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玩創校長:孩子長期缺乏社交
農曆年假結束,香港學生突然來了一個提早的暑假,轉眼間又到復活節假期,我們的孩子已經很久沒有回學校上課,加上不同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讓大部分香港家長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中,連到公園跟其他小朋友遊玩的機會也沒有,孩子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與自己同齡的朋友及同伴相處,究竟對孩子成長及人際關係發展帶來什麼衝擊和影響?
孩童成家庭中軸重心
按家計會調查報告,香港家庭平均子女數目為1.2至1.3名,「一孩家庭」比率接近四成。在停課期間,學童留在家中,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祖父母或工人姐姐,都會按着他們的需要及喜惡來安排起居飲食。孩子餓了,會安排下午茶;孩子需要上洗手間,馬上讓他們先去,小人兒成為了家庭的中軸重心。為幼兒而設的學前教育(即幼稚園),最大的功能是給予孩子體驗群體生活,把從自己為中心,慢慢轉移到學會與一班同年紀的孩子相處,他們要明白作息時間表不是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運作,而是按着群體的需要來編排。學生餓了,在茶點時間才可以進食;學生想去洗手間,需要在小休時間排隊。孩子們要明白有些活動安排未必是他最想要的,但因着群體利益的緣故,也需要放低自己的主見,參與不同的集體活動。
人際相處需要經驗式學習
作為成年人,我們在不同的人際關係裏,總會遇到不同性格的人,有強有弱,我們要在社群裏生存,就得學習如何妥協及協調。人際相處的技巧不能紙上談兵,要孩子學會「謙讓」,總不能單單叫他們在詞語簿上重複抄寫4次,便認為他學會了「謙讓」。學習「謙讓」 的不二法門,是在安全及成人監察的環境下,讓孩子在群體生活中經歷爭執的過程,明白到自己退一步,能夠成就別人,平和地解決相處的問題。
盡力提供群體學習機會
過去兩年,香港學生的確缺乏群體生活,而且大家都是戴着口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難免比以往疏離。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被動地期待4月中旬復課,反之,可以在疫情期間,提供一些社群學習的機會給孩子。舉例,當家長與孩子一起看電影或閱讀故事書的時候,如果情節上有一些群體相處的情景,家長不妨先暫停故事的情節,與孩子商討一下,向孩子分析角色如何應對等。另外,家長也可相約孩子的6至7個同學每星期作30分鐘視像會議,每次都設一個分享主題,譬如我最喜愛的圖書或玩具,讓孩子們自由地分享,並刻意由他們主持視像會議,當中必然出現孩子們爭相發言等情况,家長應放手讓他們自行解決,從經驗中學習互相尊重。
事實上,疫情導致長時間停課,教師和家長應留意的,不單是學生學習進度,而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經驗和技巧。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