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女無方:談失敗

幼兒階段經歷的失敗都是快樂的。記得孩子第一次站起來,當他站不穩跌下那一刻嗎?父母們會拍手叫好,甚至給他一個擁抱,肯定他的努力嘗試;我未曾見過有父母會罵孩子不盡力、沒用、不去好好學習站立等。孩子第一次叫「媽媽」卻誤讀成「MUM MUM」,用匙羹吃飯弄得滿枱食物,扣錯鈕穿錯鞋,甚至把蘋果畫成三角形;對於孩子這些失敗表現,父母都是開懷笑着地鼓勵,然後溫柔地更正孩子,孩子收到的是滿滿正能量、快樂的信息,當然會願意再嘗試。父母積極樂觀,是因為相信這類失敗是必經的,孩子只要多試幾次總會成功的。

失敗是過程而非終結

失敗不可怕。因為我們深知人生經歷失敗多於成功,凡人如我們考取車牌、拍拖結婚,偉人如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文學家,都要經歷不知多少次失敗才有機會成功。但我們非但不以失敗為恥,我們更從中檢討改善,累積經驗後再接再厲,邁向成功。因為我們相信失敗是過程而非終結,有成功的盼望,所以失敗不可怕。

害怕失敗比失敗本身更可怕

為何失敗那麽可怕?學校設立測驗考試制度原意是讓學生認清自己學習情况,哪些課題掌握得好,哪些課題要再深入理解,讓學生有檢討改善的參考。因此,每個學生總有失分的地方,那是正常不過的事。何以學生會恐懼分數?恐懼所謂考試失敗?那是因為考試成績(無論成功或失敗)似乎不被看成是一個過程,檢討所學的功能模糊了,反而成了孩子被評價的標籤。許多父母不能釋懷,因為他們以為失敗的分數將會帶來失敗的人生,其實兩者無必然關係。孩子在考試失敗後,若積儲過多負能量,不斷自責、否定自己,便沒有力量去檢討問題改善自己,更容易因為害怕失敗而不肯嘗試,那種禍害比失敗更深。原來害怕失敗比失敗本身更可怕。

日前,我校畢業典禮邀請了一位退休大學校長擔任主禮嘉賓,他向一眾畢業生講述他如何經歷一件失敗的事,就是他中學畢業時公開試所有科目均不及格。看見台下畢業生驚訝表情,相信他們好想知道,一個比他們成績還爛的人怎樣成為大學校長呢?之後,畢業生好專心聆聽,相信大家對失敗者的成功路比一直處於成功位置的故事更有興趣,因為那是貼地真實、有感染力的。最後主禮嘉賓提醒學生、家長,要張開雙手擁抱失敗,因為它令你更強大,走得更遠。

文:蘇菲媽

作者簡介:中學副校長,女兒蘇菲中學畢業後負笈英國牛津大學。深切體會培育子女的迷惘,有意栽花花未必發,也非無心插柳柳能成蔭。如今借位分享蘇菲成長路,希望同思貼地教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