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幼童的語言發展

因着華德幼稚園的關係,華德媽現在逢星期三都會跟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媽媽們喝咖啡,就是之前篇章提及過由幼稚園社工Eva籌組的「國際家長咖啡室」。不得不提,其實Eva也是一名言語治療師,因為德國這幾年的人口變化很大,新移民大量增加,所以德國政府撥了資源給幼稚園,聘請Eva成為駐校的言語治療師,密切觀察幼童的語言發展。

生活在中英德三語環境中

而華德兩兄妹自出娘胎以來,就生活在中英德三語環境中。在德國,政府規定所有新移民都必須上語言班及融合課程(當然政府津貼大部分費用),在外幾乎到處都要用德語;在家裏,爸爸、爺爺奶奶都和他們說德語,我是唯一一個對他們說廣東話的人;而我和華德爸說話是英文,兩兄妹平常就聽着很多英文。

宏觀地看,他們的語言環境是非常混雜,我也一度擔心華德會混淆不同語言。

Eva以及德國很多語言專家皆建議,為了防止於多語環境中生活的孩子混淆語言,最好是一個大人只對孩子說一種語言,並且是自己的母語。按照這種理論,我的母語是廣東話,所以應該只對孩子說廣東話,華德爸的母語是德語,所以應該只說德語。

我嘗試過這種模式,也曾經這樣給過別人建議,不過我後來沒有堅持下去。一來德語漸漸變成了我的常用語,二來在德語環境裏只對孩子說中文,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任務。華德開始認得不同的字母,在看到不同的字時,我很自然地就教了他德語的讀法!

學好語言 需日積月累

為此我也感到無奈,但上次帶他回港探親時,我發現華德的中文水平往往在逗留幾天後,就開始突飛猛進!由剛到家時跟公公婆婆以至樓下公園仔的同齡小朋友說德語,到後來發現大家聽不懂他說什麼時,他就「執人口水尾」地重複不同字詞,不消幾日又能好好溝通了!

回到德國的頭幾星期,華德還是中、德夾雜地跟我說話,但到後來,天天受幼稚園的薰陶,他又變成只說德語,回家後對着我也說德語了。

我曾懷疑「一人只說一種語言」的必要性,因為我一個人能輸入中文的量有限,在我們每年回港那兩個月,所有人都爭相教他中文,比我天天在德國家對他說中文有效多了。不過,我認為要學好一種語言,真是要長時間日積月累,回想華德媽學了那麼多年英語,唯獨是在中環一所咖啡店上班時才被打通任督二脈(老闆和不少顧客都是外國人,常常要用到英語,後來還在這店結識華德爸呢),若果沒有多年來的吸收,我才不能夠於日常談話和工作中靈活運用英語呢。

看起來,就算我是三語混說,華德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但我還是決定不能就此放棄對兩兄妹的中文啓蒙。有感家裏中文語境薄弱,看來我要計劃一下為我們家添加多點廣東特色的設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