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選校該以子女需要為重
根據教育局公布,本年度統一派位和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的兒童數目合計,整體滿意率接近九成。不過,還是有家長因子女未獲心儀學校錄取,需要到處找學校。
選校關鍵 切合學生能力
獲派第一志願,就保證學生會有愉快的校園生活嗎?不一定。因為不少家長在選校時,都是取決於學校的聲譽和學生成績,卻忽略了子女的自身性格和能力。假若家長替孩子錯配學校,或會帶來不良後果。例如學習能力較低的小朋友,入讀了傳統名校,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和經常測考不及格,會失去學習動機和信心,久而久之,影響心理狀態,嚴重起來,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得不償失。當然,這並不代表所有學生都不該入讀名校,不少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在名校裏一樣可過着愉快的校園生活。因此,選校的關鍵,在於該校是否切合學生的能力,能讓小朋友在校內一展所長。家長在選校時,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性格和喜好
選擇學校的首要條件是要與學生的性格和喜好匹配。針對較好動和活躍的小朋友,家長可以挑選課外活動較多元化的學校。學校着重小朋友的五育發展,即「德智體群美」五個學習目標,而課外活動對於學生的五育發展具有顯著的效果,例如參與籃球隊、足球隊等運動隊伍可培養學生的「體育」,提升學生的抗逆力和自信心,有助確立學生的自我形象。針對較文靜的小朋友,家長則可挑選閱讀風氣較濃厚,或有更多靜態活動的學校。試想想,若葡萄牙球王C朗在香港傳統名校讀書,無法發展其足球的興趣,相信也難以取得現在的非凡成就。因此,選擇一所教學理念與子女喜好和性格匹配的學校,對學生自身發展尤其重要。
2. 學生的學習模式
家長可針對學生的學習類型,選擇具有相應學習模式的學校。以聆聽觀察型學生為例,這種學生擅於用眼睛和耳朵接收信息,透過文字、動作和聲音等理解和學習內容,適合入讀以傳統方式學習的學校。然而,若我們要求活動學習型學生安坐教室學習,他們會缺乏耐性,所以他們適合入讀以活動教學為學習方式的學校。教師透過設計多樣的課堂活動,例如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個人潛能和提升其自信心。
3. 家庭支援
子女個人成長有賴家校合作。因此,家長在選校時亦可留意自己能否配合學校的發展。以教學語言為例,不少傳統名校會以英文作為授課語言,學生在家中要以英文溫習和完成課業,當遇到困難時,子女難以獨自處理艱深的英文題目,定必需要父母的支援。如果家長能夠配合學校,在學習上作為子女強大的後盾,將有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作為父母,若我們能夠真正了解子女需要,選擇最適合他們能力和性格的學校,讓他們在正確的地方發揮個人潛能,相信他們定必能以學習為樂,享受愉快的校園生活。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