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估估下」的精神:讓腦袋動起來!

「估估下」的精神:讓腦袋動起來!

我們如何知道孩子的學習是否有效?學習者假如只停留於不求甚解的層面,沒有進入真實體驗,相信很快就會忘記。因此,如何體驗(experience)知識、經歷學習,相信是學習的一大課題。

近日上映的《看我今天怎麼說》,電影大概講述聾人社群的狀態及身分認同,例如打手語或用口語的張力,但電影目標觀眾並不限於聾人,常人觀看大抵也可理解聾人是怎樣的社群。我倒是有興趣討論電影籌備過程中,導演黃修平提及,開拍前演員需要學習手語,那個學習形式卻令他大吃一驚。「我沒有想過學手語,是一個聾人對着幾個健聽人就能開始教,是聾人老師不發一言去教。我最初以為可能會有個健聽人士當翻譯,原來沒有,連notes(筆記)都沒有。」後來,當黃修平真正經歷後,他發現「就是在一個完全寧靜的環境下,做幾個手勢,像在玩猜謎遊戲。猜猜下你估到第1、2個字的意思,然後就將它們組合成一個句子。你完全見證到一句手語的誕生,看得到這個語言背後的那套邏輯」。(明周文化,2025)

換言之,手語課堂有別於傳統單純倚靠教師講解——教師不斷解釋,學習者只需要被動接收。反之,手語課建立一種學習者自發探索的精神,從而需要學習者強烈的學習動機。

「無知」:可以嘗試的狀態

筆者想起法國學者Rancière, Jacques的著作《無知的教師》,當中提及一個案例,教師Jacotot只懂法語,但他的荷蘭學生只懂弗蘭芒語(Flemish),如何傳授他們法語?他便嘗試一種「普遍教學法」,透過一本雙語小說,當中包括法語與弗蘭芒語,然後促進學生們對照、閱讀、討論、翻譯,引導學生們自學,不作任何講解。這種教學法不着重學習者學得快慢或好壞,反而強調鼓勵學習者,讓他們想像自己也能學習,同時保持好奇心繼續探索。

參與式學習 接納trial and error

LBD其中一個核心理念是「參與」,強調學習者可運用不同策略參與課堂學習,這種參與是主動的,同時也扣連學習者的生活經驗,當中接納學習者的trial and error,並反覆檢討。例如學生認識情緒時,會製作「情緒瓶」,通過「情緒瓶」活動讓學生確切地表達所經歷的感覺。這種體驗後反思的學習充分體現學習者的意志,同時也容讓學習真正發生:不是單向被灌輸,而是親身去經歷和感受。

無論是《看》電影、Jacotot的故事或LBD的項目,都不把知識當是身外物,而是一種切身經歷,着重「估估下」的精神,不過分強調標準答案,或許這樣,知識可以更入腦或入心。

[caption id="" align="alignnone" width="730"]感創航道.「估估下」的精神:讓腦袋動起來! LBD課堂鼓勵孩子以不同方式結連學習與生活。(作者提供)[/caption]

文:魏豪震JOHNNY(教育大同課程發展助理 )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