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尊重差異:性教育教材

 

教育局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指出,性是美好人生的基礎,性教育工作者要提供正確的資訊,尊重學生的成長步伐,避免用恐嚇或羞辱的教育手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性教育綱要》呼籲性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性傾向性別多元及弱勢社群學生的性發展。這與香港政府推動共融的原則不謀而合,我理解為性教育應該尊重差異,不應因學生的性傾向及性別不同,令他們無法接受正確而針對成長需要的性教育。

童書擴展對談空間

我在大學任教「性:擁抱多元」、「性教育」、「支援多元需要的家庭」等學科。授課時我會引用尊重差異的童書,例如女同志家庭的孩子(Mommy, Mama and Me)、性別多元孩子(The Boy in the Dress)、跨性別,以及多元家庭組合的童書等。我的學生包括教師、社工及輔導人員,他們均表示這些童書對他們如何向孩子解釋多元和尊重差異的概念,是非常有趣和有效的。

在輔導工作中,有些媽媽在離婚後與女友同居、組織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釋家庭的轉變,這些書是很好的故事,令孩子的情緒紓緩及接納家庭改變。也有已婚跨性別女性決定出櫃,要向孩子解釋什麼是跨性別與家庭的轉變,這也是一些很好的工具。

在研究訪談中,當同志、跨性別及性別多元的學生面對社會偏見及小眾壓力,而又想探索人生路上的選擇時,這些有趣又充滿愛與接納的童書可以帶動研究訪談的安全氣氛,擴展深入對談的空間。

我也任教政府及非政府部門舉辦的在職教師、社工專業培訓。除了教育孩子成長所需的知識,包括身體成長、性別及性傾向知識,培訓課程也提倡性教育不要排斥小眾學生。參與者常常提出,尊重差異包括接納孩子有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以上的童書在培訓課中是難得的例子,看到尊重差異的價值觀、性別及性傾向的知識,並採取包容的態度和有趣的手法。

在家長研究中,家庭的組合和孩子的成長存在多元和差異。例如有家庭是由同志及跨性別者組成。有家長的伴侶是跨性別人士, 也有家人是同志孩子。家長和孩子均面對很多適應和改變。這些書對於研究人員的幫助很大,提供了設計訪問題目和家庭生活教育素材的靈感。

性教育培養獨立思維

然而,公立圖書館因為某團體的投訴而把有關性傾向及跨性別議題的童書下架。在推動性教育上,只是教導學生如生理身體構造等技術性資料是不足夠的。政府的性教育指引強調「自我接納」,用「正確觀點審視」及「減少曲解」,但在推行上困難重重。圖書館童書下架令我們思考性教育是否只應局限於了解自己的身體發展。另外,社會又是否有足夠及多元的資源,讓我們從多角度了解性教育?社會各界別又能否真正尊重差異、共同實踐共融教育?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