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國際家長咖啡室
華德的幼稚園自去年12月起,舉辦了一個名為國際家長咖啡室(International Eltern Café)的活動,逢周三早上都有一個空間,讓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長去聯誼,華德媽當然不會錯失認識其他家長的機會!同時我也感激幼稚園的安排,不止照顧幼兒,也關心家長。
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說話
這個咖啡室,由幼稚園社工Eva女士主理,她不止提供咖啡和奶茶,還準備早餐包、芝士、牛油、果醬等,這樣的聚會令人感到舒適,我們可以自如地談天說地,聊聊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孩子們在多少種語言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等等。原來大家的孩子都在有兩至三種語言的家庭中成長,父母各操一種語言,多是自己的母語,然後父母交談時可能用英語或德語。
Eva提醒我們,要用同一種語言跟孩子說話,不要一時用母語,一時用其他語言,否則容易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這也是我想堅持的,跟華德盡量說廣東話,好讓他長大後能跟公公婆婆溝通。但也有一個媽媽質疑母語的定義,究竟是自出娘胎聽的語言,還是她最常用的語言呢?像她出生於摩洛哥,父母說法語,但他們一家在她很小的時候移民到瑞典,而且沒有再說法語,反而一家都說瑞典語了,所以到現在她最常用的是瑞典語,跟孩子說話時多是瑞典語,但也很隨意用其他語言。自華德入幼稚園後,他的德語進步神速,滿嘴都是德語,連我用中文問他問題時,他也用德文回覆,這時候雖然我想堅持用中文,但心裏感到還是缺乏一個語境,唯有耐心等待下次長假期時,再帶華德回香港吧!
媽媽重返職場 國際級難題
我們這班國際家長,清一色都是媽媽,聚會上從沒有看見異性,不過我都習以為常,始終「男主外、女主內」仍根深柢固,女士們也因而可以暢所欲言,隨心餵奶。
男女的角色分工也是我們談論主題之一,許多母親都想在孩子入幼稚園後回到職場,但找工作時卻受挫。
一個媽媽來自蘇丹,持經濟學學位,但在德國找工作時卻不受承認,經過幾次面試後,她感覺德國僱主還是重視德國本地的學歷證明,所以她想先進修,拿張證書才再找工作。也有一個媽媽,18歲時由非洲來到德國後,努力在3個月內學好德文,然後考入醫科,成為內科醫生後才結婚生子。但在帶孩子的一年裏,很多事情都變成由丈夫作主,令她感到不自在,所以堅決在育兒假後回到職場,在家庭權力的層面上保持她的地位;她更勉勵新移民如我者,不要怕年紀大學不了語言,只需要專注和決心,就一定可以完成目標。
多得這個公共空間的存在,我得到情緒排解的機會和不少同路人的意見,希望新一年在女兒入讀幼稚園後,我也順利回到校園去吧!各位家長,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