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教師學位化 承傳教育專業

「教師學位化」對一直面對同工不同酬的教師而言,不但是莫大的喜訊,更可說是還持有學位的教師一個公道。因為一個專業認證,其中一個準則就是薪酬待遇。然而,當媒體都集中討論同工同酬問題時,我們要反思實體回報外,教育界應如何確保教師專業的承傳。

公務繁忙  進修淪為「求達標」

早在2003年,「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已列明一名專業教師需具備的能力。當中提及的範疇,上至關懷社區、與家長合作,下至教育學生,全都包攬在內。這些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然認同,而各大學的教育學院,亦以此為目標培訓準教師。然而,具有3年以上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會明白,教師需要大量的實戰經驗 ——「learning by doing」來體驗何謂教師專業。

為此,教育局會邀請各大專院校,為在職教師提供一系列的專業進修課程,希望做到教學與教師專業成長同軌同步。可是現實歸現實,在學校繁重的公務下,校長大多只能每年派出小量教師參與專業發展課程,充其量只能算是為「達標」而做。只有少數學校有條件去支援整個教師專業發展,從內部結合理念與實踐,提升整個團隊的專業知識。

擴大學校協作  提供人手支援

既然特首有意拓展教師專業,為教育專業訂定新方向,筆者嘗試結合過往的教學和管理經驗,提出若干建議。

首先,為在職教師培訓提供院校協作的機會。現行的教師培訓,主要集中在5星期教師進修課程。課程的確擴闊了教師的視野,但正如筆者所言,教育乃是實戰經驗,現有模式難以針對其學校的發展。為此,有關當局應考慮擴大院校與學校的協作關係,為資助學校或院校提供更深層的校本專業發展支援,讓教師能擺脫課業的限制。

其次,教育培訓的質量與教師的投入意願有直接關係。以現時教師工作量,要求教師投入專業進修,並享受過程,幾近不可行。而現行一筆過代課款項,對教學質素亦難有保證,難令教師放心進修。因此,當局有必要策劃以一年或數年為目標的計劃,為主動參與教育專業培訓的學校,提供額外人手支援。既能做到校本專業培訓,又可確保教學質素。

總體而言,教師專業並非一張證書,需要能更貼近校情的現職培訓,讓一代代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