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青春仍在 夢想須早

偶然在內地一個名為《非你莫屬》的求職電視節目中,聽到主持和一位應徵者的母親的對話,母親說了「青春仍在,夢想須早」八個字。這真是睿智之言,觸動了王師奶藏在心裏而又不知如何表達的思想,這確是一位開明而有遠見的母親。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小婦人大抵是同意的,誰不愛自己兒女?就在這一剎那,聯想起一些動物紀錄片,五六隻出生不久的雛鳥,齊齊張開小嘴等候母親餵食。雛鳥的期待,母鳥的辛勞,令人動容,誠如白居易所寫:「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但天下之大,確也有「不是」的父母,這當然是極少數的少數。二千多年來,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講究權威、輩分,遵從尊卑、長幼。宿命如此,無人可以擺脫,擺脫就是反叛。帝王時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又一生大事的婚姻也是「父母之命」。父母的選擇當然是為兒女好,但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就大有商榷餘地,他們自困於自己的思維。別的不談,就說教育。

勿强迫子女實現自己未完的夢

三歲小孩,尿片未甩,仍是一嚿飯時,如何安排他的起居生活,孩兒不知也不覺;到考入一年級,父母安排他念什麼學校,他也只得依從,父母想他入一間小學名校,為他日容易入英文中學鋪路,這都是父母的苦心,是「無不是」的父母愛兒女的安排。選擇中學當然也依從父母的意願,希望你入英文名校,來日好入大學,讀醫科、工程、金融、科技。王師奶認為入大學之前父母為子女安排的一切,無論對對錯錯,守舊落伍,就算它是「君要臣死」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了。但到大學選科,兒女已18歲了,他們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項和强項,這重要的選擇時刻,很多父母仍堅持自己的想法給兒女一個框框,讀醫科喇,醫生收入好,又有社會地位;讀金融喇,去華爾街做三幾年,一個跟斗就可以「火燒旗竿」……長(炭)嘆了。忽然想起多年前一套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片中一個小孩的肥媽媽的口頭襌,是濃厚的新加坡腔英語「For your own good」。這位媽媽日逼夜逼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讀書,出發點是好的,但兒子給她逼得逃學,這就是「無不是」的父母傑作。

強扭的瓜不甜,凡事不可勉強,老套啲講一句:勉强無幸福㗎。

真人真事的實例:老爹有一個學生,做出入口時裝生意,供應外國名牌,生有四個兒子。大兒子讀書最叻,最希望行醫濟世,但父親要大兒子繼承父業,中學畢業就安排兒子到公司工作,準備接棒。他另有宏願,希望餘下三個兒子都做醫生。老二、老三不負老父所望,都當上了醫生。老四雖經老父催谷,但志在音樂,根本就不是醫生材料,兜兜轉轉,給老父逼到瘋瘋癲癲。大兒子成績最好,是做醫生的材料,連大學都無讀就要接手無興趣的父業,這是什麼人生?

說出「青春仍在,夢想須早」的這位母親,她鼓勵兒子趁年輕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負少年頭,也給天下自以為「無不是」的父母一個忠告:生命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就讓他們自己夢,自己想,自己跌低,自己爬起。不要讓他們走自己的老路,更不要强迫他們實現自己未完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