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起遊戲:幼稚園也可玩遊戲?

2017年初教育局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要求「半日制及全日制幼稚園,應分別每日安排幼兒參與不少於30分鐘及50分鐘的自由遊戲」。消息引來幼兒教育界議論紛紛,究竟如何運作推行?何謂「自由遊戲」?怎樣納入校本日程?教職員如何配合?有需要安排在職培訓嗎?

作為推動兒童遊戲的我們,對當局的宣布感到無比欣慰和興奮,因為我們相信小朋友在哪裏成長,哪裏就應該有遊戲,所以,招收年幼至2歲8個月小朋友入讀的幼稚園,也應當提供遊戲。

西方愈趨重視自由遊戲

放眼海外,愈來愈多西方國家視自由遊戲為學前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於2017年6月發表關鍵指標報告,就學前教育的各個範疇作廣泛研究及系統分析,其中發現自由遊戲時間(free play time)由2011年時仍未有顯示,至2015年獲八成國家撥入為課程範疇之一,顯示短短4年間,自由遊戲贏得高度重視,呈現飛躍進展。

反觀本地,業界為了配合教育局的全新指引,各出其謀,各師各法。事實上,有辦學團體及個別幼稚園早已採用不同的教學法,如華德福、瑞吉歐或蒙特梭利;各個以兒童為本作核心的教學理念中,也可發現遊戲的身影。

培訓教師 打破「要管要教」框架

在逾1000間幼稚園中,有5間幼稚園於2017/18學年參加了我們的「種子學校培訓計劃」,安排教師接受系統化的知識培訓,再於示範課觀摩,繼而在自立課中嘗試推行。經過多個指導、討論、實踐、反思環節中循環往返,種子學校得以鞏固所思所想和所行所學,發展出一套實踐自由遊戲的校本方案。至2020/21學年,計劃已推行4屆,累積參與的幼稚園達29間。

從種子學校的反映顯示,教師由早期的迷惘模糊、矛盾掙扎,至後期茅塞頓開、豁然了悟,在自由遊戲時打破「要管要教」的框架,甚至信心滿滿地在教師與遊戲工作員的角色中轉換,證明我們的方法可行有效。當然,在校園推行自由遊戲仍然充滿挑戰,何處存放物資?怎樣妥善安排日程?如何配合全校不同班級?怎樣承接推行的知識和技巧?有何良方向家長推廣?

那麼,教師為什麼願意排除萬難,披荊斬棘也要推行自由遊戲?因為見證了小人兒自由自在、認認真真地玩,既表露真性情和可人可愛的另一面,更展現了學術以外的各種能力,如在自由遊戲上學日跳紮紮地走入校園的自主動力,在爭取遊戲物資展現的圓滑社交技巧,在有限的遊戲時間迅即平復情緒的過人能耐,在變化改造遊戲時源源不絕的驚人創意,在投入遊戲時表現的百分百專注,在玩冒險遊戲時的自我評估……種種均與全面發展有關,不就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指標嗎?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