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繪本融入LBD教學
學校近年大力推動課外閱讀文化,圖書館主任亦加藏了不少繪本來吸引孩子,還不時舉辦親子繪本共讀工作坊,教導爸媽如何欣賞繪本,以及學習共讀技巧。如果問教師,除了中文課和圖書課外,你會採用繪本作為教材嗎?不少教師第一個反應是:「會否很浪費時間?要先完成教科書啊!」
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對於繪本都存在一些誤會,例如覺得繪本字數太少、繪本很難與科本課程扣連等。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的Learning by Doing(LBD)課堂中,一直使用繪本作為教學媒介,教師借助繪本教學,並得到非常正面回饋。
以繪本作引子 孩子更投入
LBD常識課着重學生與主題的連結,相比起在課堂開始時直接指出學習主題,與他們一同閱讀一本繪本帶他們進入主題,學生的投入感來得更強,往往很快便能連結到自身的經驗,打開他們好奇的小腦袋。例如在小學二年級「健康的我」課題中,我們便使用日本兒科醫生毛利子的繪本《著涼》作為引入,故事中的主角因為晚上踢被子而生病了。閱讀故事後,教師提問:「為什麼那個小朋友會生病?」同學便熱切地討論起來,也分享自身的經驗,繼而探討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
對於一些更抽象的主題,繪本教學的效果更好。例如在「認識社區」單元中,提及傷健共融的概念,「共融」這個概念對孩子而言比較深,我們便透過繪本《每一個都要到》讓他們明白。繪本的主角是一個需要使用輪椅的孩子,她在學校旅行中因為行動不便而未能參與,她的同學便紛紛想辦法讓她也能參與。透過故事,學生能很快理解到傷健人士的需要,引伸下去,更能舉一反三地指出社區內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增設什麼設施來照顧每一個人的需要。
活用提問技巧 延伸教學
在LBD的課程中,繪本不是「課本」,這些書並不是用來「教」的。參與了我們的繪本教學工作坊後,教師會仿效台灣宋慧慈老師建議的「四層次提問」︰記憶性問題、覺受性問題、詮釋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讓小朋友思考問題的核心,展開學生自己的探究和發掘。
此外,繪本亦能吸引學生在課外時間主動深化課題。例如「獨特的我」主題中,我們與學生一起認識情緒,在課堂上使用了不同繪本,課後亦設有延伸閱讀的繪本書單,讓他們回家閱讀,與家人一起更深入地發掘主題。
上個月,LBD團隊在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舉行了全校教師繪本工作坊,旨在讓教師拋開繪本的一切「功能」,全心全意感受繪本的美。活動當天,校長教師聚首禮堂,慢慢欣賞展示的過百本繪本,輕鬆地享受閱讀繪本的樂趣,並討論他們所喜歡繪本與學科的關係,共度了一個美好的下午。教師的回饋也十分正面,有教師分享道:「從前以為繪本很少字,擔心會不適合高年班,但原來好的繪本意味深遠,大人和小朋友看也會有不同的得着。」LBD團隊也樂見這幅美麗的畫面,期望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把這股愉快氣氛帶進課室,與學生一同分享繪本之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朱鳳翎(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