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雙語迷思
3歲的Angus(化名)主要以短句溝通,playgroup導師懷疑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媽媽十分擔心,希望及早開始語言訓練,於是找我評估。經過一輪了解後,得知原來媽媽在Angus 1歲半開始了雙語(bilingualism)環境。日間主要是婆婆照顧,所以說廣東話;晚上回家後,爸媽和工人姐姐都是以全英語溝通。Playgroup導師認為Angus的語言能力較弱,建議媽媽只選擇一種語言,讓Angus學得更快。家長當然覺得兩難,一開始選擇雙語環境,就是想Angus早點接觸英語,在家也能說英語。不過,婆婆又不擅長用英語溝通,那如果只能說一種語言,就一定是廣東話了。媽媽覺得有點無奈,甚至覺得自己之前的雙語選擇好像拖慢了Angus的語言發展。
雙語環境不會導致語言遲緩
首先,媽媽做的都是出於好意,毋須自責。而且早在20多年前,研究已證實雙語環境不會「導致」語言遲緩,因為如果小朋友有語言遲緩問題,無論在單語或雙語環境下,都會出現問題;如果小朋友正常發展,在雙語環境下,他們在幼兒階段裏單一語言(例如廣東話)的詞彙量或許會比同齡的小朋友少一點,但總詞彙數量(即是廣東話加英語)仍差不多。所以,從來也沒有雙語環境會拖慢小朋友語言發展的說法。
至於playgroup導師建議要減至單一語言,好像很合理,學少一種語言,自然沒有混淆,詞彙數量亦會增加。但其實不然,沒有研究證明減少一種語言能改善語言學習。而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亦是在雙語環境下成長,回想我們自己,不就是從幼稚園開始就習慣雙語學習嗎?而我們好像也沒有因此而「語言遲緩」。所以,無論放棄英文或廣東話,都只是坊間的誤解,並不必要。問題是,怎樣在雙語環境下促進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呢?
用最擅長語言跟孩子溝通
我的建議是先回到問題最根本:人類為什麼要說話?小朋友為什麼自出生以來就自己學習溝通?無非為了表達自己的需要、與其他人相互了解和建立關係。我們說話,是希望得到別人明白,小朋友想爸媽明白自己。同樣道理,爸媽整天嘴巴不停,都是想小朋友了解爸媽的期望和關懷。如果只為了語言發展,而要不善英語的照顧者說英語,這能建立親子關係嗎?情感表達,永遠都需要有精通的語言技巧才能做到。試想想,如果爸媽私下用廣東話溝通,當小朋友一踏進房間,對話就停止,小朋友的感覺會怎樣?能建立親密感嗎?如果說話沒了建立關係這意義,小朋友就會不願意說話,而不願意說話又怎可能學好語言呢?
最後,要提一個振奮的雙語研究結果:無論家長說什麼語言,只要家長的語言刺激做得好,對小朋友的整體語言發展都會有正面影響。所以,各位家長,如果你們有Angus媽媽同樣的煩惱,放心用你們最擅長的語言跟小朋友溝通吧!這對語言發展和親子關係,都是最好的。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