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處理壓力步驟C(三) 調整「絕對化」、「個人化」想法
上期跟讀者講解如何處理「災難化」,今回再分享拆解「個人化」和「絕對化」的辦法:
情况一:「唉,今次分組討論那麼不順利,大家這一組人一定怎樣也夾不上……」
情况二:「(籃球場上)今天練習都無辦法每一球都射入,我控球、傳球都一定會出錯,下星期比賽輸定了!」
以上例子,孩子因為一次的不順利、一個範疇的不足,就判定自己「樣樣皆不能」,沒有例外;將一些個別情况「絕對化」,即使是小小的不如意,也會出現極端的結果,沒有例外。但事實上,孩子又有沒有考慮過其他例外的可能呢?
將不如意事歸咎自己
情况三:「唉,為什麼組員都不理會我,走過都不跟我打招呼呢?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事,他們都在怪責我了。」
情况四:「(籃球賽中)今天大家的表現都沒精打采,一定是因為作為隊長的我,沒有好好地激勵大家的士氣了。」
情况三和四中,孩子將一些個別情况「個人化」,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觀察,就將責任歸咎於自己身上,總之都是自己不濟。孩子事事「上身」又「上心」,彷彿身邊所有的責任和負面事情,皆源自自己的不足。但事實上孩子又有沒有考慮過其他的環境因素呢?
家長不妨參考以下的辦法去幫助孩子,應對「絕對化」和「個人化」陷阱:
1. 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一起想像,當類似情况出現在其他孩子身上時,他們可能亦會有其他合乎情理的想法:「除了自己的不足,我估阿健會想下,當天大家會不會是因為考試在即,所以心情較緊張」;
2. 當孩子開始明白,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其他孩子可能有其他相對較理想的發展時,就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問題或負面結果「一單還一單」,事情發展的方向的確可以有不同;
3. 鼓勵孩子只要找不同的方法,下多些努力工夫,有需要時就向家人、教師或朋友請教,就更有能力把握事情的發展,向「自己可以試什麼去改變」的方向想,就不會墮入「絕對化」或「個人化」的死胡同。
讀者想知更多如何擺脫思想陷阱,請觀看由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連同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製作,一連4集以學習生活為題材的教育短片及支援小冊子,了解如何有系統地處理壓力:https://bit.ly/3V8Zh0p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