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數碼敦煌的二三趣事

對於跟媽媽參觀文化博物館的敦煌展覽,我家小子原本沒多大興致。少年人覺得,看那些很久以前就畫在牆上的、莫名其妙的圖畫,而且大部分還不是真品呢,基本上是大悶事;至於最終首肯同行,甚有「好歹陪阿媽走走當一回好囝」的意思。不過呢,事情發展有點出乎意料。

展覽題為「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數碼」和「故事」都是關鍵詞,而且選得再對不過了。

敦煌位於沙漠邊緣,保育壁畫就是與風沙的長期搏鬥。內地在1990年代引進數碼技術,冀為壁畫留下整全紀錄。那是一項龐大工程,必須在非常局限而且多樣的現場環境中拍攝大量高解析度影像,再經鑑證拼合。這樣做的初衷是為後續維修提供重要紀錄,可是珍貴影像累積愈多,大家便愈感到它們還可以擔上更大的使命。這次展覽便嘗試用投影、動畫、擴增實境,甚至互動遊戲(可以「捕捉」飛天仙女,也可以參與從壁畫《勞度叉鬥聖變》引伸的對打遊戲)等方式,重新演繹數據,讓壁畫「活起來」。

深奧佛經變活潑動畫

他們在絕望中狂奔亂跑,痛苦哭號傳到了釋迦耳邊……

原壁畫的製作,橫跨西魏北周唐等幾個朝代,刻劃了從公元366年始,數百年的天上人間。當中「經變」——即是把深奧佛經畫成通俗圖畫的流傳形式——又特別引人入勝。譬如展覽從《五百強盜成羅漢》的壁畫擷取影像,製成動畫短片,講述五百強盜被挖下雙眼,放逐到深山野林。他們在絕望中狂奔亂跑,痛苦哭號傳到了釋迦耳邊。佛陀慈悲,吹去神藥令他們復明,於是強盜皈依,成為五百羅漢。動畫保留了古樸畫風,動起來又非常生動,十分傳神。

人類本來就迷戀故事,我家小子也漸漸投入在那些古老的故事中。見他在數碼模擬的莫高窟前駐足良久,我問看啥?他答:「金庸寫過這故事吖!」原來那是黃蓉向南帝乞求救命時,被英姑騙着帶過去的「割肉餵鷹」,「只見囊裡白紙上並無一字,卻繪了一幅圖,圖上一個天竺國人作王者裝束,正用刀割切自己胸口肌肉,全身已割得體無完膚,鮮血淋漓。他身前有一架天平,天平一端站著一隻白鴿,另一邊堆了他身上割下來的肌肉,鴿子雖小,卻比大堆肌肉還要沉重。天平之旁站著一頭猛鷹,神態兇惡。」(錄自《射鵰英雄傳》)

難怪小子回家後,興致勃勃跟錯過展覽的妹妹說:「推薦﹗推薦﹗」

對小子來說,這壁畫猶如得到偶像認可,也令自己跟名列世界遺產的古蹟親近了一大步。至於另一步,則來自展覽的趣味小資料:原來敦煌石窟也畫了古人如廁,以表達佛陀降生後「臭處變香」的吉祥瑞相。難怪小子回家後,興致勃勃跟錯過展覽的妹妹說:「推薦﹗推薦﹗」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文﹕蘇美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