;從那些已經過去的殘酷,反讓讀者找到慰藉,擁抱走出谷底的期盼。

「情緒來了,不要擋」

人在低谷、客觀的逆境中,一定有許多複雜的情緒。若太過壓抑,內心的負擔就更大;控制不好情緒,境况將會更糟。亞歷珊卓拉在《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特別提醒讀者:「情緒來了,不要擋。情緒走了,別強留。」我們需要明白逆境會過去,亦需要懂得承受情緒的冲刷。記得《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的序這樣寫到:「未必每一顆心靈都『遍體鱗傷』,但這些記憶深處的『回憶』,也總曾在某一個瞬間令我們在生活變得卻步或膽怯。」年輕人也好,成年人也好,學習面對困局與情緒波動都是必修課。

回答「畢業紀念冊」編輯學生的提問,我最後是這樣說:「繼續對當下有想像,有愛有失望,有想念,懂感恩,會擁有,會失去,能睡覺,能吃飽。」誠如亞歷珊卓拉說:「做人實難。」或許人生還要面對嚴苛的事情,不過在那個時候,我會重新拿起《會好起來的,就算不是現在》翻一下,翻個一兩頁就能找到慰藉。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