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失失在加家:加拿大看醫生 難度比天高?
相比去年,今年夏天的溫度明顯比較低,最熱時只得30℃左右,原本是十分舒服的天氣,但同時間亦是病菌蓄勢待發的時機,加上身邊很多朋友都趁暑假時到其他省外遊,吃喝玩樂,患病風險也提升。單是在我身邊,近兩個星期已經有5、6個大人和小朋友被病魔打倒,而且人人病徵相同,傳染力之強,甚至比疫情更嚴重。
政府補貼 家庭醫生跟進
小朋友生病,作為家長當然最為擔心,想快快帶他們去看醫生,盡快醫好。然而加拿大的醫療體制與香港分別頗大,令新來的家長們擔心的事情變得更多。以我身處的Winnipeg為例,醫療主要是依賴由Manitoba Health提供的「保健卡」,政府會為合資格的納稅人及其直屬家庭成員提供醫療補貼,只要申請到保健卡便可到醫院或診所睇醫生,大部分費用由政府支付。取得保健卡後通常都會登記一名醫生作為家庭醫生,有什麼「頭暈身㷫」便可找他求診。由於家庭醫生一直跟進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身體狀况,便可更快判斷出更合適的治療方案,或是轉介到醫院繼續治療。
集中求診 難預約即日
從體制上來看,這個醫療系統對國民的確不錯,但對於新來的香港人來說,卻要面對更多問題。首先我們就算登記了家庭醫生,醫生對我們的家族病史了解有限;其次是亞洲人體質與西方人不同,治療方式也有差異;更重要是語言不通,雖然在Winnipeg很多服務也能提供翻譯,但很多香港人仍為了尋求數量有限的「廣東話醫生」,而集中到1、2間診所求診,這種情况下有病都好難見到醫生一面,除非等診所開門的即日位,有的話便可即日求診,沒有的話明天請早。
就以最近身邊一名朋友的4歲女兒為例,她發燒至39℃左右、有咳嗽的徵狀,打去家庭醫生求診,診所回覆需要4至5天後才有位。家長當然心急如焚,立即打聽其他提供walk-in服務的診所,一打聽到便立即帶小朋友趕去掛號。等了2、3小時之後,終於能夠看醫生。當我聽完後,第一時間表示關心地問:「其實小朋友是什麼病?」怎料朋友也不太清楚,原來看診後,醫生表示小朋友很「健康」,只是一點喉嚨發炎,過幾天便沒事,至於為何發高燒、是什麼病也說不出。相信對於不少香港家長來說,這種回答很難「收貨」。
醫、藥分家 配藥較煩
看完病當然要取藥,但這邊和香港又有很大分別。香港診所一般有配藥服務,看診後同時取藥;而在這裏醫生只提供藥單,病人需要自行到藥房買藥。通常每間診所附近都有藥房,價錢亦不算貴,但由於醫生和藥房分開運作,醫生開藥時究竟藥房有沒有這種藥,醫生也未必知。說回我的朋友,帶小朋友看完病之後,醫生只處方了一支咳藥水,但最後去了4、5間藥房才找得到。或許這已算幸運,因為我另一個成年朋友上星期因咳嗽去看醫生,至今還未找到藥房有藥。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