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口肌練習不是萬靈丹
近年,口肌訓練在家長界愈來愈流行,家長普遍認為只要口腔肌肉夠發達,訓練進度由一支笛子換另一支,舌頭活動比以前快,小朋友就會口齒伶俐,所以Konnie姑娘亦常被家長要求為小朋友做口肌訓練。而除了言語治療師外,不同的專業,例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亦會為小朋友做口肌訓練,務求滿足家長的需要。但口肌訓練真的必要嗎?對語言或語音發展有幫助嗎?這些練習真的符合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的原則嗎?今次跟各位爸媽分享一些個案,揭開口肌練習的神秘面紗。
下顎、嘴唇或舌頭練習
口肌練習,坊間亦會稱為口部肌肉重組、口腔肌肉治療、口部肌肉定位治療等。其實它的正名為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nonspeech oral motor treatments),顧名思義,做這些運動時並不涉及言語或說話,它們通常是下顎、嘴唇或舌頭的練習,常見的訓練包括吹泡泡或笛子、用舌頭向不同方向活動或是咬牙膠等。
其中一個個案是4歲的琳琳(化名),她因為語言發展遲緩及發音問題來到我的治療室,之前琳琳已在私人訓練中心做了一系列大小肌肉訓練及言語治療。在評估過後,我發現琳琳主要需要咬字發音訓練及增加琳琳的句子長度,在我跟媽媽討論治療方向時,媽媽問是否需要在每堂開始前做舌頭練習幫助「warm up」口肌。原來之前中心的導師解釋,琳琳說不到長句子是因為口肌能力欠佳,所以必須多做舌頭運動練習才能追上語言發展的進度。而在言語治療前先練口肌,更能「warm up」口部,令說話更加容易。
促進咬字發音?
以上的說法是很多人的謬誤,聽起來更是似是而非。首先,語言發展主要涉及大腦的語言區,而能否組織長句子也只與智力及語言發展有關。口腔肌肉發達與否跟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包括詞彙的多寡、句子的長短或多樣性)絕無任何關連。
至於口腔肌肉的能力與咬字發音清晰度,雖然兩者都涉及下顎、嘴唇和舌頭,似乎言之成理,但其實早在20多年前,已有文獻證實,非言語口腔運動治療對大部分小朋友的發音問題沒有幫助,時至今日已是學界共識的結論。簡單來說,因為腦部控制這些非言語口腔運動的區域根本和控制發音的區域不同,因此,這些練習又怎能促進咬字發音的發展呢?
最後要注意,這篇文章不是完全否定口肌訓練的用處,在我的臨牀經驗亦看見口肌訓練對某些個案有顯著的功效。只是治療要對症下藥,並不能把口肌練習當成萬靈丹。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