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停留在1950年代的教育思維
教協從去年12月至今年訪問了425名主科小學教師,調查小學生學習狀况。近五成半受訪教師指出,小學生平均有7份功課或以上,8%甚至逾10份;即使周末或假期,八成半教師表示學生仍至少有7份功課,10份或以上功課的已佔四成。半數教師認為功課量很多或偏多,部分認為小學生因而失去假期甚至童年,連基本休息時間都被剝奪。
逾半受訪教師指功課量多
是次調查訪問了425名教師,數目不算少,如果所言屬實(他們沒有不屬實的理由),確是令人驚訝。若發生於1950年代還情有可原,因為距離書塾 (卜卜齋)年代不遠,無所謂教育理論,多做有益是一般概念。王師奶仍記得做過書塾老師的爺爺有句口頭禪:「多聽不如多看,多看不如多念,多念不如多做。」於是學生們終日書聲不絕,桌面上功課一大堆。今時今日,經歷了數十年教育理論新思維的演變,教師們入過教育學院以至教育大學,何解仍以「多做」為鞏固知識的唯一法門?
「多做」非鞏固知識唯一法門
如果晚晚10樣功課,係人都會癲、都會吽喇,仲點會用心思考功課內容?做得完算大命了。
照調查所得,7份功課是基本,但所謂「1份」功課其實很抽象,可能只是抄一兩行字,也可能是三四十題數學。平均算每一份功課15分鐘,也得花上近兩小時,對小學生而言,是不是已經過量?小婦人讀小學時,感覺上功課不少,但一個鐘頭左右已收工大吉,看來不似今日小學生咁淒涼。如果晚晚10樣功課,係人都會癲、都會吽喇,仲點會用心思考功課內容?做得完算大命了。
王師奶諗,教師們都是有識之士,在教育學院又聽過咁多理論,無理由還停留在1950年代的思維中;還有,你畀咁多功課等於搵自己笨,你都要用好多時間改,又要解釋錯在哪裏,否則改來是白改。更奇的是半數以上教師都認為功課偏多,甚至認為功課多會令兒童失去童年,連休息時間都被剝奪。
看來教師們又好明白事理,知道畀咁多功課係唔啱,王師奶不禁要問:「明知唔啱,你又畀咁多?」
教師受制功課「最低消費」?
一位敢言的羅姓老師揭露真相,原來他任教的學校有指定功課數量,如果不按指定,「校長會同你傾偈」。羅老師說得婉轉,把「校長同你照肺」講成「傾偈」,溫柔敦厚,風人以德,佩服佩服。羅老師說「傾偈」的後果影響升遷及續約,不依規定給「最低消費」功課,就會被學校扣分,變相逼教師們給功課時有多無少。現實逼人,炒魷噃,一家大小,教師們可以有Say咩!看來接受訪問的羅老師真係前勇後勇,頗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概。「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小婦人向您Salute。
話說回來,係唔係真係有啲咁嘅校長?佢哋都係教育學院或教育大學出身,無理由倒行逆施如此,將教育理念扔入堆填區,唔通做咗鬼就會迷人?王師奶認識幾個小學校長,佢哋都好有理想,學校辦得有條有理,相信停留在1950年代思維、食古不化的「小皇帝」,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小婦人也但願如此)。
今年全港小學已行全日制,王師奶希望教育界毋忘全日制的最初構想,讓全港小學生學得愉快,活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