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多元導航:疫情過去,青少年「一切如常」?

筆者是一名中學駐校社工,這幾年見證着莘莘學子經歷社會運動及疫情,本學年所有活動及授課終於可謂全面復常。正當我們以為,疫情對學生的影響會漸漸減退,他們能像以往一樣正常學習及成長,身在前線的我,卻感受到從9月初開始,校園內就彌漫着一股無形的壓力。開學大概3星期後,校園中發現到不少疲累的面容,不論成績如何的學生都一致說覺得很忙很累,也有更多學生抗拒上學。以往這種現象一般只在學業繁忙或舉辦活動的高峰期才會出現,為何今年學生的壓力居高不下呢?

學童疫下缺社交 被催「復常」感壓力

「復常」是一個危險的口號,暗示不能跟上常態就等於「不正常」。停課及網課不止耽誤學習進度,也令學生鍛煉自我管理,如自制力、專注力、解難能力、組織力等的機會減少。這些能力除了透過讀書的過程訓練,很多時也能在日常與人互動或課外經驗中獲取。這幾年間學生如果沒有磨練好這些能力,於「復常」後應付遞增的學習要求,當然倍感困難。

學生這幾年缺少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我留意到學生之間多了來自人際關係的困擾,例如不懂處理衝突,說話不顧人感受,令人受傷。朋輩關係處理得不好,甚至乎令他們逃避上學,嚴重的話更可能引發精神健康問題。

有學生曾跟我分享,她覺得這一代學生不容易適應疫情後的生活,過去幾年經常留在家裏,突然疫情過去,他們就要面對面與很多不同特質的人互動,然而他們過去幾年並未有足夠訓練,讓他們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她形容每一天都有一種充滿不確定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應付到發生的事。不論在學業、社交、親子關係、個人發展等方面,他們都未必具備該年紀本來應有的能力。疫情前才是初中的學生,突然間就成為了高年級生,被社會、父母、師長期許他們在各方面表現較成熟,甚至可以擔任校內領袖的角色,於是只好硬着頭皮前進。我們的青年人其實都很清楚這個社會及身邊成年人對他們的期盼要求,他們比誰都希望自己能追上,甚至超過這種期望。與其說學生面對的壓力很大,我會形容這是一份催逼感,從「復常」起就催逼他們必須盡快達到某些無形標準。他們失去幾年的黃金時間,現實卻殘酷地要求他們一步到位。

宜予空間讓這一代重整旗鼓

關注學童高危個案固然重要,但要真正幫助這一代,大家不妨先深入了解什麼導致這一代感到大壓力、不快樂甚至絕望。青春期本來就面對很多挑戰,加上這幾年整個社會的動盪及轉變,青年人各自面對不同的成長困難。家長和教師宜鼓勵及傾聽他們分享困擾和情緒,容許並接納他們出錯,陪伴他們跨過成長的「停滯點」,指導學生面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課業以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新事物,探索及認識自己,同時給予他們肯定,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重新出發。

文:許秀珍(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