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教育是……責任?
「6年後,你希望你的學生,會成為怎樣的人?」這是筆者每次到學校培訓教師、領導時都會問的問題。原因為何?就要從教育責任說起。
過分追求指標 影響教師成長
學生人數下降是近年中小學面對的大問題,為了避免殺校,收生就是硬道理。只要學校的教學質量好,學生成績優異,就有源源不絕的學生。所以,學校只要「教好書」(成績達標),就是對家長及學生承擔了教育的責任與義務,亦因為要「教好書」,所以學校對教師的要求,大都集中於如何教出好成績。
教師提升教學技巧是承擔教育責任最直接的方法。但只集中教學技巧,過分追求指標(如中一收生、公開考試等),會影響教師在教育專業上的成長。舉一個例子,要培訓一個「教好書」的教師,使其掌握教授考試技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他進修教學法及參與公開考試評估。只要花5至7年的時間,他就會成為該科的教學專家,教學質量自然會提升。但問題是,一個只會「教好書」的教師,很容易會角色代入,把教育專業視為追求指標(公開試)的過程。久而久之,教育的工作就只剩下教書,遺忘了其他重要的本質。
以願景為目標 助學生挑戰未來
事實上,教育的本質都是藉裝備學生不同的知識、態度及技能,來面對往後生活及社會轉變的挑戰。所以,學校有責任提出適切的願景,而非一系列的指標,讓教師不再單單追逐指標,而是更進一步以願景為目標,設計合適該校學生需要的課程,來提升教學內容的層次,培養學生成長。
例如,英文科教師訂立的願景是讓學生掌握英語,探索世界,他會期望學生在6年的中學生涯中,學會如何以英語發掘知識,畢業後持續學習英語,為應付工作做好準備。在這願景的推動下,有經驗的教師會感到自己的工作比「教好書」有更大的價值,會設法以本科知識設計生活化及創新的教學,啟迪學生以英語為探索人生的工具,改變自己的未來。
筆者提出訂立願景比指標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一所有責任的學校,除了把表現與升中派位及公開考試掛鈎外,更會裝備學生挑戰未來。所以,成功的學校應該是指有清晰的願景,並裝備學生在社會或個人事業上追求卓越。雖然我們不能否認指標有其重要作用,但成績只是進入大學的入場券,成功與否還是取決於他們的個人素質。為此,學校的教育領導層在追指標追收生時,亦要先反思「6年後,你希望你的學生,會成為怎樣的人?你的教育願景是什麼」?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