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善用孩子的「近側發展區間」來激發潛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運用雷射打印機打印文件。 不說不知,平均打印一整頁填滿字的A4紙要花上大概港幣2毫子,原來一點也不便宜啊!小數怕長計,若能選用一些較省碳粉的字體,可延長碳粉盒的壽命,既能慳錢,又環保。
在2014年,美國有位14歳中學生(Suvir Mirchandani)嘗試透過實驗去比較幾種常用的英文字體,從而找出最省碳粉的字體。他在電腦文書處理軟件(MS Word)中隨機選用一篇文章,並選定字體的大小(如:字型尺寸12), 再選用不同字體打印該文章。在打印前和後,他分別用電子磅來量度紙張的重量。他假設紙張重量在打印前後的差別便是碳粉的使用量。他的硏究結果顯示Garamond 字體比常用的Times New Roman 字體更慳碳粉,並推算可以為美國政府每年省下3.7億美元。他的發現被傳媒廣泛報導 [註1]。 雖然不少專家質疑結果的可信性 [註2],但我欣賞這小伙子勇於求真的探究態度。
那麼列印中文字體的情況又如何呢?
前年的暑假,我又嘗試啟發當時仍是9歲的女兒進行科學探究,這次我們還邀請了她的好友加盟。兩個女孩運用互聯網進行廣泛閱讀及資料蒐集,尋找有關Suvir以英文字體進行實驗的報導,從中思考箇中破綻,並建議改良方法。 然後她們定立硏究的方向為:「如何建立一個可靠的方法去準確地量度碳粉在紙上的重量,從而找出哪種中文字體較省碳粉。」
兩位女孩先效法Suvir的方法,她們運用MS Word 列印了滿滿一頁共有1050個字型尺寸16的「國」字作公平測試。然後用電子磅量度打印後的紙張重量。出乎意料地,她們發現打印後的紙重量竟比打印前的還輕!她們還感受到剛打印完的紙張是暖的。我問她們:「為什麼紙張在列印之後變輕了呢?」
波兒想了想, 靈機一閃說:「呀!這可能是因為打印機的熱力把紙張內的水分蒸發,引致紙張減磅了。」
我點頭同意,並接著問:「怎樣才能知道有多少水分因爲打印過程而流失?」
波兒的好友醒目地提議:「我們可以透過打印一頁空白頁,看看在沒有加上碳粉的情況下,紙張輕了多少。」
於是,她們便用一張已知重量的白紙去打印一頁空白頁,然後再量度這張紙的重量去計算首次打印後失去水分的重量。但究竟要打印多少次,紙張的水份才不再流失呢?為了解決這個疑問,她們再用同一張紙打印空白頁,並重複以上程序數次,把數據記錄下來。 那麼用另外一張紙打印的情況又會相近嗎?於是,她們再用另一張紙張重複測試。她們把所得的數據用折線圖表達(圖1),發現紙張內大部分的水份在首次打印時已經流失。
若要知道碳粉在紙上的重量,必須先知道打印過程所蒸發水分的重量,可以用以下算式表達:
碳粉重量 = 打印後的紙重 + 失去水分重 – 打印前紙重
碳粉重量 = 打印後的紙重 + (打印前紙重 × 失去水分的百分比) – 打印前紙重
圖1:打印次數和紙張重量的關係。(波波教授提供)
女孩們分別用5張紙各自打印一頁空白頁,看看每張紙在打印後所失去的水分重量之百分比值。她們計算到首次打印的過程導致每張紙平均輕了3.136% 的重量。
接著,她們挑選了一篇共由839字組成的聖經經文,分別用4種常用的中文字體以字型尺寸16打印在A4紙上,看看不同的字體所消耗的碳粉量有什麼分別。再整合重複測試所得來的數據,運用上述算式計出每種字體消耗碳粉的重量。結果顯示常用的新細明體消耗碳粉量最高,其次是微軟正黑體。而新宋體和標階體同樣地較為省碳粉,所以亦比較環保(圖2)。新細明體比新宋體和標階體多用了45%碳粉,所以使用後兩者能大幅節省碳粉和金錢。
當時,這兩位女孩剛完成小學三年級,對於分數、百分比和簡單數學公式的概念認識不深。於是我們 (雙方的家長)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這些概念深入淺出地教導她們。例如:我們把紙剪成100份,透過示範讓孩子建構百分比的概念,從而思考如何能較準確計算出所用碳粉的重量。當孩子掌握運算及了解箇中道理後,她們對硏究的興趣和自信心增加了不少。
暑期結束前,她們把這個有趣的硏究編寫成論文去參加「2017-2018年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幸獲選入圍。在决賽前的一個月,兩位女孩在每個週末密鑼緊鼓地為比賽作好準備及練習。就像大學生的「3分鐘論文比賽」,她們務必要在3分鐘內清楚地向評判介紹硏究動機、目的、方法、結果、日常應用和實驗反思。她們還思考了一些評判們可能的提問,並預備了精準的答案。她們亦要學會因應不同情況互補不足。 比賽當天,她們發揮得宜,對答如流,充滿自信。最後,喜出望外,她們的硏究獲得「小學硏究論文」的二等獎。 她們的研究成果再獲大會推薦參與「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幸獲頒發「優秀創意獎」。 是次硏究的經歷亦幫助她們建立了4C能力: Creativity, Critical-thinking, Collaboration 及 Communication 。[註3]
善用孩子的「近側發展區間」來激發潛能
時常聽到有人評論:「多數參加STEM比賽拿獎的學生都是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幕後鼎力支持,才能做到那些成果啊!」
從學術理論來看,這些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著名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Lev S. Vygotsky)曾經提出一個名為「近側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學習理論。 他指出: 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並沒有受年齡限制。 倘若學習者單靠自己學習,他的實際學習發展區間是有限的(圖3)。但如果學習者得到身邊的人如朋輩、老師和家長的啟發和引導,他的實際學習發展區間可以擴增,同時有更多機會發揮他的潛能。
舉例說: 爸爸要求小孩從2米高的樹梢摘下蘋果,但他只有1米高,小孩單靠自己能力,當然接觸不到掛在樹梢上的蘋果。這個介乎小孩的手與樹稍蘋果的距離就是理論中的 ZPD。 倘若爸爸與孩子一起用木製成一個1米高的木箱,讓孩子站在木箱上,孩子便可運用自己的雙手, 滿有成功感地摘下蘋果了。今天在爸爸的協助和啟發下,孩子能經歷完成任務的過程,掌握當中技巧。他朝身體長高後,也能獨自運用方法嘗試把掛在樹上更高位置的蘋果摘下來。然而,若爸爸要求孩子把掛在5米樹頂的蘋果摘下,箱子也幫不上忙了。採摘樹頂的蘋果這難題遠超越孩子的ZPD和能力。 結果,孩子只會看著遙不可及的蘋果垂頭喪氣,失敗的經驗驅使他放棄採摘蘋果的動機。因此,爸媽適度的啟發和引導可以拓展孩子的學習區間和激發他們的潛能。
延伸閱讀:
[註1] 美國14歲中學生發現省碳粉和慳錢的英文字體Garamond ,推算可為美國政府每年省3.7億美元: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shortcuts/2014/mar/31/changing-font-to-garamond-save-us-370m
[註2] 專家質疑Suvir Mirchandani 的研究結果和推算:https://www.fastcompany.com/3028436/why-garamond-wont-save-the-government-467-million-a-year
[註3] 波波教授演講廳 創科教育:總有嘢啱你玩!https://bit.ly/2VOSF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