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再思微調教學語言政策
全港初中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至今推行達10年。教育局於2010/11年實施時,承諾每6年檢討1次。時任局長孫明揚公布第一期微調教學語言(2011-16),旨在淡化英中與中中截然二分的標籤,改以分班形式釐定教學語言,容許學校用不多於25%課時以英語教授初中非語文科目;在第二期微調教學語言(2016-21),時任局長吳克儉宣布維持現况,即原本不達標的「英中」毋須「落車」;而符合英語教學條件的中中則可轉用英語授課,或按符合條件學生的人數開辦英文班,變相「只上不落」,造成能力不逮學生上移錯配。
本年正值檢討政策之時。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聯同香港中文中學聯會,合辦4場「學校領袖教育論壇」,首場於11月舉行,以「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為題,吸引了160多名中學校長、教師及大學學者參與。
中中也能培養中英兼擅團隊
論壇主講者胡少偉博士發布有關第二期微調政策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以問卷形式訪問了約400名中學校長和教師,對過往10年實施教學語言政策及其「只上不落」措施的看法。結果發現,88%受訪者支持沿用「學生能力」、「教師能力」和「學校支援措施」這3項作為英語教學的考慮;至於「只上不落」的安排,則以不支持者居多(57%)。另外,在現行政策下,學校可選擇不多於25%的英語增潤課程,並可「化時為科」(最多兩科),近50%受訪者盼維持不變,希望放寬的有48%,選收緊的為2%。至於現時開設英文班之計算方法(即85%「前列40%」中一生),支持不變/放寬/收緊的,分別為48%、45%及6%(1%資料不詳)。
另一位講者為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分享如何在現行政策下,加強對師生的英語支援措施,並實行跨課程語文學習,例如教授校本拼音法、籌辦跨科語文活動、朗讀英文社評、張貼英文標語等,創造豐富語境,培養「中英兼擅」的師生團隊。
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將何去何從?縱然在上述問卷調查中,大部分中學同工傾向維持現狀,而事實上部分中中在其悉心經營下,亦能達至中英兼擅的母語教學目標,但現行政策卻有值得改善之處。
中中長期弱勢 教局應予更多資源支援
儘管微調政策容許中中按校情開設英文班,或以英語教授某些科目,但家長對英中一直情有獨鍾,令中中長期處於弱勢,標籤效應甚至加劇至中中校內班與班之間。建議教育局增加彈性,提升學校以英語授課的增潤課程比例,並給予中中更多支援和資源,以支援學生學好英語。而為更了解微調教學語言政策的成效,政府可委託大學做大規模的縱向研究,善用增值表現、公開試評估數據等,比較不同教學語言對學生表現的影響,並將結果公布,用於制定往後的政策。
文:廖凱怡(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講師)、胡少偉(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教學))、邱潔瑩(粉嶺救恩書院校長)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