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玩創校長:淺談小學半日制

7月中旬,家長之間在網絡上最熱烘烘的話題,是關於新學年上課安排。由於有家長誤傳小學將於9月恢復全日制上課,結果惹來家長們的熱烈討論,引起一場小風波。直至教育局在8月上旬公布「全港學校2021/22 學年面授課堂的相關安排」,清楚說明幼稚園及小學全日復課的條件:需要70%教師及學生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但由於目前可接種疫苗的最低年齡為12歲,即說明了幼稚園及小學未能恢復全日面授課堂,這才釋除了各方面的疑慮。

家長留言支持半日制

這個復課小風波,最吸引我的,並不是家長對學校防疫措施或社交距離安排有關注,反而是部分家長對小學全日制的看法。有些家長留言表示,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整個小學階段都繼續維持半天授課,冀讓子女有較多的課餘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閱讀、運動、與家人相處等。更有較嘩眾取寵的留言,甚至想疫情一直持續,好讓小學不能恢復全日制。

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是在1970、80及90年代就讀小學的話,應該知道,當時小學是分上下午校的。上下午校是由兩批校長及教師運作,上午校的校長及教師負責上午校的學生學習活動,待學生放學後,上午校的教師隨即會下班離校,讓下午校的校長及教師進場,因為他們是共用教員室及課室等校園設施。

香港學校發展由1970年代開始,半日制的校舍面積不大,很多校舍只有12個課室和一個簡陋的操場,沒有太多特別室等設施,但卻同時為上下午校共24班學生提供教育,在香港教育發展初期,實為相當高效能的安排。加上當時香港社會仍是以農業及輕工業為主,香港大部分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母親主力在家照顧子女,故半日制學生可在家用膳。

全日制原意 讓學生得到全面照顧

隨着香港社會及經濟快速發展,大家對教育也有更高要求,亦期望學校校舍及各項安排更加完善,除基本教室外,也需要設有更多特別室、更大的活動空間,以配合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此外,由於愈來愈多婦女投入勞動市場,雙職家長也希望學校可以提供午膳安排及有較長的課時,以便家長可專心工作。因此,在1993年,本港開始逐步推行小學全日制,興建新校舍,分拆上下午校。在這段時間,家長的確可按家庭需要,為自己的子女選擇入讀半日制或全日制的小學。直至1998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明確表示,要全面落實推行小學全日制,於是更完善的千禧校舍大量落成,香港優質教育的新時代亦隨之來臨。

回看歷史,小學全日制的實施原意,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環境,以及更多元化的學習活動,也藉此紓緩緊迫的半天課時,使學校能更靈活編排課程,並加強師生的溝通,同時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照顧等。目前的小學學制,雖然未能像幼稚園般,可以讓家長自行選擇入讀半日制或全日制,但我相信,只要學校和家長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明白全日制對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及潛能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其實最終的得益者,必然是我們所疼愛的孩子。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